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伦·布朗:就范》是一部由真人秀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2018-02-27(美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伦·布朗:就范》观后感(一):好看好看好看
都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套路, 也早就知道结局. 但真看到参与者杀人的时候, 我哭了. 从一个侧面说明好的作品是不怕剧透的. 布局非常精致, 有时间可以重看一遍.
没杀人那个参与者, 与其说个性坚定, 不如说是节目组放了他一马. 最后那句"你要么现在杀了他, 要么现在就离开", 绝对是给他一条生路, 跟之前命令式的处理风格完全不搭. 如果节目组全力以赴的话, 这人杀人的概率能有80%以上.
节目组另外一个慈悲的地方是, 最后会帮参与者去化解: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推下去."
其他人可能就没那么好心, 常见作法是通过情景让一个人做一件事情, 然后再回过来用你做的事情来证明你是什么样的人. 生活中这种很常见了: 被骗的人就是傻瓜, 抑郁症就是内心不够坚强, 干出这种事的就是禽兽. 遇到这种想法的人, 其实很难掰过来, 我试过几次最后都放弃了.
《达伦·布朗:就范》观后感(二):信不信,距离你杀人还有72分钟
阿鸩今天不推电影,推真人秀。
一步一步诱导你去杀人的。
不信?
那就来试试——
《达伦·布朗:推》
Derren Brown: The Push
网飞新出的真人秀,请来了英国魔术师达伦·布朗(Derren Brown)。
大部分宝宝们应该还不熟悉他的名字,其实他曾在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中客串过自己。
大手一挥,花生就被催眠了。
但早在2003年,他就已经名声大噪了。
2003年10月5日,达伦·布朗在英国“第4频道”直播表演俄罗斯轮盘赌。
就像电影里常见的,志愿者在左轮手枪里随机装了一发子弹,并从1-6念出6个数字。
达伦·布朗通过对志愿者声音的判断,来决定扣扳机的那一刻,是对准自己的脑袋,还是房间里的沙袋。
(真·送命题)
结局我们都知晓了,达伦·布朗活了下来,一举成名。
(想看的,B站就有,搜索达伦布朗俄罗斯)
现在,他又把目光转向了“如何通过心理暗示诱导一个普通人杀人”。
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如果你是一家咖啡店的员工,此时有人打电话过来,声称他是一名警察,告诉你在店里那个推着婴儿车的女子其实是个人贩子,并要求你配合把女子引开,将婴儿车推走,你会怎么做?
阿鸩可能会当成骗子直接挂电话。
有一个小哥真的听从了“警察”的要求,根据指示将婴儿车推出店外。
没错,他也真的上当了。
打电话的警察和推着婴儿车的女子都是达伦·布朗请来的演员,而婴儿只是一个栩栩如生的仿真品。
小哥啊,你在没有确认警察身份是否真实的情况下便将婴儿车推走,甚至连婴儿的真假也没有分辨,你不上当谁上当!
遵从命令
因为别人说这样做是对的
就去做某件事
权威可以来自于个人
或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
抑或是一种意识形态
它可以被用来维护公共秩序
你可能会说,推婴儿车跟杀人能比吗?
好。
首先是选人。
别看达伦·布朗每次实验/表演都能成功,这其实是因为他很擅长选人。
对于这个实验,要社会屈从性强的人才行。
不听话的,直接pass。
达伦·布朗请了三位演员在面试室(假装)等候,让他们一听到铃声响就站起来,再次听到便坐下,如此反复。
真正要面试的人随后进来,事先他们并没被告知要做任何事。
如果他们看见三人的动作会自主模仿(即从众心理),那么达伦·布朗want you。
换做是阿鸩,可能会先问问他们这是在干嘛。
但如果不许说话,那阿鸩也许就跟他们一样了……
最后,达伦·布朗留下的都是即使三位演员离开现场,依然根据铃声站立或坐下的人。
尽管根本没人要求他们这么做。
最终达伦·布朗挑选出四个人做这个实验,为了不引起怀疑,当时都告知他们已被淘汰。
达伦·布朗虚拟了一个名为“推手”(PUSH)的慈善项目,并邀请许多著名演员帮他宣传。
包括潮爷马丁·弗瑞曼(Martin Freeman)。
“神秘博士”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等等。
“推手”要举行一个慈善拍卖晚宴,小白鼠克里斯为拓展人脉将会毫不知情地出席。
此时距离他将人推下楼顶只有72分钟。
平日的他待人宽厚,怎么看也不像会把人从楼顶推下去的人。
因为他谁也不认识(废话),伪装成生意伙伴、慈善项目总监的演员汤姆将他一直带在身边。
第一个坑很快就来了——
因运送素食的车出了点问题(当然是假的),晚宴上只有肉食了。
汤姆想了个办法,让克里斯和他一起把肉食香肠卷分一半出来,插上素食的小旗子。
克里斯想也没想便照做了,丝毫也没有质疑这么做正确与否。
汤姆告诉克里斯,一个将会捐献500万英镑给推手的大老板要来,一定要招呼好人家。
为了使克里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汤姆故意没有通知他晚宴要穿正装,在场唯一穿着休闲衬衣的他将会因为这一点而屈从性更强。
所以当汤姆问克里斯能不能帮大老板拿包时,克里斯忙不迭地答应了。
之后,大老板假装发怒而急病突发身亡,此时他身边只有克里斯和汤姆两个人。
汤姆为慈善晚宴顺利举行,怂恿克里斯和自己一同把大老板的尸体藏起来,等晚宴结束再报警。
至此,(在克里斯看来)事情开始失控。
同汤姆把大老板尸体藏起来后,克里斯又被其他宾客误(故意)认为是大老板。
在汤姆的劝说下,克里斯甚至装做大老板上台演讲。
事情就这样不断发酵……
克里斯真的会“杀人”吗?
