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是一本由WhatYouNeed编辑部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60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读后感(一):找到人生的意义
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心浮气躁,面对生活上的压力,都有些喘不过气来。我自己最近也是静不下心来,总是被一些情绪所牵引,做出一些事后懊悔的事,归根就是我们都太疲于奔命了,我们应该让自己慢下来,去体会一下生活的美好,而不是一直在奔跑。 人在烦躁的时候,可以看看书,会让那些纷乱的情绪得到一些慰藉,就如同夏日里的一汪清泉,沁人心脾。不想让自己沉浸在不健康的情绪中,于是,我拿起了这本《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我也想让我的人生停止一小时,哪怕10分钟,让我有时间去思考,现在的快节奏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真的可以喊停人生,你们希望做什么?我觉得如果我有机会可以喊停人生,我会好好想想,我人生的那些年,是否是我想走的路,如果不是,接下去我又该如何前行。 说回《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这本书,它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诞生的初衷与我现在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我们的大环境下,我们每个人为了生存都不得不去适应它的快节奏,但这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于是,更多的人都很迷茫,虽然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了什么,只是一具没有思想的皮囊。我翻开这本书,仿佛自己跟着书中的人一起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一个处女座的新媒体编辑,来到海拔4300米的无人区,行走六天五夜。在那个没有信号、没有工作的地方,第一次感觉到了孤独,我们适应了那种喧闹、嘈杂的环境,一时间世界都安静了,这种安静让我们无所适从,但当他们结束了整个野外行走之后,很多之前没有答案的事都一件件冒了出来。这或许就是喊停人生的意义吧。 这些不同背景、不同年纪、不同生活环境的年轻人们,他们用他们的方式让我们知道,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种生活方式,没有哪种生活方式更高级,也没有哪种生活更成功,有的只是适不适合,想不想要。我们看了这么多人的“旅程”,有上海、北京、纽约,他们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生,也终于让我们明白了人生有不同的意义,现在开始出发吧,向着你希望的方向。
《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读后感(二):那些深夜诊所里彼此治疗的时光
关注what you need公号已经有几年了,具体多久早就不记得了,就记得那时候人生陷入最灰暗的谷底,每天一心一意只想睡觉,因为害怕醒来,不想面对睁开眼后的每一个瞬间,因为不停地在怀疑人生到底还有什么意义。有时候觉得自己可能是生病了,又或者是体内缺少一种激素,所以匮乏,所以没有激情,只剩下持续不间断的低落。或者说的再具体一点,抑郁症。这好像已经是成年人最普遍的一种情况了,被工作,生活,现实,种种,困在一个狭窄的盒子里,透不过气找不到出口。
然后是开始自救,忘了最早开始从哪里看到的what you need,开始了持续的关注,感觉像是一个大型的深夜诊所,在这里看到有无数的人,自说自话或者互相关心,找到彼此的同类。
所以,当看到what you need 出了这本书,第一时间过来支持一下。说回书本身,里面又一些公号上见过的,也有一些新的,无论是看没看过,依然有不一样的新鲜感,有点类似于重新翻阅之前的伤口和病历,看到自己虽然艰难但还是缓慢地愈合着。
应该不会是只有我一个热闹,大部分人,都可以在这个书里遇到过去或者现在的自己遇到过的、可能遇到的问题,失恋,失业,人生选择,漂泊与孤独,因为人经常面临的孤独是共通的,只不过是没有一个可以打开的缺口跟通道,在这个书里,可以看到别人的问题,就好像看到曾经的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好像是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换一个不一样的方式活。
我看到最感慨的一片是《漂泊第三年,我究竟得到了什么》,共鸣也许是因为,我也已经在一座城市里漂泊了许多个年头,已经两个三年,但依然觉得看不到尽头靠不了岸,有时候想想意义在哪里,又觉得好像什么都没有。
而当我看到这一篇里,那么多的漂泊的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状态和选择,心里头慢慢的释然,这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也许略漫长,但总有一天,还是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其实我个人一直相信那句话,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会有某一刻,感觉自己被了解着,有许多人,用不同的频率挣扎呐喊着发出自己的声音,偶尔我们路过这个波段会听得到,会用同样的语言回应,这样哪怕是极短暂的一刻温暖,至少也好过日日夜夜一个人面对的孤独。
另外客观地说一下,作为原本更偏向于杂志的书,的确定价是有些贵了,60块钱可以有更多的内容,当然,看得出来确实在纸张、装帧还有整体的质量上是花了很大成本的,未来希望还会有更大的进步,性价比还有内容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读后感(三):我要
