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书评面面观》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4-05 23:1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书评面面观》的读后感大全

  《书评面面观》是一本由李辉 编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8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书评面面观》精选点评

  ●批评的正是呈现

  ●1987年的合集再版。第一部分为萧乾大学期间的理论《书评研究》,第二部分为萧乾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组织作家谈书评 书评谈书评 读者谈书评三组讨论,第三部分为萧乾组稿的书评。该套丛书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副刊栏目史料价值高于书评本身的价值,理论部分活泼自由,但是合上书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卵用。抽离了50年代前后意识形态的书评,和今的书评并无二致,甚至常见溢美之辞,以至于沈从文都会写出“本书似乎也有一个缺点,为大多数好书无可奈何的缺点,就是篇幅太小了,读来不大过瘾。”这样的句子。难怪萧乾先生感慨我们需要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

  ●这本关于书评的书,其实还是没有太脱离萧乾老师的《书评研究》所构建起的框架,但是关于书评写作内容还是很值得阅读的,而且《书评研究》目前市场上只有繁体竖排版,阅读不太方便。那么这本书就很适合作为一本书评写作的入门书。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萧乾老师的书评理论,大体上是《书评研究》的浓缩版,第二部分主要是各个方面代表人物谈书评,这些人的想法,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些矛盾之处,这也正好说明了书评写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还是要因书因人而异。第三部分精选的书评作品,内容上挺好的,遗憾的是书评的标题有点千篇一律,不过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着给这些书评换一个标题吧。

  ●看似新书,其实是老书。三十年代,原来萧乾是新闻系的,毕业论文写的是书评相关,工作做的也是副刊编辑,做书评,一部分是他关于书评的文章,一部分人其他人对书评的看法,还有一些是选的书评文章

  ●现在综是没有职业的书评家了,而职业的书籍“浓缩”家倒是很吃香

  ●如今的书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格式也是挺生硬的(主要都是靠笔者的妙趣来生花)。所以我还是比较喜欢豆瓣的这些“评论”,这个戏谑那种现象,那个又揭露这种现实随心走笔,不入俗流。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一):读《书评面面观》(1):萧乾先生对书评发展的“误判”

  据说书评是今天自媒体写作中最赚钱的一类文体,但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讲,书评往往是不太受人待见的:毕竟写书评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很多人是不屑为之的。

  但是,80多年前,一位年轻人却把书评当成一项极为重要事情来做:他的毕业论文是书评研究,入报纸行做副刊编辑,组织一批学者、作家、读者来研究书评、写书评。

  这位年轻人就是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他大学毕业后,大约1935-1937年间,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做编辑。他研究、编辑书评的成果,在1987年被当代编辑、作家李辉先生编成一本书:《书评面面观》。

  此书由大象出版社1987年出版。书中篇目分为三类:一是萧乾的书评研究,二是大家谈书评,三是书评精选。

  今天,自媒体时代的书评写作与那个时代有了很多变化,但基本的一些元素还是值得借鉴的。

  萧乾先生当年为什么鼓吹书评?先看看他的书评研究吧。

  萧乾先生首先指出当时出版界的状况:“中国的书评界似活跃着两种人物:批评学者和批评家。”

  他所说的批评学者,类似今天的纯理论家:“前者的文章常见于杂志的首端‘论文’栏里,介绍着晚近东西洋的文艺观念和方法。”他所说的批评家,指的就是书评家了:“后者的文字多登在杂志的尾部‘书评’栏里,用一种熟习的行话,一种固定的格式,论断着近刊的书籍,而对于新兴的文艺理论又不屑顾及。”

  两者的工作都是对书进行评价,有一定的相似度,所以萧乾先生把他们进行对比。他发现批评学者和批评家,亦即理论家和书评家的区别:“批评家和书评家是截然不同种类。书评家是低贱的,批评家是尊贵的;书评是市侩的勾当,批评是神圣的职务。”

  不仅在地位上两者有区别,工作难度也不同:理论家可以就经典著作进行从容评价,而书评家往往是在书印好了即将投放市场,读者着急等着他们发表评价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写书评。

  理论家批评的一般是古人的、已有定论的经典著作,怎么也不会得罪人;而书评家的评论工作往往是直接针对活着的人,一不小就得罪人,如果新书是新作者写的,还要考虑自己的评价既不要过高,以免影响自己的信誉,也不能、不敢过低,以免影响作者的积极性。

