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01 02:25: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摘抄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是一本由(澳)约翰·A·舒斯特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精选点评:

  ●居然买了两次,赶紧读了,要不又忘了。

  ●老派的、辉格式的编史学把科学的历史描写成天才战胜蠢蛋的进步史,这无非是后人的一厢情愿,无益于我们了解科学知识的真实生产过程。尽管证伪主义为波普尔博得盛誉,但仍没有摆脱认为科学就是依靠它自己的数理属性配合上归纳与试错的研究方法而成型的这一错误观点,它正是内部史与外部史共同的预设。这种观点俨然忽视了此类信息:伽利略故意对第谷和开普勒这两位同时代人的天文学建树装作视而不见。这类事既不能被数理的方法推理出来,也不能被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解释得通。因此,在库恩影响下的科学史研究放弃认为科学本身拥有自主的,并藉由数理工具而独立的“内部”的观点。转而采用专家协商和微观政治来看待它。除了社会结构,促使科学变革的环境因素还有自然哲学,它为具体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及方法的形而上学背景。干货满满又会说笑,优秀

  ●写的真是太好了!!逻辑条例清晰,理论事例安排得当,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一本书了解科学哲学。

  ●科哲NO.2。以科学革命为主线,穿插介绍科学哲学理论与科学史的介绍,核心观点很受启发。在《世界观》之后读有贯通之感。稍有不足的就是翻译有时略有拗口,就不买纸质版留存了。二刷的话会读英文原版了。

  ●终于看完了~写个评价什么的对我这种不喜欢做价值判断的人很是不容易……首先这本书的中文译名又在犯老错误:《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在译名中省去了主标题,但是英文主标题已然写明主题在哪里,实际上的科学史成分大于科学哲学。其次,该书的主线基本可以认为是在跟踪哥白尼革命,这个安排将科学哲学穿插在科学史中的讲法非常有趣。但一个问题是讲完了这些渗透着库恩思想的东西,再开始介绍库恩,一下就没有惊艳感了。亮点是对第谷的分析(没看过哥白尼革命我不知道库恩是怎么做的),但是我总觉得在最后提出的一些观点令人不爽= =不过总而言之,非常适合对科学史感兴趣的人的入门级阅读。

  ●本书正如书名所言,试图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这两个如今分立的学科结合在一起讲述,实际上更为偏重近代早期科学革命的科学史,再从科学史中特定的事例来生发科学哲学乃至科学社会学的论题,并加以简要探讨,放弃了科学哲学中深入的理论细节。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尤其是把科学哲学从无根状态中拯救出来。对第谷的评价和对牛顿与机械论的关系的论述较有新意;尤其是分析了魔法自然观与机械论自然观的异同,将后者的兴起归结为社会政治的原因。不过,作者完全把本书写成了一本教科书,在说理清晰、例示生动的同时,也将许多的论点现成化了,过滤掉了进一步的生题能力,因而比起研究者的入门,更适合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感兴趣、但并不打算深入了解的一般读者。

  ●写得非常好,应该给大学生看看,打破对科学的迷信。翻译得一般。

  ●和《世界观》类似的科学哲学书,比《世界观》更激进一些吧!库恩和波普尔都是好样的,证伪性和范式理论的时间尺度不同,脑洞可以继续,即使不舒服。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科学哲学和思想史的影响或许被我们低估了。

  ●通篇历史主义、相对主义、建构主义。不偏不倚的书名和批判辉格史只是貌似中立客观罢了。

  ●每读科学哲学,获益良多,这次认识了辉格史式的叙事。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一):语境中的科学史

  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所有活在当下、对我们这个科学和技术的时代有所关照的人。

  作为一本导论书,本书主要的目标读者是科学技术史相关专业的低年级本科生,以及从未接触过科学技术史的普通人。而本书的作者 John·A·Schuster 教授科学史和科学技术史已经超过三十年,拥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此书在编排上非常友好、循序渐进,并且有配套的每章思考题和阅读资料,而安维复先生的翻译也很晓畅,极易阅读,也很适合自学。

  本书主要探讨了“什么是科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以及"如何树立一个合理的科学技术历史观"等问题。这几个问题对于当代人来说,答案似乎是信手拈来的。我们从小接受的科学教育似乎让我们有十足的底气给出回答。然而事实上,本书的第一章就指出,为了认识真实的科学史,我们必须首先要打破“进步、独立性、方法”的迷信。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一般认为科学是累进的,毕竟“我们占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所作的研究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推进;而科学则是客观中立的,不为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所转移;其次,只要掌握合适的科学方法,那么我们总有一天可以发现自然界的“真理”。而以上观点就是“事实崇拜”(cult of fact),从观察到的现象、到使用的科学工具到最后的科学理论,无一不受到“理论渗透”,并且受到形而上的自然哲学观念的影响。

  作者以天文学的发展史实为例,通过事实和理论交替叙事的方式一一分析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斗争,并且强调在分析过程中要摆脱基于现代价值观念判断的“辉格式史观”。托勒密和哥白尼并不分别是宗教的走狗和理性的英雄,实际上,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当时时代环境的产物,而我们在对他们加以批判时,必须采取其特定时代的标准。

  而天文学从托勒密-哥白尼-第谷-伽利略-牛顿的发展路径所显示的,其实也是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新柏拉图主义-机械论-后机械论的思想路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科学实际上也完全是社会的一种建构。

  全书的结构安排也有一个从一般到抽象的过程,在末尾的第七篇,作者分别分析和探讨了目前对于科学技术的内/外史论的看法。内史论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种与外部(经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思想的逻辑进化;而外部论则常常强调一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外部对科学内部的影响。

