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历史:历史上的厕所》是一本由伊丽莎白﹒纽伯里 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思议的历史:历史上的厕所》读后感(一):孩子不喜欢学历史,可能是你启蒙的姿势不对
历史学者张宏杰曾经说过:历史是记忆,更是反思,一个不会反思、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希望的。只有与当下结合起来,历史才真正有意义,因为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
今年高考全国卷Ⅰ和Ⅱ都是来自历史故事,让学生从这些历史小故事中感悟,悟出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知识。
不过不少孩子在初中时期,都不喜欢历史,因为满眼的年份和事件,背得头发懵。因为太枯燥,孩子自然就难以真正对历史这个科目,产生兴趣。
历史是可以好玩的,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教科书是浓缩的,片面的,抽象的,所以孩子上学的时候,不喜欢历史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
好多孩子不喜欢历史,是因为成绩考不好,之后,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不擅长学历史。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对历史这个科目就更会敬而远之。
其实从孩子7岁时候,就开始给孩子读历史方面的书了,这时候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兴趣的种子,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到了初高中,就不会被刻板的历史书束缚。
最近遇见一套非常有趣的历史启蒙书《不可思议的历史》,这套书中没有难记的年代、抽象的理论、晦涩难懂的史料,从很多孩子感兴趣的神秘地点、鬼屋、厕所以及葬礼入手,立刻进入探索世界的模式。
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要有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先从跟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厕所入手,我们看看这套书是如何诠释历史的。厕所看似是“臭烘烘”的问题,但每个人都离不开厕所
在《厕神:厕所的文明史》中作者写道:马桶的爱好者们认为,文明并非源自文字的发明,而是第一个马桶。废物处理使人们不再到处游走躲避自己的粪便,从而最终定居下来。
细想想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人类的粪便处理不好,文明就的根基就不牢固。
在人类的数量没有那么多时,随地大小便这件事,没有那么可怕。可当社会进步,人的数量越来越多,问题就会出现,应运而生的是公厕,可是晚上去公厕就很不方便,人们就发明了夜壶。
书中介绍了当时城镇居民,早上起来,会从窗口把夜壶倒掉,倒之前会大喊:当心,水来了。可很容易想象到即使是这样,也会有不少路人中招。而这样的街道,又怎么谈得上什么美感。
糟糕,而这种糟糕的环境,让苍蝇、蚊子、老鼠等动物的数量更加多,而它们会携带着各种病菌,到千家万户。
中世纪修道院是个很例外的地方,这里的厕所非常干净,因为这里住着很多修女和修士,需要大量的厕所,在英国教士之类的职位,本身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他们特殊的身份,也要求他们居住的环境必须干净。
皇家的厕所什么样呢?亨利八世的“豪华便桶”上面有天鹅绒的垫子,装饰也非常豪华,有金黄色的缎带和配饰。
他在大小便时,旁边会站着一个仆人,拿着毛巾、水盆负责给国王擦屁股,之后再把便盆清理干净。
关于解决臭烘烘的问题,西方人确实是走在前沿的,最初大家都是在公共厕所解决,而有身份地位的人,厕所自然跟普通人的不同,而国王或是皇帝自然会更高级一些。之后有人发明了抽水马桶,慢慢的解决了排污系统。
由此看来,即便是阶层不同的人,也都要上厕所,只是器具稍微有些不同而已,可时代的进步,让每个人都受益了。
而另外三本《历史上的神秘地点》《历史上的鬼屋》《历史上的葬礼》,都是用这种诙谐有趣的方式,在跟孩子诉说着,书中的四个主题选得非常巧妙,让孩子自然而然的会有兴趣。
书里的知识不是只跟厕所有关,它还涉及了地理、文化、民俗、社会生活和建筑知识,而历史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跟所处的时代和地理背景,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学习历史初期,就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更多的兴趣点,对于孩子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哪怕孩子只是对一个点感兴趣,他想要具体了解的过程,也一定都会涉及深度或广度两个方向。
书中有三个亮点,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专注度孩子读书可能还不懂要先提出问题,再去书中找答案的方法,作者伊丽莎白.纽伯里就想了非常有趣的方法,来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专注度。
设置找彩蛋的小环节
找找隐藏的“小马桶”,不是每页都有,随机分布的模式,让孩子不知不觉就开启了认真阅读的模式。
不同的书,对应不同的小图标,从书中数数有多少个小马桶、小锁头、小骷髅还是小幽灵?
