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7-03 23: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摘抄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是一本由马瑞民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一):《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站在历史天平两端

  上帝操纵棋手,棋手摆布棋子

  上帝背后,又有哪位神祇设下

  尘埃时光梦境苦痛羁绊

  ——博尔赫斯《棋》

  世事如棋,历史就是那难解的珍珑棋局黑白之间,普通人难以勘破其中之奥妙忽视了历史,就无法在瞬息万变之间把握下。而回首过往,那些尘封许久的历史文明能让人们机会参透人类文明,从现实的繁琐事务中抽离出来,感受时代脉搏跳动

一、这是一本窥探历史的书

  如果有一本书的名字是《正德十六年》,你会想到什么?那个历史上肆意而活的正德皇帝去世了,大明朝的政治格局似乎在些许动荡后又恢复泥潭般的沉寂。但人类文明并没有地域限制,如果从正德十六年前后横向纵向延伸开来,从狭隘历史观走出来,我们就会到在正德十六年这个时间支点上感受世界历史的波谲云诡。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海面上扬起了寻找新大陆风帆,苏醒的欧洲试图打开未来大门,人类文学史上最响亮的名字都在这个时代涌现,无数的思想文化上的巨人站起来,共同构建中西方文明。

  历史作家马瑞民的新书《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在相互比较整合世界发展的全部风貌基础上,风趣幽默捕捉到了东西文明间的发展与联系书里展现的是历史火光照耀下的影影绰绰,这些流动光影勾动了大众读者去寻找历史尘封中的火光

二、这是一个巨人时代

  全书大部分,分别为:水手君主大师、巨人、奇葩教士海子在《眺望远方》中写道:我要挥霍掉青春岁月,然后去做铁石心肠船长勇敢的水手们冲破了重重阻力,他们是新大陆发现者和缔造者,他们拿走了黄金烟草,带来的还有杀戮征服;这一时期的君主们似乎都活出了自我,他们赞助航海艺术家,为了国家领土权益奔驰在战场上,也可以为了亲情爱情而与全世界为敌,每一个帝王故事都不一样,或者英勇,或者荒诞,或者多情,或者大刀阔斧,在君主的游戏规则中不按常理出牌,却带给当时的世界巨大改变形成新的风暴;这个时代的大师们横空出世,他们研究宇宙自然与人类本身,一时间石破天惊秋雨。这个时代的巨人们执着探索真理追寻文明、思考政治,启迪思想;这个时代的奇葩们肆意挥洒个性追逐金钱追求本我;这个时代的教士们探究的灵魂归宿,锐意改革宗教,理性思考,回归人类本身。

  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战士、君主、创造力丰沛的艺术家、哲学家,他们的名字耳熟能详,他们对于社会的建立与瓦解、国家的兴衰、科技艺术的发明与传播、思想与理想的碰撞与启迪,都起着核心的作用,尤其是破除当时的思想壁垒,破除陈旧的桎梏,锐意的创新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锐意进取的时代,裹挟着鲜血与鲜花。欧洲在苏醒,摩拳擦掌,东方日益封锁自我,皇朝黯淡。我们在书中,跟随作者的脚步,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徜徉,鸟瞰时代的文明演进过程,从影响人类进程的航海、贸易、战争、事件、发明、艺术,到那些难忘的或者被忽略的历史瞬间中,探索整合关于时代文明的散点印象,最终在东西方不同的发展历程中看文明如何相互影响,读懂东西方文化与社会差异的内在逻辑。阅读时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摇头叹息。掩卷沉思,观照现实,指引未来,这也是阅读史书、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二):正德十六年,世界的巨人时代,他们的黄金时期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年时间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正德十六年确实值得特殊记忆的一年。这一年,政坛发生了很大改变,正德皇帝、葡萄牙国王教皇利奥十世以及麦哲伦相继去世,活着的人却为寻找真理奋不顾身,这是一个能人辈出的时代,这是正德十六年。

