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终身成长》是一本由樊登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一):评《陪孩子终身成长》
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我的宝宝现在一岁五个月,这段时间凌晨总是闹得撒播打滚,抱起来哄半天不闹了,一放下就哭闹;凌晨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困的时候,她这样一直闹,我们也很生气,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想吼她.
我总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看最近樊老师上新了新书,就想着拿过来读读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在阅读的过程中,确实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很多育儿的方法都有欠缺,试着耐心和宝宝相处.
这本书我读了四天,首先自己的心情变好了,其次对待宝宝也更有耐心了;白天陪她玩,晚上偶尔闹一下,哄哄就睡了,宝宝的睡眠也变好了!
也极力推荐宝爸宝妈们都能阅读!
我用了8个小时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易读,可以推荐给老人看。作者樊登更多的是从观念上跟家长做沟通,只有观念一致了,用力的方向才能一致。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1+1=2”的过程,而是“1+1+……=∞”的复杂体系;不是家长按部就班的参加培训班就万事大吉,而是创造环境让孩子自主生长。 作者提出了亲子关系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这三点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作者强调“改变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言而喻,越是重要越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而无从下手。要修复与父母的关系,才能平和心态,从原生家庭得到能量,然后传承给孩子。轻松的面对生活,允许孩子的多样性,也同时意识到自我的不足,放下对结果的焦虑,把注意力放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孩子带来的快乐。
归根到底,我们还是要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三):陪孩子就是陪自己
今天5.20,在这个弥漫着爱意的日子里,读完了《陪孩子终身成长》,可谓爱意满满,收获多多。
1.作者樊登以前是央视的主持,非常能读书,也特别会讲书,创办了樊登读书会。这本书应该是以教育为主题的一个集合。
第二部分关于人生的三个支柱。分别是爱,价值感,终身成长。
第三部分关于孩子在叛逆期,自己和孩子关系出问题,和父母关系出问题应该怎么做。
最后一部分就是一些答疑。
3.每次说到孩子教育我都想隆重推荐一本书《园丁与木匠》,直接说到了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一定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园丁,去培养孩子,去浇灌,去呵护。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木匠去雕刻,去塑造。
4.说回这本书,我对他提到的人生三个支柱特别同意。和孩子的关系,特别是上学之前,一定要建立爱,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无条件的爱。“你把作业写完,我就带你出去玩”,这不是爱,这是讲条件。
价值感,孩子,包括大人自己,存在于世间是有价值的,如果你觉得没有,那是你观察的视角出了问题。改变世界的最长路径是改变别人,最短路径是改变自己。
终身成长,就像马拉松,让你放平心态,去克服一个一个困难,不断前行。学不可以已。
涉及的案例很多,也有一些特别不错的解答,建议孩子的家长们可以翻阅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一定可以帮你解惑。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四):归属感 、价值感 与终身成长
这是一本樊登老师书写的书籍。这也给这本书带来了带来了很大的ip。不过也不难看出樊登老师与孩子相处融洽,这得利于他使用了很有用的方法,这取决于他的教育理念,或者他看过的书籍中学习其中内容所带来的益处。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里面引用了很多其他书籍的方法或者理念。如果你不知道的话,或许会认为他在推销他的樊登读书会。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写作的方式。一个人的观点的形成并不是自己完全独立思考所带来的。他一定会受到其他人思想的影响,正如在生产活动中,一个比较复杂的工序一定是基于一个不那么不复杂的工序所最终的结果。我们的思想也同样有着相似过程,我们不断的阅读不同类型或同类型不同观念的书籍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以及育儿理念。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本书也是一本介绍其他书籍精要或者一句话概括其他书籍理念的目录,我这么说可能并不恰当。不过我从这本书当中确实看到了一些我想阅读的书籍,并加入到了书单之中。
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本书更多的是强调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书。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一样《陪孩子终身成长》,在我看来“终身成长”所指的并不是你的身体在陪同孩子成长,而是你与孩子的感情,你为孩子在幼小时铸就的思想,这一切将陪同孩子终身成长。
我们不可否认,当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之后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形成最后你会发现都会有他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或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也正是这本书所要表达的基础理论。
正如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无法脱离人群、社会而独自生存,每个人只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就能与世界从容相处。 第一种是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第二种是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包括与伴侣、孩子、同事、合作伙伴等的关系。 第二种关系是第一种关系的投射。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年人,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寻找两样东西, 一个叫作“归属感”,另一个叫作“价值感”。
而这两样东西最早的我们正是应该在父母那里获得到的。父母通过付出无条件的爱而让我们有归属感,再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认同让孩子获取到“价值感”。这正是这两种东西最初获得的形态。
“归属感”与“价值感”是支撑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两大支柱,这也正是做为父母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两大“技能”
如果你还想再进一步,将父母这个角色的评价获取A级,那么你需要掌握第三项技能“终身成长的心态”。此心态并不仅仅指父母要有终身成长的心态,同时也要培养出孩子的这种心态。
培养终身成长的心态是有规律和方法的。 具体的方法,首先要建立无条件的爱和价值感,这两个是前提。如果没有爱和价值感,孩子就会生活在评判之中。 父母意识到,并让孩子也意识到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养成成长型心态。
人们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体现在要保持身体的健康,更加复杂的是思想的形成。 复杂的形态也是有底层逻辑的,就像人类的进化靠的是三条:遗传,变异,选择。作为人的成长,那简单的三行代码到底是什么?我个人的感受是,首先,孩子心中要有坚定的无条件的爱。其次,这个孩子要有价值感,他要知道自己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是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是终身成长的心态,他能够知道遇到困难和挫折正是自己成长的机会。
《陪孩子终身成长》读后感(五):《陪孩子终身成长》允许孩子“犯错”:3招帮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
现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教育孩子的认知都有了很大提高。
比如,经常学习如何倾听孩子,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等等。
而一听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又会立刻头皮发麻,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家长也顾不上如何与孩子沟通,上来就对孩子劈头盖脸的一顿责骂,甚至是惩罚。
孩子犯错误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当我看完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这本书后,我发现,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心态。
“犯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从每一次错误中学到东西。这也正是帮助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关键。
《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的封面孩子犯错误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消极的应对方法。
很多家长一听孩子犯错了,第一反应就是指责、打骂,直到孩子弱弱的说:“下次我不敢了”,家长才肯罢休,最后还要再补一句:“下次要再犯错,还打你!”。
一旦家长的态度导致孩子害怕犯错误时,他/她就不会再去大胆的尝试,最后成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然而孩子看似很“乖”,家长也因此感到庆幸。却不知道这样的“乖”孩子会缺乏勇气尝试挑战,未来也会缺乏竞争力。
因此,智慧的家长,都会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
樊登老师曾向心理学家李中莹请教过一个问题,说很多人都问自己,“我被一个人伤害的很厉害,我怎么才能走出来?或者工作受挫折了,怎么走出来?”,有什么办法能让一个人走出来?