  而外史论学者中必须要提的是罗伯特·默顿。罗伯特·默顿在其博士毕业论文《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他的观点,并希望能够被内/外史论两者接受。他受到美国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以及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也是一种如同教育、经济、政治等事物一样的社会建构,而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发展也与当时的新教背景有关,新教精神与科学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他同意科学存在其纯思维的“内部”和“外部”,但是由于科学是一种“建构”,因此关于科学的研究应该放到构建内部科学的那些科学共同体中域(middle realm)上来。

  而在最后,通过对默顿和库恩观点的批判分析,作者总结了全书所要论证的核心观点:1、不存在一种普适的科学,在讨论科学时必须考虑具体的学科。 2、考虑历史的时代背景,拒绝“辉格史观”,摆脱事实崇拜。3、科学是一种内部建制的亚文化,受到自然哲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其实在当今社会,科学似乎代表着理性、客观、中立,然而事实上绝非如此。

  最后附上看完书自己梳理时做的导图,方便复习和回顾。

App:Lighten(iPad)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此书极力反对“事实”崇拜的辉格史学,认为科学理论被看做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动态的事物,它们是建构的而非发现的,它们总是被成功地或不成功地应用和表达,它们总是不断地冠以“科学革命”的智力变革时期被拒斥。在科学革命中,理论决定事实而不是事实决定理论,宽泛的宗教和社会关注通常决定了这些理论的内容。【私以为,理论对事实的探测是诱因,但最后诸如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的确是“确证”了(当然也可能驳斥)之前的理论。】

  有限与无限:

  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宇宙学建立在如下“事实性陈述”的基础之上:“重物落下”。而“上”升的物体就必定是“轻的”。亚氏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球,它的中心就是静止不动的地球,环绕地球的是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重物朝着地球以及宇宙的中心落下,轻物则从这个中心向外飘升而去。而近现代无限宇宙打开后,大家都知道物体只有质量,重量是一种相对属性,物体并不具有“向下”的属性。宇宙无限的话,就不会有向上也不会有向下的属性。

  反对辉格史:科学的历史就是如何维系或改变理论网格的历史。科学史并不是发现了真正的事实的英雄的辉格史,而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形成及改变网格的社会政治史,以及作为网格改变的结果,产生或改变了什么样的事实的社会政治史。【p66】

  希腊人在他们的自然哲学中将宇宙看做一个几乎包罗万象的整体。物理实在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这意味着即使存在超自然的生物、上帝和女神——如果真有这些事物的话——他们也不会干涉宇宙这个独立的物理系统。因此自然哲学未必是无神论的。

  亚里士多德与原子论:

  当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在11-13世纪传入欧洲时,人们还不得不给它填补了一个上帝。基督教的(天主教的)上帝的形象不得不被置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之上,结果欧洲大学里的基督教化了的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变成了宗教的主要支柱。在古代有原子论学派跟亚里士多德哲学相抗衡,原子论者认为自然是一个由原子核虚空构成的无限系统。原子论者承认诸神的存在,但是他们的诸神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诸神已经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是【超自然】的。此外,事实上,根据某些希腊原子论者的观点,诸神居住在遥远的宇宙尽头,也不太在乎人类的命运。因为古代的原子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哲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用担心很多事情:例如,不用担心你会因你的罪行而受到上帝的惩罚,不用担心你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你的身体分解为它的构成成分原子,然后你就消失了——就是这样简单。在原子论者看来,没有拯救你的上帝。神是存在的,但他们不会拯救你,或者不能拯救你。这就是【不存在超自然的干预】的意思。对原子论者和亚里士多德来说,宇宙是一个独立的整体。【p75-76】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两球宇宙”(two-sphere cosmos)

  一个天球是地球,它静止地悬于整个宇宙的中心,地球的中心和宇宙的中心是一致的。第二个比地球大的天球叫做“恒星天球”。恒星被固定在这个天球的内表面上。只有恒星是固定着的,太阳和月亮则不是,行星也不是。宇宙论的基本画面是,太阳、月亮和行星占据着地球和恒星天球之间的领域。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球形宇宙之外简直一无所有,随着基督教化,这一故事被修改为:正如地狱位于地球的中心(宇宙的中心),所以天堂——上帝和众天使的栖身之地——就处于物理宇宙的界限之外。

  天与地的区别:

  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里,完美的天空同地球那火热的大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个大锅里一切都处于变动之中:季节的变换、潮汐的涨落、天气的多变和动植物的生老病死。对于客观的观察者而言,所有这一切及其与天空那不朽的、完美的圆周运动的鲜明对照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因而可以理性地认为,地界(terrestrial area)是不同于天界的。【p80】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每个实体都是质料和“形式”的联合,质料没有属性;质料对“形式”具有纯粹接受性;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形式决定目的(终极因);在真实的世界里,形式不会脱离质料而存在,也不存在无任何形式的质料。

  质料因(material cause):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例如砖瓦就是房子的质料因。

  形式因(formal cause):实现自身的全部潜能,达到自然运动的目的;事物的本质。

  目的因(final cause):目的,自然运动的目的:“实现”形式。

  动力因(moving cause 或 efficient cause):或起因,引起自然运动;然后遵照特定的程序完全实现形式,达到目标、目的、目的因。

  工具主义与实在论:

  工具主义:按照工具主义的思想,理论就是一件计算出精确的预测数据的有用工具,但这种理论本身仅仅是一件工具,它不能描绘自然和自然中的物质、原因和结构的物理事实。

  与之相对的另一个理论叫做“实在论”:实在论认为,理论精确地描绘或刻画了真实存在于自然中的客体、关系以及原因。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是实在论的一个号例证:如果你接受了这种自然哲学,你就会认为它正确地揭示并描绘了物质、因果关系和宇宙结构的真正的本质。

