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明亮那方》是一本由[日]金子美铃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易蜗牛读书】她对一切都那么热爱,一草一木,大海、天空、月光、冰雪、麻雀……世间的一切仿佛都能给她带去喜悦和忧愁,她处处留心,观察入微。我常常被她的俏皮可爱逗得莞尔一笑,有时候也为她的形单影只而心生怜悯,为她无边无际的幻想而心头一热,但更多的时候因为她那能感知世界万物的柔软内心而倍感美好与温暖。 读她的诗就仿佛在自己疲惫不堪时得到了一个小女孩柔软的拥抱。世界变得简单而美好,仿佛回到了遥远的童年,在她的诗歌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仿佛是倾听年幼的自己在诉说,诉说那些小欢喜、小调皮、小幸运、小寂寞。
●非常不造作的一本诗集,还很细腻,完全没有矫揉造作感,适合闲瑕时分经常翻一翻
●【2019.41】读完以后悲哀地发现,自己的童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不见了
●金子美铃的诗很纯粹,也很可爱,感觉她就是一个始终保有童心的少女,哪怕生活带给她怎样的困境,她都能用最温柔的心去对待一切,大概也真是这样,才写出了这么多温柔又纯净清新的诗歌,喜欢。
●之前只知道金子美铃的 向着明亮那方,这次终于有机会看完了全集
●嗯,干净,简单,温暖~
●“不知名的小草上生长的花儿, 带着昨日的尘埃,今日的朝露, 在道路的两旁, 迷迷糊糊地做着美梦。” 所有的诗都让人觉得那么可爱,心渐渐变得柔软起来。 或许生活中的苦给你了发现美好的能力。
《向着明亮那方》读后感(一):在黑暗中向着明亮那方
称这部作品为诗集不如童谣更合适一些,金子美铃的诗作几乎都是童言童语,深感意外,但在后记中读了她的生平之后才惊觉金子美铃的童谣和她的人生悲剧简直是两个极端,一个纯真无邪,一个极端残酷……
正如译者所言:“也许,当我们知晓她的曲折人生,我们似乎才更进一步读懂她的寂寞,也能从她的诗歌中窥见不同的形象与情感。那些诗中,除了阳光与欢乐、幻想与俏皮,还有很多寂寞与孤独。我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个童年时不被看见的小身影,一个渴望父母关爱,却无法得到满足的小女孩。“寂寞”是诗中高频词语之一,一个不被看见的幼小心灵,一个无法给予孩子情绪抚慰的母亲,一个寂寞失落的小身影通过对外界的幻想来获得喜悦与安慰。这样的形象贯穿了整套诗集。”
在诗歌里她仿佛在低声说,即便人生艰难,还是要向着明亮那方,看到世界的美,保持温柔的心,向着明亮那方,闪闪发光,一路远航。
译者后记个人觉得放在前言更好,毕竟读这部作品前真的需要更多了解下金子美铃,不然诗作部分会较难完整读完,也不了解童谣背后的心境。
虽然深深惊诧又敬佩于金子美铃童谣的童真美好与现实生活艰辛和残酷人生的经历,但这部诗集依然不太合自己胃口,也并不会大力推荐给诗歌阅读者,这部作品更适合父母陪孩子一起看。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阳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灼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
也要向着太阳照射的方向。
住在都市里的人们啊。
:金子美铃竟然和与谢野晶子同时代,想不到与谢野晶子竟然也做过童谣诗人。
《向着明亮那方》读后感(二):远方即将有了 于是我去寻找诗
前不久提交了辞职报告后,我在某个无聊的下午突发奇想,应该在正式创业之前最后再装一次文青,揣上一本诗集并向着远方前进。但是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忽然想起来,自己已经很多年都没读过一首诗了。
在那之后没过几天,我在和一个真正的文艺女青年在微信中闲聊时,无意中提起了这件事儿,找她推荐一本诗集时,她毫不犹豫的告诉我金子美龄的《向着明亮那方》再版了。
虽然我此前完全没看过任何日本诗人的作品,但是为了不让自己博学多闻的人设崩塌,还是一边假装和她一样欣喜若狂,一边迅速的偷偷下单准备来拜读一下。
然而等我真的将本书拿到手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本童谣诗!我顿时有些怀疑,那位女性朋友是不是暗示我过于幼稚了?
