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是一本由[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一):【雨枫试读】来品一品巴黎的味道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淡淡的蓝色封面,波光粼粼的感觉,给人一种清新舒服的感觉,书中所描绘的巴黎,是海明威在巴黎的黄金时光,对于他来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时光,无法忘却的记忆,而在我读来,书中的巴黎有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一个个文学、艺术大师的平凡日更适合在下午茶的味道,一本书、一杯咖啡,带着我们慢慢走进海明威的巴黎……
《流动的盛宴》是记述了22岁的海明威和他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来到巴黎的生活,。大部分的日子,他都带着笔记本去咖啡馆写作。闲暇的时候,他去博物馆看画、与朋友喝酒、旅行、赌马、滑雪,虽然清贫但无比快活。在书里我们能看到海明威平凡却又丰富的日常,还能看到许多文学艺术大师的身影,也有他和妻子的甜蜜互动,甚至是他对写作的一些感悟和认知。读一段美好的文字是一种快乐,而读一段美好的生活更是一种享受,海明威的巴黎时光大多数是贫穷的,但贫穷里却有着他对于写作的坚持和执着,而整个巴黎对于文人、艺术家的宽容和喜爱都体现在了他的文字里。
书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有很多,他和第一任妻子的感情让人惋惜,与斯泰因小姐从朋友到陌路的过程充满古怪,那个给予了海明威和很多读书人美好回忆和知识的莎士比亚书店让人向往不已。
对于迷惘的一代其实我一直不太理解,但在那个年代却有着其特殊的意义,海明威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宽容和喜爱是显而易见的,书中他用了单独一章去写他与菲茨杰拉德的相识相知和一场离奇的旅行。甚至在修复版巴黎素描里也有不少关于他的描写,菲茨杰拉德本人和他的小说很是相得益彰,看到了他的真实生活对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也貌似有了点不一样的感觉。
本次修复版里,有一些以前从未公开的片段,包括海明威对第一段婚姻的内疚,其实从书中不难看出海明威对于感情的认真和纯粹,他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和第一任妻子他们的婚姻虽不完美但却很甜蜜,所以最终的分开对于他来说不是一段美好的事情。在碎片笔记一章里,海明威一直强调这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却有一直强调哈德莉会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不言而喻。
这本书中记录的是海明威的一场无法忘却的盛宴,在修复版中更加丰富且立体的体现了海明威的个性和对那段时光的追忆,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能从中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巴黎时光。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二):【雨枫试读】修复巴黎的“流水席”
《流动的盛宴 修复版》,与以往版本不同之处在于,不但完整呈现最初版本的前面19章内容,还增加10章“巴黎素描”。此外,还收录了未曾曝光的手稿碎片。而负责翻译的张朴老师不但是资深媒体人,同时也是一位旅行与生活方式博主,游历世界各国,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在译者序中,他写道:“我在巴黎小住的时日,在巴黎的六区租下公寓,日日都可以按照海明威当年的散步路线走过六区或者五区的那些公园,教堂,博物馆以及其他建筑,想象当年的海明威,在年轻时代所经历的一段黄金岁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书中描写的巴黎走一遭,当然是好事,但法国那边对于历史文物保留的再好,再地道,而不只是辟一个“海明威故居”,我都很怀疑将近百年的物事人非,到底还有多少氛围与底蕴能够被触摸与感受到。这不由让人想起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来,男主角的扮演者欧文威尔逊显然也是个性情中人,之前好像为感情自杀过,而那鼻梁的特别形状,好象是一个二流拳击手的,之前经常被打断,不断矫正修补过。他扮演的作家就如同灰姑娘一般,在午夜便回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见到了海明威和他的朋友们,并为自己的写作与爱情,找到了方向。但伍迪艾伦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穿越故事中,带入了一个审美或是情感的内核,就是几乎所有敏感的人,都会觉得过去好。这个世纪初的,觉得一百年前的氛围好,而百年前的那些风流人物,又会觉得更早前的十九世纪末,那才是文化与艺术的黄金时代。想象或回忆,永远是最好的时代滤镜……