  还有一种差别:“批评家多往深处走一些,但书评家还须在广度上着力。书评是为非专家的、一般大众所做的批评。在形式上,它似浅近些,但同批评家一样,做书评的人应有清晰的史的概念,对于作家应有亲切的认识,对于文章应有透彻的见解。”所以,写书评看似简单,但同样要求作者有很深的知识储备要求。

  可见,书评家是很难做的。萧乾先生认为,影响社会的往往是新书,所以社会急需的是书评家:“随着读者层的扩大,新闻纸销路的飞增。这势力对于著作界、出版界、读书界,都将具有相当的权威。…终有一天它将像塞克斯机一样会在这古国国土上飞翔起来。”

  他认为,书评将发展到“并不仅仅是报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而是现代文化这巨厦一根不可或缺的梁柱”的程度,所以他“宣告职业化的书评家终将诞生”,他很骄傲组织起了一支书评队伍,包括杨刚、宗珏、常风、李影心、刘荣恩等。

  但是,半个多世纪后,萧乾先生回顾往事时说:“书评并没在读书界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也还没见到有人像当年的宗珏、李影心那样以写书评为职业。”“书评更算不上一种文学品种,它依然以‘聊备一格’偶尔出现在报刊上。”

  他也反思为什么书评未能流行:“旨在为读者当读书咨询者的书评之所以树立不起来,就是因为中国写书的人大都只允许你褒,容不得你贬,即便你贬得蛮有道理。”因为这种风气,写书评得罪人是划不来,没有人愿做。

  所以,没有批评的书评,最后就剩下一片阿谀奉承之声,成为书籍促销的广告。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二):书的评论,在于哪里?

  书的评论,在于哪里?

  我很好奇,读过《书评面面观》的书友会不会也写一篇书评呢?无论是否有人回答这个问题,出自内心真实感受,决定提笔写出下面的文字。

  通读全文,整本书分为三辑:第一、二辑分别以萧乾和大众不同角度写书评家的现状和误区,书评家的作用,成为书评家的必要条件,写书评的方法等方面,第三辑汇总《大公报》副刊登载的书评精选。

  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报纸副刊。

  中国报纸副刊历史悠久,副刊也是中国报纸的一大特色,它区别于报纸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此书的主编之一李辉作的总序不难看出,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的好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它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适合时间品茗细读,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大公报》。

  自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以来,历经风雨,因各方面因素不断停刊和复刊。1926年,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合组新记公司复办《大公报》。在复刊之日发表了《本社同人之志趣》,这篇文章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四不”方针体现了大公报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道德精神,与同时期的大多数报刊相比,大公报力求表现出一种客观公正的取向。

  也许是《大公报》秉持的专业精神,也许是受报纸副刊特有的载体影响,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而后的细细品味中,通俗的文字又让我跳出专业性的条条框框,仿佛自身于学术的海洋,开阔眼界。

  外界对书评家的褒贬不一,我们常人往往也认为“读后感”或“读书笔记”都算作书评,一不小心,就让书评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了。

  但是,大众还是需要书评的,它能帮我们去判断,去选择哪些书籍是值得读的。书评仿佛是读者的眼睛,由它带领我们鉴赏文化之美,提升文化涵养。

  书中有句话:具有心理平衡而又是爱书的人,若不怕委屈自己,可以向书评这条路张望了。此话一出,有人可能就会退避三舍,而有的人会迎难而上。

  第三辑的书评精选中,有两个关键词引起了我的关注,一个是“风格”,一个是“严肃的态度”。

  书评应该有什么样的风格,因人而异。文中指出“对于一为作者,题材的经久采用有时会觉得枯窘,惯常的描写手法有时会感到无力,而风格的创造,正因为它是专属于特定的,却非特定不感觉烦厌,反而永恒的新颖。”

  这为像我一样写书评的爱好者打开了眼界,我们不必依葫芦画瓢,我们需要实时关注热点,用文字揭示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也许起初会有一点困难,只要方向对了,秉持专注,定能在不久的将来,为更多的读者介绍更多的书籍。

  我们再来说说“严肃的态度”。文中这样写到:中国文学中最大的缺陷就是这种态度。我们不曾将人生看待得严肃,我们也不曾严肃地对待文学。从新文学开始似乎有了点改变。我们提倡人的文学,体验人生……然而在文学上,除了极少数,多数作者还是抱着玩票的态度。

  文学是可以让人们不断反思,不断前进的。但现如今,由于网络的盛行,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内容不乏稀奇古怪,为一时的流量,降低了文学该有的面目。我们是需要文学的,但我们不需要低俗的文学,此时的书评家,仿佛成为乐队的指挥,如果连指挥家都是滥竽充数,哎,那乐队还能演奏吗?