不过等我拆开塑封后才欣慰的发现,原来是自己把童谣诗的概念理解差了,虽然金子美龄创作这些诗歌时面向的读者是还在学校的小朋友们,但是一个成年人读起这些诗来却完全是别有一番风情。
比如我随手翻了几页,就看到了一篇名为《女孩子》的诗:
女孩子
这种生物,
是不会爬树的。
如果玩竹马,
就会被人说调皮,
如果玩陀螺,
就会被人说好傻。
我为什么知道得
这么清楚呢?
因为我全部
被骂过。
作为一名曾经被广播140个字折磨的死去活来的段子手,看如此灵动调皮却又十分简洁的诗句顿时对作者生出不少好感,于是我就这样一口气将整本诗集读了一遍。当我在书的最后部分读到译者介绍了原作者金子美龄短暂的一生后,更是大为吃惊。
我原本以为能写下如此纯真而又不失风趣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个生活相对优越,性格有些古灵精怪的女孩子。但实际上出生于一个小渔村的金子美龄不但自幼丧父,母亲又远嫁给了美龄的姨夫当续弦,虽然早在学生时代的每龄就显得比一般的孩子聪明,但是和姥姥与哥哥相依为命的她也只能在中学就毕业回家帮忙打理家务了。
接下来美龄的故事同那个时代任何一个家境不算好的女孩子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年纪渐长后搬到了母亲那边,在姨夫(同时也是后爹)的书店帮忙,才华横溢的美龄也就在这段时间,开始展露出自己非凡的才华,不断的在杂志刊物上发表自己的童谣诗。
但小有名气后,美龄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起色,接下来的日子里在经历了一段颇为狗血的“德国骨科”姐弟恋后,美龄最终嫁给了一个看似专情,实则整日流连于烟花柳巷的大号渣男,不仅将一身性病传染给美龄,还在出于一个直男的嫉妒千方百计的禁止美龄继续文学创作。
在经历了离婚、夺取女儿抚养权等一系列心力交瘁的挫折后,26岁的金子美龄服下了大量按绵延,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当我读完这段故事后,对这位女诗人的钦佩更是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命运多舛的诗人故事其实我听过很多(甚至可以说着是诗人的标配),但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后,仍然还能保持这样一颗赤子之心的。却真是少见,就像这本书封底说的那样:读过这本诗集后,竟然可以唤醒那个我心里藏着的那个小孩。
《向着明亮那方》读后感(三):金子美铃|于黑暗中,向着明亮那方
就像李诞在《十三邀》中说:
我现在特别好奇,就是有的年轻人,竟然是不写诗的,这是我最受不了的,这不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甭管写得好写得坏,年轻的时候,不就想写两笔嘛?金子美铃逝世时年仅27岁,她笔下的512首诗,每一首诗都如她般年轻
每一首诗,都充满了情不自禁,都是忍不住想写下的两笔
她在诗中写花鸟写鱼虫,每一个字眼纯粹而剔透
读她的诗就像是耳旁孩童的呓语,充满了对世界的善意与幻想
世间万物皆与她有关,皆在她心里
而现实,她一生却于不幸如影相随,在黑暗中,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阳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灼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太阳照射的方向。住在都市里的人们啊。《向着明亮那方》读后感(四):她的诗治愈了全日本,而她却选择了自杀
金子美玲是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在她短暂年的26年的人生里程中,写下了500多首充满童心童趣的作品。这些作品曾在当时日本大众文学代表性儿童文学杂志《赤鸟》上大放异彩,甚至有人说,她的每一首诗里,都暗藏着一个小小宇宙的秘密。
然而这个才女,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婚姻的不幸,加之骨子里的孤独感,逼着她在26岁那年,也是她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
金子美铃出生于1903年,她的家乡是濒临日本海的山口县郡仙崎村,也就是现在的长门市。那里四面环海,是个很繁荣的渔村,居民以捕鱼为生。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老渔村,赋予了金子美铃孩童般的天真与好奇,金子美铃从小与海里的鱼、山上的积雪、门前的铃铛相伴长大,习惯了拥抱自然,所以她很善于捕捉到一些被人们忽略的微小的美。
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继父家里经营着当地唯一的一家书店文英堂。失去了父母陪伴的金子美铃内心充满寂寞与孤单,时常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也许从那时起,金子美铃就开始尝试着将自己的心情变成一个个质朴美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内心。
高中毕业后,金子美铃来到书店里帮忙。可以说,她所有的知识滋养,都来自这小小的书店。当时的日本正赶上童谣运动兴起,金子美铃也喜欢写一些童谣,时不时地向杂志社投稿。当时日本最流行的《童话》杂志的主编西条八十慧眼识珠,刊发了她的一些作品,并预言她将是童谣写作的巨星。