海明威当时也算是“巴漂”,年轻帅气,又贫穷敏感,屋子里需要烧木材取暖,一般去咖啡馆写作,点一杯咖啡坐一天那种。有老婆,后来还有了儿子,就是书中提到的邦比先生。不做记者之后,他就靠写短篇和长篇小说投稿为生,有时收入挺高,但很不稳定。除了前面大家都比较熟悉的19章节之外,新加的《巴黎素描》里还有10篇。其中第一篇《一个新流派的诞生》里就写到海明威在丁香园咖啡馆里,和一个打扰他写作的讨厌鬼之间的言语交锋,这样一篇短文他还写了另一个结尾。不过好在他始终没有发作,把对方打一顿,毕竟他在这方面的是有“前科”的,曾在福斯塔夫咖啡馆的店前人行道上,殴打作家罗伯特麦克卡尔蒙,起因是后者发表了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言论,其中包括海明威是同性恋。
海明威在前十九章里有很长的篇幅讲司各特菲兹杰拉德,而在《巴黎素描》中显然意犹未尽,除了写司格特与他的巴黎司机的古怪趣事外,连跟自己的儿子邦比先生时都不免提及“但是他有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作为一位作家,他好象有着几乎无法克服的问题。”
而在第三部分《碎片笔记》里他却称《流动的盛宴》是一本虚构作品,当然他这么强调,或许只是怕文中对于“当年在巴黎结识的文学家,评论家,诗人们的描述可能会引起后人的不满,而海明威对于他的第一段婚姻,出轨和情感纠葛,内心起伏的描写细腻又真切,在即将结束生命的海明威看来,他或许十分纠结,又想把当年的记忆完整记录下来,但又不太愿意大家把这些描述当成窥视他个人情感的重要线索。”
当然海明威对于人际关系,小说素材,以及自我情感的描摹上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他曾经说过,庆幸自己最好的朋友都不是作家。而另一方面,在婚姻爱情方面,《引水鱼和有钱人》一章中对于他结束第一段婚姻,而和“有钱人”宝琳在一起的事情,做了很晦涩又很生动的描写,但实际上据说有一段时间,他是希望一龙二凤,对两段感情都保持“忠贞”的,这到底是一种浪漫主义作家的博爱,还是通俗意义上“渣男”的不负责任,只能是见仁见智。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三):【雨枫试读】崭新的时代,我们依然与你同在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即使是失败,我们依然抗争到底”的硬汉精神,两次世界大战的参与……所有的一切标签,让这个硬汉角色的海明威有点与众不同。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这么复杂的一个人,但是这个时代的辉煌与黯淡却与海明威一直同在,因为,年轻时代的浪漫和巴黎的经历,让他用文字点滴记载了这个《流动的盛宴》,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生活贫穷却对此毫不在意”,而巴黎的美景、美食、美女,却给了一场盛宴。
那时候的海明威,在这场城市的盛宴里,年轻,贫穷,现实满是贫瘠,对未来的渴望却让他的理想十分丰盈,没有任何的约束,只是享受。“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就是海明威最真切的感受,巴黎,就是一个如此让人着迷的地方。
为什么海明威有着“迷惘的一代”的称号?那是因为斯泰因小姐的论断:“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们都是这样的人”,“你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都是。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诚然如此,正如茨威格对巴黎的描述,巴黎是优雅与温和的,而且在整个世界都拥有财富和传说,风和日暖的时候,塞纳河畔有的是微波荡漾和同样微波荡漾的心情,林荫道满是盛放的花木,年轻美丽的姑娘们,只需要一朵紫罗兰就可以展现优雅身姿。所以,身处巴黎的海明威知道了,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告别别人,“迷惘的一代”不是他的固有标签,“硬汉”“精神的丰碑”才是他应该拥有的称号。所以,无论是《老人与海》还是《永别了,武器》,海明威都在隐喻着“胜利是无用”的,对生活的深切感知和对美好的真切感受才是生命最真实的意义。他也许带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因为无论如何努力去获得成功,最终都有可能是一事无成,甚至得不偿失。然而,我们依然要为了绝望的生活而倾尽全力。这种“矛盾”很明显,比那些单一的标签更适合海明威。 也许,我们应该读读这本书。
在巴黎这里,留存着海明威最原始的欲望和渴求——饥饿。1923年的《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就是海明威在巴黎出版的,多伦多的短暂停留之后,家庭的组建,儿子的出生,让海明威必须要对一个完整的生命和家庭的存在负担起责任,然而,他的自由的追求带来的就是工作的沉闷,以及生活的拮据。如果你阅读《流动的盛宴》,你就知道巴黎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的底色是怎样的涂抹的。我们只关注了那些繁华和坚硬,但是这里留存的是,海明威最初始的抗争和不甘。借用一句名言:热闹是巴黎的,我什么都没有。大概此刻的海明威也是如此。
