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09-18 23: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本人为何选择战争》是一本由[日]加藤阳子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读后感(一):战争,发展必然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这件事其实我并没有想过,曾经历史书上对此也是含糊不清。随着年龄增长,看了大量战争之后,更会想当然的认为这依然是对于资源的抢夺。

  同时,因为日本的匮乏与各种历史成因,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于这场战争不断喊话,但是从七七事变开始全面战争爆发双方史书上那些不一样到底谁对谁错已经很难有第三方可以指出了。

  然而有个细节极为重要,那就是日本人从一开始其司令官就认为这是一场报复战役,而非发动战争。而事实上,从各种史料显示,这也未尝不对。同时,国际惯例上,也确实对于报复性战役及其宽容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现在是不是不断喊话,也是为了报复性战役的推进?从大格局上看。任何不断发展的国家都会侵占地球上某个国家的利益,除非被侵占方忍气吞声否则战争不可避免。这是日本战争的核心,是其不断改革创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而我们呢?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读后感(二):坦诚辛辣,直击要点

  这本书的内容来源作者学生做的为期5天的讲座,她给讲座设置问题既辛辣,又直击要点。历史是人为记录的,记录者的主观性会影响后人对当时历史的判断,而加藤阳子就是要通过各个视角分析,来重新为读者梳理出日本战争历史更接近真实样貌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

  一是她在讲写书缘由时点出的这一句: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同样会被国家的那些说辞欺骗,很怕自己可能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话。

  二是她提到自己在书店看到一大堆把“大谎言”“为了不再道歉”作为广告标语的历史读物时的反思:我们在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的同时,总在无意识地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做出评价和判断。在评价或是判断当今社会状况时,又会无意识地借用过去的事例进行类比,当进一步对未来进行展望时,同样会无意识地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事例。在这些时候年轻人脑海储存了多少可供类比的历史事实,对这些事实又进行了什么程度的整理分析,这些因素最终将会左右他们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判断。

  当下,能读到这样一本日本人视角下解答“日本人为什么选择了战争?”这个问题的书,实在难得。虽然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很多,但作者已经把大杂烩巧妙地整理成了精致的“寿司”。书不厚,读起来非常畅快。在作者慢慢揭开日本的战争逻辑,英美的强权逻辑的同时,你会意外发现许多与当下发生的事件相似情形。这也许就是我们读历史,会觉得又可怕迷人的地方吧。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读后感(三):历史教育的一剂良方

  距离战争结束实现和平已经70多年的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没有直接战争的经验了,历史战争通过大人的口耳相传、学校教育等,以历史经验继承形式灌输给了年轻一代。所以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历史教育的我们,对这本书的主题应该是一点也不陌生。说到历史教育,突然想起一位学者(好像是姜克实)对日本教育问题的思考

  他认为日本教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教历史的构造,二是以“被害者”的心情去进行和平教育。近代以来,日本进行的5次改变国运的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为何发生?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没有说明。国家的基本立场是,近代史上的战争并没有连续性侵略性也不是一以贯之的。“被害者”的设定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日本教科书中唯一可见的历史观可能就是“爱好和平,绝对不再进行战争”,然后从被害者的立场出发,通过例举广岛、长崎受到原子弹轰炸死伤多少人等,传达一种厌恶战争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也许真的收到了“和平教育”,但是他们并不清楚战争为何发生,日本为何侵略,当然也就不清楚战争责任问题。

  加藤阳子之所以要向年轻人讲述历史战争,原因也在此。她说的一段话,我特别记忆犹新:“年轻人的脑海中储存了多少可供类比的历史事实,对这些事实又进行了什么程度的整理分析,这些因素最终将会左右他们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判断”。

  加藤教授坚守一名史学研究者以史料为基础进行“论战”的笃实性,对于战争这一难以治愈疾病,她的这本书即便不是速效药,也会是一剂良方。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读后感(四):历史何为

  如果说进入近现代以来的日本所一直担心的是由朝鲜一端而来的侵略威胁,那么这种担心的演化,最终在一种失去安全感自负民族意识中不断被放大,从而进入了如美国历史学家欧阳泰所说的一种战争死循环——“令人恐惧的是,当人们感觉受到威胁时,他们会聚集在自己的领导人周围。如果他们感觉自己认为的敌人在威胁自己,领导人自身也更有可能以军事报复相威胁。问题在于,人类经常威胁他人,却没有真正意图,但这会导致报复,进而引发进一步的报复,等等。一旦循环报复开始,就很难停止。”

