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一):写平凡生活,品百味人生
人生并不是一段具体的旅程,而是一个概念、一种经历。人们皆说人生实苦,但是人生的滋味又怎能是一种味道就可以概括的呢?食物的烹饪有着酸、甜、苦、辣、咸,而人生的滋味是一种混合的味道,很多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人生滋味》是冯骥才先生的经典散文合集,本书一共分为七章,讲述了冯骥才先生对于生活、万物、四季、人生、文雅、山川、文化的独到见解。
我在众多的章节中最偏爱生活一章,本章写了大量小人物的生活,看似普通乏味,但是其中却有着万千人的影子,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偶像剧里的轰轰烈烈,灰姑娘也不会迎来她的白马王子,小人物的真实写照,塑造了百味人生。
冯骥才的文章很多人在语文课本里都读过,最经典的篇目就是《挑山工》,这篇文章只是介绍了一种普通的职业,没有过多抒情感慨,没有呼吁人们对这些努力工作的人给予同情,只是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了一群自己的遇见的人,只是有些情感都寄托在了文字背后,以至于若干年后,只要提起挑山工,冯骥才笔下的形象依旧能够生动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李诞曾经说过一句流传度极高的话,他说:“朋友们,开心点,人间不值得。”好像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生活太难,人生实苦。可是冯骥才先生的书中总是有着诸多美好,他所见的世界风景秀丽,他所认识人热情友善,以至于我一度怀疑冯骥才先生所生活的世界与我根本不同,但仔细想来,也许不是这人间不值得,而是我们以为不值得。
都说生活的意义是人类强行赋予的,我们用自己的价值、思维以及心情去判断生活的好坏,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在自寻烦恼。人间是一趟旅行,不是一次赛跑,我们的终点都是离开,从出生到死亡,不过匆匆数十载,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作世俗标准的摆布。
《无声告白》中曾经说过:“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冯骥才用他的文章与当代年轻人分享他眼中的世界,无论是小人物还是花鸟鱼虫,冯骥才告诉我们,世间总是存在着美好的,不一定非要去遥不可及的远方,也许就是触手可及的眼下。
《人生滋味》并没有告诉我人生究竟是什么味道,但是通过读书,阅读别人的故事,分享别人的眼界,我们可以体会人生更多的滋味。
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说起冯骥才先生,总觉得陌生又熟悉。
翻开这本散文集,目录中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闯进眼里:挑山工、珍珠鸟、捅马蜂窝、黄山绝壁松。嘿,原来是我们的老朋友啊,心里蓦地蒸腾起一股子亲切的滋味儿。久违了老朋友,我已长大多时,一不小心把您遗忘在儿时的课本里了,先生莫怪!
冯骥才先生与我的祖父同龄,虽是长辈的年龄,但读他的文章仍让人觉得这是一位朋友在透过纸面与你交流。先生的文字质朴而不失灵韵,耐人咂摸。我想正是这种质朴赋予了文字跨越年龄的力量。
人生滋味这本集子一共七章,把先生的散文分为生活、万物、四季、人生、文雅、山川、文化几类专辑。我最爱的是先生笔下的万物和生活。
看先生写万物绝对是种享受,在他笔下万物有灵且美。花鸟鱼虫都有自己的性子,每一样都生机盎然,绝不无聊。看他笔下的小生灵,惊叹于他把自己的好奇心保护得那样好,于是好奇心也拿出敏锐的洞察力赠予他。他写“兀自飞行的鸟儿常常会令我感动” , 他写生性怕人的珍珠鸟在肩头熟睡,他写蜇人的马蜂像是壮烈牺牲的英雄,他写警敏的麻雀儿有不屈的灵魂,他写路边的小野花也有澎湃的生命力。他写的那样好,那样生动,生活里司空见惯的一景一物突然间有了动人的曲调,让你不由得惊呼:以前怎么没注意到!
