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应当》是一本由何道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应当》读后感(一):心怀思想去生活
把思想史的发展从历史的进程中单独罗列出来,是很少见的。何道峰先生通过十三章的内容将史前到当代的思想浪潮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另辟蹊径的理解,让人耳目一新--有些内容并不新鲜(历史事件是大众熟知的内容),但角度确实是从未想到的。
本书中并非把东西方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格,阐述,而是穿插进行讲解。例如讲完古希腊的内容后将目光又投向同时期的先秦时期,讲解诸子百家中孔孟、老庄、法家和墨家。众所周知,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其思想在所处时代并没有发挥其所希望的作用--恢复周礼。直到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至宋代程朱理学树立其崇高的地位。看到这一节我不禁感慨,对于历史,我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孔子和孟子终身郁郁不得志,却想不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什么人们需要一份孔孟所描述的人际公共伦理秩序而不是别的秩序,孔子和孟子从没有更深入的追问,也就没有更深入的思考与作答。因此在老子和庄子看来,儒家这套学说既是没有理性逻辑的,也是没有实践价值的。”孔孟所提出的理念是抽象的,理想的(至少是符合师徒二人的理想)。但是如何实践,是否实践的通,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也有可能因为没有一个国君同意去实施因此没有进一步举措的规划),这可能是处在春秋战国时期无法实施其政治理念的原因。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的源头往往是模糊而神圣的--模糊源自于纪年的不确定性,神圣源自祖先及后人将始祖神化,将其事迹神话并进行流传。如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然而从题材与内容的不同也能窥视东西方对于血缘观念、宗族观念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神各司其职,对于尘世的事件有插手,评判的权利,除开伏羲女娲等初始神的创世神话,后期的神对于情感是消极,回避的,否则将会酝酿悲剧(参见牛郎织女等人神相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的诸神却更贴近“人”的生活,例如宙斯与不同的神乃至民间美女(欧罗巴公主,海伦,阿尔芯弥斯等)组建家庭,或者是年轻的英雄战胜邪恶的猛兽,体现了地中海沿岸人民在航海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同自然搏斗的精神。思想根植于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科学的发展揭开了神学的面纱,历史的成果是思想的不断进步与升华。"读书使人明智”,读思想的演变对当下社会发生的事件会有一定的启发。
《人的应当》读后感(二):读《人的应当:三千年人类思想简史》有感
《人的应当:三千年人类思想简史》最近有幸阅读中信出版的这本书,感受颇深,刚打开书的一瞬间我有点懵了,心想完蛋这本书我能看的懂吗?
阅读完序言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本理论的书籍我可能选错书了,估计我得放弃阅读了,不过还好我是在地铁上阅读的,当时也没有别的书在包里面我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阅读,但是越读到后面内容就越吸引我,读这本书无形中有一种汇总和梳理自己的历史知识的感觉,其实我本人看的历史书有限,有限的历史知识都是曾经课本上学到的以及后来追剧理解的一些片段,但是因为有了小汤圆也不希望自己以后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一片空白所以慢慢开始接触历史类书籍阅读,因为之前阅读过房龙的《人类简史》感觉会跟这本书有所相似,所以这次选择这本《人的应当》。
这本书作者从理论思辨的角度出发,全书主要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他称为“能够”,是人的本能;一种是“应然”,他称为“应当”,人的特权,即优越于其他生物之外。
何老师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寻求自然与应然平衡的历史。而每当人在本能欲望推动下忘乎所以,利令智昏的时候,都需要理性的“应然“出来提醒人类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本书一共有十三章的内容,我是读到第三章古希腊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开始定下心往后看的,然后就越读越吸引导致好几次坐过站,还好北京的地铁做过了下车对面能直接倒回去,要不然我得懊恼死,第四章的孔孟哲学,老庄哲学,法家哲学和墨家学派以及中国与古希腊的”华山论剑“实在是太震撼我了。作者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一番梳理,并且指出,当今人类正面临着第三次大反思的历史召唤的呼应。
在读这本《人的应当》的时候我多次想到前段时间看的《罗生门》一书里面那个仆人,那个困在雨中无处投身,走投无路的仆人,他在挣扎为了活下去应该怎么做的画面。当他看到老
妪拔尸体头上的长头发的时候,他内心充斥着强烈的憎恶感,但是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时间点他应该无法归类此事的是非善恶,但是对丧失的仆人而言,这就是无法原谅的罪恶。虽然先前他为了活下去想过要做一个盗贼。这个仆人的选择不正如作者说的能够和应当的最好诠释吗?
