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伦·布朗:就范》是一部由真人秀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2018-02-27(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一):来波追加影评
之前看的了,然后现在才来发,看之前就在公众号看了大概,图+文,还挺长,看完之后吸引了我想要去看这个真人秀。总体来说还算不错,但是它表达的能将一个人几小时内将别人变成凶手,我觉得过于片面了,首先是在几千人中层层筛选选出最容易受影响的,然后整个场景在特别特定的情况下才发生,这并不能证明这句话
记得心理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去考验人性,人性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结合本片,果然如此。在从众心理和强权压力下,原本“善良”的普通人选择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良知道德,这还是号称“绅士之国”的英国,要是放在普通的环境亦或我们自己身边的环境中,想想都觉得恐怖。既然是真人秀,里面很多肯定有很多剪辑,突出了“秀”字,我却从“秀”字的背后看到了“真人”两字,不寒而栗,恐怖!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三):TO BE NICE,TO BE STRONG
不是身在其中,总会觉得这个show的布置和逻辑很幼稚。其实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约炮出轨的?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会被发现,约完出完后还表示只要是单身就无所谓,别人的个人选择。屈从于周围约过炮出过轨的人的言论和自我说服。就和导演最后片尾说的,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做,不要自责。
还有一类就是被熟人性侵的人,应该也是这种服从性比较强的人吧。
能够面对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不让push这种事在现实中发生,这个节目真的挺不错的。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四):估计是演的。。
怎么说呢,如果这个是剧本演的那就算了,如果是真实的话,只能说这种实验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感觉这个真人秀应该还是演的吧。如果是真的,参与者不太可能会全都像影片最后一样觉得说,啊,我并没有留下任何阴影,还从中学到我要积极面对生活。。像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还有个milgram的服从实验,很多参与者都会终身留下阴影,产生自我怀疑之类的。所以后来这种极端的社会实验好像是不太被允许的,更不用说被拍出来了。社会实验还有了很多准则需要遵守的,类似参与者应签同意书,实验情况告知等。
另外,我个人觉得,这种实验并不是很有意义。它这不太能说是屈从实验,感觉更多的是设陷阱给人,逼迫他们“杀人”。实验人数也太少了,4个人完全不够得出什么普适的结论,更何况选择实验对象不是随机抽样,是精心挑选过的,那就算能得出什么结论,也只能说 “这类人” “更容易”这种结论。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五):社会屈从性???
我应该也是屈从性很强的人吧,基本不会拒绝别人,很容易从众。但一般来讲,大是大非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立场的,我不敢肯定如果将我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会不会push. whatever it takes真的很洗脑,不过这种涉及生死问题决定应该是要去好好思考的吧。 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就这样一个正直、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居然在70分钟内成为杀人犯,不寒而栗。不过,我更想知道的是克里斯知道真相后如何走出这样的模拟情景,这可是颠覆了他整个价值观啊,细思极恐。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六):好看好看好看
都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套路, 也早就知道结局. 但真看到参与者杀人的时候, 我哭了. 从一个侧面说明好的作品是不怕剧透的. 布局非常精致, 有时间可以重看一遍.
没杀人那个参与者, 与其说个性坚定, 不如说是节目组放了他一马. 最后那句"你要么现在杀了他, 要么现在就离开", 绝对是给他一条生路, 跟之前命令式的处理风格完全不搭. 如果节目组全力以赴的话, 这人杀人的概率能有80%以上.
节目组另外一个慈悲的地方是, 最后会帮参与者去化解: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推下去."