  迎难而上的书友,不妨读读这本书,看看前辈们是怎样做的,自然,就有了方向,如果再多多实践与揣摩,想来会有更多的人能从有益的书籍中汲取营养,推动社会的发展。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三):80多年前的书评是什么样的?

  《书评面面观》李辉 编

  80多年前的书评是什么样的?

  报纸曾经在文化界有着很重要的席位,多少文豪从这里发表自己的作品,从而对一代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书籍的传播范围还要广。

  虽然网络与新媒体的普及对于报刊业是沉重的打击,但是副刊并不具备报纸的时效性,因此有收藏价值,相对于比较注重冲击力和表面报道的新闻,副刊更加喜欢立意深刻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像读书一样,静下心来边想边读。

  这是一本大公报从1935年-1937年的副刊书评作品集合,来看一看80多年前的前辈们对于书评的见解,对于现在喜好阅读的人来说依然会有深刻的启发。

合格的书评人要具备什么

  书评是为大众服务的,甚至可以起到引导读者看书的兴趣作用,以专家的角度去解读书籍,用过于高深的用词和逻辑去写书评,难免会“不接地气”让人摸不着头脑,书评可以侧重评价,但是要注意从读者的角度去评论,最起码大致要概括一下书籍的内容,考虑没看过书人的感受。

  通读全书之后对书籍有透彻的理解,用活泼和大众化的用词写出一篇客观的书评。

好的书评家像一个小学教员,他懂的很多,却能用忍耐和机制管住自己,解释而不命令,陈述而不说教。既要保持自己的主观的见解,又要时刻顾到客观需要,这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书评家要爱书,但是要比书迷更具有客观性,读书之后能够抓住作者的思想精髓,还要懂得读者的心.

  仅凭热爱读书不够,需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对美的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客观的态度,不为名利,只是想要将读过的这本书介绍给更多人知道。

  书评是一种艺术

一个有脊梁骨的书评家却不能因难而辍,撒手不干。他能在不顾及任何一方中,满足各方合理的欲望。

  美感不仅仅是愉悦,而是一种庄严和诙谐的和谐,是让人感到舒适的平衡感,超乎喜悦与痛苦,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共鸣的及其真挚的情绪,美的艺术除了表现之外,必须还要有足够的表现力,能将美传达出来,触及灵魂。所以艺术家都有着一颗善于表达的心,但同时也说明道德和艺术其实并非是同步的,所以有很多道貌岸然的艺术家也不足为奇。

  但是书评却不能够只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如果是一本不道德的书籍或者是书中有这样的观点,书评人必须客观的指出来,因为书籍最起码要做到的是有一个健康和正确的思想观念。不然就是传播不良思想了。

书评可以有个性

  每个书评人也是一位读者,根据自己的见识与文化修养来看待一部作品,所以很难做到统一,不过这也正是书评的魅力所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差异化也是读书的一种乐趣。

  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书,好的书评是一种“再造”,对于作品本身精髓的再造,可以允许有属于书评人自己的个性。

一个理想的书评自然是那种促使读者看了即刻想跑出家门去买的。它不但应是展示出内容大纲,并能指出它的特点——一个新鲜的结构或技巧,使这书显得有趣而裨益。

  通过书评,作者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的作品,而读者则有了一个关于作品浅知的渠道,书评还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一架桥。

  书评不是批评,而是一种贴心的理解,书评价应该是读者的代言人,能够说出读者的心里话,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萧乾先生关于书评的一些看法,言辞中肯,真知灼见。

  第二部分集合了很多名家关于书评的观点,巴金,叶圣陶等等,非常有参考价值,对于书评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关于如何做一个书评人,如何从书中客观的写出自己的观点等等。

  第三部分则是书评精选,刚看过名家的关于书评的看法,再接着看优秀书评,获益良多。

  行文间有些年代感,但是内容很充实,不说废话,不灌鸡汤,和现在的很多打着书评的名号的营销文形成鲜明对比。

  对80多年前的书评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本书。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四):如果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自媒体写作,就从写书评入手吧

  有小伙伴向我咨询,说他想做自媒体来练笔,但现在自己既没有广泛的知识,也没有在某一方面特别擅长,而且自己刚开始写文章,文笔也一般,究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呢?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很高兴看到有小伙伴发心从事写作。不过,对他我并不是特别了解,而且作为一个年轻人,这种“没有广泛的知识积累、没有特别擅长的专业、没有好的文笔”的“三无”状况也是在所难免。

  我就问他“喜不喜欢读书?”他说非常喜欢。

  这就好办了。喜欢读书,那就从写书评入手吧!我向他建议。

一、为什么从写书评入手?