这是阿鸩看过最恐怖的真人秀,没有之一。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从众心理,不外乎个体的力量太渺小,借助群体的力量不仅会使自己看上去强大些,更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大家干什么,我便干什么。
这样一来,好像没那么孤独了呢。
群众的声音越大,我们越应该警惕。
但可惜的是——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随大流。
《达伦·布朗:就范》观后感(三):社会屈从性与群体心理
社会屈从性来源于遵从命令,接受指令,认为他人说的是正确的,并接受引导,就压抑自己的想法,从而做引导者安排的某事接受某种观点,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就像被布朗安排的圈套一样,没人认识到这是一个真人秀。 群体这个词,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的集合。在行成群体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停止思考,甚至丧失思考能力,这是群体的盲目性。 人一旦处于被催眠状态,就会丧失自我意识,听人摆布。而群体心理所表现的行为和上面的催眠类似,他的个性特征也会受到破坏,这时,如果有人给他一点暗示,列如权威。他就会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 社会屈从性也是需要知觉的,认知、情感、意图。布朗营造布置的是一个名叫推手的慈善项目,正式豪华的环境,衣冠楚楚的名流,都让人知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宴会。 克里斯是一个遵守规则,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与人为善的男人。谁会想到72小时他居然差一步之遥成为杀人犯。没有一个人不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扩大朋友圈,认识一些对仕途有帮助的人。 而正是在布朗的安排下,他心甘情愿的跳进了一个一个陷阱,做了他明明知道是不该做的事情,明明知道错误的事,再被权威带去认识朋友。这里的权威不仅是公司的上层,更来自于你我生活中的,领导、上层、老师、科学家、官员。凡事有权威就一定有服从,这就造成了社会屈从性的社会因素。 尊重而不迷信权威,追求而不独占真理。 周海中 屈从性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已经默认他的存在,进化史和成长也教会我们,顺从群体更加安全,有时连犯罪都是只轻轻地被推了一把。 时刻保持清醒,如果等着后果降临才发觉,悔之晚矣。
《达伦·布朗:就范》观后感(四):把你变成杀人犯,只需要一小时
《粉雄救兵》最近火得一塌糊涂。
真人秀霸主韩国推出新综艺《善良的活着》,把艺人送进真实的监狱。
这创意国内真抄不来。
鼓励你去杀人。
《达伦·布朗:推》
整个真人秀节目,其实是一个心理学实验。
操纵一切的幕后黑手达伦·布朗,被称作心理魔术师。
有没有可能,听了几句命令就自愿、亲手杀死一个人?
在这场真人秀以前,谁都会认为——
根本不可能。
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顶级骗局。
也算是个高智商人士了。
节目组煞费苦心,请了70多位演员,还找来动作指导、特效指导。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拍好莱坞动作大片。
所有这一切,就为了把克里斯骗入圈套。
节目组设计出一个虚拟的慈善项目「Push推手」。
举办了一场慈善拍卖活动,克里斯受邀前来。
先暗示克里斯:
来拍卖会的都是有钱人,抓住机会多认识几个,是扩展人脉的好机会。
前期准备完成,进入正题——
把普通人变成杀人犯,总共分几步?
