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路:佛所说甚苦
日期:2020-02-28 10:00:13 作者:王路在隐身 来源:王路在隐身 阅读:

王路:佛所说甚苦

  常有读者问:怎么不写点实修?写点实修吧。

  其实,所谓“实修”,是没法写的。佛教讲“闻、思、修、证”。我们阅读佛经,听闻教法,这些只能在“闻”的层面上。语言文字交流,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思”以后的,都是要自己用功

  而且,多看一些佛经,就会明白,没有哪一部里佛说:来,今天我们讲讲实修。

  所谓实修,大体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偏禅坐的,另一种是偏六度万行的。二乘和大乘分别侧重这两者。但如果是去阅读禅坐的方法,这仍然是属于闻的层面。禅坐的方法,并没有太多好讲的,也没有太多需要讲的,重点是禅坐的前方便简单说,就是呵欲去盖、持戒清净、闲居静处等,这仍然在六度万行上。

  讲讲“实修”,就好比“讲讲怎么吃饭”,这是不需要怎么讲的。也就是注意干净卫生营养,至于该怎么嚼,先动哪个牙,那完全是不重要的。如果过于看重那些,就把佛教理解偏了,就容易流于外道

  在佛经上,佛不会花太多功夫去教人怎么呼吸吐纳,顶多是“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这就到头了。但佛一而再再而三,不避其繁地给人讲,色不是我,不是我所,受不是我,不是我所,乃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

  佛没有把他所宣说的,分为“理论部分”和“实修部分”,这种区分,也只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很多人听了佛的宣说,也就“得法眼净”甚至证三明六通了。然,像多闻第一的阿难,虽然听佛所说比任何人都多,证阿罗汉果倒比很多尊者缓慢,这也是机缘不同了。

  佛所宣说的一切,根本就一个字,如果能彻底认可,至少是“得法眼净”,也就是“见道”,“开悟”,成为圣者,永离生死轮回的过患。所以,也并没有太多需要讲的。只是一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从正面说,又从反面说。

  这一个字,在《无量寿经》里,用了极大篇幅形容,其中有几句描摹得最贴切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

  佛经中有很多重复段落,重复,意在强调,意在让人们努力认识到最基本的真相

  这里不避重复,把上面这段再解释一下。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是说,当寿命走到头,要到受苦或者受乐的地方去了。这时候,只有自己面对,谁也代替不了。从前造作的善恶业,牵引着自己,到受罪的地方,或者受福的地方,那些罪福早就严阵以待地等着你了。

  你只有一个人去。到那遥远的望不见的地方。唯有先前造下的善恶业相随。那里,距你现在所在之地,不知隔了多远,窈窈冥冥。熟识的亲友故交,必当长久别离。每个人踏上不同的前路,再也没有相见之期。

  这里需要插一句,我们平常说,“如果有下辈子,我们再相见”,或者说,这辈子的一千次回眸,就能换来下辈子的怎样——其实,是不会的。死了之后,几乎是没有再相见的时候了。经上说得很明确:“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那为什么经上还会说前世熟识的人,后世再相遇呢。比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上说,“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叶佛时为我作弟子,今皆复会,是共相值也”。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就像一片云化作雨,洒下来的雨滴,未来还会再相聚吗?就像一只茶杯打碎了,那些碎掉的玻璃渣,未来会有一天又像当初那样拼在一起吗?不会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碎片,虽然碎了,还是一起被倒进垃圾桶,一起被运进垃圾站,它们还会以邻近的方式待在一起,但是,作为整体的茶杯,那是不会了。

  就像同学聚会,没毕业的时候,天天在一个班里上课,天天都是聚会。但不叫聚会。毕业之后,再聚就不容易了。很多年后,如果有人死掉,那就再也聚不齐了。虽然聚不齐,但两三人的聚会,还是可以的。

  所以,从前生到后世,整体的相见,囫囵的相见,是不可能的,但一部分的相见,因缘的相见,还是可能的。什么叫因缘的相见呢?就像从前张三对你做过什么事情,后来张三离开了,李四又做了类似的事情,你从李四身上看到了张三的影子。这种相见,在轮回中是很多的。这里说“会见无期”,是说囫囵着相见,还像今生一样,那是不可能了。

  人与人今生作别,来世再相见,就犹如一片云彩化成的雨滴,未来再聚成同一片云。因此,经上说:

  “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

  不过,我们今天见到的大部分《无量寿经》,写的是“甚难甚难,今得相值”。

  应该是“复”,不是“今”。不是要说今天的相见很难,是说过了今生再相见,太难了。

  对比另外两个译本的《无量寿经》,或者参照璟兴的注解,就知道是“复得相值”。

  那,该怎么办呢?经上说:

  “何不弃众事,各曼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须待,欲何乐乎?”

  为什么不把无益的事情舍弃,各各勉力在还康健的时候,努力修善,精进发愿去度脱世间苦厄,得到长久安乐呢。为什么不去求道,还等什么呢,还有别的可乐之处吗?