  在此,我们必须当心,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容易引起误解的问题。一些人已经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自然哲学家一样,托勒密和其他天文学家都认为,【天文学模型】和【物理事实】问题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像托勒密模型这样的天文学理论完全是“工具的”,这些理论没有任何关于自然的实在论的主张。真理是一回事,天文学中的那些古怪的预测工具是另一回事。【p106】

  然而这些说法有些言过其实,物理事实(由亚里士多德规定的)与天文学模型并非完全分离,而是有一些重合。可以肯定的是,天文学模型的某些方面受制于物理事实的亚里士多德标准或与其相一致。

  哥白尼的冒险:天文学实在论-——这个理论就是物理事实。他不仅提出了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观点,而且还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主张:有这样一种天文学,在这种天文学中,物理事实和天文观测的精确性是一回事——它们彼此确定。【p108】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三):科学,客观性的丧失

  科学,客观性的丧失

  ——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有感

  一个人的世界观被颠覆的那一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那些看似与日月同辉的信念突然外强中干,风一吹就土崩瓦解;那些从来就天经地义的常识顷刻地动山摇,手一碰便崩分离析。当事人却并不甘心接受这一现实,仍旧幻想着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左冲右突,一番挣扎过后,最终却只剩下满目疮痍,一地废墟。旧的世界倒塌了,新的世界在哪里?重建将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过程。

  这就是我——一个从未怀疑过自然科学客观性的化学毕业生——在读完舒斯特教授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时的感受。

  最初买来这本《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时,我希望找到的是关于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普适性真理,我期待看到的是例如实验、数据、逻辑、演绎、归纳、推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的描述与分析。可是才翻开第一章,作者就告诉我:普适的科学方法根本就不存在!

  作者一开篇就否定了在人们印象中三个根深蒂固的观点:

  1、存在一套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人们发现事实,从事实中推导出理论并对理论进行检验;

  2、科学存在独立性。人们认为科学研究必须不偏不倚地开展,远离各种社会影响,例如偏见、意识形态、宗教。

  3、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科学家通过科学研究,不断观察事实,发现理论,当这些知识不断积累起来时,我们就称之为进步。

  在作者那里,它们成了谬论,而且还被安上了三个名字——方法的神话、独立的神话、进步的神话。而这三大神话之所以存在,都根源于一点:事实崇拜。接下来舒斯特教授从根子挖起,先把事实崇拜打翻在地,然后再将三大神话逐一击破。

  一、问题的根源:事实崇拜

  什么是事实?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事实的定义是:“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科学研究中我们还会更进一步强调客观、中立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但舒斯特教授很抱歉地告诉我们:不存在纯净的,无污染的事实。“事实”一诞生就已经被理论渗透。

  舒斯特教授先把历史学中的“事实”拉出来游街。这个观点并不新鲜,我向来就认为社会科学中的“事实”不如自然科学中的“事实”那么“纯粹”。但在“历史中的事实”崩溃之后,很快就轮到自然科学的“事实”受审了。指控涉及三个方面:看(观察)、说(报告)、检测。

  1、观察。要了解事实就要做观察,这也是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可是舒斯特教授举了两个视错觉图的例子就说明了我们的观察结果并非那么纯粹,而是由视网膜或其他感官输入的信息和业已先验存在的经验、理论等共同作用而成。如若不是我们大脑中已有兔子和鸭子的概念,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看见的这只长着长耳朵的动物是兔子而不是鸭子呢?

  难道仅仅因此就可以认定观察结果被主观渗透吗?我虽找不出作者逻辑上的错误,但总觉得仅仅因此就做结论太过草率。可是科学家发现的过程不常常就是留意到了一些别人从来不曾留意过的东西吗。而后续伽利略望远镜的故事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结论。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月亮时,月亮看起来像是装在了一个管子里的物体;开普勒也曾经报告说开到过方形的彩色行星,而这只不过是望远镜观测时的一些色散边缘;伽利略曾两次主持过望远镜聚会,请与会者进行木星卫星的观测,有一次却除了伽利略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够看到木星卫星。

  2、报告。观察完之后我们需要通过语言交流。这就形成了第二手的资料来源。而科学家在使用语言报告其所观察到的结果时,使用的描述语言是受其先验知识所决定的。不同的语言造成了不同的“事实”。例如我们说:“这是个红色的物体。”表面上这是一个纯粹的事实,但实际却并非如此简单。

  这个物体发出了红色的光,光线进入我的眼睛,使我看见红色;(发射说)

  这个物体反色了红色的光,光线进入我的眼睛,使我看见红色;(反射说)

  这个物体将吸收了其他各个颜色的光,仅将红色光反射出来,光线进入我的眼睛,使我看见红色;(色散理论)

  物体由原子组成,原子有吸收和重发射电磁波谱(光是一种电磁波)特定波长部分的独特方式。这个物体面层的原子吸收了某些波长的电磁波,继而重发射某些波长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进入我们的神经系统后,我们就看到了红色。所以我们看到的红色是人、物体、电磁波共同作用的结果。(电磁学理论)

  以上四种描述都在说一件事情,但明显又不是一回事,它们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都是“事实”。因此报告的事实也被理论渗透了。那我不要理论可以吗?我说:“我看见了白色”,这总没有问题吧!这句话对个人而言倒是足够纯粹的“事实”了,可是却变成了一个完全个人体验的描述,科学是以公开的观察报告为基础,而不是建立在私人感觉的基础上的。

