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啊窥
这个时代最不缺的生物是什么?圣母。 他们遍布大江南北,以鞭挞人性为己要,以散播正义和良知为终身事业。 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永远正确,永远伟岸。 殊不知对深陷苦难的人而言,他们大发善心的样子,怎么看都毛骨悚然。01
这300来天的时间里,王家人活在无法逃脱的梦魇中,度日如年。
2017年9月,2岁半的凤雅不幸患上眼部癌症,其父母在网上募捐,不少网友慷慨解囊。
著名爱心人士,作家陈岚在微博实名报警,称“3岁女婴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
“诈捐”、“消极治疗”、“重男轻女”几个关键词,精准地煽动起了大众情绪。
如获至宝的自媒体写手快速跟进,发布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几天内刷爆朋友圈。
文中提到,恶魔父母用募得的15万善款带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却放任女儿的眼癌不断恶化。
结尾处,作者甚至呼吁按照“故意杀人罪”来惩治小凤雅的父母。
还有大号以漫画形式,脑补小凤雅被弟弟欺负、被爷爷奶奶嫌弃、遭妈妈“暴打”的场景……
正义之士们蜂拥而上,对王凤雅家人进行狂风骤雨般的谩骂、诅咒和骚扰。
经调查确认,王凤雅家属通过各平台募得善款共计3万余元,而非网传的15万元。
筹来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疗上。小凤雅去世后,爷爷王太友还把剩余的1000余元捐给当地慈善机构。重男轻女的指控也站不住脚。
凤雅母亲带儿子治兔唇的费用来自嫣然天使基金会的赞助,而且去年4月已做完手术。
如果说手机里的言语还可以选择性忽视,那么乡邻的刻意疏远,则彻底让他们陷入孤立境地。
囿于智识水平,听到“癌症”、“肿瘤”就乱了阵脚,因此耽误了治疗时机。
妖魔化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底层家庭,还沉浸在替天行道的快感中无法自拔。
当不实指控和伤害成为既定事实以后,他们轻飘飘扔下一句,“我们出发点也是关心孩子呀。”
据王太友回忆,带小凤雅去北京看病的路上,志愿者让他们换上破旧的衣服,让他们使劲哭,然后不停给他们拍照。
这群人真正关心的,与其说是病床上的小凤雅,倒不如说是能烘托出他们道德光环的“贫困”标本。
02
被围观的“杀鱼弟”一家
还记得去年服百草枯自杀的“杀鱼弟”孟洋吗?
杂乱不堪的摊位前,男孩杀起鱼来干脆利落,眼神里有着不符合年龄的犀利与世故。
孟洋一家因此得到了某些网友的帮助,甚至还有了趁热打铁的曝光机会。
在东方卫视的邀请下,孟洋和父亲上了一档亲子节目——《老爸加油》。
当他们牵着自家光鲜亮丽的小朋友,说着“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大上的出国旅行”时,孟洋父子连嘴都插不进。
“你是不是利用你的儿子挣钱?”
“你想让他长大了也和你一样吗?”
“你的儿子才10岁,干这种活,你不心疼吗?”
“我真不该让孩子帮我杀鱼。”
见父亲无力招架,偷偷抹眼泪的孟洋低声嗫嚅道:
“鱼是我自己想杀的,我看到我爸爸的手都冻红了。”
父亲笨拙地说明手上的冻疮和伤疤,那是常年累月泡在冰水里的后果。
最后,小孟举起话筒冲上海孩子们喊,“我觉得我爸爸是世界上最棒的一个人。”
一直委屈欲泪的孟洋,泪水终于奔涌而出。
8年后,因为喝百草枯自杀再次引来大规模围观时,大家不约而同把矛头指向孟洋的父母。
他们翻出了暴君父母的种种罪证:
孟洋遭父亲毒打,眼珠受伤险些摘除;
他们还是超生狂魔,养了6个孩子……一时之间,群情激愤。
据《新京报》报道,
那块被质疑“蹭孩子名气”的鱼摊招牌是水产市场做的,放置时间也很短;
至于辍学,真相是孟洋重返校园后对环境不适应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被父亲教训过几次后也没长进,只好放弃;
而那6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是小舅子的遗孤,孟洋父亲接过来抚养。
当被问到为何服毒,病床上的孟洋难为情地挠头:
“就是一时冲动。”
小孟和客户就价格问题争执,父母责怪他几句。一气之下,便喝了农药。
事发后,父亲第一时间送孟洋到医院,并且准备拿出全部积蓄全力抢救。
该怎么评价这对父母呢?
