《小说面面观》是一本由E.M.福斯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面面观》精选点评:
●为了工作看的,没预料中的那么好。不过扁平人物以及国王皇后的那个例子还是不错的。
●小说写作:故事、人物、情节、视角。
●聪明人写的文学评论,有时候感觉他也太聪明了,不太好
●我的阅读体验常常更关照小说里的人物,觉得他们才承载和表达意义。这本书里,作者提出并区分了故事、人物、情节、模式等小说的要素。“故事吸引的是我们的好奇,情节诉诸的是我们的智识,模式则挑动我们的美感”。对于人物,作者讲到人物的真实性,未必需要他要处处像现实中的人物,重要的是小说家是否全然了解这个人物:不能仅仅创造一个人物去填补情节,而要明白这个人物的性格、情感、喜好等等的一切。
●果然是作家说的,模模糊糊不清不楚。。
●我自觉就像个木偶,真实的生命已然被抽空,而且我还一直在琢磨—恐怕以后还会一直这么琢磨下去—大部分人年过四十后难免都会变成这幅德性:过得挺开心挺愉快,对什么都挺享受,占住一个空缺(占住了就再也不挪窝):可他们私心要保留的那点尊重却完全被放错了地方。七个侧面参观小说: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节奏。
●大致扫完。举的太多栗子没读过原著,因而效果大大减少。 需补课再二刷。
●福斯特大仙,您绝对不是伪学术!翻译太好了,幽默风趣不失优雅,强烈推荐此版!
●扁平人物和丰满人物的经典对比:前者是表面角色,行动有着一切可预测性;后者有着丰富的内在生命,读者可以去慢慢了解。
●这和米兰·昆德拉的巜小说的艺术》两本论述小说艺术的著作。福斯特这本书对于小说艺术入门非常有帮助,如果你感觉读完一本小说,只能说一句“woc,真NB”或者“woc,写的太烂了”的话,这本书可以提供给你很多有用的视角。以后读小说,就可以从故事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叙事角度、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节奏处理、人物营造等角度进行分析啦。 相较于福斯特的面面俱到,昆德拉的着力点显得更为集中,基本上是对他个人小说艺术的阐释,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胡塞尔对于他创作观念的影响。文学在他们那里,从单纯的讲故事的艺术,变成了对人的存在境况的终极追问。在我看来,如果这种追问变成一种主动地刻意追求,似乎就变成了束缚小说创作的一块儿石头,让文学背负本不该主动承负的重量。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一):《小说面面观》全书读书笔记
《小说面面观》是一本真正的书,一部庞杂有力的交响曲,讲得是小说的元素与读者心灵的激荡,而非简单的创作理论/文学评论。整理过后能看出来作者整套理论体系,这是一种高度直觉化和非常给人启发的分析方式,时间不够可以直接看笔记,时间够还是推荐读原书,译文的文笔实在太好了!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二):小说面面观读后疑惑
情节,人物,故事。都可以理解。
但模式和节奏,幻想和预言则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认为模式和节奏也许可以用现在各种类型文的套路来解释;幻想则是各种幻想要素,书里总结了几点,不错。
预言,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宏大的主题。预言那一张说得有些乱,而且用了很多比喻,诸如什么歌声。让人摸不着头脑。
姑且把预言理解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宏大主题。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三):简单的读后小结
这是读的第二本创作讲稿,语言上很有西方式的幽默,虽然有时候知道福斯特在说很有趣的话,但是感受不到…这本书翻译得很好,其中有许多不算晦涩并且贴合中文理解的成语和短句,这一点给阅读体验加了不少分。
在讨论“幻想”与“预言”之前的内容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之后则要略微琢磨,可能和后面的内容倾向于不过多总结的一点泛泛的看法有关。
稍微有些收获,在于他吐槽的把小说家和各时期的小说分割到不同社会环境里讨论,这的确是我们常见的文学评论里的部分。不能说没有影响,但是对于艺术分析确实是跑偏了,况且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枯燥。
其余还有模式和节奏的各自分支,及结语中对“小说的发展”的阐述也很精彩。
有一句话看起来挺深沉的,虽然还没有参透:
历史会不断发展,艺术则亘古不变。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四):小说与幻想、预言
花了一天来读这本书,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三四章人物和第六章幻想。关于福斯特提到的二流小说家总是以死亡和结婚来结束小说这一点,早先读简·奥斯汀小说时就有这种感觉。关于《傲慢与偏见》,人物倒还好,但是结局真是不敢恭维。《简·爱》也是一样。小说人物写出来之后会自己慢慢成长,一旦超出作家的控制范围,往往归于流俗,不了了之。之前读昆德拉那本《小说的艺术》,最大感触就是,小说是关于“可能的不可能(probable impossibilities)的而不是关于不可能的可能(improbable possibilities)的艺术”。相对于皆大欢喜或者凄凄惨惨而言,大开大合、充满无限生长空间的结局或许更符合小说的精神。
福斯特在书中对“幻想”和“预言“做了一番区分。幻想其实也就是现实的延伸,一旦接受了设定,幻想和现实也就没有必然的界限,区别大概就在于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表象方面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用金钱办成的事情,在幻想里无非是换成了用其他交易品办成,用一百块钱和用三块拥有魔力的宝石达成愿望其实没有区别。但说到预言时,总是带有浓厚的宿命感,指向悲剧命运的预言总是备受小说家的青睐,《白鲸记》就是典型。关于悲剧预言,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到的”疏泄“理论确实值得一读。
《小说面面观》说到底还是演讲稿,结构略显松散。有时候提出问题却不解决,或者提出问题的两面却只回答一面,如果修订一番,应该会更有阅读价值。
《小说面面观》读后感(五):福斯特语录
E.M.福斯特:
1.、我们大多数人在三十之前都须得寻个工作自立,否则就得求亲靠友过日子,而很多工作只有经过考试方能觅得。
伪学者在考试方面往往表现突出(真学者在考场上却并不怎么擅长),即便失利,他仍会仰慕考场天生的权威。它们是通往工作职位的大门,它们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 ……
既然“知识能改变命运”,既然“功名”必须“考得”,对考试体系就由不得我们掉以轻心了。
如果求职的阶梯另辟出一条蹊径,我们如今所谓的教育大部分都会土崩瓦解,而谁都丝毫不会因此变得更蠢。
2、所有小说家均在同时写他们的小说。
3、历史不断发展,而艺术则恒定不变。
4、人类生活中有五大事实:生、吃、睡、爱和死。最出奇的是生和死,因为它们同时既是人生经验又无法实际体验到。我们都经历过生,可我们都记不得出生时的情景了。死来得跟生一样频繁,可我们同样不知道它到底是何尊容。我们最后的经验就像我们最初的经验一样,全凭臆测得来。我们是在两片黑暗之间忙活。
5、小说家可以写出永恒的爱,因为有关爱的幻觉之一就是它能恒久不变。事实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事——将来也不会有。所有的历史,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教育我们,没有一种人际关系是恒久不变的,它跟构成它的人本身一样善变,要想使其稳定了下来,人须得像玩杂耍的那样保持平衡才行;而一旦它稳定了下来,它也就不再是一种人际关系,而成为一种社会习惯了,其中的重点已经从爱转化成了婚姻。
6、如果上帝能给我们讲讲宇宙的故事,那宇宙也就变成了一部小说。
7、说到人际交往,我们总无法相互理解,至多不过似是而非或是一厢情愿;我们总无法充分展示自己,哪怕我们心甘情愿;我们所谓的亲密无间无非只是将就凑合;完全的了解只不过幻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