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是一本由吕思勉 / 张荫麟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一):大师作品混编版
这本书算作是吕思勉大师《中国简史》&《中国通史》精简版 + 张荫麟经典篇目补足。
吕思勉老先生的学术地位不容置疑,他的作品偏于现代风格,同时也保留考据学的特色。他的著作总会有把历史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倾向。吕思勉著作之富,同样少有其匹,《全集》达二十六卷,超过二陈,而与钱穆相颉颃。严耕望在《治史三书》中提到:“吕氏史学应属撰史,不是考史”。所谓“考史”,即章学诚所说的“考索之功”;而所谓“撰史”,应即章氏推许的“独断之学”,也即严氏表彰的“建立新史规模”。
这本书基本以《中国简史》&《中国通史》为纲,插入几篇其他名家的内容。其中采用最多的是张荫麟的文章。
张荫麟,广东东莞人,1905年生于官宦之家。1923年进入清华学校,仅半年时间就在《学衡》上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批评时任清华国学导师梁启超对老子事迹所作的考证,并且在文章发表之后还得到了梁启超本人的赏识和学术界的注目。清华毕业后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并相继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浙江大学。学贯中西,兼通文史哲,成就瞩目。可惜天妒英才,因患肾炎、缺医少药,张荫麟于1942年在遵义病逝,年仅37岁,钱锺书陈寅恪均为他写了悼词。
张荫麟的作品,除去几篇论文,遗留下来的只剩十一章半的、仅仅写到汉朝末年的《中国史纲》。这本书就从采用了6篇:《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周朝的兴起》《晋楚争霸》《秦的变法》《吕不韦与嬴政》《项羽与巨鹿之战》。
对比吕思勉,张荫麟的文采明显更抓人眼球,适合入门:
“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上好比安流的平川,上面的舟楫默然潜移,远看仿佛静止;战国时代的历史却好比奔流的湍濑,顺流的舟楫,扬帆飞驶,顷刻之间,已过了峰岭千重。”
能从如此锦绣隽永的文笔写历史,实属难得。或许最近央视的历史纪录片正式参考这样的文风。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二):跟着国学大师了解历史——《细说中国史》
这本《细说中国史》是我非常期待的一本历史类著作。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都是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对他们的一些历史文章的收录和整理,的确很有价值。
封面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包括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吴晗和金毓黻。 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是“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与陈寅恪齐名。他著述颇丰,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现在,还设有吕思勉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他的学术思想。 傅斯年是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也是新潮社的组织者之一,主办了《新潮》杂志。《新潮》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他在史语研究、文献整理、考古研究和教育事业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缪凤林是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史论丛》、《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要义》。 金毓黻是辽宁人,他是东北史研究的奠基人,也是主要研究者。同时,他也是古文献学家。他对东北史的研究,是因为他对边疆危机很敏感。他出版的《东北丛镌》,就是针对各种边疆问题和外国的歪曲言论。 关于内容 这本书一共有九辑,分别讲述了先秦、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蒙元、明、清等九个历史时期。这种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线的编排方式,非常有条理,逻辑性也很清晰。 因为是民国时期的学术论文,所以大部分文章半文半白,语言简略,需要细细品读,慢慢体悟。有些文章的文言文色彩更明显,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言功底。 大师们的文章,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历史类书籍和读物那样注重科普、构建知识体系。这本书的读者应该首先有这样的基础,而他们的文章有助于读者在此基础上继续拔高。这些文章中,既有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点,也有详细的考证。读他们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三):跟着国学大师了解历史——《细说中国史》
这本《细说中国史》是我非常期待的一本历史类著作。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都是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对他们的一些历史文章的收录和整理,的确很有价值。