只是巴黎毕竟是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这里的繁华还是给他的生命留下的灿烂和斑斓,比如文化沙龙和咖啡馆里的T.S.艾略特、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文艺沙龙里展现出的所有的一切,让海明威开始对这个繁华的都市用自己的笔触来写作,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交往,写人们的亲近和疏远,然后为这些巴黎的典型贵族们描绘画像,比如对菲茨杰拉德的描述,“他的才能像一只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自然”“他才意识到翅膀受了损伤,并了解它们的构造,于是学会了思索,他再也不会飞了,因为对飞翔的爱好已经消失,他只能回忆往昔毫不费力地飞翔的日子”,对待那些醉生梦死的生活,海明威有自己清醒的认知,这个时代,给他的生命以烙印,但也给了他以敏锐的视角去戳穿假象。
在享用过这场巴黎的《流动的盛宴》之后的海明威,开始把文字回归到原始的表达技巧,他的对话精炼,塑造的形象各异,甚至脾气与秉性,都在巴黎的生活里开始得到一种全新的展现。对待这里的人物的画像,更像是一位诗人写个城市的情话。
“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不过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海明威如是说。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四):【雨枫试读】海明威的巴黎回忆是如此,你呢?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能够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对,这就是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对圣地亚哥的精神的肯定。
这本《老人与海》出版时震动文坛,多年后依然势头不减。这本书的作者——海明威,除了作为小说家,还是一名记者。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就是他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的时候所写下的最后一部非虚构小说,记录了他自1921年至1926年在巴黎的一段生活的回忆。
在这本随笔里,海明威描绘了他与格特鲁德·斯坦(《毛小姐与皮女士》)、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埃兹拉·庞德(《在地铁站内》)、司格特·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福德等英美作家交往的情景。
巴黎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文化名片”,而巴黎,也有许多的“文化名片”,《流动的盛宴》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在巴黎的这一筵席上,海明威与斯坦因探索了小说写作、夫妻之情与同性之爱,感受到了自己的偏见;与庞德讨论艺术、练习拳击,认识到他的公正与慷慨;与菲兹杰拉德相识交谈,认识到他骄傲酗酒的、荒谬可笑的、卖弄吞火吞手的一面……无论是哪一位朋友,都为海明威的成长与写作划开了一道裂口,透出灵感的光芒与意外的感悟。
和同样爱着写作的人相交,会更加沉溺于写作。可写作不能维持艺术家的生命,食物才能满足他的胃口,空虚的肠胃也会让思维减速运转。有些人会孤注一掷,把维持生活继续财产放在赌博上面去,海明威也曾这样做过。
喜欢游戏的人,一旦停止就会有种空虚感;喜欢赛马到赌马的海明威也是如此,一旦停手,空虚感就随之袭来,烟酒赌嗜的瘾皆是如此。任何一件事一旦突然停下,无论好坏,都会有一种空虚感,如果它出现了,你就要去找到一件更好的事把这空虚的洞填补上。
《流动的盛宴》许多人想到巴黎,便是无尽的浪漫与奢侈,可每个人的巴黎,都是不尽相同的。在这里的生活历程中,你给出了什么,巴黎就会让你得到什么。
海明威在挚爱妻子的陪伴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巴黎各色的街道和酒馆、咖啡店里,碰撞出璀璨的灵感的火花,接受了世界的多面,也懂得了进退之道,也有了这本《流动的盛宴》……
修复版《流动的盛宴》比老版本增加了10篇“巴黎素描”以及从未曝光过的手稿碎片,在具体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能够体现海明威内心以为变化触动的描写。配合随书赠送的海明威巴黎生活的活动地图,读者更能身临其境地与作者对话。巴黎永远没有终结,在这份不散的筵席上,希望你也能属于在自己的、关于巴黎的一份独特的记忆。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五):《流动的盛宴》:海明威青春的最后挽歌!