世界活在不断翻篇的故事里,以遗忘大多数故事为代价,而人活着,却是需要一点定力的。在任何斩钉截铁、前仆后继、被某种意识形态吞噬之前,不如看看是能够如此,还是应当如此。
《人的应当》读后感(三):《人的应当》——在全新的时代,思考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既让人激动又会感到有些无措的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带给我们以往没有的体验,而同时,我们也会忧虑,在这样的新情况下,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人的应当》是何道峰先生全新力作,作者通过10年的阅读和思考,建立起历史与思想史之间的逻辑联系,描摹出文明起源与孕育形成的历史脉络。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类历史定义为“人的能够”与“人的应当”的相互矛盾与彼此推动,为广大读者梳理了三千年人来的思想史,并为我们的生活作出指引。
人类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发展,并创造出自己的文明。不得不说,人类的思想史是与人类的发展史、人类的文明史是同步进行的,当我们了解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那些思想家们在这个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具体事件背后的思想源泉,我们就已经是在为人类的思想史归纳它的整体框架与脉络。
那么什么是“人的能够”与“人的应当”呢?作者为此作出了十分精准的定义。“人的能够”表现出人作为个体人格的自由与成就。“人的应当”表现出人作为社群生活中的公共人格的定义与限定。看似有些高深,其实很容易理解,“人的能够”是指人的能力,即有能力做什么?“人的应当”更倾向于思想,即应该做什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它就像是人的两面性,既不相互矛盾,又不完全统一,却又密不可分。
从采摘、狩猎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从工具的创造到动物的饲养、植物的移栽,从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国家的形成,技术的利用、都加速了文明的积累。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张到中国孔孟的儒家、老庄的道家、墨家的“兼爱”“非攻”,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指导了人的行动并体现人行动的深层价值。从罗马帝国从共和政治发展为帝国政治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西方的工业革命,这每一次变革,每一步前行,都是思想的推动,都影响着“人的应当”。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不但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更是人类反思的历史。发展让人类整体获得不断地前进,而反思则能够分析我们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指导我们去过怎样的生活。
《人的应当》读后感(四):《人的应当》:人类应当进行第三次存在意义的大反思
《人的应当:三千年人类思想简史》:何道峰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1-5 /
文丨云海
梳理人类思想史是一项宏大且极富野心的工作。这是因为,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思想历史,从人类文明顶峰的第一轴心时代算起(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不仅在时间跨度上经历了三千年,在空间跨度上还包括了古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众多文明实体。要把这古今中外三千年来人类的思想结晶都讲明白,非写出一部皇皇巨著不可。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何道峰筹备十多年的新作《人的应当:三千年人类思想简史》,则遏制住了深入细致全面考究的冲动,以整体性的思考纵论古今中外三千年的人类思想历史。何道峰无意在人类思想的每一片树叶的叶脉上精雕细琢,而是试图把握住整棵树乃至整片森林之间的多维空间逻辑和历史逻辑,以一部“写意式”的简史作品,“提醒人们去关注人类思想史和人类群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对于人类文明的演进存在怎样深刻的逻辑联系”,“启迪人们面对日益碎片化的信息如何保持整全性思考和精神信仰”。
何道峰认为,三千年来人类的大反思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人类大反思发生在3500—1700年前,这是一个公共理性主义思考占主导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核心思考,不仅包括了第一轴心时代的古希腊、中国春秋战国、佛陀哲学思考,以及基督信仰引发的哲学思考,还包含了古希伯莱信仰思考、印度的吠檀多哲学与信仰思考。这次大反思讨论了“人的应当”(人文哲学)和“人的能够”(自然哲学)等人类所面临的终极问题和绝对真理问题,其所涉及问题的深度和高度,迄今为止从未被超越过。作者在前十章中勾画了这次人类文明巅峰时期的概貌。
