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写好公号文章,这个工具我用了十年(留言送书)
日期:2020-05-16 21:33:34 作者:晨宁Chenning 来源:儿戏国 阅读:

写好公号文章,这个工具我用了十年(留言送书)

  有一些读者好奇,我平常是怎么思考写作的?怎么能写出有逻辑,让人感兴趣,让人不断回看的文章

  这个可以追溯到我的职场技能了,如何在面对纷繁复杂问题时,用工具整理一条思考和表达思路

  我的答案是,利用工具。

  插画来自EVAN M. COHEN

  这个公号经营了两年,这两年我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思考和写作上面(所以真没时间运营)。

  目前我还是一人团队,在每周三次更文的基础上还添加了直播答疑的内容曾经熟悉我的自媒体博主问过我这样工作是不是很「消耗」?

  坦白讲,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我相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这样的工作量,是大家给我置顶星标打开每篇文章再,再去敲一段长篇留言后应有的回馈,大要,我有,我给了,收到反馈,这个就是我的源源不断乐趣,我是不会被疲惫吞噬的。

  插画来自EVAN M. COHEN

  而随着写文章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也深深领悟到,要在短时间内思考和表达好一个话题,最最实用的技能,就是金字塔原理

  尤其需要面对那么多的读者问题,那么多的专业数据事实资料,如何搞懂,把问题和答案有逻辑地整合到一起,再用最直白和最有诚意语言写出来。

  这个原理还是多年前,为了准备咨询管理面试时第一次接触概念,说话做事,一切合乎逻辑,有条理客观冷静,是这类工种在面试时最起码的要求,我有这样的特性,所以很自然而然地也向往这样的工作。

  在咨询生涯里,这个工具不断被实践打磨,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思考表达技巧仍然让我非常受益,特别是在写文章上,它帮助提升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越来越领悟到这个工具也能锻炼自己生活中站在他人的角度「说人话」,让对方理解,而不是自顾自爽地说。

  今天就来告诉大家。

  金字塔原理是什么?

  就是这个很熟悉的图。

  写作和表达原则是,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这个论点又可以由3个论据支持3个为秒),再往后,这3个论据又可以是个论点,能再被2-3个小论据支持。

  这样的矩阵形状就像是金字塔,从上到下、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回想起小学时语文老师教的「总分总」原则,就已经端倪,这是写作很重要的技能,一篇好的非虚构类文章都是秉承条理清晰,结构性的写作逻辑。

  但为什么知道了这个工具,有时还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把话说清楚呢?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原理?

  人说话天然反应就是「边想边说」,只顾自己表达,随意堆砌,而不站在听众角度,不考虑ta是否能理解。

  而人脑接受信息时,最容易记住信息的方式,是根据结论,再去寻找支持结论的细节,最后得到总结的建议。

  所以,如果面对一个只顾自己说得爽的人,听众早已经在一大堆信息中迷失了,要么被逻辑绕进去了,要不失去了兴趣。

  而金字塔原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听众对观点产生疑问,然后大脑很自然的反应就是要找答案,于是就会继续看下面的内容。

  这个原理来自麦肯锡的第一位女性顾问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她在多年给员工培训之后,觉得大部分问题的症结在于,写作和表达不在于如何使用正确语言,而是如何清晰地进行思维所以就能打开大家对于「我文笔不好不能写作」的误解了。

  文笔不好,能怎么写出让人「感兴趣、能理解、记得住」的呢?

  它是有一条套路的。

  插画来自EVAN M. COHEN

  思考和写作时

  如果使用?

  用上次给大家做的「拆解孩子哭闹套路」直播例子,大家感兴趣可以回看文章和录播《有了这些,希望你不再被孩子的哭闹困扰》

  思考方法:

  公号收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宝宝一点就着」,在搜索关键字「共情」「哭闹」,有成百上千条留言,每一条留言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个案,情况、处境、孩子年龄、家庭组成部分都不一样。

  如果你觉得这样很混乱,以你们的注意力和直播的时间,不可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回答,这时我就需要把这些表象问题按照结构顺序的推理做上面的「分类归纳」:

  「宝宝一生气就扔东西」「宝宝得不到想要的就狂吼乱叫」这一类的问题出现在「没有共情」

  「尝试过教育沟通,还是大喊大叫拳打脚踢」这一类问题出现在「共情无效」

  「当场沟通有效,日后问题更严重」「共情太多孩子会不会总顾及别人感受」这一类问题出现在「共情的顾虑」

  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我就把成百上千条的表象问题放在了「共情」的大框架里,分为了三种「没有共情」「共情无效」「共情顾虑」(看,3个为妙!)

  「没有共情」对于不知道什么是「共情」的新手父母

  「共情无效」给尝试过共情沟通教育,但是还是没有用的父母

  「共情顾虑」给共情沟通有效,仍然担共情会助长孩子坏脾气,对无条件的爱有质疑的父母

  有了逻辑紧密,完全独立的这三点,我就能用专业知识提出建议:

  「没有共情」预设期待,建立链接,了解情绪和需求,事后回顾

  「共情无效」有情绪时不讲道理,事后复盘,解决问题对话

  「共情顾虑」表明当下态度,不去预设条件,无条件的爱

  这是「自下而上」的思考过程

  自下而上:列出观点,归纳总结、检查逻辑

  写作和表达方法:

  当我有的思考的过程,就可以精炼出一条结论了,我的标题是「希望你不再被孩子的哭闹困扰」

  我从这个观点开始,再说解决办法123,每个办法又有详细的说明12,例如下图:

  而写作和思考的思路刚好是反过来的,思考是自下而上,而要让读者听众能看懂,我就需要自上而下,用一句话说明结论,然后分别解决办法123,例如这样,条理就清晰很多了。

  自上而下:提出主题、层层分解、检查逻辑

  这个金字塔工具对我来说非常有效果,总结一下吧:

  1/ 思考和表达的大框架:金字塔原理,3个论据,每个论据再延伸出2-3个论点

  2/ 思考的框架:金字塔自下而上,列出观点,归纳总结、检查逻辑

  3/ 写作和表达的框架:金字塔自上而下:提出主题、层层分解、检查逻辑

  ***

  无论是写文章,写工作报告,面试介绍自己,和别人讲故事,销售说服客户,还是在生活中把事情讲清楚,这个工具都是很受用的,值得反复练习。

  看到这里,你觉得在思考和表达上能做什么改变呢?

  大家来留言吧,我给点赞第一的读者送一本书,就是这本神奇滴女子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写的。

  周末愉快~

  晨宁 于纽约 2020年5月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跟你分享有趣精彩的亲子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写好公号文章,这个工具我用了十年(留言送书)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