  《正德十六年 欧洲那些事儿》以正德十六年为中心,向前向后各延伸30年,名为欧洲的那些事,其实是与中国明朝进行对比,观察世界的风云变幻,讲述改变世界的那些人、那些事。

01 世界繁荣始于水手

  当人们还坚信天圆地方的理论时人,人们从未想过大海的尽头是什么,文化昌盛的中原明朝更不知道水上而来的异族人究竟是敌是友,若说正德年间改变世界的职业是什么,水手当之无愧,他们发现了新大陆,证明地球是圆的,让世界从割裂到连在一。

  葡萄牙水手带丰厚的礼品朝见明朝皇帝,希望达成两国贸易,但是中国本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人们对贸易的需求较为薄弱,加之朝局动荡,在今天极其简单的贸易协定却经历了整整三十年。

  水手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和平与贸易,面对远比他们繁盛的大明,欧洲人还算客气,但是非洲人则没有那么好的运气,非洲大陆的发现造成了一系列的罪恶,黑人被奴役,淘金热盛行,人类的贪婪被展露无疑,那段时期对于不同的人种来说意义各不相同,但却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02 荒诞君主离魂记

  如果说正德十六年是明朝的中点,正德皇帝无能,嘉靖皇帝平庸,那么欧洲的君主则显得有些荒唐。

  亨利八世是欧洲八卦的主角,这位国王本不是储君的人选,却因为哥哥的不幸去世而得到王位,他被人们所记住不是因为他的政治功绩,而是因为他的六个老婆。

  亨利八世一生最大的成就时推翻了教会对人们的统治,实现了英国王权的统一,但是根据书里的描述,亨利八世之所以鼓足勇气推翻根基稳固的教会仅仅是因为他想要离婚,离婚的理由更为荒诞,是因为亨利八世认为第一人皇后不能为他生下王子。

  为了能够顺利离婚,亨利八世可谓是用尽了所有的智慧,而他所赢取的六位皇后中,有两位被他亲自处死,他所追求的男性继承人德华也没能在王位上坐太久就去世了,亨利八世的一生被人们笑谈为富家公子的情爱故事,他的政治功绩反而成为了一种意外。

03 天才与奇葩汇集的年代

  虽说每个时代总会有天才诞生,但是上帝仿佛格外偏爱正德时代,最让人熟知的就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以及拉斐尔。

  都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好像达芬奇是个例外,他在有限是生命里掌握并精通了好多技能,比如绘画、雕塑、医学等等,大家都称他为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怪才、全才。

  他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至今都是美术界的无价之宝,他的故事更是被世界人民传播学习,甚至达芬奇的笔记被高价拍卖,达芬奇的密码也成为世界的宝藏和财富。

  天才也许是一种常见的物种,我们会欣赏会赞叹,但是奇葩总是各有特色,很难遇见同款正德年间的奇葩也很多,比如骂遍全世界的人、能够控制君主的商人等等,正德年间的故事的人和事本不是一本书就能够涵盖的,自然我一篇小小的文章也只是浅浅的介绍一二。想要了解哪些天才与奇葩的有趣故事,《正德十六年 欧洲的那些事》里便有答案。

  历史的发展和推动靠的是无数人们共同的努力,但是被历史所铭记的永远是那些有过贡献并且特点鲜明的人,不要羡慕他们组成了历史,因为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三):正德十六年,欧洲人在干什么?

  正德十六年是哪一年?发生了什么?

  正德皇帝,明朝历史上口碑最差的皇帝。他修建豹房,奸淫民女。他不劝百官劝阻,上前线前同蒙古人作战。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正德皇帝去世,嘉靖皇帝继位。

  这一年,大明刚刚度过了王朝周期的中间点,从中年步入老年。嘉靖皇帝,沉溺炼丹,疏于政务,二十多年不上朝。臣子们的思想保守、僵化固执。百姓生活贫苦,家家干净。

  大明国危机四伏,在碌碌中走向衰亡。

  公元1521年,欧洲人在做什么?