  当今时代,“读书即是正义”,无论什么时候,劝人读书总是不会错的,所以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我就不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比读书更重要的是写书评。

  有没有经历过读完一本很精彩的书,过一两天后,想向别人介绍,却只能说“这绝对是一本好书”的尴尬场景?

  这很正常。揭示人类记忆规律的“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人类学习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通常是在一天之后,就只剩下原来的25%。这个时段的遗忘,是彻底遗忘。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说读过的书即使忘记了,也会像吃过的食物变成身体的一部分那样,变成头脑知识的某一部分,无形地储存起来。

  这是不对的,忘记的就是彻底忘记了,就像是熊瞎子掰棒子一样,掉下的棒子就不再属于自己。

  那么对抗遗忘的最好办法,就是写书评。古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千真万确。

  你动笔写的过程,就是把知识固定在大脑里的过程。写过书评的书,你经过各种选择、思考、加工的过程,会牢固地嵌在你的头脑里的。——虽然也会遗忘,但重新唤起是非常简单的。

  这就是写书评对于有效阅读、有效学习的好处。

  另一方面,通过写书评,也是让自己的文笔不断提升的过程。

  写作是思维的外化。写书评的过程中,也就是强化你的思维的过程。一本书一本书地写下来,你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你的思维技巧也越来越熟练。熟能生巧,文笔自然是越写越好。

  在这过程中,你还可以不断地把知识内化于心,有朝一日可以摆脱靠着书本发言的境况,自己说出有分量的“金句”来。

二、如何写书评?

  写书评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我认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判断这本书是不是一本好书,它的哪个地方或哪些方面比较好?

  第二个层次是考虑它给自己带来哪些启发,刺激了自己哪些想法?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考虑它为什么好,它对时代、对国家社会、对某个群体或行业等等,有什么贡献?

  这三层思考,其实也对应了书评的三个层次。

  最初级的书评,其实就是读书笔记或者摘录。当你对一本书做了基本的思考,选取一些好的句子或段落摘录下来,本身就是一种评价。而且这种笔记是进一步写作的基础。——当然,这还算不上书评,只能说是书评的雏形、萌芽。

  更进一步的是读后感。你读一本书,某个观点或某个句子启发了你长期以来想不通的事情,或者叫你看到了以前不曾看见的世界。你把这种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写起来非常随意,只要是你读了一本书,有感而发,写下来就是读后感。笼统地可以说,读后感是书评的一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读后感还不算真正的书评。

  那么书评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书评就是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向读者介绍一本书精彩内容和意义价值的文章。

  在过去的报刊杂志上,书评往往是很简单的豆腐块文章,就是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几点好处,读者若想有所收获,自己去买书来读。

  但在今天自媒体时代,书评已经成为自媒体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在很多自媒体平台上,书评是最受欢迎的内容产品之一。

  因为书评的篇幅可以很长,可以达到三五千字,本身就可以使人获取一些独立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而且,由于其母体是正式发行的图书,自媒体平台也可以省去很多内容风控方面的力气(基于同样理由,影评也是自媒体平台的宠儿)。

三、自媒体书评的格式

  目前,在自媒体平台上写书评,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格式规范。一篇书评下来,起码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是引题(或导论)部分,就是讲一下这本书所对应的社会需要。你可以从一个社会现象讲起,比方说,很多人不会读书,“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事倍功半,造成很大浪费,等等。

  接下来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你要介绍的这本书,比方说《高效能阅读》或其他什么相关书目,说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然后你要大致介绍一下书的内容,还有他的作者。如果作者很牛逼的话,就多介绍几句他的光荣历史,如果不够牛逼,就强调这本书实现了那些创新突破。

  主体部分,是介绍这本书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几个点,用自己的话加以介绍,这样的点一般不必超过三个。