  本书很好的归纳了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以来的日本国内内政经济、军事及国内外外交形势的历史,在一个宏大政体历史视角,用非常生动的链路展现了日本缘何从甲午战争伊始逐渐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其中颇有不足的一点在于各类内政外交乃至军事行动的历史前因后果作者都分析的非常清晰,但最终作发动战争那更深层次的内在归因中,作者仿佛是刻意留有空间给读者们去思考,到底是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一步步导致日本的高层军队不断地产生侵略、开战的构思以至于最后形成一个脱离以国家防卫为基本点如此之远的战争循环。在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再到侵华战争以来,能总结的历史脉络作者都为我们一一摆了出来。归根结底是日本的地缘政治关系?还是日本本土的资源及当时的经济形势(大萧条)所迫?抑或是现代社会形态结合特殊地缘政治而不断令日本产生的本土防卫担忧?这些都在作者的探讨范围内,但个人认为这多种因素所最终引导到的,是日本所固有的一种杞人忧天独特心理状态,特别是这种状态在当时和外部世界资本主义强国(英美)的互动中与经济环境负面影响下会被无限放大。这一点看似虚幻而与实际战争没有太多的关系,但从二战德日的政治、外交乃至战争行为中也可以看到,一战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同霸凌一般地对这两个轴心国,特别是德国的压榨或是一种不屑一顾态度,可以说是在这两个国家现代化发展前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阴影”,而经济在物质层面打击更是让这两个民族彻底失去了理性,最终选择用自我毁灭的方式予以反击

  在本就用可读性非常高的语言给当下读者展现一个非常清晰的中日战争历史的来龙去脉之外,这本书可以说相对于其它历史学论述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当我们合上书本,脑海里除了有一副日本如何走上战争之路的内政外交图景的同时,也有了更多对当时历史的思考,不同的人对这场战争更深层的原因或许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从这场战争中所吸取的教训能通过这本书更加清晰地给我们每一个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看待当下的世界,也正如作者在前言后记中都在反复强调的:“我们在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做出评价和判断。在评价或是判断当今社会的状况时,又会无意识地借用过去的事例进行类比,当进一步对未来进行展望时,同样会无意识地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事例”。纵观当下的中美贸易摩擦、香港去中心化社会运动、日韩冲突、英国脱欧等世界不稳定态势,虽有新技术与新形态变化,但整体的政治与社会形态也些许能从历史中找到某些相似之处——“当本来应该对国民正当要求加以回应系统无法正常运作时,就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政治势力,他们通过向民众虚假展示那些遥不可及梦想,来获得人民的支持“。在技术高度成熟应用,人们拥有前人所未有的自由自主性的今天,我们本质上并不自由,后现代社会走到今日的种种迹象表明,历史中的某些荒谬现象随时可能重现于今时今日的社会中,而不断从此前的历史中探寻与比对,我相信,我们还是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悲剧的重现。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读后感(五):时光悠长,慢慢思考。曾为政史哲学生的杂记随笔

  全书有意思的是采用了问答文体,看到最后读者会发现“这是一个东京大学教授的5天讲座呀“。文中时时会出现”(笑)“这种有趣字眼,相当生动。那么,笔拙,从加藤教授撰写此书的始末来着眼,再来看看全书大概写了啥吧:

  在序章教授起题:“以各类资料为基础,结合地理条件以及世界历史,对我国历史的进程进行综合探讨,并通过加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特色认识培养历史思考能力养成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主体而存在的日本国民的觉悟资质。”似曾相识之感?——黄仁宇教授《万历十五年》大历史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维度切入,对当下的背景和先前剪影铺垫,加以历史人物的特殊推动,历史事件的分析框架便形成。加上如果作者本身的知识结构深厚,会使得该历史空间更为立体。