  3、检测。事实来自自然,但是并非所有事实都能够通过直接观测。时间、距离、质量、成分、密度……所有的这些测量都需要仪器,仪器测量的结果我们也将其视为自然界给出的事实,但仪器不是自然之物,而是由人类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所制造的。因此仪器检测带来的“事实”已被理论渗透。仪器是有偏见的,并非绝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日晷的诞生源于对光学的原始经验,水钟的诞生源于对重力的初步认识,而没有单摆原理就没有摆钟,没有放射元素半衰期的原理就制造不了原子钟。这些仪器测出来的都是时间,但是不同的理论所制造出来的“事实”却各不相同。因此当人们对理论存疑时,观测数据和观测结果这些“事实”自然也就不可靠了。

  “客观中立的事实”就这样崩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谓事实不过是我们的感官和我们的先验知识、信念共同作用的结果,所谓“纯粹的事实”根本就不存在。

  二、神话1:科学方法

  破除一个神话首先要清楚这个神话是什么。舒斯特教授用一幅图勾勒了方法神话的样子:

  科学方法的神话包含主体和客体。主体是运用科学方法的人,要求必须是无偏见的,不受制于个人经历、社会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客体是自然,即一个提供客观事实的系统。

  研究就是科学家致力于捕捉自然给出的各种事实。然后通过归纳的方式对各种事实进行概括,总结出规律,然后提出一个假说,用以说明这种规律性背后的原理。

  假说产生后,使用演绎法做出一个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即把预测结果和观察所获得的自然事实进行对比。如果相匹配,那么检验通过,多次通过的话,假说可以升级为定律,从而其他的科学家可以在这个定律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如果不匹配,则检验不通过,假说不成立,需要收集事实以作进一步总结,或者对已有假说进行修正。

  舒斯特教授用地心说(托勒玫理论)和日心说(哥白尼理论)的争论历程来摧毁了科学方法的神话。全书的论证非常精彩,我仅能在此叙述其中一二。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争论的年代,从那个年代的角度来看问题。看看地心说和日心说之争是如何让上述科学方法神话破产的。

  日心说产生后,在半个多世纪中所获得的支持者寥寥无几。而之所以不支持它就是因为按照科学方法,日心说的预测与检验结果不符!

  预测一:恒星视差。简单来说,当我们把手指放在眼前,然后交替眨眼,我们就会看到手指在背景上左右交替移动。如果地球是移动的,那么也会观察到这种现象。可是很遗憾,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观测到任何的恒星视差。

  预测二:万物飞离地球。地球如果围绕太阳旋转的话,赤道的速度将是1600公里/小时,依照我们的常识,这足以使所有未经固定的物体全部飞离地球。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东西飞起来。

  预测三:刮起大风。我们都有过在快速移动的时候感觉到迎面来风的经历。地球如果围绕太阳旋转的话,我们应该感觉到相当强劲的风,可是,这也和实际不相符。

  结论:日心说错误,或者至少存在很明显的缺陷。

  当然,运用当代的知识和工具,我们可以观测到极其细微的恒星视差,可以用惯性原理说明为什么不会万物飞离地球以及为什么不会刮起大风。但是在那个时代,科学家们无法运用这些知识和工具。哥白尼也不可能说:“200年后我的理论终将被证明是对的!”况且就算他说了,当时的科学界和整个社会都会把他当成怪物。就如同今天如果有人说“500年后我的海水变汽油的理论终将被证明是对的!”那么在我们看来,他不是骗子就是疯子。

  当日心说无法回答那些与人们直观感受不一致的观测结果的时候,哥白尼是怎么做的呢?按照“科学方法”,他应该修正理论以匹配“事实”,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弃那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假说。可是哥白尼没有(幸亏他没有)。他的做法是:

  1、恒星视差观测不到,好吧,那是因为恒星们距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到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象,所以观测不到。

  2、万物飞离地球和刮起大风的问题哥白尼的处理更加干脆:不做理会。

  3、当然,除了反驳和解释之外,哥白尼也为自己的理论做了更进一步的辩护:为什么说我的理论是对的呢?因为我的理论更加优美,更加简洁!

  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的历史让我们看到:所谓的科学方法,根本就是个神话。本书中还介绍了十九世纪波普尔对方法神话的挽救,可是他也失败了,方法神话完全破产。因为:

  1、从假说到预测并非直接的结果,因而检验不通过≠假说不成立。

  方法神话将假说与预测的关系视为下图的直接关系。

  但实际上假说与预测的关系实际上是各种假说和理论的综合结果。

  所以当日心说做出万物飞离地球和刮起大风的预测时,出问题的不是日心说本身,而是在做出这一预测时所使用的辅助理论出了问题,即当时尚未诞生牛顿三大定律,物理学还在沿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物体是静止的,除非施加外力使其运动。

  由于从假说到预测并非直接结果,因此当预测的检验不通过时,科学家们既可以质疑假说,也可以说辅助假设或者简化方法出了问题。就像哥白尼为恒星视差辩护时使用的手法:问题不是我的假说错了,而是恒星的距离实在太远,远到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就像化学系学生做实验时常常发生的情况那样,实验结果与理论不匹配的时候,我们常常做的解释就是实验仪器问题,实验试剂问题,实验条件问题……总之不是理论有问题。

  结果客观性成了泡影,剩下一群科学家在打嘴皮子官司。质疑假说本身还是质疑辅助假设或者简化方法成了一场博弈,各个具体学科的学术圈子形成了一个微观生态圈,而学界权威在其中影响力巨大……

