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喜欢看书,从最初的《读者》、《青年文摘》到后来的〈〈知音〉〉,无论是短小精悍的哲理故事,抑或是长篇大论的小说,我都喜欢看。也曾经尝试过很多次,希望有一天我能用自己的笔触能留下些许文字,能将自己平生所学、所阅流传与世,但是多年的摸索却发现写文章并非一日而就,没有日积月累,终难成事。
其一,要读多,所谓兼收并蓄,知识面的宽广将直接决定你行文用意的深浅,你也只有从读书中才能学会模仿别人的遣词用句,才能用语言生动表述出心中所想,才能妙笔生花,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说的便是此。
其二,要多观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天下文章大多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生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平时细心观察,一定能从中汲取写作源泉,形成自己的思想,即而落笔成文。
其三,学会联想拓展,能做到举一反三。从一个点,一个情节,不断地联想下去,拓展自己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这种想象力并非是用于纪实文章中,而是行文的一种构思。能通过一个点,映射出一个面。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点,就是多写。尤其是当心中有想法,有观点需要诉求出去时,一定要趁着灵感,用笔将之记录下来,即使此时不是最好,后期通过不断修改,也能趋于完美。重要的是捕捉脑海中那稍纵即逝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