每两页都会设置小问题
倘若你家的孩子英语水平还不错,那么作者设置的脑筋急转弯,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福利。
对于英语水平一般的孩子,也不用觉得惆怅,让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多一重英语视角,对他们的未来也是有帮助的。
动动手,一起做游戏
孩子最喜欢的是做游戏,每本书最后都有动手做的环节,做个会动的吸血鬼,会消失的墨水,城墙上的厕所、会活动的木乃伊,也许你觉得都是“恶趣味”,可很多孩子就是喜欢这些。
结语:这套书适合7-10岁的孩子,对他们来讲,这样的绘本有趣又好玩。说不定在看书的时候,就会被某个知识点吸引,选择往深里探索。
即便没有起到这样的效果也没关系,喜欢阅读的孩子,都不会太差。当然想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就要提供有利于培养阅读习惯的环境,以及给孩子配备好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书。
《不可思议的历史:历史上的厕所》读后感(二):这个暑假不宜远行,我就搞点“重口味”历史绘本,让孩子长长见识
暑假到了,又是最佳阅读季。这两天我淘了不少书回家,大多是给孩子的。下学期的教辅是少不了的,另外还有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语文和英语都有好几本,够他假期忙活的。一看到这些堆成山的作业,小家伙的嘴巴就开始嘟囔起来,“妈妈,好累呀!”看来积极性不高呀,只好拿出杀手锏,儿子一看立马就欢呼着跑过来抢,老母亲我得意地露出笑容,哈哈,小子你就乖乖上钩吧!
小屁孩最近迷上了历史,每天翻来覆去地研究,从盘古开天地到民国,可算得上是如数家珍。只要一有时间,立马就扑到书里去,如痴如醉。中国历史搞明白了,又开始向世界历史进军。
今天我给他准备的小礼物就是一套五彩斑斓的《不可思议的历史》系列。这套《不可思议的历史》共有四本,分为《历史上的神秘地点》《历史上的葬礼》《历史上的厕所》《历史上的鬼屋》,是由中信出版社专门从英国引进的。算是英国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吧,内容生动有趣,而且“口味”超级重,非常符合我家这种好奇心爆棚的小男生。果然一会,就听到儿子在那捧着书痴痴傻笑的声音。这套书有啥特别之处,不妨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厕所、鬼屋、葬礼、密道,你没看错,这四个词语就是这套书的主题。看到这些词语,是不是你的好奇心也立马被勾起了?下面来考考你,请听题:
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是谁发明的?在马桶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解决如厕和处理粪便的?几千年前的不列颠人在人死后是如何处理尸体和骨头的?“二战”时期的间谍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又不会被发现的呢?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存在吗?怎么样?是不是一个也回答不出来。那就跟着我一起来书中看看吧。
马桶的发明可是一波三折呢,1449年托马斯布莱特菲尔德打造了一种可以用雨水冲洗的马桶,这是最初的雏形。
接着1596年约翰哈林顿公爵发布了一种可以用上面的水箱将底部粪便冲洗掉的马桶,深受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喜欢。1775年,亚历山大卡明斯做了一个重大改进,加装一个特殊的滑动装置,不仅可以将粪便排出,还能阻挡臭味从面往上返。
1778年约瑟夫卡明斯设计出了更先进的马桶,拉一下手柄,储水箱出水可以冲掉粪便,再拉一下又可以注入干净的水。
后来一个叫罗杰斯菲尔德的工程师又进一步提升了马桶的功能,可以控制水量,不浪费水。此时我们现代人常用的马桶,才算是正式登场。
不过20世纪以前,能在房子里安装马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是不是很长知识呢?至于剩下的几个问题,我就卖个关子,不讲了,自己去书中找找答案吧。
写给孩子的书,漫画的形式最能勾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干巴巴地讲述谁会记得住呢?这套《不可思议的历史》图片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布局也比较合理美观,细节部分做了许多贴心的小标识,根据内容的不同,分别用不同的字体和大小来表达。色彩的搭配也是很丰富,红色、蓝色、黄色、白色、橘色,看起来非常协调,视觉冲击力比较强。除了漫画,还增加了生活中的真实照片做对比,让孩子们有个直观印象。