我总是爱看别人写这些美好又细微的生活碎片,就像爱看一颗大树枝杈上斑驳的树叶,看起来那么相似,每一片又那么不同。叶子自有叶子的美丽。但我讨厌那种挖矿式的散文,匆匆忙忙讲完一件小事就开始掘地三尺,势必要将这片树叶与五千年文化与历史的长河或人类生活中未解的种种大道理关联起来。每当读到那种散文,我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冲着欣赏枝叶的美丽而来,却被忽悠去挖了矿,说不出来的生气。
冯骥才的文章妙在格外老实,发自内心的文字是不会矫揉造作的,我足够信任老先生。他写什么都格外生动,我想是因为他总是愿意站在被写的事物的角度上去看待世界,试图理解他们。写会叫会飞的小鸟,亦或是不会说话的松树都是如此认真对待。所以他的文字会飞会跳会有壮烈的生命力。
他很善于从身边的一景一物中汲取力量,比如挑山工,比如珍珠鸟,比如保卫家园的英勇马蜂,比如舍不得丢掉的破旧书桌。生活谈不上善待他,让他经历十年浩劫,让他的家毁于地震,让他和死神打过照面,但他笔下的生活仍然鲜活,一支笔饱蘸脉脉温情,书写出对人生汹涌澎湃的爱意和珍重。
先生心境如此可贵,把一年四季人间百态都腌渍得各有滋味。这不仅有岁月的魔法,也少不了作家的独门秘笈。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三):《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
“一个人自由自在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从大地上被弹射到了月亮中,那就是诗歌。”“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冯骥才先生对散文做出如下定义,不同于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诗歌韵律的充满想象。《人生滋味》这本书就是先生对于寻常生活中所碰到、所看到、所感动到的事物,因为它们而写出来的画面。
人生命中的感动不止于山川江河,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这些平常风景中给我们带来的美,蓬勃朝发的春天里,维也纳路边、泥滩上破土而出的,带着新生气息的丛丛翠绿;炎炎盛夏中蝉鸣鸟噪的酷热,孩童们顶着日头一起玩乐、挥洒汗水的恣意;灿烂深秋里,明亮丰满、随风起伏的田野,悠然伸展枝条的麦茬;皑皑冬日里,宛如白墨沾染,勾勒漫天遍地的雪霜,繁密的大片大片坠落的雪花。
天地间四季为一轮,万事万物都依着这一循环,周而复始盛衰枯荣。冯骥才老先生依着他的目及之处,将这些山川江河的四季之美,循着一杆墨香落在纸上透出几分滋味,让人们细细琢磨品味。
所谓世间百态人生百味,山川自有山川的独特滋味,世间也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透出的世情的滋味。
什么是世情?
世情就是人和人之间透露的熟稔或哲思,是在和朋友聚首玩闹、相约攀爬泰山的途中,看到挑山工也能走上前去自若聊天,询问爬山的近道,却在挑山工的一番回答里领悟到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切实朴素的思想,体会那种一步一步、坚韧向上的精神,那就是“哪里有什么近道,不过是只得一个劲儿往前,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往往更不行。”
世情就是人和文化之间做出的过去和当下的取舍,时间也应算是一种空间,同样取决于我们把什么东西搬进里面。当一种事物从“活着的状态”——当时可以且能够供我们使用的时候——变成“历史的状态”的时候,人们对于这些发生转变的艺术或者文化,又是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推倒丢弃或者维修保护?