初读这本书《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觉得里面各有特点,读了里面的一篇文章《意义总是在迟到》,觉得写得不错,下面,就人生之意义来谈一谈我自己的见解。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到:“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看到这句话时,让彷徨无助,陷入泥沼,浑浑噩噩度日的我们仿若得到了指引[1]。但回头来看,我们是否有着奥斯特洛夫斯基相同的信心和觉悟呢?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不少名人学者都纷纷讨论的话题,也是人们在寂寞、迷惘时期经常会想起的话题,如此看似虚无的词汇,却是我们人生中不得不面对的话题。奉献,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精神、品德,也是不少人们日夜奔波的追求。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将其一生奉献给了实用电学,为后人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科学遗产,他期望自己能够如同蜡烛一样照明,燃烧自己的光和热。但与之相比,也存在着另一群人,他们眼见着落水者在水中挣扎救命,却在岸上为下水救人的酬劳大胆开价,还有不少人则采取袖手旁观。而在我们的身边,有的同学在丢弃废纸时,丢出垃圾桶之外也不会弯腰拾起。当这些一味索取而不参与奉献的人们,在看到这些奉献者们用自己的热血、青春,甚至是宝贵生命为我们创造良好条件时,难道不会感觉到羞愧难当么?“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在一生当中,最看重什么,又看轻了什么,坚守和舍弃了生命,都如同一把无形的尺子,时刻丈量着我们品格的厚度。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是否能够秉持着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态度,无论贫富贵贱,是否能够保持定力、坚守初心,踏实创造一番事业,成就自我的人生,才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意味着人在价值探索期间,其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简单来说就是人生价值主要是人们在生活实践期间,能够更好的满足他人、社会的需求,其次才是个人的满足。而要实现人生价值,则不能够仅仅是局限在自我价值的探求中,而是应当将其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在不断的实现过程中体现价值。只有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了更高的社会价值,帮助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才能够使得自我价值更高。为此,自我价值探索以及社会价值创造实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故而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能够更好的体现自我价值,即实现社会价值是因,体现自我价值是果。就当下实际情况来看,个人梦想就是人生的自我价值,而中国梦就是中国所要体现的社会价值,如何才能够在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衡量取舍成为了关键,而这也是我们在个人价值实现非常关键的体现。 总之,在人生的道路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如何在不断的实现过程中探索价值,在价值体现中不断创造,在创造过程中积极奉献,在奉献中最终实现价值是我们毕生探寻的意义所在。
《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读后感(四):被关心和被爱的小幸运,还有对未来的建议
写年轻人的心情和想法的WhatYouNeed,在大学生中的呼声和人气其实蛮高的,而这本《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就是他家的杂志书。闲来翻翻,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朝气蓬勃又多愁善感的每一天,而跟着书中有趣鲜活的文章,我们也许更能解读出年轻人的困惑和希望。
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经历过一段住宿舍的时光,上学的时候,工作的时候,独自在外漂泊的时候。有的人在孤独的宿舍里思念远方饭菜飘香的家,有的人把小宿舍也装点成了家。
当买来了暖色的落地灯,一个人窝在角落里看书的时候,当推开门正好看到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时候,当被自己喜欢的公仔包围,看着属于自己的枕头和被子的时候,当舍友买来了一只叫做hello的小猫的时候,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一只寄居于此的小空间,伊然已成为我们的家。
晚回来的时候会有舍友给我们留门,窗台的绿植在微风中低吟着遥远的歌,锅碗瓢盆还有欢笑声响起,男朋友会贴心地嘱咐“乖乖在家等我回来”,原来这也是家的味道。
很喜欢网上流行的这句话:房子是租来的,生活却是自己的。或许我们依然过着宿舍生活,但我们也能在踮起脚尖遥望梦想的时候,把我们栖息的小屋打造成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家。
哪个瞬间让你突然心头一暖?是收到一条表白,上面用满满的文字回忆了你和他从相识到现在经历的一点一滴的时候,还是在食堂拿了一颗有虫眼的梨子想啃,被眼尖的大妈好心换下来的时候?