  2、方法是用来“讲故事”(说服他人)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创造或者验证科学知识。

  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能够用方法神话来讲各自的故事,却都是在自说自话而已。

  亚里士多德:苹果向下坠落(观察)→重物有落向地球中心的特性(假说)→只要重物失去支撑,就会向地球中心坠落(预测)→无数次扔出重物,无数次向下坠落(检测通过)→重物确实有落向地球中心的特性(假说成立)

  牛顿:苹果向下坠落(观察)→万有引力定律(假说)→地球的引力使得物体受力,如果失去外力,物体会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落向地面(预测)→无数次抛出物体,无数次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落向地面(检测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假说成立)

  上面的两种说法都在使用方法神话讲故事,但是其本身更多的是在说服读者相信其观点。两个说法基于不同的理论,因而在不同理论的引导下形成了不同的“事实”。方法神话无法对这两种说法做出孰是孰非的判断,因为要做出判断必须有一种且只有一种“事实”,而纯粹的“事实”又已经因为理论的渗透而崩塌,因此方法神话也就灰飞烟灭了。

  三、神话2:科学独立性

  科学一向被人们认应该远离诸如意识形态、宗教之类的各种社会影响,这种观念被称之为科学的独立性。为了批判这一观点,舒斯特教授在刚才论证过的“事实是理论渗透的”基础上又加了一点——理论是形而上学渗透的。形而上学背景影响了:理论的意义,与理论相关的事实,以及理论研究中的目标和策略。

  作者举了一个观点:“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作为例子。

  1、形而上学背景影响了理论的意义:

  基督教背景:“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隐含的意义为天鹅为上帝所造,上帝所造之物是不可变的,所以天鹅都是白色的。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背景(即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背景):“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隐含的意义为天鹅由于物种繁衍的压力和随机变化共同作用,最终使得天鹅成为现在的样子。

  2、形而上学背景影响了与理论相关的事实和理论研究中的目标和策略

  事件:一块部分像天鹅,部分像鸭子的石头(化石)挖了出来。

  在基督教背景下:

  事实:这是一个又像天鹅,又像鸭子的怪物。

  研究目标及策略:我们需要研究一下上帝为什么会创造出这样的怪物,上帝希望告诉我们什么,是否需要寻找更多这样的怪物。

  在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背景下:

  事实:这是一个又像天鹅,又像鸭子的物种。

  研究目标及策略:这个物种可能是现在的鸭子和天鹅的共同祖先,我们需要研究这个已经灭绝了的物种和现有物种之间的关系。

  于是,形而上学渗透理论,理论渗透事实。事实变得越来越面目全非了。但更让人纠结的是:形而上学背景的正确与否和理论的对错并不存在必然关系,正确的形而上学背景未必产生正确的理论,错误的形而上学背景也未必就导致错误的理论。

  新柏拉图主义并非正确,但在这一形而上学背景下产生了哥白尼的日心说;17世纪的机械论自然哲学也是错误的,但这个错误的形而上学背景却产生了“正确”(与旧理论相比)的理论。

  因此所谓的科学独立性根本不存在,即便科学家去到太空中开展研究,他大脑中所具有的各种政治、宗教、社会观念也都会对他的研究及理论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无孔不入的,甚至可能连科学家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而知道这一点,就是提醒我们必须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当时的这个历史人物会采用这种形而上学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及其发展历史。

  四、神话3:科学进步

  我们常常将新的理论替代旧的理论称为科学进步。例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体系被牛顿体系所替代,牛顿体系又被爱因斯坦体系超越。仿佛新的理论因为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事实”,所以替代了旧的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进步。

  真相果真如此?历史告诉我们,所谓的进步并不是因为新的理论更有逻辑,更符合“事实”,而是事后人们使用了科学之外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结果。即进步是因为理论被接受了,而非理论看起来更加正确。

  让我们再回到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中来。日心说比地心说进步还是退步呢?在两个学说并立的年代,日心说并不明显更加正确,因为按照一般理论被接受的四个标准而言,日心说并不占优。简洁性、准确性、与公认知识的符合性和能做出新颖的预测。

  1、 简洁性。日心说并不比地心说简洁多少,保留了本轮、均轮的概念,复杂度相近;

  2、 准确性:日心说和地心说都能解释行星逆行现象,都能预测天体运行的情况;

  3、 与公认知识的符合性:日心说与那个时代的常识相违背,包括违背《圣经》,违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无法解释为何并未出现万物飞离地球的情况。而地心说很好地契合了这些常识。(我们必须记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常识);

  4、 能做出新颖的预测:日心说预言了恒星视差,但是却观察不到(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观测不到)。

  因此,在日心说诞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并没有多少人接受这一理论,更遑论做出日心说更进步这一价值判断了。

  但是更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上诉所说的“一般理论被接受的四个标准”其实也是我们现在所构建出来的标准。哥白尼在当时就提出以“宇宙和谐”作为标准来论述其理论的正确性。让我们假象下面这样一个问答的过程:

  问:什么叫做进步?

  答:正确的理论替代错误的理论就是进步。

  问:那如何知道一个理论“正确”而另外一个“错误”?

  答:与事实相符的理论就是正确的理论。(使用客观标准)

  问:所谓“存粹”的事实已经不存在,形而上学渗透理论,理论渗透事实,每个理论都有各自的事实,而每个理论又都与各自的事实相符,那又如何知道哪个是正确的?