但若说他们不爱孩子,把孩子当工具使,
不好意思,这就是杀人诛心。
无论怂恿小孟父子上节目的人,还是后来对他们指指点点的热心网友,或许出发点都是好的。
但遗憾的是,他们给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带来的更多是压力,尴尬,以及羞辱。
谁不想给孩子优越的成长环境? 谁不想带孩子看更大的世界? 谁不想培养融洽的亲子关系呢? 只是对很多人而言,光是活着这件事,就已经耗尽全部力气。 这么多年,大家试图从“杀鱼弟”一家的人生中裁切出一个冲突足够强烈的故事, 然后占据道德制高点,或批判,或唏嘘。 他们享受着伪善的圣母光环, 而那些真实的苦难,都成了廉价的消费品。03
是为他们好,还是自我感动?
这年头,乐善好施的人不少。 但真正有同理心和共情力的人却很少。 最近开学季,媒体们争相报道有关捐资助学的内容,很多给我的观感都不太舒服。 讲受助学生的故事,从居住环境到家庭变故再到家人的心理活动都细致描绘。360度全方位呈现当事人的困顿,然后施助方再以救世主的形象登场。这种大张旗鼓的扶贫,究竟给当事人带来什么?我打心底不情愿,又没法拒绝这种冠冕堂皇的好意,便随便敷衍了一篇演讲稿。
没办法,我只好强行悲情叙事,写奶奶风烛残年,父亲外出打工收入低微,母亲多年没有联系……
当众演讲那天,贫困生们如同街头铺块白布、写满求助哀告的乞讨者一样。扒光自己,任人评鉴。
最后一个环节,是爱心人士给我们戴围巾,发助学金,顺便拍照留恋。
一出报告厅,我立马把围巾摘下来塞包里。班里一个男生凑过来,嬉皮笑脸地问,“围巾挺好看呀,咋就不戴了?”
被别人的“善行”灼伤的经历,好友A也经历过。 初二那年,她转学到城里念书,寄住在姨妈家。周末,姨妈带她逛街,执意要给她置办几身行头。 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她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推辞。 “不用了,我还有衣服穿。” “你那些衣服有几件能看?我昨天看你内裤都破洞了!”姨妈大声嚷嚷着。 旁边店员憋着笑附和道:“女孩子家的,是得注意点。” 她瞬间噤了声,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 正如奥威尔在《1984》里所写: “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由于虚荣而感到的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每次暴露在公众视线下,就忍不住检阅自己的衣着、举动是不是沾着穷酸气。
他们强行扯掉弱者的遮羞布,将对方的苦难裹上名为“善意”的面粉,然后下锅炸得金黄酥脆。
但对当事人而言,每分每秒,都备受煎熬。
04
最好的善良是什么?
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做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如果让他们“当众诉苦、互相比惨”,自尊心恐怕要哗啦啦碎一大片。
把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受资助对象。
整个过程不用审核不用公示,钱是悄悄打到饭卡里的,只有学校和受助者本人知道。
他的饭盒里空无一物。
尴尬地坐了一会后,他举手,假装去上厕所。
穿过安静的走廊,来到饮水机旁,饥肠辘辘的男孩咽了几口凉水充饥。
然后又静静看着窗外打发时间。
此时,周围的小朋友有的对他投来善意的微笑,有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似的继续吃饭。
原来,空饭盒的秘密早就被其他同学窥破。
趁男孩出去,他们商量好从各自的便当中,拿出一部分放进男孩的饭盒里。
有人贡献了三明治,有人贡献了水果,有人贡献了胡萝卜……
做完这一切,他们又默契地回到原位。
为了不让男孩尴尬,没有人戳破这个真相。
静默无声之中,我看到这世间最好的善良。
隐匿自己的功德,也隐匿他人的窘迫。
比物质援助更可贵的,永远是对对受助者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
05我知道,作为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很难完全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把别人的苦难当观赏品。 这意味着: 不横加指责,在别人的悲剧中炫耀自己无上的道德;不刻意筑起保护的围墙,让对方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不居高临下的同情施舍,揭人伤口,徒添负担。 矿工诗人陈年喜有句话说得好:“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伪善的人才靠俯视众生来成全自己的慈悲。 真正的善良,永远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作者:啊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社会主义新型都市蛀虫。
家庭杂志(j)中国家庭生活第一刊《家庭》杂志官方公众号。追求品质生活,分享生活经验,专为爱家爱生活的你打造的阅读平台,每天晚上10点,与你一起分享生活点滴~
“高考前染上毒瘾,我妈喂的!”毒品混在奶茶里,多名00后已受害几个德国人在广东“卧底”数月,揭开时尚界鲜为人知的丑陋真相!任达华被捅后续,凶徒动机曝光:人心的恶,你想像不到!居士亭书城 // 馆藏好书 缘结十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