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6-16 23:0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是一本由万维钢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一):博弈论对我的启示

  在印象中,博弈一词应该出现你来我往刀光剑影商务场合或者存在敌我双方对峙战争状态。而最近在读的万维钢老师新书《博弈论究竟是什么》,才恍然原来博弈存在于普通生活方方面面。比如:

  为何商家扎堆?

  为何热闹旅游景点东西大多价格质量差?

  为什么家长都热衷于给孩子学习班兴趣班?

  为什么知名品牌还要花钱做广告

  诸如此类熟悉问题,我之前从未意识到居然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

  正如书中所言:

  博弈论讲究的是理性人之间的博弈。

  博弈论假设人是理性的,表现为三个要求

  第一, 你得知道你想要什么,并且对你想要的东西有一个明确的排序。

  第二, 你的行动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争取到你想要的东西。

  第三, 你知道对手也是这么想的,而且对手也知道这些规则。

  博弈的出发点不是合作,而是争夺学习博弈论不是为了树立“合作意识”,变成爱好和平小白兔,而是为了研究怎么迫使别人“合作”,也就是说,博弈的目的是让别人按照你的意志行事。

  著名的“囚徒困境”,后发优势,先下行为强等理论,书中都有详细说明和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此书来研读,也许有不一样收获

  了解博弈论,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眼界。正如作者所言:身为一个局面参与者,未必能洞察局面。身处一个时代,未必能理解这个时代。

  希望我们可以与时代并行,而不是作为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二):与人斗,其乐无穷

  想起自己小时候,拿着一本破破烂烂的《三十六计》,背啊记啊,而后不遗余力地把们用在亲妹身上,实在忍不住笑出了猪叫。由此,我特别同意万老师的说法,36计是诡计,是游戏,无法重复使用,36计跟博弈论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博弈思维是什么?

  “最根本的博弈思维,就是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手对你的策略做出的反应。之后你还得考虑你怎么对他的反应做出反应,他怎么再反应……博弈论要求你要站在两个,甚至更多个立场思考问题。”

  老实说,我认为博弈论对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但能拓宽我待问题的角度,摸清纳什均衡这个核心概念,就能理解大部分社会现象。另外,强烈推荐对博弈论感兴趣的朋友看看美剧《亿万》,这剧用一幕幕商场官场博弈秀生动演绎了万老师书中所写的博弈论知识,与人斗,其乐无穷。

  内容节选:

  但,《三十六计》是诡计,不是博弈论,博弈论研究的不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零和游戏,而是均衡,博弈论是关于人在社会中如何做理性决策的理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长期存在的各种现象,哪怕是不合理的现象。

  三个基本概念:帕累托最优、压倒性策略和纳什均衡。

  帕累托改进的意思是这个改进能在不伤害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同时,使至少一个人的境遇变得更好。如果一个局面已经好到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了,这个局面就叫帕累托最优。一个理想的、令人快意的世界应该是帕累托最优的,但是博弈论告诉我们,只有稳定的局面才能长久存在。

  压倒性策略是指不管对手怎么做,这个策略对你来说都是最好的。

  如果一种现象能够在社会中长期稳定地存在,它对参与的各方来说就一定是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局面不能只看它是不是对整体最好,它必须得让每个参与者都不愿意单方面改变才行。

  聚焦点是众多可能的纳什均衡中最显眼的那一个,人们会自动在这一点上达成合作。聚焦点的作用就是协调。

  动态博弈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威胁,一个是承诺。

  后发优势=先发者的信息+后发者的出手权。信息是模仿机会,出手权是创新机会。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曹操说的这番话有点像最小最大值定理。英雄做事,必须完全没有可以被敌人利用的规律。

  我们学习博弈论最基本的底线就是不能“治于人”——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player,识别各种博弈局面,自己决定如何应对,我们拒绝被人安排。

  总结:

  最根本的博弈思维,就是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手对你的策略做出的反应。之后你还得考虑你怎么对他的反应做出反应,他怎么再反应……博弈论要求你要站在两个,甚至更多个立场思考问题。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里最重要的思想,也是祛除妄念的清醒剂,是谋略计算的终点。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三):初识博弈论

  

当谈起博弈论的时候你能想到些什么?

