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在浅滩玩耍,死神却早已拿着镰刀暗中观察。没过几分钟,一个孩子便意外失足。剩下的小朋友,一个个慌忙前去施救。
无法想象,孩子们在冰冷的河水中,历经怎样的挣扎;痛失爱子的父母今后又要忍受多少暗夜,才能走出人生阴影。
当时5人闲逛到某村一处鱼塘,其中一人跳入水中,他拿着长杆测量水深,还回头对岸上的伙伴说:“我看看水有多深。”
没等到同伴下水,他便陷入危险,同伴跳下去救援,结果双双沉入水底。
前两天,温州3名少年溺亡。
当时只有两人下水,不久便出现身体不适,另一个孩子进行施救,最终也没上来!
溺亡,已是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暑假是其“作案”的高发期。
据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的统计,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占56.04%,溺水已是我国儿童意外致死的第一原因。
为何溺水的死亡率这么高?
因为溺亡的速度远超乎你的想象:只需20~60秒,眨眼功夫,人就沉下去了。
人一旦溺水,真的能在水中挥舞手臂,大声呼救?
抑或是行救的人,真的能为溺水者“水中送气”?
很遗憾地告诉你,与电影情节表现的挣扎、呼叫不同,现实中的溺水远远没这么戏剧性。
因为溺水迹象难以觉察,所以只要分心,孩子可能就悄无声息地去了。
孩子爸爸为儿子戴上泳圈和安全绳,两人游到离岸边三十多米的江中后,爸爸便游离了儿子。
待到夫妻二人发现儿子不见,孩子早已潜入4米深的水底。
她曾带两个孩子到婴幼儿馆游泳,期间店铺员工暂时离开并告知了她。
然而,这位母亲并未将员工的话放心上。
随后,她便转身玩手机。“无人”看护的女婴,救生圈翻了,一头扎进水里。
期间,儿子试图用游泳圈救女婴,几番撕扯母亲衣服,却被母亲甩开手。
渐渐地,女婴挣扎的动作越来越小......
而母亲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直至悲剧发生。
但凡她回了一次头,女儿也不会在自己眼皮底下活活丧命。
所以,对于溺水者而言,没听到呼救,绝不代表他没危险。
有人看孩子,也不等于有人看着孩子。
为人父母,哪怕一分钟没看好孩子,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父母一定要多长点心,别让“怪兽”抓走孩子!
别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许多人因为对水的“无知”,导致孩子错失生存机会。
但是否因溺水的迹象很平静,溺水者就只能被忽视,活活等死?
其实不然。
如果孩子游泳时出现这些状况,很可能已经溺水:
头倾斜低于水面,嘴巴在水面上下浮动;嘴张开,头向后仰;眼神空洞,无法聚焦或双眼紧闭;头发遮住面部、额头或眼睛;
没有踩水动作,身体直立于水中;呼吸急促或痉挛;身体垂直,像在爬一个隐形的梯子。
有其中任意表现,请立刻施救并拨打120。
时间就是生命,溺水30秒是拯救的黄金时间,期间还有急救4分钟的机会!
如果溺水超过8分钟,别说孩子,成年人也回天无术。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会用“土方”行救。
流传最广的是“倒背法”,但它却是门伪科学。因为控水会导致胃内物排除,增加误吸风险。拖延救治不说,还会增加死亡几率!
同时,非专业者也切忌盲目做人工呼吸。
那父母该怎么做?
先检查孩子是否有心跳,观察腹部的呼吸起伏。如果没有,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并对其保暖,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第一步,先让溺水者平躺,尽量让脚比头高,更容易使肺部积水流出。
第二步,检查溺水者口腔。清除口鼻杂物,并把舌头拉出,避免堵住呼吸道。
第三步,跪在溺水者右侧,人工呼吸,用手包住溺水者的嘴吹气。吹到胸部隆起。
如果还无呼吸,再进行胸外按压。
先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按照30:2的比例持续交替进行。
注意要按在胸部正中和乳头连线的垂直交接处,同时使用AED(体外自动除颤器)。
最后将扶起来拍背,直到溺水者吐出积水。
待到溺水者恢复呼吸后,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治疗。
除了施救,生活中也有必要教孩子紧急自救。
首先是保持冷静;然后头往后仰,让嘴鼻露出水面,呈仰泳姿态;最后深吸气,浅吐气,保持浮力。
你可能会说落水了还怎么镇定?
去年,湖南一个小女孩落水,她头枕书包教科书般的自救方式让人惊叹。
原因是她的父母曾教导她:落水后乱动会加速下沉。
所以她极力保持镇定,把浮起的书包枕在头下,放松身体。
减少儿童溺亡,是学校,社会及家长不可避免的责任。
绝不能让这头猛兽偷袭,冲破生命防御线的堤坝。
作为监护人,暑期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多。
切记将“监护”二字落到实处。
每年暑假,学校必定三令五申禁止孩子玩水,远离头号杀手。
别让自己签署的那份“安全承诺书”变成废纸;
别等到悲剧发生,再抱头痛哭为时已晚!
分享朋友圈,多个人看到,可能就多拯救一个家庭。
珍惜孩子的生命,让我们与悲剧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