第二次人类大反思发生在公元1200—1800年,个人经验主义思考取代了公共理性主义思考。标志性的事件包括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宋明理学与儒学儒教化、启蒙运动、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等等。欧洲世界乃至美洲新大陆都深深卷入了第二次人类大反思,西方世界成为了这次思想盛宴的主演。这一时期追求个体平等自由权的解放,形成了具有现代性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信仰基石,夯实了现代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构建的根基,并随着培根功利主义的胜利(带来了自然科学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繁荣与发展的崭新高度。
然而,随着“人的能够”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推升到了人类历史的巅峰,“人的应当”却日益遭受到了新的挑战。由人类理性自主构造的现代化三大市场竞争制度,有力地支撑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随着三大市场机制对社会事务的全覆盖,以自我为中心的逐利正当性被强化,在此基础上,企业家要想从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将资源投入三大领域:技术研发领域(以取得新技术发明专利,从而控制产品定价权)、广告业(以影响消费者决策,提升市场占有率)、政府公共关系游说(以促成有利于自己行业垄断地位的政治决策)。可见,现代国家依然存在着经济市场侵蚀政治市场的可能性,造成政治决策对市场新寡头垄断的放纵。
在企业家的竞争战略中,科技创新被置于首位,经济市场铁律的实用性功利主义驱动着科学(与想象力有关,属于哲学范畴)和技术(属于实用生活技巧范畴)之间界限的模糊化,形成了当今社会的科技新工具崇拜,科学这束引导人类朝向“人之应当”的真理之光却逐渐变得暗淡。现代人在“人的能够”上已经走得很远,人类制造的武器足以毁灭自己很多次,却没有足够的智慧来消除这种风险。
而科技新工具崇拜带来的世俗化浪潮,则引领着人们行进在机械主义决定论、实用主义以及最终的极端个人主义道路上。在现代极端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的思潮冲击下,人的灵性生命中的自我约制、自我激励与自我坚定的“人的应当”,不可避免地被越来越复杂立法之“人的必须”侵蚀,造成现代人“人的应当”精神生活的空虚,人们常常找不到在社会中受挫的直接原因,非常容易在盛怒之下冲破“人的必须”的界限而走向非法。
总而言之,基于人类理性建构起来的三大市场竞争体系,将人类物质文明推向史无前例的辉煌巅峰,但同时,实用性功利主义带来的信仰世俗化,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市场垄断、科技崇拜、极端个人主义、全民福利主义等诸多新挑战,造成了现代人“人的应当”精神生活的空虚,从而导致了现代化危机。
正是基于今天的人们不关心生命的过去、未来和意义,一味地强调“活在物理的当下”,何道峰指出人类正面临着第三次大反思困境,并呼吁人类找到自我约制、自我激励和自我坚定的人的应当,以坚守和捍卫“自由、平等、公平、公义、正义”之公共精神。
《人的应当》读后感(五):反思三千年人类文明史,总结关于人类的故事
如今,人类作为单一物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万年以前,如果以文字作为文明标志,人类文明的绵延世界可以到三千五百年,其实和四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年龄相比,人类物种这一物种还处在幼儿阶段。可是,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现状来说,人类依靠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正在彻底改变着地球的生态历史,在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历史中,从来没有一种物种对自然生态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不过,地球正在对人类社会进行反噬,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正在越来越成为每个人所面对的挑战,同样的基于人性复杂面的贪婪、暴虐、冷漠也让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升级,我们可以看到族群分裂、贫富差距等社会不公现象,并没有随着二战后的经济繁荣,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反的是社会矛盾越来越鲜明的指出,人类社会所能容载的发展定量。
因此,就像《人的应当—三千年人类思想简史》这本书的作者何道峰所提出的,我们现在正站在新的历史性反思时点上,可以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便对人类作为宇宙演化一员的命运做一个展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祈望人类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其著作中区分了两个概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作者也在书中引入了两个接近的概念,人的能够和人的应当。这两者基于这样一个天然的事实,人类作为个体在自然界中实在是过于脆弱了,因此只有人能够发挥群体的力量,才能使每个个体的生命具有延长的可能性。