也许是大学里很难拿高分的选修课,又或者是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等。

“曹操不啰嗦 ,一要拿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

  博弈的思想,自古有之,只是到了近现代,人们才去总结和思考,将它提炼出来,形成一门学科。中国自古就是计谋大国,但是如果认为三国演义和三十六计等传奇故事里讲的是博弈思想,那就理解错了。万维钢老师说《三十六计》里介绍的计谋——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暗度陈仓、欲擒故纵等这些计谋,本质上都是骗术,是通过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来骗对方。类似的诡计用一次有可能成功,但是并不适合重复使用。而博弈论是应用在一群理性人中间的,最终谋略计算的终点是纳什均衡的——最终达成的局面是大都认命了的,没有谁能单方面改变策略去谋求一个对自己更好的结局。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博弈论应用的例子呢?

  博弈论最有名的例子当属“囚徒困境”,它描述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用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发明的矩阵图来分析一下这个局面:

博弈论矩阵图

  显然,对整体来说最好的选择是都抵赖,但是对每个人来说,自己抵赖,就要承担对方坦白后自己入狱10年的风险。而对于理性的参与者来说,优先选择的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情况,即才赢压倒性策略——不管对手怎么做,这个策略对自己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这个囚徒困境最终达到的均衡局面是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两人都入狱8年。 现实中我们能看到的“囚徒困境”实在太多了,从曾经的互联网团购网站之间的“百团大战”,到滴滴快的补贴之战,还有中美贸易战,都是现实中的囚徒困境。合作对参与方来讲都有利,可是各方又不能单方面的促成自己想要的合作,那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就要采用对自己最有利的“压倒性策略”,个人最优选择并不是整体最优选择。 书中还提到了高考这个例子,让我这个经历过严酷高考的人感慨颇多。高中的生活真的很像一个囚徒——你明明知道费力地一遍遍刷题对自己整体的成长提升并不算大,但还是要拼命为成绩上一两分的提升费尽精力。当每个高三学生几乎疯狂的刷题冲刺高分的时候,带来一系列“分数最重要“的社会现象,比如很多大学反馈学生只会死读书而实践能力差,或者青少年因为分数起伏导致心理问题等等。怎么解决问题呢?教育部要给学生减负,督促正规学校减少作业和在校时间。但是,零和游戏的本质没改变,家长们想办法在校外找辅导班给孩子补习,负担变相了,也变重了。 我们知道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高考规则其实一直在不断变化,应战者的策略也跟着变化。这实在是一场很精彩的社会各方的博弈演化。

“只要社会还需要把人才识别出来的信号,这样的博弈就会永远进行下去”

  参与其中的人需要及时跟得上规则,弄清楚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对自己更有利,在无休止的博弈过程中,参与者会变成更精明更理性的人。 另外,书中多次提起张维迎的《博弈与社会》,打算入手看看。好书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介绍其他的好书给读者进一步学习。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四):博弈论究竟是什么

  给你一张纸,在上面写下1到100中的任意一个整数。如果你的数字最接近收集到的数据的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你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那么,你会写多少?

  这个题目其实还蛮有意思的,因为考察的不仅仅是你的推理能力,还有换位思考能力。换句话说,是你和大家的博弈。

  说起博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参与着博弈:比如过马路时,车主与行人在进行博弈;菜贩卖菜时,思考怎么定价的问题:既不能太高,不然顾客都被隔壁老王抢走了;也不能太低,不然赚的钱都被买菜的大妈给抢走了;就连工作时,我们也在思考,是该偷懒还是该认真工作呢?

  如此等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多个人互动的地方就有博弈。

  问题来了,既然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参与博弈,那么

  01什么是博弈?

  博弈论,又叫对策论,是研究两人或多人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一门科学。用我们日常的语言来说,博弈论就是研究在不同情境下的策略选择的一种理论。是高手间那些看不见的对决,那些不用出刀就能分出的胜负。

  其实,博弈论并不难,在《博弈论是什么》中万维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在众多博弈模型中,挑选出三种最典型的模型来介绍,让人快速把握博弈论的精髓,展现了普通人的博弈世界也同样有迹可寻,分外精彩。

  那有人会说,博弈论不就是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么?空城计只能使一回,但是,如果使用博弈论里的随机性这个工具,空城计的“阴谋”就变成了不怕被识破的“阳谋”。因为三十六计是计谋,而博弈是理性。