  答:建立理论被接受的判断标准。(使用主观标准)

  问:理论被接受的判断标准并不确定,就此问题科学家可以各自建立对各自有利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只会让争论变成口水仗。

  所以,所谓科学进步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新的理论取得了统治地位之后,人们建构出来的一种说法。进步是因为理论被接受了,而非理论看起来更加正确。 因为对于怎样的理论才是“正确”,科学家们并无统一的标准。这一情景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进步”不过是后人对过往科学发展史的一个充斥着后人价值判断的概括罢了。

  自此,科学的三大神话全部崩塌了,这一崩塌都源自于“事实”不再“纯粹”。当“事实”的地基不再稳固,科学也就失去了那引以为傲的客观性。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四):《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要点索引

  凡例:1、索引所提到的知识点是笔者个人的关注之处,不具普适性,而且也没准备让所有人都接纳,愿读者: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如此而已。2、本篇索引为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分配了等级制,最高是七星级,最低是一星级。无星级的知识点则代表基础性知识。(离弓矢君整理)

  此书甚叼,作者有这两句话:【本书是我在这个领域35年教学经验和40年学术研究的心血】、【世界各地有许多资深的科学史专家都曾是我的学生,他们曾在自己的部分研究中使用过这些由我设计的材料,当时他们并没有认真地想过要从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而这段学习经历可能改变了他们】

  【篇前】

  1.本书的新意

  5.关于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翻译,和它所牵涉的问题(五星级)

  【正文】

  3.什么是“STS”

  3-4.对待科学研究的“传统观点”,及这种观点的不当之处(三星级)

  4.本书的写作意图(五星级)

  5.本书的写作策略(一星级)

  5-6.辉格式写作之作为误入歧途的科学史写作(一星级)

  5-9.本书的结构安排(七星级)

  9-10.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以及STS的任务(三星级)

  10.作者对本书读者的“内、外行”划分(一星级)

  11.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理科、非理科大学生的价值(一星级)

  .人们质疑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工作的原因

  12.一个缩略图:什么掩盖了科学技术背后的真相

  13.关于科学神话的“连环故事”(一星级)

  14.“事实崇拜”之作为“连环故事”背后的迷信根据(一星级)

  .“事实”概念

  18-19.“事实”之作为理论的渗透,是被建构的(一星级)

  19-20.历史学家的工作

  21.“低层级事实(low level facts)”

  22-25.任何叙事都离不开价值观的影响

  25-30.历史学家对事实的“制造”,简单的与复杂的(一星级)

  30-31.从历史学中的事实生产过程,我们可以得到的关于科学事实的启示(三星级)

  36-38.“辉格史”概念的由来(一星级)

  38-39.“辉格科学史”

  40&p41-42.“辉格科学史”的错误所在

  41.怎样撰写恰当的科学史(一星级)

  42-43.如今另一种形式的、“倒置”的辉格式

  44.“辉格科学史”的常见写作套路

  48-49.“事实”之作为“文本”(三星级)

  49.“知觉”的作用

  50-51.感知事实的“天真化”故事

  51.“格式塔”概念

  52-53.对朴素知觉理论的修正,以及从中的收获(一星级)

  54-55.所谓“知觉的理论渗透”,以及隐喻(三星级)

  55-58.认知的“先验网络”,及其特征(一星级)

  59-62.“语言”在事实之理论渗透中的作用(三星级)

  62-63.“事实是历史变量”(一星级)

  63-64.亚里士多德的“网格”:日常语言对事实的渗透(一星级)

  65-66.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的变化是“网格”的转变(一星级)

  71.希腊人认为哲学的三条主线(一星级)

  72-73.“自然哲学”,它的目的、功能和历史(三星级)

  74-75.希腊自然哲学的特点(一星级)

  74.“科学方法的观念”

  76-8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内容、性质特点,及功能和影响(七星级)

  85.在科学史中,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其反对派哲学之间的真正分歧(一星级)

  86-88.对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详细注释(五星级)

  90.了解希腊天文学的必要性

  92.希腊天文学的产生原因和后世影响(三星级)

  93.西方天文学的原创性所在(一星级)

  94-95.巴比伦人的星表

  95-96.在巴比伦人影响下的希腊天文学

  98.托勒密的历史地位(三星级)

  98-103.托勒密的宇宙模型

  103.哥白尼不认同托勒密模型的地方(一星级)

  105.科学哲学中的“工具主义”与“实在论”(三星级)

  106-108.“天文模型”与“物理实在”之间的张力(一星级)

  111-114.哥白尼的贡献和不足(一星级)

  115-118.评判哥白尼与托勒密学说,或者任何两种不同学说之间的困难(七星级)

  118-125.哥白尼学说与其同时代宇宙观的对垒(一星级)

  128-129.哥白尼当时的天文学家最为关心的事项(三星级)

  129.哥白尼的“和谐宇宙”

  130.哥白尼的制胜法宝

  131-134.哥白尼学说中“宇宙和谐”的七个例子(一星级)

  137.哥白尼的学术背景

  138-139.“人文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对哥白尼产生的影响(一星级)

  139-142.科学史家对哥白尼理论思路之形成的推想(一星级)

  142-143.之所以要探讨科学方法的原因

  148.三种帮助遮蔽科学真相的流行观念(一星级)

  .“理论”并不等于“事实”的四个要证(一星级)

  149.“方法故事”的功能(一星级)

  149-151.对“方法故事”梗概的介绍

  151-153.“方法故事”叙事下的科学与科学史之本质

  153-156.“事实的理论渗透”对“方法故事”叙述的破坏性揭露(三星级)

  157-158.“方法”仅是讲述辉格史讲述科学历史的棋子

  158-160.怀疑一种“独特的、有效的、可转换的科学方法”存在的三个理由(七星级)