人在群体中,产生了群体关系以及和其它群体关系的问题。在群体内部,一方面既要保持群体间的凝聚力,于是我们所看到的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被原始人创造出来,后来的国家、民族的概念也发源于此。另一方面,群体中也要保证给个体一定的空间,过于压抑个体对于整个群体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好事,因为某个极具创造性的举动,可能就是个人不经意的发现,人类的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沟通才是最为耗时的行动,发现与发明最佳的路径还是在一个人的大脑之中。
在群体的外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暴力,考古证据现实,杀戮同类始终伴与人类相伴,生存和繁衍的生物性,对安全的需求构筑了文明之间互相猜疑、互相争斗的“黑暗森林”法则,于是人类文明史构成了这样一个逻辑闭环:在群体内部,要靠某一神秘概念,凝聚其力量,将力量引导向另一群体,形成一个加害与报复的循环,为了保持神秘概念的持久性要有对后代施加影响,于是教育问题产生了,为了让神秘概念具象化,所谓人间造神也无可避免、
现实的逻辑时,暴力作为效率低下的手段,对于群体内部和外部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改变和代价,因此我们回顾历史上的大反思时刻,就会知道先贤能哲是如何分析人如何处理群体内外关系的。
在公元前四五世纪无论东西方都出现了一批卓越的思想家,他们面对人的生存困境,对于人类社会的走向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历史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
在古希腊结合当地文化环境的古希腊神话,逐步走向了人格化,在古希腊第三代神袛多是商业、艺术等概念神,在反思中前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家们,更倾向于通过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念,证明希腊城邦制度的合理化,哲学作为启迪智慧,引导人类反思的艺术,被智者学派变成了卖弄口舌的论辩术。苏格拉底通过向他们诘问概念的内涵矛盾性,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思辨。然而雅典城邦上层并不喜欢苏格拉底,因为他对更接触到了更为广义的真理,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们确信,苏格拉底比雅典上层有智慧。苏格拉底为雅典上层以蛊惑青年而治罪,苏格拉底并没有逃跑,而是从容的喝下了毒酒,在苏格拉底看来周围世界只不过是一种现象,在死后应该存在着一个世界,他未必不会去更好的的地方。
苏格拉底的死给了他的弟子柏拉图非常大的震撼,他对城邦制度充满了厌恶,他开始周游列国,去过北非和小亚细亚等地,在年老时回到了雅典开始讲课受徒,柏拉图在哲学上扩展了苏格拉底的思考,洞穴寓言说明了柏拉图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现象世界,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而已。在柏拉图看来,统治就应该由能够看清本质的“哲学王”来实施,在其著作“理想国”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分层明显的社会,柏拉图的出发点和终点在价值层面并不一致,他违背了古希腊以来的民主成果,展望了帝国形式在地中海岸边实现的可能性。
在同一时代的东方,周立国之后,实现了分封制度,在此制度下各国封国的侯经过世代的累积开始积聚实力超越周王的管制,当时的农业生产率的提升,文字及官吏系统的发展,让各侯国间出现了一批往游于各国之间的“士”,他们是平民中的佼佼者,也是贵族中有思想者,他们彼此交流思想、碰撞观点,他们可以游走于不同的侯国间,称述自己的思想,套取属于自己的现实利益。
儒家在这里是复古派的代表,一心想要恢复周礼,进行尊卑有序的社会改造,孔子和孟子都提倡通过构建强大的个人精神世界,也就君子人格来施行仁义的治理。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并不允许儒家来施行这样的理想主义。
和儒家相反的是道家更强调自然,因为在道家看来儒家那套仁义观念,只会带来它的反面就是假仁假义,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强调顺应,在哲学的概念基础上,道家要比儒家更加牢靠一些,因此在宋明理学中可以看到儒家将道家本原的思想融汇进来,完成了儒家和道家在士大夫人格体系中的统一。
最终结果分封制乱局的思想流派是法家,其它的思想流派都强调人的应当性,可是法家强调人的必须,在法家看来人只有依靠群体也就是国家才能生存下来,同样的内部团结的保障就是要接受必要的惩罚和奖励,个体只有执行的义务,法家将人的必须发挥到了极致。其成果就是帮助秦国统一了东方六国,可是就像前面所讲的关于暴力的悖论,秦王朝存在了十五年,灭亡在暴力之中了。
作者还细致的讲述了第二次反思的思想发展历史,读来很有启发,限于篇幅不再介绍,读者自怡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