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面面观》是一部由Gary Hustwit执导,Paola Antonelli / Chris Bangle / Andrew Blauvelt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一):设计-面面观?
什么设计?这问题一抛出来,答案应该是五花八门的。人们在思索这问题的同时会考虑诸多关于设计这个词的方方面面。
我自己的答案,狭义上讲设计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的行动。最近我读了很多关于设计的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心理学》等等,我在大学的专业是广告与网页制作。无论是广告还是网页的交互设计,都应该算是信息设计这一归类。而我最近的阅读方向明显是偏向于工业设计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实话我认为做出一个优美的画册感觉不错。但能够做出件能用得上产品会更给力。
设计面面观涉及到的工业设计较多,交互这方面的事例较少。至于信息传递在国外来看是不是直接划分到了“视觉艺术传达”里边了?
在我们这种末流学校广告、环艺、动画三个专业构成了一个名叫“艺术设计系”的系别。混为一谈,片中有一位设计师说人们总混淆这两个概念。艺术与设计,我比较欣赏的一种观念就是:艺术是没有明确目的的,也许会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而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甚至会创造需求。
说的有点远了,这部纪录片总体来说我是很喜欢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喜欢设计,所以爱屋及乌。虽然跟自己最近所阅读的东西有重叠,但这更能加深我对设计的了解。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二):摘要-《objectified》
大师们说得很简单,但要真正领会需要不断的实践,体会和思考。下面是我做的书摘。
--设计是对形式的寻找。
--好的设计应该是创新的(Good design should be innovative), 好的设计令产品实用(Good design make a product useful),好的设计是美的(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design),好的设计令产品易于理解(Good design will make a product understanable)
--好的设计是诚实的(Good design is honest),好的设计是不显眼的(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好的设计是耐用的(Good design is long-lived),好的设计是贯穿于每个细节(Good design is consistent in every detail)
--好的设计师环保的(Good design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地设计(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作为设计师,我的工作是透视未来,关于将要发生的事物,而不是已经发生的,我的哲学基础是不可任意而为,用某种方式试着提供人们愿意保留的产品,那些你感觉最重要的产品,才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我希望不会像其他东西一样迅速过时。
--设计是一种你想要的,好的设计使你更出众,是一种进步的标志。
--在设计好的产品时,应该问你会愿意买这个吗?你愿意为这个花钱?
--对真实的产品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有关数字化的技术性的,有机技术的世界。
--设计最大的难题是:我们已在做的是否真的起到了效果,带来了变化?
--我喜欢用好而非坏的概念,随着时间推移能增进感情的东西,而你不需要惦记它,担心它。
--高滨虚子提出的“客观写生--obsessive sketch”。
--设计应该融入人类自然的行为中(Design dissolving in behavior)。
--可持续性(redesign every link)。
--什么是人们认为有价值的,什么是人们需要的?
--设计思维是一种系统性创新。
--设计行为“思辨设计”。
--寻找质疑。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三):sorry,不是影评,只是自己对设计的随笔
自己最初关于设计的想法,是单一的。我认为只有画面酷炫到满足自己的视觉就是有设计感。
后来,大一慢慢开始流行iPhone,开始慢慢了解Apple的禅意美学。关于好的设计,不再停留在酷炫,而更多的是简约。满足自己需要的,并且把满足感做到极致。
现在对于好的设计的想法: 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直觉或者独特审美,更重要的是好的设计讲述了一个缘由——为什么要这样,那样放为什么不好。好的设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理由,而不是一种偏执。
最近在Quora,reddit上看些设计类的帖子,感觉设计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纪录片中的Jonathan Ive, Dieter Rams原来都是业界的顶级。本来只知道iPod是乔老大的个人秀,但是背后却有Jonathan Ive这位天才的英国工业设计师;Dieter Rams提到的设计十律,只是格言而已,现在觉得是多么的无知。好比以前初高中,觉得古诗只是为了考试填空去死记硬背而已。但是现在上了大学没有语文课,偶尔发现小小吟诵下以前背过的一小段诗词,想想古代的意境,和现在各种尺寸屏幕,拥挤的交通一对比,第一次感觉到诗的存在。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四):迪特·拉姆斯的设计十项原则
本片作为一本纪录片,在表述上有点模糊,这是比起三部曲中的《海维提卡》(Helvetica)比较欠缺的一点。可能工业设计本身就太繁杂,想表现多样化,避免做软广告之嫌,只好拍成这个样子了。感受最深刻的,还是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德国博朗公司原设计总监)的作品和他的设计十戒,以及苹果产品与他的设计理念的惺惺相惜。
摘录一下他在纪录片中说的话,关于好设计的十项原则,因为实在是太重要并且很喜欢,所以听记并翻译了一下,可能和流行版本有异或而有误:
日本园丁说,必须用某种方法修剪盆景,让小鸟能从盆景中飞过去。但是,其他的树木也必须得修剪。在日本,这种情况更是如此。他们必须去修剪,必须……我们说,会去设计一下。但是,为什么全由我们来做呢?现在我们为设计我们的世界已经做了很多。甚至设计大自然。
以我的经验,如果产品设计得清楚明了用户的反应会非常肯定。这就是我现在特别烦恼的事情。很多亲率又不亲切的东西被推向市场。不仅在消费品领域,也在建筑和广告领域。到处都是太多的没必要的东西。
-好的设计是创新的。
-Gutes Design sollte inovative sein.