李老师的回答中提到了一个思考的问题:“你要问他,在这些错里,学到点东西没有?当一个人从中学到了一点东西后,就容易把接下来的路走好了”。
这里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长型思维。也就是说,即使做错了,也会从错误中学习到点什么。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一般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者“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积极的应对,从而取得成功。
所以,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关注学习本身,能从每一次错误中学习到东西。所以他们的成长空间更大,取得的成就也会更多。
固定型思维VS成长型思维如何帮助孩子应对“犯错”?下面,我给大家介绍3种方法,帮助孩子在“试错”中培养成长型思维。
1、与孩子建立联结
建立联结的具体方式如下:
蹲下来,与孩子平视 肢体语言表达理解孩子 帮孩子说出他/她的感受,也说出自己的感受 描述事情的经过,不给孩子贴标签,不批判,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肯定孩子处理问题做的好的地方孩子犯错后,很多家长先是着急纠正孩子犯下的错误,孩子道歉了,事也算了了。
“事”是解决了,孩子的感受呢?
所以,与孩子首先建立联结的好处是:孩子可以感受到被感受。在感受到被理解,被信任后,孩子会增加自信心,会更积极的配合家长,和大人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害怕“犯错”,即便犯了错,他也知道如何积极的思考应对。这就是终身成长的心态。
2、帮助孩子养成“我可以改正”的积极思维方式
孩子犯错了,如果不是十分紧严重的原则性错误,那么家长可以先冷静下来,边沟通边与孩子练习,画下面两个思维图。第一个是“我改正不了”思维导图,第二个是“我可以改正”思维导图。
如下图所示:“我改正不了”的思维模式图,孩子可以很直观的看到,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如果孩子不相信自己可以改正,放弃努力和行动,错误就很容易重犯。画这张图时,家长可以一边画一边问问孩子心里的担忧和顾虑。
“我改正不了”的思维模型图而下图的“我可以改正”思维导图,是一条上扬的直线。代表着孩子如果相信自己可以改正,就会思考如何做出行动去改变,走出重复犯错的恶性循环。画这张图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想要做出的努力和行动。
“我可以改正”的思维模型图总之,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与其跟孩子争吵,还不如平和的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跟孩子一起画出两种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直观的看到事情发展的脉络:积极的应对,事情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经常与孩子练习“我可以改正”的思维模型,孩子对待犯错这件事,态度会越来越正向,并且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从错误中也能有所学习和收获。
3、与孩子一起在错误中学习
孩子犯错,家长很容易把每一次的错误都归结于孩子身上,认为就是孩子的问题。却很少有家长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也可能会导致孩子认知上的偏差,从而导致“犯错”。
在第二季的《爸爸去哪儿》中,有一期节目组的任务是,把自己卖杨梅的钱给老奶奶买礼物。
很多小朋友都完成了任务,唯独陆毅的女儿贝儿只顾着逗鸭子,没把杨梅卖掉,还用别的小朋友钱给自己买了一双水晶鞋,却没给老奶奶买礼物。
孩子们回去交任务,陆毅知道后先批评了贝儿,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并且给贝儿反思的时间,想好了后,他和孩子一起找了一把小风扇,当礼物送给了老奶奶。
陆毅在批评贝儿后,坦言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不足,因为自己一直奉行“女儿要富养”的理念,在物质方面过于满足,导致孩子对“买”和“卖”没有概念,觉得自己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
这就是家长自我反省的态度。反思自身的教养理念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而且正是家长的这种自我反思,才会积极的影响孩子。因为孩子看到了爸爸妈妈“犯错”后的态度,自己也会学习如何在错误中反思与学习。
总之,不要把孩子的“犯错”当成一件不好的事。正如樊登老师所说:“如果具有终身成长的心态,他就会觉得每一次犯错都是学习的机会”。
樊登老师说:你必须成长,才能帮孩子成长。
孩子犯了错,我们不要要求孩子一直“正确”,因为我们大人也未曾一直“正确”过。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成长,才能帮助孩子从每一次的“犯错”中做“正确”的事。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在《陪孩子终身成长》的过程中,彼此学习,而成为更好的人!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