第一步:挫败感。
没人告诉克里斯,来这场拍卖会要穿正装。
看着满场的燕尾服晚礼服,穿便装的克里斯满脸羞愤,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就是达伦的第一招。
这招太狠,派爷也要上当。
第二步:压制。
正在懊恼自己穿错衣服的克里斯想都没想,欣然接受。
第三步:同谋。
组织者不慌不忙,指挥克里斯把带香肠的点心装进另一个盘子里,插上「素食」的旗子。
对克里斯解释道:
待会客人们都喝醉了,根本尝不出来。
至此,达伦成功引诱克里斯做出了第一件坏事。
虽然微不足道;
一起干过坏事的兄弟才是真兄弟。
第四步:突发事件。
这场戏的高潮马上就到。
克里斯在会场上刚结识了大富豪伯尼。
伯尼质疑拍卖的价格有问题,找拍卖会组织者大吵一架。
吵着吵着,突然摔倒在地。
在场的只有两个人:克里斯,和拍卖会组织者。
组织者让克里斯急忙去房间找药。
克里斯回来后,组织者就告诉他两句话。
第一句:伯尼,死了。
第五步:高压。
克里斯却在达伦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他先协助拍卖会组织者,暂时把伯尼的「尸体」藏进箱子。
又被(故意)认错成死去的伯尼本人,只好代替他上台演讲。
等他们有机会转移尸体,拍卖会组织者又提出:
我们不如把他扔在楼梯口,伪装成从楼梯上摔下来的,让别人去发现尸体。
还提出一个「不情之请」。
从楼梯摔下来身上肯定有淤伤,你在他肚子上踢几脚,伪装一下。
不过,这一次克里斯表示严词拒绝。
接下来的神转折,派爷保证你们更想不到——
伯尼的妻子突然出现在会场。
她表示伯尼忘了吃药,病一发作起来气息微弱,脸色苍白,就跟死了一样。
克里斯二人急忙赶回楼梯间,发现伯尼的尸体消失了。
他们在天台找到伯尼。
「苏醒」的伯尼破口大骂:
你们居然把我放进箱子里,以为我死了就要踢我的肚子?!
说完,就独自坐在天台边抽烟。
终于来到实验的最后一步——
几个知情人讨论,现在他们面临的状况有多糟糕。
慈善项目很可能被迫取消,受帮助的孩子都完蛋了;
克里斯你冒充过他,还参与「藏尸」,他这个大富豪随时都能把你搞进监狱。
而结束这一切,只需要做一件事——
让伯尼从被误会的「假死」,变成一具真正的尸体。
反正他刚才已经死过一次了,现在只是让误会成真而已。
神不知鬼不觉,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结果,出人意料——
克里斯并不是唯一的「实验品」。
相反,他是唯一失败的「实验品」。
同样一场大戏,达伦带着他的整个团队操作了四次。
最后关头,克里斯扛住洗脑的考验,拒绝杀人。
他身上的实验,失败了。
而另外三个人呢?
他们在最后的抉择关头,伸出手——
将活生生的伯尼从楼顶,亲手推了下去。
四分之三的概率。
经不起考验的人性,居然占大多数。
被推下楼的伯尼,身上早就绑好了安全绳。
至于前半段伯尼的「尸体」,是个更厉害的花招。
达伦找来好莱坞最顶尖的特效师,为「伯尼」的演员打造一比一尸体模型。
连体毛都一根根复制上去。
从外表到手感无可挑剔。
假装心脏病发作倒下的伯尼「真人」,被迅速替换成这具伯尼的模型「尸体」。
成功骗过紧张状态下的克里斯等四位「实验品」。
派爷必须要说——
去年看的恐怖片加起来,都没这场真人秀惊悚。
眼睁睁看着克里斯一步一步钻进圈套,真能把人急死!
观众和「实验品」一样。
完全能体会到每一次突发意外,带来的高度焦虑与折磨。
然而达伦的这场真人秀,也引起了很大争议。
教唆普通人去杀人?
就算是假的,也很有可能激发了他们的「犯罪基因」。
「我居然真的会杀人」的心理阴影面积无法计算。
还有人认为,实验的诱导性太明显,简直是逼着你杀人。
这一点,派爷倒是有不同看法。
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是他们?
这四个人不是随便抓来的,他们参加了达伦举办的一次「海选」。
在「没有要求你做某件事,你却乖乖照做」的环节表现突出。
是普通人当中最容易屈服的那种人。
达伦悄悄选中这四个人,表面上告诉他们,你们落选了。
而在实验过程中——
如果一开始就拒绝用火腿点心伪装成素食点心,后来的事也许都不会发生。
如果尊重伯尼的「尸体」,拒绝「藏尸」,一切就到此结束。
如果在被误会是伯尼时及时澄清,拒绝撒谎,就不会背负巨大的压力。
而克里斯最后能成为唯一的「好人」,也早有迹象——
他是唯一一个不肯踢伯尼「尸体」的人。
其他三位都踢了。
内心的负罪感少了,就不会被冲昏头脑;
不做小的错事,也不至于走上最后的不归路。
勿以恶小而为之。
自己是不是无辜的,心里还没点ACD数吗?
而达伦给出的说法是:
面对权威,面对「大流」,我们应该学会拒绝。
坐牢再严重,也比不上亲手杀人,那三个人本该拒绝;
周围人都作恶,不代表你也要跟着昧良心;
被逼婚,被逼生,被逼着向「大流」低头,你也不是非得照做。
对很多事说不,没你想的那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