  历史作家马瑞民的新书《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回答了这个悬疑问题。该书通过鲜明的人物,精彩的故事,罕见的图片为您上演一幕幕大戏。

  在正德皇帝之前,欧洲整体落后于大明帝国。

  在正德皇帝之后,欧洲像一头沉睡千年的棕熊,开始觉醒,开始奔跑。

  我们对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同时期的欧洲国王们有谁?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和明朝皇帝有什么异同?

  本书介绍了西班牙国王兼罗马皇帝查理五世、自负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骚包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欧洲有句古谚:

  “罗马皇帝是国王的国王,西班牙国王是人的国王,法国国王是畜生的国王。因为只要法国国王一下令,人们就像畜生一样服从。”

  本书还介绍了一位特殊的帝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苏莱曼。苏莱曼与嘉靖皇帝的继位时间、驾崩时间几乎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苏莱曼是该时代最进取、最有成就的君主。在亚洲,土耳其陆军两次攻占波斯帝国的首都。在欧洲,土耳其陆军两次围攻维也纳。在非洲,土耳其海军占领突尼斯。在地中海,土耳其海军大败西班牙人,在意大利和法国大肆劫掠。

  除了帝王,本书还介绍了帝王中的帝王,教皇。比如,利奥十世就赞助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正德年间,葡萄牙是世界第一航海大国。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布拉尔发现巴西,葡萄牙国王特使皮雷斯来到中国,见到了正德皇帝。

  正德十六年,费尔南多·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正在进行中。

  正德十六年,马丁·路德开启了一场影响全球的宗教改革。

  该书介绍了许多世界级人物。这些人物的名字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人物如果看肖像画的话,我们也能认出一半。但是,说起这些人物的人生,我们就知之甚少了。比如:

  哥尼是天文学家。他还是医生、教士、官员、经济学家,并亲自指挥了一场战争。

  达•芬奇比哥白尼更早提出日心说。达•芬奇的身份更复杂。他是科学家、文学家、机械工程师、水利工程师、武器发明人兼画家。我建议每个孩子都应该向达•芬奇学习。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正德年间的圣人。同时期,西班牙也诞生了一名圣人。这名叫圣依纳爵的圣人建立了一个国际组织。这个组织对明朝清朝的影响,比王阳明还要大得多。

  以上就是《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少部分内容。

  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作者并没有写得严肃正经、一板一眼。相反,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轻快,幽默,更有不少“搞笑”的段子,非常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那种畅销书。

  但《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绝不是那种读完哈哈一笑,扔在一边的通俗读物。

  马瑞民认为,就在正德年间,古老的中华文明出现了停滞,而欧洲文明正在崛起,并走到了大明帝国的前面。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读后收获巨大的一本书。

哥白尼的住所和天文台印加帝国的遗迹马丘比丘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四):落后于欧洲,大概是始于正德十六年!

  我喜欢去解读历史,虽然我不是一个博学的人,有些历史还会混淆,但每一段曼妙的历史,都是一段见证,都值得被解读。

  可说到历史,我最不忍卒读的,除开晚清风飘摇的数百年,那应该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

朱厚照像

  晚清时期好理解,晚清帝国把一手好牌打得超烂,将一个通过朝贡系统控制整个东亚长达千年的大帝国,经营到被外国列强吊打,不仅外围控制区尽失,连国内事务都被人指手画脚,实在是晚节不保。这一段的历史,读起来总有扼腕惋惜之感。

晚清时代图

  但为何明武宗时期也是不忍卒读的呢?因为实在是太恨铁不成钢了!明武宗时期,朱厚照在玩物丧志,他建立豹房,让太监掌权,将皇朝搞得乌烟瘴气。

  例如即位之初,在庄严的奉天殿以猴坐犬背,燃起爆竹,一时猴跳狗走。

  再如他在乾清宫滥玩灯火,导致乾清宫失火,在逃往豹房的路上,回顾乾清宫的火光冲天,竟然戏笑着说“好一栅大焰火”。

  而此时的欧洲,已经在进行科学探索、武器革新、政治变革、构建初步的金融体系。从这时候开始,已经注定了后来被欺负的必然结果。

  这时期的欧洲,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时期的水手,在航海家的带领下,突破海洋的阻力,发现了东方的新大陆,拿走黄金和烟草;带来了杀戮和征服。