最早阅读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作品是大学时期,在图书馆借的《老人与海》,这篇中篇小说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只是简单的讲述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独自划着一条小船出海捕鱼,经过两天两夜的努力,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大马林鱼却被返航途中的鲨鱼吃掉的故事。
出来工作以后,再去读《老人与海》已经是另外一种心境,这虽然只是一篇简短的中篇小说,但却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永不言败,后来才知道结尾是海明威修改了39遍才满意。
这使我对这位作家更加感兴趣,海明威一生经历过四段婚姻,曾在二战时参战负伤。其中1921年—1926年海明威都在巴黎生活,所以巴黎这座城市对于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在这里拥有了第一份爱情,写作了第一部正式的作品,第一次结识了有着深厚友谊的数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巴黎是年仅22岁的海明威成就梦想的地方,在这里他成了一名真正的作家,有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巴黎——海明威青春热血挥洒的地方!
最近看了海明威的最后一本作品《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这是在他去世前一年出版的作品《流动的盛宴》的升级版,添加了章节,还收录从没曝光的琐碎笔记,看完才知道,这本作品是他对巴黎那段难忘岁月的美好回忆,是他青春的挽歌!
(书中插图)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主要记录了22岁的海明威跟他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在巴黎的细碎生活,与司格特·菲兹杰拉德、斯泰因、埃兹拉·庞德、埃文·希普曼等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往事,他们互相影响与提携,或反目成仇,不相往来。
书中甚至细致得描写到很多家咖啡馆,这让我脑海中浮现年轻时的海明威带着笔记本去咖啡厅写作的画面,闲时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喜欢去博物馆看画、与朋友喝酒、旅行、赌马、滑雪,虽然清贫但无比快活。
对于书目录前面插图的旧照片也比较喜欢,非常有年代感,年轻时的海明威,颜值真的非常高!!!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在旅居巴黎时的随笔记录,在这本作品完成的第二年,也就是1961年,海明威在家中开枪自杀了,一代文豪陨落,而《流动的盛宴》成了他青春最后的挽歌.....
作品文笔流畅随意,又拥有浓浓的文学气息,每一个章节都值得细细品读,翻开书就像去阅读一个老朋友的过去,这本书的翻译还挺有原稿的韵味,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文风,都是以最舒适的方式阐述给读者。
如果你也喜欢海明威的作品,走近海明威的过去,《流动的盛宴·修复版》确实是很值得拥有!