1923年9月起,几乎每期杂志上都能见到她的作品,《鱼》《万宝槌》《小剧场》《葬礼》《果蔬店的鸽子》等作品的刊登,让20岁的金子美铃一夜时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童谣诗人。1926年4月,金子美铃的作品《露珠》被评为“童谣征稿特辑”第一名,三个月后,她的作品《满载而归》和《鱼》入选《1926年度日本童谣选集》,由此被推荐加入了日本童谣诗人协会,成为了协会第二个女性会员。
23岁那年,金子美铃在继父的安排下嫁给了书店的伙计宫本启喜。
金子美铃的婚姻很不幸。丈夫放荡霸道,以拒绝她与文学上的知己好友联络为由不允许她写作。为了女儿,金子美铃委曲求全了三年。这三年里,丈夫不务正业,花天酒地,沾花惹草,还把淋病传染给了她。在当时的日本,这种病根本无法治愈。金子美铃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离婚前,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年幼的女儿归她抚养。丈夫起初答应了这个要求,可是很快便又反悔了,没过多久,就写信回来争夺女儿的抚养权。金子美铃心神俱焚,绝望中服安眠药自杀,留下一封遗书:“你要把女儿带走就带走好了,可是,你能给她的只是钱,给不了心的粮食。像今晚的月亮,我的心也是一片宁静。我恳请你把她交给我的母亲,让母亲像养育我那样将她养大。”
正是这封遗书,让女儿房枝得以在外婆的庇护下长大。年幼的房枝曾经对母亲的自杀难以释怀,她无法原谅母亲竟忍心抛下自己去寻求解脱。当她成年后,在读母亲的作品时,发现一首《积雪》,她明白了父母的结合是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上边的雪/很冷吧/冷冷的月光照着它/下边的雪/很沉吧/好几百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寂寞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正是这积雪一样又冷又沉又寂寞的现实压垮了金子美铃。后来,房枝又读到《南京玉》这篇作品时,才明白,母亲记录着她咿呀学语时的每一句话,母亲爱她,只是母亲单薄的肩膀再也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和精神的折磨,不得不撒手离去。在那一刻,她终于理解了母亲。
金子美铃死后,日本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个早逝的女诗人,直到30年后,儿童文学研究者矢崎节夫在一本老旧的《日本童谣集》里读到了金子美铃的作品《大渔》:“朝霞小霞/大丰收/大羽沙丁/大丰收/滩上热闹/如庙会/海里却为/几万条/沙丁要办/葬礼了。”
这首诗描述了渔民打渔归来的喜悦,大人们为丰收而大肆庆祝,可是在孩子心里却对被捕获的鱼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正是这首后来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诗,震撼了矢崎节夫,于是他下决心去寻找她的其他作品。
终于,16年后,矢崎节夫从金子美铃的弟弟那里寻获了金子美铃的诗集手稿,这些手稿一共三部,有512首诗,其中在媒体上发表过的只有90首,其余的都是沧海遗珠。矢崎节夫把手稿带回,于1984年联系了出版社,作为“日本人心的粮食”,三卷《金子美铃全集》问世,轰动了日本文坛。
如今,在金子美铃的出生地,已经建立了金子美铃纪念馆,她当年读书的必经之路也被命名为美铃路,作曲家中田喜直根据她的诗歌谱写的《好孩子快快飞》,被日本长门市采用为红绿灯的标志音乐。
《童话》杂志的主编西条八十是金子美铃文学上的导师,他评价她“有作为童谣作家最可贵的素质——想象力之飞跃,这一点是别人难以模仿的。”
金子美玲的作品之所以在历尽岁月沧桑后,依然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有一种纯粹性。这种纯粹性体现真善美的思想内容上,以及与儿童认知特点相吻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这两种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成名作《海里的鱼》里这样写道:
“海里的鱼真可怜/稻米有人种/牛羊在牧场里/鲤鱼在池塘里有麦麸吃/可是海里的鱼呢/什么照顾都得不到/一件坏事都没做/就这样要被我吃掉/海里的鱼真是太可怜!”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在吃鱼前,小脑袋里想象的事情。在孩子看来,海里的鱼比稻米、牛羊、鲤鱼都更加可怜,因为没有人照顾它们就要被吃掉了。与其说这是一个孩子天真的内心独白,倒不如说是人类对动物的深刻反省,作者承担起了吃海鱼的人的罪过,既善良又悲悯。
还有被广为传颂的一首《寂寞的时候》这样写道:
“我寂寞的时候/别人不知道/我寂寞的时候/朋友们在笑/我寂寞的时候/妈妈对我好/我寂寞的时候/菩萨也寂寞。”
孩子也有软弱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寂寞,这种寂寞可能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可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儿,他们需要关怀和理解,需要交流和感同身受,所以在孩子寂寞的时候,菩萨也跟着寂寞起来了。
又比如《天空的颜色》里这样写道:
“大海呀大海,为什么蓝?因为映着天空蓝。可是白天的太阳不蓝,天空为什么……?”