世情还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共存和联系,久远的时间里,人们把群居的地方叫做“部落”,后来发展成“村庄”,越接近当下,逐渐变成了“乡镇”,现在我们称为“城市”。而不管是村落还是城市,人们聚在一起的地方就会有世情,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习惯、风俗文化都反映在和我们紧密联系的环境中,“月亮还是故乡的圆”不在于的是挂在天上遥远的明月,而是身在异地却心系牵挂的故乡。
所以,寻常日子寻常过,万般滋味皆生活,冯老的万般生活品味,都书写凝聚在这本《人生滋味》的书里。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四):半甜人生
初识冯骥才是因为看了他的《俗世奇人》,那时的我刚上初中,对于书里的篇幅看起来觉得刚刚合适。每一篇小文短小精悍,介绍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津门“奇能异人”,正好能满足少年时的好奇心与窥探欲,也对天津这个城市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不成熟的我,此书造成的冲击不亚于当时的韩寒
初识冯骥才是因为看了他的《俗世奇人》,那时的我刚上初中,对于书里的篇幅看起来觉得刚刚合适。每一篇小文短小精悍,介绍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津门“奇能异人”,正好能满足少年时的好奇心与窥探欲,也对天津这个城市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不成熟的我,此书造成的冲击不亚于当时的韩寒,郭敬明。
人生滋味再次拿到冯骥才的书,已经是2020年。手里的这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仿佛带有一双慧眼,又似对我开口说话般讲道,“老伙计,好久不见”。
初识还是少年,再读已是书中人。
烫金细节这本散文集就像它的封面一样,朴素的像一杯清茶,但香气却是怎么也盖不住的。完整收录了《苦夏》《珍珠鸟》《捅马蜂窝》《老夫老妻》等经典名篇,冯老用温暖质朴的文字,书写对自然性灵的赞美,对凡人小事的感怀,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对人生课题的思索,展现了一代文学大家的风骨和生活志趣。
珍珠鸟(随书附赠)说实话,写散文类的书评是有些难度的,你很难把作者通过散文所表达的观点与志向向未读过的人转述出来,因为大部分的散文,故事性不强,人对于非叙事类的文学总是淡忘的快。
对于我来说,上学那会儿王维的《滕王阁序》可比《出师表》难背的多。
但是读冯骥才的书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他的散文,大多时通过具体事例引发的感慨。通常他讲完一件事,要表达的情感也已经传达给读者了,无需赘言。以《挑山工》为例,作者用自己登临泰山的亲身经历表达出了对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劳动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也悟出了自己的人生真谛。我呢,跟冯老一样,走过了人生的1/3才恍然大悟,“慢慢来,比较快”。
封面毛刺刺是故意做旧冯骥才25岁时,开始经历“十年”的磨难,生活及工作颠簸多变,做过工人、产品推销员和美术教师等。生活事业豁然开阔,曲折艰辛亦增见识,人生百味俱得心尝。由于深感于千万人命运的苦乐,遂立志于文学。
我25岁时,对这个世界有很多幻想,是个十足的乐天派,读书和游历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事。那几年,我常独处,有人说,“以史为鉴”,“以友为鉴”,我却“以己为鉴”,我常感到身边人的浑浑噩噩,我迫不及待的想向世界证明什么,那时候,很浮躁,就像《老裘里和菲菲》一文中的菲菲。我被这篇文章里的欢快笔触所感染,也被作者用词的拿捏所折服,看完全文,我和那条叫菲菲的狗一样,有些羞愧的自省起来。而读到《无书的日子》时,我又对一个文人的自律和聪慧感到敬佩,热爱这东西是装不出来的,哪怕是动荡的一无所有的年代,只要你想,你还是能在文学创作路上走下去的。也让我更明确了一个道理,书籍在任何年代都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多读书,读好书”。
冯骥才曾自述自己是“拉着四驾马车的人”,分别是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其中文化遗产保护者这个人设我之前是不知道的,在读完书后,不由得对冯老多了几分敬意。在散文的第六章“山川有感”和第七章“文化有情”中,我读到了一个寄情于山水之乐的文人,我仿佛看到冯骥才走过麦积山,奔走于天津街巷拯救城市文化,爬上了晋中后沟村的山顶上。
文人做文化传承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太多太多追名逐利的人,却很少有冯骥才这样的“灵魂工程师”。他教会我们一个质朴而受用的道理,人生的滋味——半甜半苦,半喜半悲,把一面装在心里,另一面就写在了脸上。
作者:伊达政宗疯了
《人生滋味:冯骥才散文精选》读后感(五):《人生滋味》:冯骥才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入选中小学课本?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着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一只小虫皆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那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这些文字恰似活了一般,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带我回到了童年时光。时隔多年,小学时的这些课文依然记忆犹新,当我拿到这本冯骥才先生的新书《人生滋味》时,不由的想知道,书中的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入选小学课本?