  譬如加藤教授在后期太平洋战争中加入了日本民众在信息闭塞无法知道战败讯息的时候利用股票推测战情、珍珠港舰母吃水位和鱼雷放射技术难度、日本村落殖民开垦政府补贴政策……等“大历史”维度之外的细微侧,探讨“不合理理背后的原因”。加上全文贯穿教授对大量条例深入研究数据资料的对比,揭示列强侵略中国端各个不平等协议文字背后的深意演变差别。(比如:辽东三省、山东半岛、华东华南港口铁路在列强的轮番争夺,后成为日后的一战、二战的大国之间的阵营变化铺垫始末。)

  文末,当全书展示各个“日本选择战争的理由“之后,译者章霖博士赞叹加藤教授的自省之心:”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同样会被国家的哪些说辞所欺骗,很怕自己可能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话“。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书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位加藤教授认为有政治远见的历史人物:

  1. 美国:施泰因,斯坦福教授,在甲午战争前对山县政治产生影响。他提取出“在主权之下的国土范围成为‘主权线’,关乎本国存亡外国状态称为‘利益线‘,因此日本没有必要立即占领朝鲜“。

  2.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一战后对经济和政治形势作出分析。前者大名鼎鼎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家,宏观经济之父。他对美国对德的评论是“你们美国人是压伤(德国)的芦苇“,即如果将德国的赔偿金额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是不是就不会发生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了?后者,教授将它比喻为“通灵者“,将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对夺回山东半岛主权的诉求逼退。如果没有他的高手过招或称之为“诡辩”吧,当时的外交官顾维钧先生成功为我国取得外交胜利

  3. 中国:胡适,在中日全面爆发战争之前的1935年提出“日本切腹,中国介错”论。预言了直至二战结束,大国对中国战事支援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立场。并且更为可怕的是,他指出“为了让美国和苏联介入这个问题,中国必须在正面战场上迎战日本,并在两三年内不断失败” 。这种我看来割肉牺牲取胜的方式实在……加藤教授坦言胡适的言论使得日本政治家感到魄力和恐惧。

  4. 日本:松冈洋右、“中国通”竹内好、水野广德。第一位是名过去在日本饱受批评的政治家。在内田主导“伪满洲国”,成为国联会员国的“全民公敌”之前提出“邀请美国、苏联等非国联成员加入国联调节委员会,听取其意见。其次,中日两国以当事国身份一起加入调节委员会”。而竹内在日本动情地针对日本挑战美国的战略发表“历史是创造出来的”同时微弱地写道“老实说,我对中日我实在难以赞同疑惑困扰着我们……至今依然怀疑我国是否以建立东亚之名,行欺负弱小之实……”。加藤教授介绍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的调查:“34.2%的人(日本民众)认为‘对中国和美国的战争都是侵略战争‘,33.9%的人认为’对中国是侵略战争,对美国则不是‘。”同时超过5成的人回答“二战时期日本的政治即军事领导人的战争责任问题完全没被讨论”。

  最后水野广德1929年发表的文章中则认为“日本没资格发动战争”。原因是:“ 由于日本是岛国,所以本土安全基本不会受到威胁,唯一会让国家不安定的因素就只有经济上的问题。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维系与外国的经济联系,只要日本不对其他国家做出“国际性的蛮横不法行为”,经济就能得到保障。“然而,当时的日本经济却有致命弱点,例如物产匮乏、技术不足、主要出口物资蚕丝并非生活必需品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日本在战场上处于优势地位,也绝对无法答应接下来的持久战和经济战。

  好的,现在我们回顾了该书对主旨始末对于“问题”,和”远见人物“的反思和探讨。那么以我个人读者的视角来看,全书作者寻找日本求战的原因有哪些?我将其简单分为三类,加以简述:一、大历史分析框架;二、特殊人物和特殊事件;三、其他思考。

  一、大历史分析框架——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

  近代日本自黑船事件以来,确立了“脱亚入欧”的目标,以德国为主要的科技和军事学习对象,英国为主要的政治联盟对象开始发展国内的在政治、经济、对外殖民策略。随着内阁、宪法、选举的逐步确立,在民众对于甲午、日俄等战争后对“软弱政府”无法争取国民付出了那么多财力和鲜血却未能取回‘战胜国’权益,惧怕其他大国的不满的推动下,日本新兴阶层取得政治地位和经济诉求,军事策略可以源源不断地取得‘短链条式的直接预算’。加之,日本本身资源匮乏的地理背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缺乏的经济背景,以农民为主的日本军队快速形成。同时,区别于其他大国崛起的故事而言,加藤教授认为日本的“民主”是单薄的,因为缺乏”平等和人权“。根植于日本文化的《菊与刀》也似乎静默地预示了结局。