乍一看,觉得这首诗太简单了,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自问自答,但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首诗写出了孩子的思考。孩子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天为什么是蓝的?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米饭为什么要盛在碗里?妈妈为什么是最爱我的?孩子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各种答案,人类的求知欲就是这样形成的。
金子美铃的诗中很少有简单直白的抒情修辞,但却耐人寻味,像是叙述和抒情两者合二为一,可以唤醒早已沉睡在心底的天真和童趣,回到童年那个纯净而美好的时代。然而现实中的金子美铃可能是个孤独的孩子,一个人去门外玩耍,把采来的山茶花插在头发上,让自己变得更漂亮一些,结果看上去像古代被插上草标出售的孤儿了。然后她又看到自己手上红红的冻疮,心里涌动起淡淡的委屈。
这样的气息,像蔚蓝透明的天空,寂静而忧伤。
金子美铃像孩子一样羞涩内敛,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无拘无束地生长,也像孩子一样怯懦孤单,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毫无招架之力。她的力量只存在于内心深处,根本无法抵抗世俗生活。
迄今为止,金子美铃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七国文字,其中很多还被收录在日本的小学国语课本。这些作品充满了想象力,但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孤独和悲伤,甚至在很多作品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自杀的意图,暗示了她最后的人生走向。
死亡主题是日本文学中常见的元素,古往今来,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日本人的死亡精神。日本人看起来并不畏惧死亡,甚至可以说日本人敢于追求死亡,无论是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还是村上春树,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中时常充斥着死亡的意象。村上春树甚至在《挪威的森林》里说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金子美铃虽然写的是童谣,可是在她的作品中也常常提到死亡这个主题。
在作品《蚕茧和坟墓》中,金子美铃写道:“蚕宝宝很高兴要到又小又窄的蚕茧里,因为会变成蝴蝶;而人要到又暗又孤的坟墓里。”从这短短几句话里,可以看到金子美铃面对生存的无助和悲哀。
她最后写道:“然而,好孩子会长出翅膀,变成天使就可以飞啦。”这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着金子美铃想要变成天使,彻底摆脱痛苦。另外,在《金鱼的坟墓》《云雀的坟墓》《热闹的葬礼》《悼念日》等作品中,也充斥着这种死亡的主题,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当时的金子美铃,已经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事实上,在金子美铃短短的一生中,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和痛苦。这些痛苦将她一步步逼上了自杀的绝路。从三岁时父亲金子庄之助的死,接着是母亲美智的改嫁,每天忙忙碌碌无法给女儿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后来是残酷婚姻带来的窒息感,这些孤独和悲哀沉重地压在了金子美铃身上,远远超越了她敏感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个时候,死亡成了一种解脱,比活着显得更加容易。所以,金子美铃自杀了,也解脱了。
2001年,日本TBS电视台迎来50周年台庆,他们特别策划了一部传记电影《童谣诗人金子美铃——迈向光明的未来》,真实记录了金子美铃从17岁到自杀前的生活,由知名演员松隆子担任女主角。
有一场戏讲的是,赏识她的伯乐西条八十与她相约在下关车站见面,她背着孩子羞涩地从柱子后面转出来,就这样匆匆见面又匆匆离别。