-好的设计使产品实用。
-Gutes Design macht ein Produkt brauchbar.
-好的设计是具美学意义的设计。
-Gutes Design ist ästhetisches Design.
-好的设计让产品易被理解。
-Gutes Design macht ein Produkt verständlich.
-好的设计是诚实的。
-Gutes Design ist ehrlich.
-好的设计是谦虚的。
-Gutes Design ist unaufdringlich.
-好的设计是持久耐用的。
-Gutes Design ist langlebig.
-Gutes Design ist konsequent bis ins letzte Detail.
-好的设计是对环境友好的。
-Gutes Design ist umweltfreundlich.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做到极简的设计。
-Last but not least, Gutes Design ist so wenig Design wie möglich.
我们设计师不能孤军奋战,我们同样需要商业运作。我们不是艺术家,虽然我们经常混淆这一点。正如我看到的那样,现在很少有公司把设计当回事。
但还是有个美国公司(是例外),那就是苹果公司。
然后画面就跳到了纽约第五大道上的apple store。
关于到底什么是好的设计,我想这可能就是本片最想表达的观点了。
附ArchDaily一文:Dieter Rams 10 Principles of “Good Design”
http://goo.gl/dsGmd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五):什么是好的设计?what is good design?
Good design should be innovative
Goode design should make a product useful
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design
Goode design will make a product understandable
Good design is honest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Good design is long-lived
Good design is consistent in every detail
Good design i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六):大半夜观影归来
刚才去看了,没怎么看明白(一多半是英语原版的缘故吧),需要DVD回来多看两遍研究体会。挺值得思考的一个片子,它没有什么统一的观点,也不像font的那个一样正反对比,而是将不同的观点都呈现出来。导演说他希望观众“Have more questions when the film finishes”。
电影放映之后还有和导演Q&A的部分,赚到了!好多人问问题,越问越多,半个多小时才不得不停止(已经夜里十一点半了)。
独立导演很辛苦啊,要支持。他说到他们的拍摄资金来源都是credit card,由于资金有限所以采访对象采访地点都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去日本拍摄就只能去一次,遇到谁就采访谁,碰不上就只能作罢,很多国家去不了。
导演好像说八月份出DVD,没仔细听……电影拍了80个小时,电影只有一个半,DVD里面有被剪裁掉的采访。
对于拍电影的动机,他说他是因为“那么好的题目为什么没有电影呢!等了那么久,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所以自己动手。如果有这样的电影,我一定是坐在那里边看边叫好的(‘Font!’)。”
头几分钟的起床做饭共进早餐的部分是在伦敦他朋友公寓里面实拍的(据说早餐味道不错),演员是他的朋友和他自己。
还说到大部分设计师都很高兴接受采访,只有一个很厉害的英国设计师因为不愿意上镜头而拒绝采访,不过他做的椅子上镜头了。
关于为什么片中没有出现采访消费者的镜头,一方面他认为观察人的表情动作比直接采访能更真实的表现消费者的想法,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找一个人代表所有消费者,而是希望观众们通过自己的批判思考得出字节的结论。
总的说是个耐嚼的电影:)值得多看两遍。
:问题问得最好的人得了一张DVD。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七):你真的知道“设计”二字的含义吗?