封面关于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包括吕思勉、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吴晗和金毓黻。 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他是“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与陈寅恪齐名。他著述颇丰,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现在,还设有吕思勉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他的学术思想。 傅斯年是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也是新潮社的组织者之一,主办了《新潮》杂志。《新潮》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他在史语研究、文献整理、考古研究和教育事业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缪凤林是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史学家、教育家。他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史论丛》、《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要义》。 金毓黻是辽宁人,他是东北史研究的奠基人,也是主要研究者。同时,他也是古文献学家。他对东北史的研究,是因为他对边疆危机很敏感。他出版的《东北丛镌》,就是针对各种边疆问题和外国的歪曲言论。 关于内容 这本书一共有九辑,分别讲述了先秦、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蒙元、明、清等九个历史时期。这种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线的编排方式,非常有条理,逻辑性也很清晰。 因为是民国时期的学术论文,所以大部分文章半文半白,语言简略,需要细细品读,慢慢体悟。有些文章的文言文色彩更明显,需要读者有一定的文言功底。 大师们的文章,不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历史类书籍和读物那样注重科普、构建知识体系。这本书的读者应该首先有这样的基础,而他们的文章有助于读者在此基础上继续拔高。这些文章中,既有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点,也有详细的考证。读他们的文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四):历史入门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吕思勉细说中国史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性的书籍。对于吕思勉先生,我也没有一定的了解,是朋友的推荐。但读完之后还是收获颇多,认识的历史的丰富多彩。书中记载了从我国的民族起源到夏商周的开始以及到最后的清朝覆亡。吕思勉先生和张荫麟先生以及其他大家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编著。来让我们对于中国的历史有很好的理解以不至于读起来那么枯燥。 但在阅读之前,由于从来没有读过历史方面的书籍,所以还是对两位主要的作者进行了一些了解。经过查询才知道吕思勉是中国近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而张荫麟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和学者。所以这本细说中国史还是很有学术性的。 对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那为什么还会还要读历史?有什么用途?历史是前车之鉴,这句话我很是喜欢,的确,现在的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但就是这样,我们才需要在自己国家的历史中有很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历史可以明智,他虽然离我们很远,但他还是会教会我们很多,我们现在走的“路”,所思所想,以前的人也想过。历史是一面镜子,他可以参照过去,了解当代,透视未来。 我们以前的教科书中曾经也很系统的讲过中国的历史,我们也对于中国的历史有很清晰大概的认识。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甚至为了方便记忆,还背起了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但在这本书中,我们会了解很多我们不那么清晰的历史片段,原来在这个时期还有这样的一面。很有意思。可是在读这本书中,你也会遇到一些苦难,对于我一个从来没读过历史作品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文章虽然是全篇白话文,可能因为这些国史大家都出自民国,所以从文体和笔法来看,都有点古风古意,读起来并不是那么通畅,至少对我而言,手中需要配合译本字典来查阅生僻字,和文言文的含义,虽然前期很辛苦,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收获的。读一遍是就理解还是有些困难的。但不可否认吕思勉先生和其他学者们的文学功底和历史考究,对此,不失为一门很好的入门历史书。本书虽说不上每一章节都讲得很详细,但是也做到了面面俱到,没有哪一章是作者们敷衍完成的,有许多有趣的人物和小故事,让我们在阅读时不那么乏味。 终上所述,还是很值得入门读起的,虽然是书不厚,但是不要小看它,它会给予你颇多。会再读的,历史方面的书籍读一遍还是不够的。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五):精选名家名篇,悟出历史的可贵
吕思勉和张荫麟都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家,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在中国通史、断代史、民族史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严耕望评吕思勉、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吕思勉和张荫麟都著有中国通史,其中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未能完成,只写到东汉张荫麟即病殁。他的行文有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气象开阔博大,文字清顺流畅,简约而不简单,易于理解而不媚俗。
而吕思勉的书更加注重历史材料的串联和考证,有很多观点颠覆了教科书给我们的塑性。比如我们历史书上都学过汉武帝多么牛,霍光多么厉害,秦始皇多么暴政。但是,吕思勉在陈述、类比了大量历史事件之后,得出了不同于常规的观点。