  他们气势汹汹的登上新大陆,让新大陆成为自己的黄金出产地,他们把新大陆的人口带回自己的故乡,当做奴隶,他们让杀戮和征服传遍了整个新大陆。

  这时期的欧洲国王、君主,他们虽然有荒诞,但大多数英勇、聪慧,他们高瞻远瞩,给航海家赞助,让他们为了国家的权益,去发现新大陆,并驰骋于天地之间。

  他们不按常理出牌,打破游戏规则,带给当时的世界巨大地改变,他们是新世界风暴形成的原因,是新世纪的主宰。

  这时期,还出现了很多的“大师”。他们有的研究宇宙“日心说”、“地圆说”;有的研究自然“进化论”、“自然与人类本身”;

  他们如雨后秋笋,猛地生长,给世界科学、自然留下宝贵的文明财富。

  二者相比,便是极大的差距。明朝火器已经开始有落后的地方,再加上科学、哲学、艺术、政治的落后,随着时代潮流的,这些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时刻,全部都停滞甚至倒退,几百年后更是差好几代了,更糟糕的是前期几次败仗并没有打醒中华名字,真真正正从正德开始,输了个底。

  惋惜、痛恨,五感杂烩与一体,酸甜苦辣尝了个遍。但历史的进程也不会因为惋惜而改变,可谓是时也运也。

  历史一定要被解析和记住,所以读懂历史很重要,不仅要读懂自己,还要读懂他人。

  马瑞民老师的这本《正德十六年,欧洲的那些事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讲解1506年-1521年间,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和联系。这本书里,没有傲慢,没有惋惜,有的是客观的去讲解欧洲发展的历程。

  有句话说“掩卷沉思,观照现实,指引未来”这句话,放在史书上也一养的,阅读史书、解析历史的价值所在,也就在这句话中体现。这本书值得一读。推荐给大家咯~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五):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欧洲风云

  16世纪的欧洲,是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大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科技逐步发展、文艺欣欣向荣、教会权威逐渐衰弱的世纪。16世纪的中国,是封建王朝逐步走向衰败没落的世纪,嘉靖皇帝45年的“无为而治”,加速了这种颓势。

  一直以来,介绍这段历史的书籍枚不胜举,但大多全面而简约,历史细节体现略嫌不够;专注于欧洲历史进程,与同时代其他国家发展比较稍微欠缺。85岁写作、93岁出版,一辈子写一本书的美国雅克·巴尔赞,以一本《从黎明到衰落》,回顾了从1500年至今的西方文化生活,描述了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会革命等历史现象,为我们了解西方文明带来的美德与罪恶打开了一扇窗户,美中不足的是理论研究气息较浓,估计不适合多少历史爱好者的口味。

  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风格类似,这本由马瑞民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以轻松幽默愉快的风格带领我们走进16世纪风光旖旎繁荣欧洲,了解当时欧洲的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全貌,并在与同时期明朝的比较中探寻近代中国何以衰退的根本缘由。

  1.这是一本展现16世纪欧洲全貌的纪传体断代史专著。

  有别于编年体、国别体,这本书参照《史记》纪传体写作手法,借助六大群体的生命历程再现当时欧洲的发展全景。

  每一位意志非凡的“水手”,都不仅仅满足于划船出海,更彰显了一种探索冒险、向外扩张、追逐利益的本心;每一位伟大不凡的“君主”,都以政治、文化或法律方面的建树,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每一位流芳百世的“大师”,都以其伟大的作品体现了人文思想,助推了文化复兴;每一位声名显赫的“巨人”,都以一己之力,动摇了世人禁锢的思想,撬动了历史进步的车轮;每一位卓尔不群的“奇葩”,都揭开了社会的真相,这种揭露让社会下层欢呼雀跃,让上流社会惊恐不安;每一位品行不一的“教士”,都是宗教的代表,尽管有的代表腐败堕落、虚伪无耻,有的则代表一颗虔诚的心。