当时,西条八十在站台上没见到她的人影,“没有时间,我急忙找遍了站内,总算在昏暗的角落里发现她,怕人看见似的站着。看上去二十二三岁,蓬头散发,身穿平常衣服,背上背着一两岁的孩子。这位年轻的女诗人,作品洋溢着绚丽的幻想,不逊于英国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女士,但是给我的第一印象,好像是那一带里弄小杂货店的老板娘。不过,她容貌端丽,眼睛像黑曜石一样熠熠生辉。”
西条八十赞美这双眼睛,当然不是男人对女人式的夸赞,他肯定是以艺术家的直觉,感应到了金子美铃心灵的独特。他说:“你有这么美的眼睛,一定能想出好诗的。”这也许是金子美铃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一刻。
在电影花絮中,有一位专家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当年他为了研究金子美铃,去了她的家乡进行采访,结果40分钟的时间里竟然打了28个雷。“我以为金子美铃生气了,她不喜欢我们去谈她。但是谈话结束,雷停雨也停,庭院中的雨滴非常漂亮。大家说,你看,金子美铃天上的灵魂还是喜欢的。”
她始终是个天真纯粹的女人啊!就像她的代表作《向着明亮那方》里收录的那些诗句,无一不清澈纯净,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怜惜。“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她鼓励自己要用坚毅的精神和力量,朝着光明前行。
金子美铃始终用孩童的心灵写生活的小确幸。她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她的心灵天真平静,喜欢一切美好的想象,她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和人一样,有笑有泪有呼吸。读她的诗,好像打开了一扇重返童年时光的任意门,走过一条长长的秘密通道,回到过去,看看那生命的美好和忧伤。
《向着明亮那方》读后感(五):她的诗治愈了全日本,而她却选择了自杀
文/人类救星孙美好
金子美玲是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在她短暂年的26年的人生里程中,写下了500多首充满童心童趣的作品。这些作品曾在当时日本大众文学代表性儿童文学杂志《赤鸟》上大放异彩,甚至有人说,她的每一首诗里,都暗藏着一个小小宇宙的秘密。
然而这个才女,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婚姻的不幸,加之骨子里的孤独感,逼着她在26岁那年,也是她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
电影《金子美铃》截图金子美铃出生于1903年,她的家乡是濒临日本海的山口县郡仙崎村,也就是现在的长门市。那里四面环海,是个很繁荣的渔村,居民以捕鱼为生。这个风光旖旎的古老渔村,赋予了金子美铃孩童般的天真与好奇,金子美铃从小与海里的鱼、山上的积雪、门前的铃铛相伴长大,习惯了拥抱自然,所以她很善于捕捉到一些被人们忽略的微小的美。
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继父家里经营着当地唯一的一家书店文英堂。失去了父母陪伴的金子美铃内心充满寂寞与孤单,时常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也许从那时起,金子美铃就开始尝试着将自己的心情变成一个个质朴美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内心。
高中毕业后,金子美铃来到书店里帮忙。可以说,她所有的知识滋养,都来自这小小的书店。当时的日本正赶上童谣运动兴起,金子美铃也喜欢写一些童谣,时不时地向杂志社投稿。当时日本最流行的《童话》杂志的主编西条八十慧眼识珠,刊发了她的一些作品,并预言她将是童谣写作的巨星。
金子美铃房间复原图1923年9月起,几乎每期杂志上都能见到她的作品,《鱼》《万宝槌》《小剧场》《葬礼》《果蔬店的鸽子》等作品的刊登,让20岁的金子美铃一夜时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童谣诗人。1926年4月,金子美铃的作品《露珠》被评为“童谣征稿特辑”第一名,三个月后,她的作品《满载而归》和《鱼》入选《1926年度日本童谣选集》,由此被推荐加入了日本童谣诗人协会,成为了协会第二个女性会员。
23岁那年,金子美铃在继父的安排下嫁给了书店的伙计宫本启喜。
金子美铃的婚姻很不幸。丈夫放荡霸道,以拒绝她与文学上的知己好友联络为由不允许她写作。为了女儿,金子美铃委曲求全了三年。这三年里,丈夫不务正业,花天酒地,沾花惹草,还把淋病传染给了她。在当时的日本,这种病根本无法治愈。金子美铃忍无可忍,提出离婚。