ps:
最后很惊喜的是,图书还赠送了《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文中出现的一些地标图,海明威去过的咖啡馆,去过的广场......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六):【雨枫试读】枕着杭州微热的风,读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巴黎,总是被和一些优美的词联系在一起。提到巴黎,会想到艺术殿堂、浪漫薰衣草、塞纳河畔等等美好词汇,不管去没去过巴黎,总也知道,法国巴黎是浪漫之都,也不管读没读过海明威,都知道“流动的盛宴”是用来形容巴黎的。而这个独有的‘形容词’,也恰好是海明威谢世的最后一本非虚构小说书名——《流动的盛宴》。正是因为这本书,才有了巴黎“流动的盛宴”之美称。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在1920年旅居巴黎时的随笔记录,记录着他黄金时期在巴黎的美好生活。那时候的巴黎,有着上世纪最富浪漫情怀的艺术人生,允许荒唐、放纵,鼓励新流派、创作,而海明威,也正是在这种艺术氛围影响下,从一个记者,转向去做一个文艺作家。
我看到有人这么评价海明威:“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作家很多,但欧内斯特·海明威却只有一个。”我深感赞同,这位世界文学巨匠,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娶过四任妻子,遇上过两次坠机,喜欢冒险、打猎、捕鱼、斗牛和击剑,且每一样都做得超棒。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精通”。
要说这本书的书名,也有一段小故事,书名是海明威的好友霍茨纳取的名字,由海明威第四任妻子玛丽拍板定案,至于霍茨纳为何会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海明威曾跟他说过巴黎是个流动的盛宴。于是,这也成为了这本随笔回忆录的名字。打开书,在扉页上印着玛丽要求印上的诗文:“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待过,那么不管你一生中后来去过哪里,巴黎都与你在一起,因为巴黎是个流动的盛宴”。
而这一句诗文,也成就了巴黎是流动的盛宴的美称。最早版《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亲自删定后决定要出版的内容,内容里回忆了他自己早年在巴黎的生活、写作,爱情、友情。而现在这版本,之所以称之为“重制版”,更是因为书里增添海明威还未被公布出来的手稿、随笔、日记等作品,能够读上这本重制版流动的盛宴,对于我来说,也是一席关于海明威的阅读盛宴。
全书中的内容,温情中透着倔强,潇洒中透着悔恨,也许这也是海明威在四十年后才来书写这篇回忆录的原因吧,就像人生的落幕,回想起来,总也透着一丝悔恨又有着一丝看透世间的洒脱。在完成这本书之后的第二年,海明威就在家中的地下室,用猎枪顶着下巴,扣动了扳机,用这种方式,结束了他那神奇的一生。
书里大多数写的是春天和冬天,我记忆最深刻的写关于春天的是这句:“当春天来临,即使是虚假的春天,除了寻找什么地方能使人过得最快活以外,没有别的问题了。唯一能败坏一天兴致的要算人了,而如果你能做到不跟别人约会,那么每一天都没有止境了。对你的愉快心情构成障碍的总是人,除非是极少数像春天那样美好的人。”
原本,春天就该是生机勃勃,可在海明威的眼里,春天,容易被“人”败坏好心情,你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情感、此时此刻的心境,结合上他的生活环境,又会特别的理解他。春冬两个季节,他在旅馆顶楼的工作间太冷,跟妻子租住的小套间又在锯木厂楼上,白天太吵,又小,除了清早,根本没法写作。但咖啡馆暖和,于是他说他就去咖啡馆写。
在书中,年轻的海明威总是穿着一身舒适的西服出门,不忘在口袋里放一只象征幸运的兔子脚。他会信马由缰在街上闲逛,然后走进相熟的丁香咖啡馆,选一张光线充足的小桌,要一杯咖啡,一坐就是整整一天,不知疲倦地用铅笔在纸上写下令自己满意的文字。
我想,在咖啡馆里写字的舒适,是海明威最为开心且放松的时间吧。用满意的文字去治愈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果说《老人与海》是我看的第一部海明威虚构性小说,那《流动的盛宴》就是我看的第一部海明威的非虚构性散文集。相比于小说,散文更方便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情绪的波动。
后记:
其实书很早就读完了,一直想动笔写点什么,但提笔忘字,脑海里没有什么可以写的,直到反反复复读了4、5遍书,才能写完这篇长评。但这整个过程我很开心,遇到喜欢的书不容易,遇到喜欢又想记录的书更是不容易,《流动的盛宴》是其中一本吧,而且读书写字本就可以养成好习惯,会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