《挑山工》、《珍珠鸟》、《捅马蜂窝》……这些都是冯骥才先生《人生滋味》中的散文。冯骥才是当代作家,生于天津,他的小说选材视角新颖,艺术手法多变,描写细致深入,是当代文学中的佳品,他也成为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冯骥才先生不仅文章写得好,画也画的好,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且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① 写作背景
1981年,冯骥才先生第一次爬泰山,他不光亲眼目睹了泰山的美景,还在爬山途中把目光投向了挑山工,回家后写下了这篇《挑山工》。
《挑山工》入选语文课本已经30多年,为了把挑山工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冯骥才先生曾经5次来到泰山,和泰山的挑山工们亲切谈话。在山脚下的一家宾馆里,冯骥才先生见到了70岁的宋庆明和60岁的金玉友,并当面采访了两人。两人25岁就做了挑山工,从来也没想到,会和写他们的作家见面。
冯骥才高兴地握住两名挑山工的手说:"以前感受挑山工的精神是从眼睛看到的,这次更多的是交谈。"他还告诉记者:"两位挑山工的年纪和我差不了太多,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山顶建索道,运输和上山开始机械化,需要的东西都是挑山夫挑上去的。"
泰山挑山工们,不声不响地把"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传递了下去,这些人非常了不起,他们应该被记住。
挑山工就像一个民族的脊梁,也是一种精神,冯骥才先生想通过写作表达他对挑山工的情怀和关切:
挑山这两个字有文学的寓意,把山挑起来,里面包含着民族的精神。泰山挑山工历史悠久,早已成为了泰山文化的一部分,挑山工的精神不仅仅是"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一直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 入选课本的意义:
这篇散文写的很美,我们去旅游也经常会看到挑山工,可是作家的眼光就是独到,他把笔触伸向普通劳动人民,“挑山工”这一极具民族精神的人民,在冯骥才的笔下,有着更加深刻的寓意。
童年正是孩子们心灵最纯洁的年龄,他们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对未来生活有指导作用的,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泰山不仅山美,景美,人更美。
看那课文中的挑山工们,他们挑着百斤重的担子,咬紧牙关,提起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刻不敢停歇,一丝不敢懈怠,泰山压顶不弯腰,担子始终在肩上,脚步始终在路上,目标始终在山顶。从泰山脚下到极顶,挑山工肩挑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重物,须走台阶6600道,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怎么能到达目的地。
有人说,泰山挑山工,一肩挑着风雨,一肩挑着人生,我想说,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一肩挑着责任,一肩挑着梦想。
挑山工身上有三个需要我们学习的优点:
▶ 心中有目标。
心中有目标,才能心静如水、心无旁骛,执着于实现目标的人,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途。
▶ 肩上有担子
肩上有担子,就意味着有了使命和担当,就更加坚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勇往直前的信念。
▶ 脚下有道路
道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随手拈来的,路,它就在自己的脚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去走。
课文结尾:
我从泰山返回家后,就画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地向上攀登。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冯骥才先生用这幅画表明了一个做事的道理,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而这篇课文带给孩子的启示,就是不怕困难,在学习和生活的路上扬帆远航,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从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优美的诗词都在赞叹泰山秀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实,更需要关注的是泰山挑山工们,在享用他们带来的新鲜食物和水之外,我们更要关注他们身上折射的一种精神。
少年时,听过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自愿去喂养丹顶鹤,最后为了救出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人与鸟的爱的颂歌"。
普通人爱鸟,作家更是爱鸟,在他们看来,鸟就是他们亲密的朋友,是他们可爱的儿女。冯骥才先生就写了一篇《珍珠鸟》。
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是一篇充满诗情哲理的抒情美文。文笔清新、洒脱,意蕴含蓄、幽深,冰心老人给了高度评价:“《珍珠鸟》真是一篇叙事抒情的好散文,'头'起得'带劲',这'劲'中有无限的喜乐;'收'得有'味',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练、细腻而又酣畅。冯骥才的作品我读得多了,长短篇的小说和散文……但都不像这篇《珍珠鸟》这样的光彩照人。”
仔细读这篇《珍珠鸟》,可以体会到冯骥才先生为了强化人和鸟的这种情感,巧妙地运用了审美和移情手法。
▶ 审美
珍珠鸟是动物,它的一举一动,都有动物自身的本能。这篇课文里,冯骥才先生移情于物,把"善"的审美移到了珍珠鸟身上,让小鸟的行为也富有了"合目的性"的美感。就像顽皮小孩那样,有一种自由、天真、欢快、活泼的美质和韵味,读来妙趣横生。
它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它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带我们进入到一种深远难禁的童真世界,这里没有伤害,没有烦恼,有的是自由、自在、信任和理解。