离婚前,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年幼的女儿归她抚养。丈夫起初答应了这个要求,可是很快便又反悔了,没过多久,就写信回来争夺女儿的抚养权。金子美铃心神俱焚,绝望中服安眠药自杀,留下一封遗书:“你要把女儿带走就带走好了,可是,你能给她的只是钱,给不了心的粮食。像今晚的月亮,我的心也是一片宁静。我恳请你把她交给我的母亲,让母亲像养育我那样将她养大。”
来源:金子美铃总会公众号正是这封遗书,让女儿房枝得以在外婆的庇护下长大。年幼的房枝曾经对母亲的自杀难以释怀,她无法原谅母亲竟忍心抛下自己去寻求解脱。当她成年后,在读母亲的作品时,发现一首《积雪》,她明白了父母的结合是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上边的雪/很冷吧/冷冷的月光照着它/下边的雪/很沉吧/好几百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寂寞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正是这积雪一样又冷又沉又寂寞的现实压垮了金子美铃。后来,房枝又读到《南京玉》这篇作品时,才明白,母亲记录着她咿呀学语时的每一句话,母亲爱她,只是母亲单薄的肩膀再也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和精神的折磨,不得不撒手离去。在那一刻,她终于理解了母亲。
金子美铃死后,日本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的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个早逝的女诗人,直到30年后,儿童文学研究者矢崎节夫在一本老旧的《日本童谣集》里读到了金子美铃的作品《大渔》:“朝霞小霞/大丰收/大羽沙丁/大丰收/滩上热闹/如庙会/海里却为/几万条/沙丁要办/葬礼了。”
金子美铃的家乡这首诗描述了渔民打渔归来的喜悦,大人们为丰收而大肆庆祝,可是在孩子心里却对被捕获的鱼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正是这首后来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诗,震撼了矢崎节夫,于是他下决心去寻找她的其他作品。
终于,16年后,矢崎节夫从金子美铃的弟弟那里寻获了金子美铃的诗集手稿,这些手稿一共三部,有512首诗,其中在媒体上发表过的只有90首,其余的都是沧海遗珠。矢崎节夫把手稿带回,于1984年联系了出版社,作为“日本人心的粮食”,三卷《金子美铃全集》问世,轰动了日本文坛。
如今,在金子美铃的出生地,已经建立了金子美铃纪念馆,她当年读书的必经之路也被命名为美铃路,作曲家中田喜直根据她的诗歌谱写的《好孩子快快飞》,被日本长门市采用为红绿灯的标志音乐。
《童话》杂志的主编西条八十是金子美铃文学上的导师,他评价她“有作为童谣作家最可贵的素质——想象力之飞跃,这一点是别人难以模仿的。”
金子美玲的作品之所以在历尽岁月沧桑后,依然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有一种纯粹性。这种纯粹性体现真善美的思想内容上,以及与儿童认知特点相吻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这两种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成名作《海里的鱼》里这样写道:
“海里的鱼真可怜/稻米有人种/牛羊在牧场里/鲤鱼在池塘里有麦麸吃/可是海里的鱼呢/什么照顾都得不到/一件坏事都没做/就这样要被我吃掉/海里的鱼真是太可怜!”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在吃鱼前,小脑袋里想象的事情。在孩子看来,海里的鱼比稻米、牛羊、鲤鱼都更加可怜,因为没有人照顾它们就要被吃掉了。与其说这是一个孩子天真的内心独白,倒不如说是人类对动物的深刻反省,作者承担起了吃海鱼的人的罪过,既善良又悲悯。
还有被广为传颂的一首《寂寞的时候》这样写道:
“我寂寞的时候/别人不知道/我寂寞的时候/朋友们在笑/我寂寞的时候/妈妈对我好/我寂寞的时候/菩萨也寂寞。”
孩子也有软弱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寂寞,这种寂寞可能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可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儿,他们需要关怀和理解,需要交流和感同身受,所以在孩子寂寞的时候,菩萨也跟着寂寞起来了。
又比如《天空的颜色》里这样写道:
“大海呀大海,为什么蓝?因为映着天空蓝。可是白天的太阳不蓝,天空为什么……?”