  160.库恩怀疑科学方法的理由(一星级)

  161.“科学方法”的故事像神话一样在变形

  163-165.波普尔的背景(一星级)

  165-168.波普尔当时面临的问题(三星级)

  168.波普尔的聪明之处

  169-170.对“证伪主义”学说的介绍(一星级)

  170-171.波普尔对肯定性证据不感兴趣的三点原因(一星级)

  172.波普尔为“科学”和“非科学”设定的划界标准

  173-175.波普尔心目中的科学史故事

  175-191.严肃批评波普尔的观点(七星级)

  183-184.伽利略实验中的“事实的理论渗透”(一星级)

  187-190.科学史本身的政治属性(三星级)

  190-191.波普尔理论的一个疏忽(一星级)

  193-194.“文化预设”&“理论的形而上学背景”(一星级)

  195-196.理论的形而上学背景和科学定律的关系(一星级)

  197.理论的形而上学背景之所以重要的三个原因(一星级)

  197-205.形而上学背景影响科学研究的例子

  205.专注于“事实崇拜”的哲学派别

  206.思想史上对“形而上学”的贬义诠释(一星级)

  206-207.“形而上学”之作为有用的术语(三星级)

  211.十分重要的“科学社会现象”(一星级)

  212.本书对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的不同考察方案

  212-214.作者认为科学变革和理论更替的真相(七星级)

  215-219.接受哥白尼学说的两个历史阶段(三星级)

  219-222.关于第谷的一些背景

  222.伽利略式作风的典型特点

  222-223.第谷的独家天文台

  224-225.辉格史在处理第谷历史地位时的捉襟见肘

  225.第谷的天文理论

  227.第谷理论在当时的三大优点(一星级)

  228-229.第谷应当得到的客观评价(三星级)

  231-234.开普勒的问题意识,和自然哲学(三星级)

  236-237.开普勒视角的独特之处(一星级)

  237-245.开普勒《宇宙的神秘》中的宇宙观(三星级)

  240.“完美多面体”

  244.“科学发现”的路径(三星级)

  246-255.开普勒《新天文学》的三大定律、天体力学和形而上学(七星级)

  256-257.时人和后人对开普勒理论的接受过程(一星级)

  259.再谈本书对第谷、开普勒、伽利略三者的不同注重点

  259-260.关于伽利略的一般背景(一星级)

  260-261.作者对伽利略的三层解剖(一星级)

  261.为伽利略的“发现”作些区分和归类

  264.伽利略的{定性证据},与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对照(一星级)

  266-267.伽利略的{证据}与第谷式天文学的对照(一星级)

  268-269.伽利略的{证据}与开普勒天文学的对照(一星级)

  270.由伽利略处得到的实验科学历史的重要观点(三星级)

  271.人们关于仪器的“朴素观点”(一星级)

  272.在一次贵族家宴上,为什么其他人看不见木星的卫星而只有伽利略一个人能看见(一星级)

  273.由望远镜的使用所引发的认识论问题(三星级)

  274-277.科学史及科学哲学的学习者应当了解的关于仪器的严肃理论(七星级)

  277-279.伽利略天文学的真正影响所在(一星级)

  279.科学知识、科学变革的真正产生方式(三星级)

  283.证伪主义和归纳法在科学史研究上的局限与无能

  .库恩的影响领域

  284.库恩的问题意识、探索计划和研究信念(五星级)

  285.理解库恩思想所需要的三个前提(一星级)

  285-288.库恩的科学史图景:常规时期与革命时期(一星级)

  288-289.理解库恩时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

  289-291.所谓“范式”,它的功能与意义(三星级)

  291-293.在科学的常规时期,科学家们所着力的两个问题:调适与扩展(一星级)

  294-295.对“常规科学”的界定所能得到的一些启示(三星级)

  297-299.“典型科学的生命周期”:库恩理论的简貌(一星级)

  300-303.作者对“科学革命”中一些细节的考察(三星级)

  304-307.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概念,及其意蕴(三星级)

  307-308.库恩理论的不足:科学史中的“协商”问题(三星级)

  308.科学家之间也存在利害权衡(一星级)

  309-310.从库恩的观点再来看科学“进步论”(一星级)

  311.库恩理论本身的潜在难题(三星级)

  311-313.波普尔与库恩的对垒(三星级)

  313-316.“后库恩主义”:对库恩理论的批判与发展(七星级)

  316.再次强调理解库恩思想时必须牢记的一点(一星级)

  321-322.社会和文化的“避雷针”:看待科学史的一种新视角(一星级)

  324.初学者在理解“教会church”一词的使用时容易产生某些问题

  325.教会关于异端的“法定含义”

  327.教会在1616年裁决哥白尼学说的真正意味(一星级)

  328.17世纪思想界的真正问题所在(三星级)

  329-331.《圣经》诠释之争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一星级)

  331-333.伽利略的生活背景

  333-336.接触伽利略著作与思想的人群分类(三星级)

  336-337.审判伽利略之前的社会、政治风向

  338-340.伽利略著作《致托斯卡纳大公夫人克里斯蒂娜的信》,它的思想性质和社会影响(三星级)

  340-341.教会1616年裁决伽利略的社会、政治原因(一星级)

  342.伽利略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344-347.伽利略的新力学:惯性理论,之作为防御性策略(一星级)

  347-349.伽利略的潮汐理论,之作为进攻性策略(一星级)

  349-350.伽利略受审事件中的隐秘因素

  350-351.审判伽利略所产生的思想史影响

  351-352.伽利略受审事件的真正实质(三星级)

  353-355.对伽利略事件在科学史研究上的最终复盘(七星级)

