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的艺术与科学》是一本由[新西兰] 迈克尔·C.科尔巴里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一):走神和记忆
图文 海马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二):什么,走神是人类的创意源泉?那我岂不是从小就是个天才!
作者 郑渝川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三):看完书走神想到的,就记一下
走神,也是让思绪总结、放飞的一个过程,人要懂得放空,也要享受独处。 1. 比如看书,不能一味不停的阅读,而不消化。而走神,就是消化之前阅读到的内容,让思绪联想一些事情的总结,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2. 思绪也能预想一件事情的多种可能,更多的是消极最差的结果,从而达到提前预想,有个心理准备。等到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反正最坏的结果已经提前预演一遍了,所以无论什么结果自己都能接受,不至于造成措手不及。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四):为走神正名
为走神正名,从心理学、文学、历史等角度娓娓道来,走神并不是件坏事
通过介绍走神的有关科学,走神是生活和工作的必然,有时它会让我们工作更有效率,比专心致力更有力,不用逼迫自己一定不走神,可以让我们更有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在时间的长河里,通过立体记忆故事回溯的能力,用左右脑协同思考,摆脱束缚,让我们更有创造力,有时也更有人性
有许多有趣的小知识,比如记得一切的人既不可能也是更缺乏人性。也可以印证一些小知识,比如立体记忆,故事回溯,左右脑协同思考摆脱束缚等,也可以知道一些英文专有名词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五):你可能意识不到走神的优点,也意识不到自己在走神
我们小的时候,通常都会因为偷懒啊,注意力不集中啊之类的毛病受到过家长的训斥甚至体罚,以至于后来我们长大了,学会总有理技能之后,就编造出诸如“懒人推动世界进步”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正名,然而再怎么振振有词,内心深处,我们仍旧趋向于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勤劳,变得积极。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六):这本书又让我多了一个睡觉的理由
忘记是在哪里听到的一个故事,讲故事的人在讲述超能力心灵感应之类的东西,其中提到了一个他自己亲眼见到的案例。
当时他在朋友家玩,一个朋友在嗑药,磕的非常嗨的时候呢,很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女友还在和别人乱搞。于是不嗑药了,骑车去抓人,结果女友真的在和人乱搞,和他看到的场景一模一样。
嗑药会让人产生很多的幻觉,但能否让人接近超能力心灵感应之类的,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七):走神是人的天性
走神是人的天性,本来是想要看《有序》的,太厚了,正好这本书就在它的旁边,而且不仅名字起得清新脱俗,而且长得跟一般的书就是不一样,综上我就拿了这本。
001 | 导 读 跟着大脑去旅行 004 | 前 言 为“走神”正名 009 | 第一章 蜿蜒的大脑,游走的思想 023 | 第二章 记忆:游走于过去的思维 051 | 第三章 关于时间: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 069 | 第四章 脑中海马:精神漫游网络中枢 085 | 第五章 在别人的思想中畅游 111 | 第六章 故事:叙事创造了人类 141 | 第七章 夜之虎:走进弗洛伊德的世界 163 | 第八章 幻觉:常规生活之外的意识边界 187 | 第九章 思想游走的创造力
看完之后觉得走神还是挺好的,打乱原有记忆的排列顺序,建立新的更加牢固的联系,神经科学博大精深。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看懂,很深刻吧。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八):放空,其实没那么空
走神的意思很简单,精神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表现这种现象的词语,在博大精深的汉语里其实有很多:跑神、愣神、发呆、发愣、发怔,还有句方言叫溜号儿,现在年轻人都说的文雅,称呼自己思想漫无目的这种神游状态叫放空。无论怎么叫法,很多时候走神都被扣上消极的帽子,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你走神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学习,上班以后领导说你放空是工作怠慢没有好好努力。 走神真的是件坏事吗? 如果是的话,那可就惨了,因为个人感觉自打出生以来最认真的事情就是走神了。还好,最近读的这本书为走神正名了。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九):脑子要怎么用
在一个特别不想上班的早上,我,鬼使神差拐进了地铁口的一个书店,进门看到的第一本就是它了。翻开前,我以为“神游“跟“冥想”是一回事儿,不都是闭着眼睛放松嘛,结果看到最后笑了,原来走神也是个技术活儿。
首先说做梦。梦是激活潜意识的通道,我记得怀孕那阵做了很多荒诞搞笑的梦,反而在生活进入正轨忙碌起来后,几乎没梦了,成了一个不做梦的人(太累了倒头就睡),失去了很多乐趣,说明灵性的东西正在消失,创造力也几乎没有了。
然后是脑子要怎么休息。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你想休息的时候,冥想或神游,都可以得到放松,但效果不一样。个人觉得,冥想有点像是,密集做肌肉力量训练(感受当下),紧张但做完后感觉很有力量,神游像是放假,如果脑子太累,那干脆让他彻底罢工,舒舒服服不受限的罢工,罢工后回来工作,好像更轻松了,跟放假一样。无论哪种方式,都比在工作了一天后看电视剧强,因为这根本不是休息,这是开OT。
最后,幻想。工作超过10年,发现自己慢慢被工作“训练”成了左脑型人,年轻时的冲动、色彩缤纷的想法,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靠谱”“踏实”“稳定”,在职场如果能像电脑一样保持7*24稳定当然很ok,但人呐,还是有点神秘感,在心灵深处,留一方幻想的角落,保持潜意识的活跃,可能会让自己活得更自在,更滋润。
愿往后的每一天,都能幻想,都还有梦。
《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十):走神时,你在动用这些能力
"宝贝,专心点!你又走神了!‘’
“我专心着呢!!”
看着上英语课的女儿在边上课边手里玩着卡片,我的责备不由的脱口而出。从她的回答听的出小小的愤怒,看着她委屈的眼神,我的思绪漂浮到我的学生时代(请原谅,我走神了),也曾经被父母老师这样指责过,不止一次。
记得有天上课时,物理老师说他家就在教室对面的家属楼上,我随着老师手指的方向开始走神了,我仿佛看到他的妻子在厨房烧饭,他在陪儿子读书的场景......这时,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因为走神了,当然回答不出他的问题,老师眼里充满责备的说:“你挺聪明,就是不专心!”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无可救药了。
成年以后,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开会、看电影、甚至与人对话时走神,用句网络用语叫“出画”,我仿佛很难长时间精力集中,为此我有深深的负罪感,不知如何改变。
从某种程度上说,《走神的艺术与科学》这本书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