  二、特殊人物和特殊事件——以昭和天皇和偷袭珍珠港为例

  书中提及天皇在二战初期的不安和反对。然而后期他的转变则出自于著名日本战国历史“大坂冬之阵“和‘桶狭间之战”。举我们熟知的三国历史来说,相当于对“官渡之战”、‘乌巢粮仓‘’的崇拜,以少胜多、占领先机、奇袭取得军事物资。加上对德国在欧洲闪电战的崇拜,天皇开始对“战无不胜”产生盲目的信心。而天皇在日本是什么存在大家想必很熟悉——神(之后代)。白话说相当于过去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流量偶像。为了这个偶像,什么理由都可以忽视、或正当化,谁让那是我们世世代代信仰的神呢。那么第二个人例子偷袭珍珠港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没错,造价高昂、战斗力强的舰母数量在二战时期可直接对应大国的军事力量,作为我大东方古兵法来说“袭粮仓、军马”属于计谋。但日本远远低估了3000名美国军人丧身背后,美国社会强烈的悲愤,直至今日仍作为美国对日宣战的导火索。奇袭因未宣战,驻地的军人便直接转化为“睡梦中无辜的人”的角色,可想而知。

  三、其他思考——一些书中未能涵盖的补充

  本书主体是基于“战争”的客观史料,以学术引用的方式严谨地写成,因此不像其他书记以主观甚至感性的视角分析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加上虽然中国、韩国在本书占了极大篇幅,而作者篇幅和主题限制,也难以详尽地同步其他国家的历史线轴(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很多一笔带过的地方很用心)。想起2008年,主修历史参加高考的同时恰逢《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热播,看到航海、棉花、工业、科技、思潮等等各国不同的画面,至今印象深刻。当时的必读书目还有《全球通史》,各国民族的发展演变以及拿破仑、俾斯麦、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关键历史人物的“范本”作用串联起不同国家的特征。而近几年关注到以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为例的书籍则以客观的、地缘的环境因素解释国家或地区取得优势发展的原因。又如高人气作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则侧重思考,特定环境下的决策,是基于什么样的认知形成的判断?如果想象由算法来进行决策,我们是否根本不知道自己从未真正有过“选择”?人类社会的政治体制从石器时代的野人发展至今,我们为什么需要基于服务生产秩序发展的国家制度?以及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又怎样展演了突破国别限制的文化的差异与趋同?

  不一而具,留下时光悠长,慢慢思考与品味。

  题外话:

  加藤教授对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前的调差问卷结果,写到:“一般而言,接受过学术训练、拥有社会科学知识的人,对外国的偏见会比较少,看法也会更宽容。拥有只是的理智头脑应该具有同理心,理应会认为‘中国因为自己的国情而有自身的问题,日本也一样‘’。但是经过大量学习,拥有个各种知识的东大学生里却有88%的学生对使用武力回答了‘是’,这一点让我深感诧异。”

  好吧,我也觉得奇特,尤其我是政治系学生,感到惭愧。(往后再继续完善此杂记吧)

  另外,初识这本书是8月1日在北海道JR上,它是一本标准大小的“地铁读物”,一位中年日本男性捧读在手掌,阅读过半。悄悄在备忘录上记下了“加藤阳子”作者名字。回国后发现9月出版,也算是缘分了。我在日本只是旅游过几次,从未工作或学习过,常常会被当地人问:

  “小姑娘,日语很溜呀,怎么学的呀?”

  “动画片和游戏”我回答。

  “很厉害呀!”

  “我觉得厉害的反而是日本呢。”

  然后我们就相互笑着,各有所思。

  想到2016年,游览象征战国时代巅峰的建筑大阪城外,一块不起眼的纪念石上镌刻着淡淡的字:“愿和平永驻,永远不再有战争。了解它的苦痛和残酷,为永久的和平祈愿,在此植树、完成建碑。请诸君永远牢记。一九九二年3月,大阪军人会一同”。(笔者摄于2016年3月,大阪城公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