  02博弈论与三十六计的区别

  三十六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本阴谋诡计之书。说其诡计,其实主要有三个特点:风险,短期和胜负。风险,就是计谋要想成功,必须严密封锁信息;短期,就像刚刚说的空城计一样,对一个人只能使用一次;胜负,就是想要达到你死我活的局面。

  与三十六计不同的事,博弈论的特点就偏“理性”,你知道你想要什么,而且行动还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更为刺激的事,你知道对手也是这么想的,而且对手也知道这些规则。

  博弈论说白了,就是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你的任何行动都得考虑对手的反应,而且最终的目的不是两败俱伤,而是合作共赢。

  这就像盟军和希特勒,隔着整个英吉利海峡在对峙。不管你这边传递什么假消息,你的设计有多么精妙,希特勒的反应永远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信以为真,一种是觉得这是假象。你不知道希特勒在看到这个假消息的时候,心情怎么样,背景知识怎么样,身边顾问的水平怎么样,同时接受到的信息怎么样,德军自己的限制条件怎么样。这就像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的“猜疑链”,可以无休无止地延伸下去,所以,博弈论的有趣之处在于设计再精妙,其实也没有用。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博弈论?

  03学习博弈论到底有什么意义?

  博弈论的英文原文是game theory,直译为游戏理论,是用来解决怎么在游戏里获胜的问题的,比如经典的囚徒博弈,田忌赛马等问题,大家都应该看过相关科普,没理论基础的人也能想明白这些问题,不难也不高大上。

  万维钢在这本书中说,博弈论的一个重大好处是能陶冶情操。你的气质会得到提升,你会是一个更清醒的人。当一般围观群众对身边的大事长吁短叹的时候,你能观察到其中的博弈格局。就算没有机会插手,你至少知道这件事儿的关节在哪里,你至少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博弈论还能让你更积极主动。博弈论的精神绝不是冷眼旁观,而是要做一个player!要敢于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采取主动的行动。

  这看上去有点像经济学,就是帮助你分析环境,做出恰当的行动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然而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博弈论的关键词是多人和博弈,也就是说一定有人在跟你竞争,但经济学问题不一定是这样,它可以没有对手,又或者只需要合作就行。

  在生活里,我们每一次博弈都会考虑对手的行为,但具体博弈的时候,我们最想知道的其实是对手的策略,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比如竞标。博弈论本质是对博弈策略的分析,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去博弈,如何获取对手信息,而是从更宏大的层面理解人类行为,比如明明有最优策略,但是现实中最优策略却很难达成。

  04结语

  你跟两个朋友一起逛商场,发现有一家店推出了“价格匹配”的活动。商店承诺,在我们店买的东西,如果一个月内发现有另一家店的价格比我们低,你回来我们不但会给你补足差价,而且还会多给你差价的10%作为补偿。

  一个朋友对此根本不相信,说这肯定是促销的噱头,真有人发现差价商店肯定不认账。另一个朋友则想到,也许绝大多数顾客不会找这个麻烦,商店就算真搞价格匹配也不会有很大损失。

  学点博弈论,你会想到这其实是商家防止价格战的有效手段。商店不但要考虑顾客的反应,更要计算竞争对手的应对,而价格匹配政策的好处就在于对手即便降价,也不能把顾客吸引过去。知道了这些,你就会发现,商家的对手本就没必要搞降价,也不会出现恶性竞争,作为顾客也不会被当成商家廉价的监督者。

  博弈论要求你换位思考,全局思考,思考规则。而万维钢这本《博弈论是什么》就是带你走进博弈世界的钥匙。

  最后来说说文章开头那道题:给定1到100这些整数,让你在其中任意选择一个数。让后我们把选出的数相加,求出平均数,再然后求猜一个数,与结果最为接近?

  答案是1。也许有人能猜到,但不一定知道原因是啥。

  简单说,假设人喜欢走极端。那么人人都选100,所以平均数的三分之二就是66.66循环。这时候我们猜的那个整数不可能大于66了。但实际上,不可能所有人都选择100。所以这个数一定会小于66。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理性的学生会在1到66中间选择那个数。重复以上过程,我们将得到答案会越来越小。直到人人都选择的是1。

  所以最后每个人选择的数应该都是1,所以平均数的2/3应该就是2/3,因为题目中给出只能是最接近的整数,所以答案应该是1。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五):理解生活中的博弈,拓宽看问题的视角

  

生活中的博弈论现象

博弈论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我们为何要了解博弈论?