乍一看,觉得这首诗太简单了,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自问自答,但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首诗写出了孩子的思考。孩子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天为什么是蓝的?地球为什么是圆的?米饭为什么要盛在碗里?妈妈为什么是最爱我的?孩子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各种答案,人类的求知欲就是这样形成的。
金子美铃的诗中很少有简单直白的抒情修辞,但却耐人寻味,像是叙述和抒情两者合二为一,可以唤醒早已沉睡在心底的天真和童趣,回到童年那个纯净而美好的时代。然而现实中的金子美铃可能是个孤独的孩子,一个人去门外玩耍,把采来的山茶花插在头发上,让自己变得更漂亮一些,结果看上去像古代被插上草标出售的孤儿了。然后她又看到自己手上红红的冻疮,心里涌动起淡淡的委屈。
这样的气息,像蔚蓝透明的天空,寂静而忧伤。
金子美铃像孩子一样羞涩内敛,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无拘无束地生长,也像孩子一样怯懦孤单,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毫无招架之力。她的力量只存在于内心深处,根本无法抵抗世俗生活。
迄今为止,金子美铃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七国文字,其中很多还被收录在日本的小学国语课本。这些作品充满了想象力,但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孤独和悲伤,甚至在很多作品中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自杀的意图,暗示了她最后的人生走向。
死亡主题是日本文学中常见的元素,古往今来,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描述了日本人的死亡精神。日本人看起来并不畏惧死亡,甚至可以说日本人敢于追求死亡,无论是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还是村上春树,这些著名作家的作品中时常充斥着死亡的意象。村上春树甚至在《挪威的森林》里说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金子美铃虽然写的是童谣,可是在她的作品中也常常提到死亡这个主题。
在作品《蚕茧和坟墓》中,金子美铃写道:“蚕宝宝很高兴要到又小又窄的蚕茧里,因为会变成蝴蝶;而人要到又暗又孤的坟墓里。”从这短短几句话里,可以看到金子美铃面对生存的无助和悲哀。
她最后写道:“然而,好孩子会长出翅膀,变成天使就可以飞啦。”这
金子美铃之墓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着金子美铃想要变成天使,彻底摆脱痛苦。另外,在《金鱼的坟墓》《云雀的坟墓》《热闹的葬礼》《悼念日》等作品中,也充斥着这种死亡的主题,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当时的金子美铃,已经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事实上,在金子美铃短短的一生中,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和痛苦。这些痛苦将她一步步逼上了自杀的绝路。从三岁时父亲金子庄之助的死,接着是母亲美智的改嫁,每天忙忙碌碌无法给女儿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后来是残酷婚姻带来的窒息感,这些孤独和悲哀沉重地压在了金子美铃身上,远远超越了她敏感生命所能承受的极限。这个时候,死亡成了一种解脱,比活着显得更加容易。所以,金子美铃自杀了,也解脱了。
2001年,日本TBS电视台迎来50周年台庆,他们特别策划了一部传记电影《童谣诗人金子美铃——迈向光明的未来》,真实记录了金子美铃从17岁到自杀前的生活,由知名演员松隆子担任女主角。
有一场戏讲的是,赏识她的伯乐西条八十与她相约在下关车站见面,她背着孩子羞涩地从柱子后面转出来,就这样匆匆见面又匆匆离别。
当时,西条八十在站台上没见到她的人影,“没有时间,我急忙找遍了站内,总算在昏暗的角落里发现她,怕人看见似的站着。看上去二十二三岁,蓬头散发,身穿平常衣服,背上背着一两岁的孩子。这位年轻的女诗人,作品洋溢着绚丽的幻想,不逊于英国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女士,但是给我的第一印象,好像是那一带里弄小杂货店的老板娘。不过,她容貌端丽,眼睛像黑曜石一样熠熠生辉。”
西条八十赞美这双眼睛,当然不是男人对女人式的夸赞,他肯定是以艺术家的直觉,感应到了金子美铃心灵的独特。他说:“你有这么美的眼睛,一定能想出好诗的。”这也许是金子美铃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一刻。
电影《金子美铃》截图在电影花絮中,有一位专家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当年他为了研究金子美铃,去了她的家乡进行采访,结果40分钟的时间里竟然打了28个雷。“我以为金子美铃生气了,她不喜欢我们去谈她。但是谈话结束,雷停雨也停,庭院中的雨滴非常漂亮。大家说,你看,金子美铃天上的灵魂还是喜欢的。”
她始终是个天真纯粹的女人啊!就像她的代表作《向着明亮那方》里收录的那些诗句,无一不清澈纯净,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和怜惜。“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她鼓励自己要用坚毅的精神和力量,朝着光明前行。
金子美铃始终用孩童的心灵写生活的小确幸。她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她的心灵天真平静,喜欢一切美好的想象,她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和人一样,有笑有泪有呼吸。读她的诗,好像打开了一扇重返童年时光的任意门,走过一条长长的秘密通道,回到过去,看看那生命的美好和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