设计面面观,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设计师,与你交流他的想法。没有那些专业人士的高大上内容,谈的就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手机电脑,牙签牙刷,椅子垃圾桶,亲切又蕴含着小道理。
这部纪录片让你对工业设计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可以发现那些最适合自己的。
以前的认识只是基于自己的片面理解。纪录片里都是当代最有名望的设计师,来自各个国家。他们分别讲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让你在一个更全面的视野下有了认识。
设计关注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但是每个人最在乎的那个不一样。接触这些想法,修正了自己以前不合理的观念,也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
设计其实就是没有设计,它融入到了每个行为你都意识不到这个东西被设计过。就像你拿着笔写字的时候,不会意识到手里握着一支笔。
它应该很省心,你不需要过分的担心,怎么样才能不去损坏它。买了,机电产品不是想着用坏了就扔,而是想着越用越好,产生了感情,即是如此。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八):如果可以普及推广,那该多好~
27th May, Barbican Centre
在看完影片后的那几天里
我一直对于如何给这部片子打分感到头疼
想要推荐这部简析工业设计的影片
给那些非设计专业背景的观众或是刚刚接触设计的人
消费者应当在消费前思考 对自己的消费负责
工业产品设计 也不只是美化造型那么简单
对于许多还不能突破这样认知的大众和学生来说
我想这是部很值得一看的"教学片"
世界上这样的影片本来也就不多 所以如此说来 应该打5星
换一个角度 在一个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来看
导演Gary在这部作品中对于工业设计深度的挖掘 远不如他在<<Helvitica>>中的表现
这样的结果事出有因
对平面理解的深刻是基于导演本人20多年的平面设计事业积累
相较而言工业设计只是有个人兴趣 我又要如何苛求他呢?
影片中有几位的发言让人感觉不着头脑 不知所谓
比如Karim Rashid和Marc Newson .....
影片在条理上的处理只能说是基本清晰 并非十分
这样的判断 是通过导演选择剪切影片的方式感受到的
比如 某位设计师在谈话中举例点到了Iphone
下一秒导演就让Jonathan Ive登上了屏幕
他用受访者话语中出现的事物作为针线串联起整部影片
但前后两个设计师之间可能并无任何其他交集
总结看来 导演在<<objectified>>中呈现了一个大拼盘
拼盘上出现的各种事物及发言所相关联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们都是位于"工设"这个主题之下
如果你也是个认真研究过工业设计究竟为何的人
我相信影片中80%+的内容你该感到一点都不新奇才对
虽然看完影片后我有小小的失望
但毕竟我还是从影片里得到了一些新的讯息
为此至少要给它一个3星
看完电影也有场Q&A
从导演给出的提问回答 再次印证了
quot;他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远不及平面深刻"的这种感受
独立电影人不容易 有条件请支持
多好多坏 你该看了自己说才算!
衷心期待导演说的有意愿来中国放映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九):关于设计师们的生活态度
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故事。
产品设计师就是那种不断地观察和思考:why,why is like that not like this。
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一种思维:设计用好而非用坏的,你希望创造一些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增进感情的东西,而且你不用担心他,不需要过分爱护这些自己的东西,却可以越来越喜欢。
好的设计还应该是不显眼的。
这种设计师款款叙述自己观点的纪录片真是给我这种门外汉带来莫大的帮助,平常极少有机会接触具体的设计思想,而普遍的设计书籍中也只是牵扯到设计的那些准则,并没有太多的多样化。看了设计面面观之后,真是觉得这世上的所有物品都有灵性了,每样东西都值得我们思考感悟。
《设计面面观》观后感(十):还好有热情在
我爸一直对我看闲书,画画,研究电影,看展览,搜集购买独立出版的书刊和原版书籍嗤之以鼻,总觉得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同样时间做两套卷子时最好的。当年艺考的时候和我爸促膝长谈,跟他说你的手机,开门的门把手,家里的地板,给我买的衣服,台灯的开关,所有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为什么我不能学设计。当时他说随你吧。
现在我在独立院校学习设计,每日课程还是画画和做设计,在他眼里我还是在胡打胡闹。所幸一个一本让他有了点安慰。但是他还是会恨铁不成钢的跟我说,学这些有什么用啊,当时让你好好学习考个经济啊法律啊多好,你看你胡作,上了大学没正事整天就是玩。每次我都一肚子委屈,不知道该说什么。似乎自己为了一个作业努力搜集各种材料,作品的黏贴排版反复设计,间距不断测试的所有行为都是胡闹。
后来设计作品集留校入库了,感觉总算是有了一点点的小成绩,跟我爸说了。结果电话那头回我的又是一阵沉默,然后说,有什么用哦,能还钱啊。我。。。。。。。。。。。。。。。。。。。
有很多事在一部分人眼里都是没用的,不被理解的。但是看看这些设计大师为了更好的设计,一直在做的不断努力,让我确幸自己对于设计还有着一颗热情洋溢的心,还渴望着设计出less is more的东西。
好多时候在muji里看着台灯,香薰灯等产品时,忍不住想,设计师是花费了多少心血,才能将复杂的功能隐藏在外形简单没有一丝多余的形式之下的。又或者自己在用着MacBook Pro的时候也忍不住想,就这么简简单单什么都没有的一个外壳,竟然一个小小的触控板上就能满足我的所有需求,这里面需要结合多少人的创意才能实现。
这样想着的时候,自己的赤子之心还在闪烁。
我很庆幸不管外界怎么样,自己还保留着对美术和设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