  请思考以下问题:

  为何商家总爱扎堆?

  为何热门旅游景点的东西大多价格贵质量差?

  打扑克时如何利用博弈策略?

  何为著名的“囚徒困境”?

  为什么家长们都在给孩子们报兴趣班或补习班?

  为什么知名品牌还要打广告?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这些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想要搞明白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很多角度解答,其中一个经济学角度便是博弈论。

关于基础的博弈论

  博弈论有三个前提设定,它假设参与者都是理性的:

  1.你得知道你想要什么,并且对你想要的东西有一个明确的排序,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2.你的行动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争取到你想要的东西。

  3.你知道对手也是这么想的,而且对手也知道这些规则。

  损人利己、爱心上头、冲动行事等非理性情绪化行为不在博弈论的讨论中。

  博弈论中最出名的一个例子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即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 )。

  在此将这个有趣精致的模型再讲述一遍。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两个一起偷东西的小偷被警察抓住了,他们被安置在两个不同的房间。

  此时直接证据不足需要口供,警察给每个人的条件为:

  如果两个人都不招供,缺乏证据,那么两个人都判1年;

  如果一个人招供,另外一个人不招供,则招供的人属于立功,当即释放,未招供的人严惩判5年;

  如果两个都招供,那么两个人都判3年。

  显然,在选择组合中,最佳的方案是两人都不招供,然后各判1年。因为这个选择之外的其他选择组合都会至少使一个人的情况变糟。

  这样的选择被称为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最优是指某个局面已经处于最优状况,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帕累托改进是指某个改进能够做到在不伤害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人的境遇变得更好。

  不过帕累托最优是很不稳定的局面,人心难测,对手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对方的利益。

  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一个人不能只考虑如何做对自己最有利,还需要将对方的选择加入到自己的考虑之中。

  他需要考虑到对方如何选择,虽然都不招供是最优选,可万一对方为求自保招供怎么办呢?

  如果对方选择招供,那么他的最佳策略是招供(3年),如果对方选择不招供,那么他的最佳策略依然是招供(0年)。

  通过以上比较得出结论,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他的最佳策略都应该为招供。

  这即为压倒性策略(Dominant Strategy),无论对手选择什么,这个策略对他来说都是最优的,这个策略压倒了其他的一切策略。

  如我们所见,不稳定的帕累托最优会轻易被压倒性策略所瓦解。

  在博弈中,如果存在压倒性策略,理性的我们需要选择压倒性策略。

  如果两个人的压倒性策略都是招供,理性的两个人都会选择招供。

  这样的结果被称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亦称为非合作均衡。

  没错,纳什均衡就是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约翰·纳什所提出的理论。

  因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个结果不是对双方整体最有利的,但它是稳定牢固的,在这个局面里没有人会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

  在生活中,商家爱扎堆、学生不得不补课是纳什均衡,也是多人囚徒困境。

  可能这样的局面许多人都不喜欢,但形成了的纳什均衡中理性的玩家不会单方面轻易改变。

为什么要了解博弈论呢?

  因为博弈论并不是距离我们遥远的、高高在上的无用理论,而是能够让人们在决策中用得上的思考问题方式之一。

  博弈论研究的是竞争、合作的数学理论和策略,在经济学、金融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一书中作者万维钢从最基本的博弈论知识点入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博弈论面面俱到的传递给求知者。

  其中的许多博弈理论比如重复博弈、后发优势、混合策略、鹰鸽博弈等在此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博弈书籍仔细研究,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身为一个局面的参与者,未必能洞察这个局面。身处一个时代,未必能理解这个时代。”

  博弈论能够帮大家理解社会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以及关于现象背后的博弈规则。

  不合理的情况可能由单次博弈、信息不完全、不可信的许诺等现象造成。

  亦如作者所言,博弈论更重要的作用,是告诉我们如何改变不好的局面,例如通过“惩罚”“聚焦点”“威胁和承诺”等措施,促成比之前更好的局面。

  了解博弈论有助于拓宽我们日常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视角,面对事情处理问题能够保持理性思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