其他人可能就没那么好心, 常见作法是通过情景让一个人做一件事情, 然后再回过来用你做的事情来证明你是什么样的人. 生活中这种很常见了: 被骗的人就是傻瓜, 抑郁症就是内心不够坚强, 干出这种事的就是禽兽. 遇到这种想法的人, 其实很难掰过来, 我试过几次最后都放弃了.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七):社会屈从性与群体心理
社会屈从性来源于遵从命令,接受指令,认为他人说的是正确的,并接受引导,就压抑自己的想法,从而做引导者安排的某事接受某种观点,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就像被布朗安排的圈套一样,没人认识到这是一个真人秀。 群体这个词,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的集合。在行成群体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停止思考,甚至丧失思考能力,这是群体的盲目性。 人一旦处于被催眠状态,就会丧失自我意识,听人摆布。而群体心理所表现的行为和上面的催眠类似,他的个性特征也会受到破坏,这时,如果有人给他一点暗示,列如权威。他就会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 社会屈从性也是需要知觉的,认知、情感、意图。布朗营造布置的是一个名叫推手的慈善项目,正式豪华的环境,衣冠楚楚的名流,都让人知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宴会。 克里斯是一个遵守规则,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与人为善的男人。谁会想到72小时他居然差一步之遥成为杀人犯。没有一个人不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扩大朋友圈,认识一些对仕途有帮助的人。 而正是在布朗的安排下,他心甘情愿的跳进了一个一个陷阱,做了他明明知道是不该做的事情,明明知道错误的事,再被权威带去认识朋友。这里的权威不仅是公司的上层,更来自于你我生活中的,领导、上层、老师、科学家、官员。凡事有权威就一定有服从,这就造成了社会屈从性的社会因素。 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 周海中 屈从性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已经默认他的存在,进化史和成长也教会我们,顺从群体更加安全,有时连犯罪都是只轻轻地被推了一把。 时刻保持清醒,如果等着后果降临才发觉,悔之晚矣。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八):关于“就范”,想说几点
影片开场,社会心理魔术的操纵者,整个真人秀——也就是本片的剧本策划者,抛出了“一个人的社会服从性到底能把人推到何种地步,能让他杀人吗”这一疑问。随之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实验——先从招募参与者开始。
在参与者筛选过程中,实验就已经开始。三个工作人员先到达房间内假装填写表格,并随着铃声的指令起立或坐下。面试者们陆续进入房间,看到那三个人的行为,他们基于自身的性格特质做出了不同表现。有人毫不理会那三个齐刷刷站立又坐下的人,只埋头写自己的表格,有人露出了好奇的表情,打量四周,犹豫一阵后也跟着起身又坐下,虽然他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前一类人被认为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不会盲目屈服于权威压力,社会服从性较弱。他们被带出了房间,并被告知不符合实验要求。最终筛选出的四位则是社会服从性极强的参与者。为了实验效果,他们也被告知没通过筛选。
实验从这里开始就值得留意了。有较强自主意识的人,是不会轻易被权威压力压垮的。本片讨论的也不是社会服从性强的那类人。这个我们最后再说。
关于社会服从性,不知观影过后你会如何认识你自己。在生活中,一群人也好,只有两个人也好,通常都会有发起提议并鼓动其他人跟随的人,也有几乎对任何事都不主动发表意见,只是跟在别人后面走的人。你是哪种人呢?
本片是对后一种人的实验,通过不断扔出圈套,一环套一环,最终把他们引向生死关头,看他们会如何选择。
实验先根据参与者的真实社会身份设定了实验场景:在一家高级酒店中进行的一场慈善拍卖会,拍卖所得将用以救济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参与者都非富即贵,而我们的主角是一家设计公司的总监。
整张大网已经布下了,让我们请君入网。
这张大网是第一个圈套——高级场所能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你要表现得符合“身份”。而第二个圈套正是关于主角的身份,他们没有告知主角要着装正式一点,当在场的所有男士都穿西装,打领结,女士都穿礼服的时候,他穿了一身休闲装就来了,对比之下,他会自觉低人一等。所在的庄重场所,周围人与场所所保持的协调一致,对比他自身,他就会比平时表现得更具有社会服从性,因为他迫切地想融入这个环境,与其他人融为一体。
他要如何融入呢?必定要从另一个开始。也就是这场拍卖会的主办者,他一直在引着我们的主角一步步踏入陷阱。
首先,这个陷阱需要一些准备工作:主角的朋友借口家里有点事,借走了主角的手机,使他失去与外界的联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作为本场实验最大的道具人物——500万先生出场,他作为本场拍卖会最大的出资人,并十分期望和主角进行项目合作——开发一个APP去向社会募集更多慈善资金,为此他们甚至真的坐下来进行了一段洽谈。这个逼主角就范的诱饵。
1.社会服从性与个人主见,以及尺度把握和良心问题
2.剧本设定,伏笔,圈套,一环扣一环,直至死亡抉择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九):Social Compliance
在节目的开始,达伦布朗首先展现了一个小实验。假扮警察诱导咖啡店店员掳走小孩。“一个人如果假装成权威人物,比如警察,然后命令一个陌生人去做一件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做的事,竟会出人意料的容易。”由此极端例子引出社会屈从性(Social Compliance)的概念。接下来,THE SHOW IS ON.
达伦布朗是如何一步一步攻破普通市民Chris的心理防线的?