  注意写书评不必面面俱到,引用原书不要太多,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评价。

  当然也不能主要阐述自己的感受,那样就成了读后感了。

  最后部分,是总结回应一下开头,提升一下全文的格局。

  大致写下来,两三千字就可以了。

  这是当前适合自媒体平台的书评的写法。注意,这样的书评,本身要形成一个独立的可读性很强的内容。

  最后,推荐一本关于书评的书:《书评面面观》,作者是萧乾。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曾对书评认真研究的作家。

最后,关于写作平台,关于微信公众号,我还多说两句。

  如果是想通过写作变现,通过做自媒体赚点零花钱,我是不建议做公众号的。因为现在微信公号的打开率已经大幅度降低,已经是一片红海,个人很难做到靠它赚钱的地步。写书评,或者写别的文章。知识变现,最好是到新兴的自媒体平台上去。

  但如果和我一样,是把写作作为一个兴趣,希望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提升自己的文字能力,通过自媒体平台和朋友交流,那么微信公众号无疑是一个不二的选择。另外,和微信公众号同样重要的平台还有,豆瓣(书评、影评、乐评,以及小说写作)、知乎、微博,建议都开设一下。

  这四大平台,是做自媒体的人的基本盘。

  《书评面面观》读后感(五):读《书评面面观》(2):书评两难—书评很难写,书评家很难做

  书评很难写,书评家很难做。这有两层含义。从技术层面讲,萧乾先生对书评写作的要求很高;从社会层面讲,成为一个书评家又须具备很高的情商。

  书评很难写

  在《书评研究》中,萧乾先生对书评家的素质提出了一些要求。

  首先,书评家必须是真诚爱书之人:“书评家首先须是一个爱书的人。如果把话说得响亮些,就是一个关心爱护、促进文化的人。”因此,书评家不仅是一份职业,还是一种理想:“书评写作可以解决他的生活,但在他选择这职业时,必须另有一种理想。像个中古的骑士,他毛遂自荐地要保文化的镖,不使它为劣品所腐蚀。”(《平衡心》)

  其次,除了爱书,具有保护文化的理想之外,书评家还要有一种功夫:平衡理智与情感:“评的人在看戏时应比一般观众的情感更丰富。而看完了戏又要有比一般观众多些的理性来评价。”“这种情感和理性皆需要的工作可不是一个癫狂的‘书迷’所能担当的了。”(《平衡心》)

  第三,书评家要有具备足够的修养,也就是知识储备:“修养——文化的背景,是从事批评者最重要的准备。”基本知识储备是书评家的工具:“书评家所要的是如何分出正误美丑来,每个书评家都须造自己的显微镜、自己的尺。”(《知识与品味》)

  如何打造出这种工具来?只有多读书:“人类知识想象的文库是最好的学习课本,要练出批评的本事只有先去读古今中外最成功的艺术作品,而且是各流派各时代的作品。”书评家要博古通今,无所不读,各门学科都要懂一些。(《知识与品味》)

  第四,要有足够的生活知识。书评家不能只在书本中耕耘,不能眼光只盯着书本:“一个理想的书评家要具有充足的知识和鉴赏力,对实际生活又怀有莫大兴趣。”(《知识与品味》)书评家要有生活知识,否则就不能发现一本书的现实价值;如果只知道就书论书,那时书呆子。

  第五,要有公正的心:“既然书评家负有执行裁判的职务,如果缺少了公正的心,则一切评语皆难为读者折服。”(《书评和做人》)书评家要努力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与偏见,尽管这是很难做到的事;也要克服自己的感情,不能受自己与书作者的感情—不管爱憎—的影响。写书评要抱着诚恳的态度。最后,写书评简直就是在做人了:“书评家需要什么态度呢?他只需要人的态度——一个好人,正直、有心肝的人的态度。生活和工作没有分开的可能。”(《书评和做人》)

  可见,萧乾先生对书评是如何认真的了。他所提出的要求,简直不是“合格”的书评家,而是“理想”的书评家的标准了。为了确保以公允的态度给读者做谋划与咨询,避免受影响,他都是自己去买书——而不是接受作者的赠书——来写书评。(《未完成的梦》)门槛如此之高,难怪不能实现“我们需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的梦想了。

  书评家很难做

  除了书评本身不容易写,评论家还要面对现实的很多考量。

  书评家要在书商、图书馆员、作者、读者之间搞平衡:“评家肩上的负担真不轻:出版家要他把书当作新闻代替广告;图书馆员逼着他说一句‘值不值得买’的负责话;刚开口要估价,作者气了,要他欣赏,要他鼓励;书评家正皱眉呢,读者一一他的真实听众,却掉转身去,离开他了。” 所以,“多少书评家因为挑不起这担子而改业了。” (《书评与书评家》)