被爱的感觉真好,哪怕只是琐屑生活中某个常会被忽视的小细节,也都是值得被珍藏的。不是太多愁善感,而是因为那些善意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带来一丝亮光,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我们于选择的十字路口迷茫的时候,在我们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在我们为生活奔走的时候,它们就成了一杯解渴的茶,一盏黑夜中的灯,一个暖心的微笑,给了我们前行的勇气。
书写喜怒哀乐的同时,《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也写出了学长学姐对学弟学妹的建议,偶尔拾来会有些许不一样的感悟。
有第一次放弃的经历,就可能习惯半途而废你曾因为和自己所想相去甚远,而选择中途退出过活动吗?如果是这样,你大概不会忘记这一次经历,也会有淡淡的失落感,不知道是因为觉得没什么收获,还是因为自己的放弃。
但不管怎样,第一次说退出,就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到最后都觉得自己未免太虎头蛇尾了。所以如果可以,就算不喜欢也坚持做完,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筛子心态不能同于锋芒毕露,包容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成长年轻的我们喜欢坚持自己的观点,一有不同的意见就飞速反驳,也习惯在别人话还没说完的时候就提出质疑,并从没察觉到自己这样做妥不妥。
不是说这不好,只是这更接近于一种筛子心态,容易过滤掉一些本可以学到经验的事情,也容易使我们的路越走越窄。磨一些棱角,多一点包容,反而有利于我们成长。
《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读后感(五):用一小时,寻找答案。
恰好,最近青年们都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后浪”。某网站这一视频发出后,引发了一场线上持续好几天的大讨论,各种观点交织出现,褒贬不一。而这个视频及这场大讨论的主体,就是年轻人,很多人觉得没有能过上视频里的年轻人生活,工作是“996”、年纪轻轻担忧秃头、感觉自己是“社畜”……现在的年轻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也过着更快节奏的生活,才能跑赢自己的需求。而且当前互联网与年轻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只要关上电脑、放下手机后稍加沉思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时间已被互联网“夺”走,似乎每天没有一分钟是属于自己的,更别说一个小时。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我们比过去更忙更累更感觉没有时间。
当我拿到《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后,随手先简单翻阅一下,伴随着印刷品的刺鼻味道而来的是满目的少年心气,里面介绍的年轻人的生活,正是我们所羡慕的,为印证慢生活的巨大魅力,书中选取不同背景、不同年纪、不同生活环境的年轻人作为样本,他们在徒步穿越无人区(一个人想东想西,是走不了多远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乐队还去参加了知名综艺(对话“傻子与白痴”乐队)、他们生活在国外体会不一样的生活(纽约永不停摆)……
当互联网使我们生活加速,使我们变得更忙时,慢下来,让每天能停下来一个小时越来越像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奢侈品。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托马斯·H·埃里克森曾在《时间,快与慢》一书中指出,有时,“拖延是一种优雅,慢速是一种美德”。我们年轻人确实需要,每天主动地给快节奏繁忙的自己喊停一小时,选择一个爱好并去做这个爱好,静下来听唱片、做手工、画画、读书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紧张的生活慢下来。
欲速则不达,人生,需要一些时刻,慢下来,静下来,感恩拼搏的自己,让你体会这世界的种种;感恩那些爱过你的人,让你体会人间的真情;感恩那些需要你的人,让你感受自己的价值;甚至,感恩那些伤害过你的人,让你明白成长的意义。
适当放慢生活的节奏,这其实也是生活品质的体现。在《我要:喊停人生一小时!》中,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选择慢,他们并实践告诉我们慢其实并不难,只需要我们适当做些减法,去思考,是我有问题,还是我有问题要问?用1小时的事件看25个年轻人让自己偶尔远离快节奏的喧嚣,这既可以让我们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还可以让我们“赢得时间”,得以享受同家人、朋友深入交流,以及个人爱好选择带来的欢愉。
当慢下来,那些烦恼的琐碎,只不过就是绕人的迷惑而已,越是内心渴望得到的东西,它越会离你越远。慢下来未必不是好事,给自己留点空间,去思考,去修炼,去热爱。或者停下脚步去喂喂那只流量猫,再回过头来或许你的生活就有新的改变。快也有所短,慢也有所长。慢不是停止不前,是一种打磨,一种享受,不错过,不留遗憾。也是正真意义上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