因为这一点,吕思勉曾被称为:“孤岛上的斗士”,抗战期间,他以“野猫”、“乃秋”、“六庸”等化名,写了许多洋溢民族正气、揭露日寇暴行的文章刊于租界内的抗日报刊上。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精选了吕思勉和张荫麟、傅斯年、缪凤林、金毓黻、吴晗等多位名家的文章。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讲述历代政治上的变革。
1、利用大量史籍考据旁征博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精要点评和考证。
整本书不厚,却用二百多页从细说先秦到细说清史,说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要点。每个朝代截取了历史上侧重对政治演变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理念的精要点评和考证,而不是一味地详述客观的历史知识体系。这对我们拓宽思路、深入理解历史问题非常有帮助。
吕思勉旁征博引,文中随手拈来的史籍考据,让人对吕先生的学识深深折服。早年能够有幸成为吕先生学生的,不乏钱穆、赵元任等大家。
2、语言采用半文半白关键在于悟,精选名家名篇每个章节可以自由翻看。
鉴于所处的年代,语言采用的半文半白,有点降低了阅读速度和快感。我觉得本书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精选名家名篇,原汁原味,简单明了。闲来无事,每个章节都可以自由翻看,尤其是对已有一定史学基础的人而言。
本书的特点关键在于“悟”。他不要求你通读全本,也不强求你记下历史事件的种种细节,只需要如同作者所说,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的背景,以分析的精神去看待某一个事件。最后,于心中留下分析时的思路即可。
3、历史的可贵,并不在于其记得许多事实,而在其能据此事实,以说明社会进化的真相。
我们能够通过阅读《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作为学习我国历史的门径和阶梯。我国历史最是浩瀚广博,这一套不够厚重的细说中国史,自然不可能囊括全部,但吕先生和多位老先生对我国历史的精要总结和概括,能够成为我们的历史知识框架的补充结构,让我们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待历史,助益颇多。
吕思勉说过:历史的可贵,并不在于其记得许多事实,而在其能据此事实,以说明社会进化的真相。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读后感(六):精中选要、要中择优史学大家名作选
民国时有三大历史学家: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其中吕思勉的成就很全面,张荫麟则对史料搜寻颇有独到见解,蒋廷黻学识深厚,博学广才,这三位都是史学大家,史学成就“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历史学家严耕望更说“”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历史是如此广袤深邃,浩浩数千年历史中如何取舍,向来是史学难题,单纯只有条例史实,那就只是将前人的历史名著做了一番整理摘录而已,不过就是变相的《纲鉴辑览》罢了,如果有独到见解,又难免学术性太强,读起来实在难懂,而吕思勉和张荫麟两位史学大家的著作,不仅有丰富的史学知识,还有典雅的文学笔调,通史的写法和正史的严谨,在这本《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体现得尤其突出。
中国历史太多太广太深,一旦展开就很难收束,我们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可以抓住核心词,抓住关键的内容和完善,吕思勉的书则注重历史材料的串联和考究,无论从什么角度来写作,都可以展现一个全新的历史面貌,从我们在对比的历史事实中来看,吕思勉经常有自己的观点,在考证的严谨方面,当代历史学家无人能出其右,而更难得是用史实来告诉读者真正的历史,很有说服力,像《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也是如此,不仅仅只是自己一家的关键,而且从史学的角度来说,则侧重于讲解和感悟,这是吕思勉的书籍和写作给予读者的真实收获。
张荫麟的《中国通史》也是史学上的鸿篇巨著,可惜的是老先生在写作到东汉历史的时候就不幸仙逝,他的行文很有自己的特色,不侧重学术与考究,而是以自己历史观点来融合哲学观点,很多历史的表述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开阔和博大,尤其是张荫麟的文字和吕思勉比较起来,他的文字清顺流畅,文辞简约,往往读起来显得非常易于理解都不不同于流俗,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大家气象。
《跟大师悟历史:细说中国史》精挑细选的篇目不仅仅只是这两位先生的名著,在其中的每一章内容都做了相应的选择和筛选,作为历史学习的基本入门书,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如果对历史有自己的看法的,得看看一些其他的大家,比如傅斯年、吴晗等,在这本书中就按照了一个时间顺序来选择,基本上抓住的是每一个朝代中最深刻的历史的事件,然后借此来讲述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变迁时的政治变革。去粗取精,只选精要的篇目做精读,却可以对历史有一个完整的概貌和了解,这的确是一个很值得入手的历史入门书,不管是专业的读者还是业余的爱好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历史章节。这一点有别于那些大杂烩的书籍,的确是精中选要、要中择优的书。
历史如果讲得太多太细,那么必然阅读起来就是一个大部头的书籍,不是穷首皓经很难深入研究,而本书却只有200多页,名为《细说中国史》却有自己的独到特色——悟。书籍没有停留在最基本的历史事实,而是从朝代各方面来截取历史上对政治演变影响广大、有深刻历史影响的人物,同时在这里还附加了许多精要的历史思想和观念的精当点评,附录了对应的考究,而不是一味记叙客观的历史知识,架构史学体系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开拓思维方式,对历史问题做深入的拓展和研究。这样的思维,自然是让人赞赏的,加上书籍并不厚,内容也精当,阅读起来,确实有流畅的感觉,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