而这些语言: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它们好像一个小窗,敲开了我们“善”的心灵,把具有人情味、善解人意的作家和小鸟带到我们的眼前,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这种审美赋予在小鸟身上,一方面体现了人与自然世界的重要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把握。这种审美把握,是作家在不断地练习和观察中得来的。
▶ 移情
结尾处,他:
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quot;感受",其实是这种审美情感的高级表现。这种审美既包含了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也包含了主观上道德的美学的意向、要求和理想。
人与动物,人与人也当如此,适当尊重对方的空间,给对方留一些余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才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有了信赖,才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移情还出现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譬如:钟嵘在《诗品》中说:"一叶且或迫意,虫声有足引心。是以诗人感物,连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作我之色彩",这些都是对疫情的一种解说。
一只小小的珍珠鸟,在作家的笔下,脱去了它的原型,成为了艺术精品。它淘气,好奇,在一步步试探中,对人类渐渐有了信任,成了让人十分喜爱的"小家伙"。它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个人与动物和谐的象征。
冯骥才先生通过"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爱鸟之情,写到结尾,升华了主题,更深层次的内涵是人和人,社会和社会,国家和国家之间,在彼此信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和平相处。
这篇课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带领孩子们领略对自然、对生命的挚爱之情,同时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它语言精美,感染力强,不仅营造了一个绿色、自由、宽松的环境;而且对小鸟进行了人性化的描写;同时在诗意的描写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孩子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更应该懂得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让我们这个世界充满和谐,充满温情,再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鸟雀已经不见踪影,仅仅看见的不多的鸟雀,看见人类就惊飞不已,是什么让鸟儿失去了对人类的信赖呢?这一课的学习,会让孩子们体会到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童年总是让我们无法忘怀,每个人的童年都不同,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童年时光。正是因为童年的各种不同经历和小插曲构成了我们的童年,带领我们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
《捅马蜂窝》体现的就是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这里有好奇、喜乐、忧愁、惊险……正是这些经历让身处童年的孩子们感受到作者对马蜂的感情变化,而这件事情也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如何在不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与动物和谐相处。
“我”其实对马蜂窝不反感,可是因为奶奶常常说“要捅了它”,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想要帮奶奶除害,于是去捅马蜂窝,捅了之后,"我"改变了对马蜂的看法: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 我的感情也由开始的好奇转为害怕,再到佩服马蜂,被它勇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课文的结尾,将这篇文章进行了升华。孩子们在这篇课文中,不仅可以体会作者心情的描写,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而且作者的这种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
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冯骥才先生还有很多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例如:《俗世奇人之刷子李》、《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俗世奇人之泥人张》、《日历》、《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歪儿》 ……
冯骥才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会选入中小学课本呢?
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文章文笔优美、简短易懂,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传达了一种简单、纯正的价值观,面对生活乐观、阳光,对生命充满热情、柔情,在他的传达的观念里,孩子理应像阿尔卑斯山上的海蒂一样,从身体到心灵都是健康、快乐、自信的。孩子们能够从他的文字里获得感动,获得更多的正能量,这对将来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工作等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