  这恰恰是优秀的书评价值所在。萧乾先生认为:“一个有脊梁骨的书评家却不能因难而辍,撒手不干。他能在不顾及任何一方中,满足各方合理的欲望。”(《书评与书评家》)

  好的书评家一定要同书商保持距离。书商是恨不得书评家变成广告家。萧乾先生引用一位纽约女子书店的经理很诚实的说法:"一个理想的书评自然是那种促使读者看了即刻想跑出家门去买的。它不但应是展示出内容大纲,并能指出它的特点——一个新鲜的结构或技巧,使这书显得有趣而裨益。”(《书评与出版商》)这是典型的出版商的观点。

  萧乾认为,书评家“应是代表读者的。他是监督出版商产品的执行者。他须制止劣品的发行,奖励那与群众有利的。他应像个滤斗,书评应把出版商的影响由读者身上隔开。”因此,“书评家宁可改业广告,也永不可利用批评者的名义为出版商当推销员。”(《书评与出版商》)“当书评家投降到出版商怀里时,读者大众的利益将无疑地被出卖了。”(《书评与出版商》)

  好的书评家在写书评时,要尊重读者:“他把读者看成智力的平等者。那是说,他并不武断地强迫读者接受他的意见,也不像一塾师卖弄学问。读者的好恶是受风气支配的。但他不追随那风气。”(《书评与书评家》)

  好的书评家既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图书:“如果书确是很好。他并不吝惜好话:他虽不拙劣地说‘值不值得买’的话,却把内容具体地估价了;对于作家,像聪明的母亲给孩子糖果,他非不鼓励,却有节制。”(《书评与书评家》)

  好的书评家也要注意鼓励作者:“当他对读者解释书的好处时,他知道作者也在旁边窃听着呢。意识到这点,他永不说泄气话。他不以恭维取悦作家,正如他不以书评家的宝座威胁作家。他以正大光明的态度使作家折服。但他并不在意折不折服。他尊重的是批评工作本身,而不是作家个人。”(《书评与书评家》)应当说,客观评价是书评家的“初心”,“正大光明”,没有个人权威之心,是书评家应秉持的工作态度。

  读到这里,估计很多想写书评的人就吓跑了:书评这样难写,书评家这样难做,我还要不要靠书评来养家糊口?

  其实,说到底,萧乾先生对于书评的见解,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见解。按照他的标准,一般人确实就没法写书评了。时隔五十年后,他回首往事时,也无可奈何承认了这一点。

  书评成为今时代的一个宠儿

  不过,世事无常,今天在网络时代反倒是迎来了书评写作的黄金时代,书评成为了文化市场的“宠儿”。

  上一节题目是读《书评面面观》(1):萧乾先生对书评发展的“误判” - 简书。此处“误判”二字加上一个引号,是说萧乾先生期待的那种理想状态的书评写作并没有实现,作为一种职业的书评家也一直没有实现。但到了今天,时代却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预言”。

  他曾经设想:“文盲了若干世纪的大众将睁开了眼;一本应时的书动辄销到数十万册;报纸成了忙人的必读物,供给着百万读者以一切的知识;那时,必有一些嗜书的青年坐在报馆里,写着每周新书评论。机轮飞似的旋转着,旋转着,等着这青年的书评稿。”——传统媒体时代没有实现这一点,但网络时代实现了:不过“等着这青年的书评稿”的不是报刊杂志,而是大量的微信公众号等各种自媒体。

  他曾经宣告“职业化的书评家终将诞生”,在传统媒体时代没有实现。认认真真以写书评为业的,不是被人揍死,恐怕也会饿死了。但在今天,为诸多读书类公众号写作的书评家,已经可以以此为业了!

  书评写作有了更大的空间,书评家也没有那么难做了。因为书评种类繁多,你既可以写传统意义上理想化的书评,也可以为书商写写广告性质的书评,这没有什么丢脸的,甚至软文已被承认为一种艺术。还有专为读者节省时间的拆书、讲书等公众号类型的书评写作。这些变种的书评写作,既可以让书商高兴,也可以让读者开心,还可以让作者有面,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读书写字之余赚钱——还有比这个更好的行当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书评面面观》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