  357.科学革命中的自然哲学问题(一星级)

  358.机械论之作为取代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新自然哲学(一星级)

  .“方法的观念”是自然哲学的遗腹子

  359-360.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第谷,他们各自的科学思想与自然哲学的联系

  360-361.哥白尼革命也是一场自然哲学的革命(三星级)

  362.【表19.1】17世纪20年代的精英——机械论哲学的创始人

  362-363.笛卡尔的宇宙图景

  364.机械论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一星级)

  364-365.机械论哲学的思想对手,和能够胜出的原因(三星级)

  365-368.机械论哲学的几个重要方面(三星级)

  367.【表19.2】根据严格的机械论哲学,事物的属性

  369.【表19.3】机械论哲学的七个特征

  369-370.机械论哲学的主导思想或隐喻(三星级)

  371-372.机械论哲学牵涉到的另外两种重要思想(三星级)

  372.哥白尼革命的结束

  373.笛卡尔的历史使命(一星级)

  374-375.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建构并接受了“机械论哲学”(三星级)

  375-380.“新柏拉图主义”的四个基本原则(五星级)

  380.新柏拉图主义中最重要的部分:巫术(三星级)

  380.所谓“自然巫术”

  381-382.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的新柏拉图主义

  382-383.所“恶魔巫术”,它的思想内涵与政治表征(一星级)

  384.“机械论”、“巫术型新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三方各自不同的思想旨趣和相同的目标(五星级)

  384-385.所谓“炼金术”,它的目的,和修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三星级)

  385-386.在当时的某些人看来,巫术型新柏拉图主义比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更好的地方(一星级)

  386-388.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的社会与政治表现,以及布鲁诺事件的真正问题(一星级)

  388-389.“帕拉塞尔苏斯主义(Paracelsianism)”的思想特点和现实诉求(三星级)

  389.当时的机械论思想家所应付的问题(三星级)

  390.机械论思想家想要的是什么,以及他们不同于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政治性格(三星级)

  391.机械论哲学逐条解决了巫术型新柏拉图主义所面对的疑难(三星级)

  391-396.培根的思想在科学史的4点作用(七星级)

  391-393.培根的背景和思想着力点

  393.培根削弱巫术的措施

  395.培根在其时代的具体期望

  396-397.【表20.1】解析1620-1650年三种相互竞争的自然哲学(五星级)

  398.“自然哲学的冲突”之作为科学革命的轮廓(三星级)

  400.讨论牛顿的科学史地位时常有的两个误区,及对这种误区的理解(一星级)

  401-402.“万有引力”概念

  402-404.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不全是机械论的(一星级)

  405-408.“牛顿的伟大综合”:牛顿范式的成功(三星级)

  408-413.在科学史研究中与牛顿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以及对第一个问题的详细回答(七星级)

  411-413.不同的自然哲学具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偏好(一星级)

  415-416.牛顿的生平与背景

  417.曼纽尔对牛顿“万有引力”思想的精神分析式解读(一星级)

  418-428.详细回答涉及牛顿的后两个科学史问题(七星级)

  419-422.牛顿思想和机械论哲学的关系

  422-424.牛顿思想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关系

  425-426.牛顿对引力的早期思考

  426-428.牛顿“万有引力”学说的最终成型和曲折经历

  428-429.从牛顿这段历史给科学史研究的启示(五星级)

  435.所谓“科学编史学”

  436-438.“定义科学的本质”这件事所涉及的政治意义(三星级)

  438-440.老生常谈:内史论和外史论的区分(一星级)

  441-442.对“断裂”内史论的介绍:柯瓦雷

  443-444.对“连续”内史论的介绍:兰德尔、克龙比

  447-449.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外史论的介绍:贝尔纳

  450-452.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外史论的介绍:黑森

  452-454.“内史论”和“外史论”共同的错误假设(三星级)

  455-456.在科学史研究上,“内史论”和“外史论”都不具备的问题嗅觉(三星级)

  458-459.“科学社会学”:默顿的思考(一星级)

  460.默顿所利用的学理工具(一星级)

  461-464.经过默顿诠释后的科学:一种帕森斯式的社会建制

  466.默顿的科学社会学“模型”

  466-470.默顿模型的问题与局限(五星级)

  471-472.从后库恩主义重新思考科学的“内部”(三星级)

  473.由默顿理论提醒的目前科学史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三星级)

  476.内史论和外史论之所以胶着不开,并且难以超越的原因(三星级)

  477-479.重新审视科学“内部”与“外部”(五星级)

  480.库恩心目中的科学史小剧场

  480-482.库恩对科学的常规、革命两个时期之划分太过刻意(一星级)

  482.科学的目标(三星级)

  482-488.用后库恩主义来对照哥白尼革命这段科学史(五星级)

  490.本书最后一章的重点讨论对象(三星级)

  491-493.在16、17世纪,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言,“自然哲学”所具有的两大功能(五星级)

  493-495.自然哲学之作为“思想竞技场”(三星级)

  495-497.宗教问题和自然哲学的交互影响(三星级)

  497-499.社会价值观和自然哲学的交互影响(三星级)

  500-501.如何把新兴的欧洲商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和国家之间的竞争考虑在内(三星级)

  501-502.推动社会态度、目标和愿景发生改变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大因素(三星级)

  502-503.从这种有关自然哲学的复杂视角再来探讨笛卡尔这个个例(三星级)

  503-508.科学革命的阶段被看做自然哲学领域及其所属具体科学“环境”的演变过程:作者对近代科学革命流程的划分、再演绎,以及对各阶段的性质和主题的阐发(七星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