首先实验对象的选取相当关键。达伦布朗找来三个随铃声站立坐下的演员,根据候选实验对象是否从众而进行选择,最终确定了四个社会屈从性较强的实验对象,并对其假称已被淘汰。
本次实验的主角之一Chris,是一个29岁的单身创意总监,看起来相当和善,不像是会做出THE PUSH的人。第一个manipulation是帮助因为素食餐车出现问题而把香肠卷充数的慈善项目总监Tom在香肠卷上插上素食的小旗子。可能出于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心理,Chris没有一点质疑就掉进了这个圈套。“你一旦帮了一个小忙,后面会有大事要你去做。”从插素食旗子,到自然而然地派遣Chris拿衣服拿香槟提公文包,微不足道的小事正一步一步强化Chris的社会屈从性。而因为节目组故意隐瞒,作为现场唯一一个没穿正装的人,一个人都不认识的Chris低人一等与局促不安的心理暗示也在逐渐强化。
第一个高潮是大老板Bernie的发怒与病发。Tom以人们快要进来了为由要Chris把body搬至大箱子。而客人故意的误认Chris为Bernie,并在随后的晚会介绍他上台演讲。出于不能让大型活动陷入尴尬与暴露真相的心理,Chris依然选择顺从地上台。
第一次反抗是在为了真相不被发现而把装有body的箱子拍下来后。在此之前,Chris一直处于被动的顺从状态,这一次他拒绝了Tom开箱的要求。而当Tom让他发现这是一个false alarm后,他仍是顺从地把body运送至楼下,在得知无法制造车内事故时,顺从地搬运至楼梯。Tom一直安慰Chris,一切以大局为重,晚会结束后一切都会回到正轨。
第二次反抗发生在楼梯间。当Tom要求Chris踢body制造摔伤的淤青时,Chris拒绝。
中间出现了老板妻子解释老板只是昏睡症的小插曲,两人告诉董事会一切事由,回到楼梯口,发现盛怒的Bernie已醒来,并扬言要终止合作,把他们送进监狱。
第三次反抗,也是最重要的反抗。董事会为自保怂恿Chris把Bernie推下楼(前面做了Bernie喜欢做在楼边抽烟的危险习惯的铺垫),背景是众星洗脑般whatever it takes的心理暗示(前文做了众星发声使Chris认为这次晚会十分重要的铺垫)。
最后Chris没有完成THE PUSH,也是四位实验者中的唯一一人。
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为了让自己更加fit in the society,会自觉跟随别人的步伐。而当面对一个社会地位较高、认为值得信赖的权威人士或者看似头脑逻辑清晰的领导人物,会产生信任依靠,潜意识中受其指挥控制。从小事开始,逐渐升级,最后也许会酿成严重后果。而自身的不自信与在大环境下的不自在,会加深这种不安全感。是时候跳出comfort zone,摒弃恐惧被抛弃的心理,独立思考了。
《达伦·布朗:就范》影评(十):《达伦·布朗:就范》| 距离杀人还有72分钟
社会屈从性的小实验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性实验,也是一场节奏紧张的电视节目真人秀,参与的四位选手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海选出来,然后按照早已编排好的套路一步一步上套。
这样一个电视节目真人秀的目的在于,探究一个具有社会屈从性的人到底能够被诱导到什么地步,他们会不会从一个普通市民成为一名谋杀者。
节目一开始,他们就做了一个小实验,成功的让一名店员拐走了一名“儿童”,当然,这都是设计好的,并没有任何人受到伤害。如果一定说有,只能是被挑选的受试人,但整篇看下来,似乎几位受试人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深刻反思了“社会屈从性”这个概念,并期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一定的改变。
但评论区依旧有不少观众对达伦布朗破口大骂,说这样的设计十分不人道之类的,这个就属于见仁见智了,毕竟受试者本身在结束后也没有什么强烈的反感,仅仅讨论这点容易引发观念的混战,宜避之。
“社会屈从性”是本节目主要的探讨内容,但看完节目后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过多的说辞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那么抛开这些观念的目光,聚焦到电视节目这个东西上面来,我们发现,这场全靠影藏摄像机拍摄的素材剪辑制作的电视节目,相比于很多同类型的电影来说都是远超一截的。这里没有任何特效,完全是实景拍摄和单纯的后期剪辑,但就这样,依旧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紧张无比的“杀人”实况。
就好比上世纪的经典电影依旧能给现在的我们带来震撼的体验一样,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神头鬼脸的后期特效,最单纯的拍摄和剪辑做好了,能带给观众的才是最真的东西。
当然更多的时候,后期特效一定是必要的,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是进步,但如果搞错了重点,不去打磨镜头和剪辑,全靠特效撑起来的电影大多是三星封顶,一二星居多。即便看的一时爽,事后深究,心知肚明。
本片就很完美的运用了这些最基本的制作技术,将受试者从落入圈套,到一步一步被推向“悬崖”的过程既写实又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本片在受试者不知情地状况下,用隐藏摄像机拍摄,因此镜头画面多有遮挡物,但这样的遮挡物反而营造了一种窥视感和紧张感,更好的将观众带入这一情绪中来,紧跟着剧本走。
在这样一个拍摄技术和后期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从前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不应该被遗忘,先有了基础,才有了后来。一味追求画面和效果的作品不在少数,但最重要的是核心故事,其次是拍摄和剪辑,最后才是那些效果。反其道行之只能导致看似大,实则空空如也的状况。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值得我们从头再学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