  透过六个不同的群体,可以帮助我们在理清这些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具体人具体事中,深入了解16世纪欧洲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宗教等内容。这种写法,有点有面,有案例有论述,无疑比单纯的历史事实叙述要有意思的多。

  2.凸显细节,让历史更加丰满真实。

  教科书之所以令人乏味,主要是限于课时及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无法对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过多着墨,想要了解更深入,只能依靠课外阅读。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不仅立起了历史的筋骨,而且补充了教科书所不曾展现的历史细节,让历史本身有血有肉、更加丰满鲜活。其实,历史本来就是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只是我们不曾或很少触摸到他的全部。

  比如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航海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吗?如果说是,这也只是航海探险的“副产品”,重点任务还是通过航海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与国王谈判的条件包括要成为骑士、世袭贵族、海洋统帅、新发现土地的终身副王和总督、新发现土地财富的十分之一,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一贫如洗的平民身份和曾经乞讨的悲惨生活。这样一个明目张胆追求利益的哥伦布是不是颠覆了中学课本教给你的固有认知?

  比如艺术家们那些不为人知的趣事。米开朗琪罗给人作画或雕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见来,任何人包括教皇的意见都不听,不管别人满意不满意,只要自己满意;拉斐尔则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以客人的意见为准,想怎么画都行,只要顾客满意;达芬奇则是那种敢于给客户“放鸽子”的人,比如《蒙娜丽莎》,画到最后爱不释手,结果卷画而逃。

  细节的补充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不再是生活在故纸堆中,而是有欲望有追求的活生生的人。而这方面,也正是传统的历史教科书所欠缺的。

  3.连类比物、以史为镜,是本文的终极意义所在。

  叙说历史,从来都不是为了好玩。尤其是在欧洲极速向外扩张,同时带动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明朝却一味地闭关锁国、沉浸在泱泱大国的虚假繁荣中不思进取。一个如初生的太阳蒸蒸日上,一个如步履蹒跚的老人日薄西山,中国慢慢失去了发展的先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文中略有提及,但更重要的是启发读者的思考。

  先看航海探险。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带回的是金银财宝;郑和下西洋,带回的是一头梅花鹿;对比之下,验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句老话。我们能够自给自足,只想安享太平,杜绝一切外来贸易,包括海上权益;而经过地理大发现,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的欧洲国家迅速崛起,带动了军事、科技、人文的极大繁荣,大明王朝还在安乐乡中堕落而不自知。

  再看文学宗教。16世纪的欧洲,文学绘画艺术臻余成熟,涌现了“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宗教改革的先锋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同时期明朝的文学家及其作品较少,一部《金瓶梅》揭露了社会的腐败不堪,根源在于思想的禁锢、制度的腐朽,还有代表国家优秀人才群体的精英文官集团的集体无意识。结果欧洲日趋繁荣,明朝只能走向灭亡。

  再看帝王之道,查理五世在位39年有35年在打仗,一心想要扩大疆土、光大帝国,其他君主不是极力扩大海上贸易,就是扩大殖民掠夺,为的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我们的嘉靖皇帝,在位45年,几乎有一般时间都不理朝政,即位之初为“大礼议”之争与群臣闹得不可开交,中期乱政,差点在壬寅宫变中被宫女所杀。两相对比,似乎明朝的衰落也在意料之中。

  一本书就是一面镜子。不管是《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还是作者的另一本专著《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儿》,都在启发我们深入思考: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何以在16世纪被欧洲弯道超车,以至于今天我们在某些领域依然赶不上欧洲。阅读这两本书,虽然不会给你提供一份标准答案,但是相信你读过之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肯定会更深一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