  这一段,流行的版本常常把“各曼强健时”的“曼”写成“遇”。“曼”,是勉力的意思,也可以写成“勱”,或者简化的“劢”。但不能写成“遇”。不是“值遇强健的时候”,是“趁现在还能动,各自勉力吧”。

  接下来,佛告诉弥勒菩萨,这世间的五恶、五痛,和五烧。佛来到这世间,就是要“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只是,等佛陀离去后,经道日渐泯灭,人民又开始谄伪,就会继续陷入五恶、五烧、五痛之中,而且越来越惨烈。

  佛语重心长地对弥勒说:“你们各自好好思惟,互相教诫,要按照佛说的去做,不要违犯。”

  弥勒菩萨合掌回复道……

  今天大部分《无量寿经》上,这么写的:

  “佛所说甚善。”

  其实,弥勒菩萨回复的是:

  “佛所说甚苦。”

  对比一下另外两个译本——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阿逸菩萨长跪叉手言:佛所说甚苦痛。”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阿逸菩萨长跪叉手言:佛道记甚苦痛。”

  璟兴的注解,也是“苦”。璟兴是看过慧远疏的。但慧远疏里是“善”。不知慧远看的经本已经改成了“善”,还是后人改了慧远的疏。

  “善”和“苦”,是有些像,但也说不上太像,人们这么改,还是因为,不太能理解佛想表达的意思,总觉得,佛说了什么,别人就自然该去赞叹:“佛说得太好了!”

  佛说的,的确好。那是因为说出了真相。

  这个真相,就是佛一切教诲的立足点,基石:

  苦。

  世间是苦。这就是真相。

  再也没有别的真相。只有彻底认清这真相,才有可能从生死轮回世间欲的大苦中解脱出来。

  除了这,没有任何实修。

  认识到这一点,实修就开始了。

  大乘经教里有种种净妙庄严的境界,但它们的立足处,出发点,都是世间的苦。

  假如不是世间是苦,声闻缘觉就没必要求解脱了;假如不是世间是苦,菩萨就没有必要求菩提了。

  弥勒菩萨说:“佛所说甚苦。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很多人不喜欢听到“苦”,大概觉得别扭,就改成了“善”。

  这当然不是故意的,而是想当然的。用自己的理解,用有瑕疵的世俗的思惟,去理解佛法,把佛法理解成自己想象的样子,认为佛除了讲这些之外,还讲过什么“实修”。

  不过,也不妨随顺世间,说有“实修”。

  声闻、缘觉的实修,就是断除结缚,得到漏尽——去烦恼,得涅槃。

  大乘的实修,就是“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世间不是苦吗?那好,就把这苦,一点一点拔除。

  哪怕有无穷无尽的苦,也要用无穷无尽的劫数,去一一拔除,拔除不尽,永不成佛。

  《无量寿经》里说,“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再三说,反复说,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还需要插一句,《无量寿经》里有三个偈子,结尾都是“誓不成等觉”,有些版本是“誓不成正觉”。应该是“誓不成正觉”。

  一方面,四十八愿里,都是说“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另一方面,法藏比丘是“我发无上正觉之心”,说完颂,普地六种震动,空中赞道“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而且,本经提到佛,都是用“正觉”“等正觉”;两处提到“等觉”都是在说菩萨。

  一次是开头说诸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还一次是十方诸菩萨觐无量寿佛后,“至彼严净国,便速得神通,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声闻、缘觉乘,是只能得漏尽的;大乘,是要成佛的。如能真正发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的愿,就决定成佛了。

  佛在世间,没有太多可说的。所以,住世八十年,就示现圆寂了。

  《无量寿经》这样写佛的示寂: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中下”,是“三乘”里的“中乘”“下乘”——缘觉、声闻乘。

  佛是超越了生死的,得到空、无相、无愿三昧,超越了声闻、缘觉。用经上的话说——

  “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

  那就没什么“灭度”了。

  说“灭度”,不过是“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慧远《无量寿经义疏》里解释: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说小乘果。缘觉名中,声闻名下。于此二中说有涅槃,名现灭度。此等即是口业方便。”

  “口业方便”,就是为了随机度化众生,作的种种不同说法。二乘行者,知道涅槃、灭度,佛就向他们显示灭度。

  吉藏《无量寿经义疏》说:

  “先明本处,后明显示也。虽皆示二乘,而内不共大士平等万德,故云具足无量总持也。”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这是如来的“本处”;“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是如来的“显示”。

  虽然是在“中下乘”显示,但其中包含着大乘不共的平等万德,所以叫“具足无量总持”。

  不过,很多人看不明“于此中下而现灭度”的意思,就把“中下”改成了“化终”。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无量寿经》,写的是“于此化终而现灭度”。

  王路:极乐世界的树胖了吗?

  王路:名显满十方?

  王路:无尽大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路:佛所说甚苦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