读书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想让孩子们读完了记住,就得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这套《不可思议的历史》在普及完历史知识后,为了增加趣味性,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来了个“动手做”小手工。比如在《历史上的厕所》这本书里需要孩子们剪贴完成一个‘城墙上的厕所’;《历史上的鬼屋》则是让孩子们完成一个吸血鬼的玩偶。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材料清单,大孩子可以试着自己完成,小孩子则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合作,也是一个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机会。如果家长有机会带孩子去英国旅行,后面的“探索与发现”可是个非常好的旅行小贴士哦,连地址都写得清清楚楚呢。
这套《不可思议的历史》建议7到10岁左右的孩子自主阅读,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亲子共读哦。我家已经是小学生,识字量够了,完全无障碍自主阅读,了解一些有趣的历史知识,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能勾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让他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好好珍惜。
这个暑假,老师要求不要东奔西走,安全第一,书中遨游世界,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不可思议的历史:历史上的厕所》读后感(三):“臭臭”多到淹死人,没纸也没水,古人怎么解决“肛需”?
人和人至少在两件事上是公平的,那就是都需要吃饭、上厕所。
听说过宫殿地下的皇家掏粪工吗?听说过公用麻绳擦屁股吗?听说过很多人掉进粪坑被淹死吗?
《历史上的厕所》是薄薄一本儿童绘本,但花20分钟看一眼,至少能让你笑3天。恍然大悟,原来,历史是有“味道”的,而且味道很浓,很浓。
想想,你每天要用几次厕所?如果不能冲洗,臭出来的“便便“会积攒多么大一堆?那么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城的人,每天要”产出“多少排泄物,堆积在一起,是什么味道?会产生多少病菌?人置身其中,还能活吗?
在英语中,表示“厕所”的词超过20个。《资治通鉴》专门介绍了“厕筹”(一种擦拭秽物的竹条)。可见,古今中外,人们为了对付”臭臭“,费了多少心思,想了多少办法。
示意图:古罗马公厕古罗马人特别爱讲卫生,在城堡中修建了很多公厕。例如豪斯迪德堡的公共厕所建在深沟上,将粪便用储存的雨水冲入排水沟。
但罗马公厕不分男女,没有门,座位间也没有隔板,上厕所时人们职能靠身穿的长袍遮遮掩掩。
而且,这些厕所安装的木头座位,很容易腐烂,塌陷。导致很多人掉进粪池中,他们离开人世的画面是不是极度不适?
示意图:掏粪工尴尬之三是掏粪工。一些金碧辉煌的宫殿下面,粪坑却是暗无天日的大坑,皇家掏粪男孩要点着蜡烛在臭气熏天的环境里作业。
可能因为是英国人写的书吧,里面没有提中国古人的“厕所”革命。
中国古代称盥洗室为溷,也就是猪圈的意思。也称圊,是粪槽的意思。“猪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为了节约饲料在自家的盥洗室里养猪,猪把排泄物吃掉,再用猪的排泄物作为农耕化肥。后来,猪厕传到了日本和韩国,直到今天还能看到。
示意图:城堡厕所首先,城堡需要设计合理的通道,以便及时把粪便运送出去。如果城堡被围,排“毒”不畅,粪便就会堆积成山,传播疾病,导致里面的人死亡。
其次,中世纪时,夜里人们用便壶“方便”,天亮了大喊着“当心,水来了!”,然后直接从窗口倒出去,导致城镇的街头满是齐脚深的污秽物,引来大量老鼠,带来各种各样的病毒。
此外,排污通道如果太宽敞,或者无人保护也很麻烦。在法国,有一次攻城者沿着排粪口爬上了城墙,偷袭了一座城堡。
最早时候,人们随地大小便,擦屁股也是就地取材,树叶、石头、野草这些倒能接受,据说还有用牡蛎壳、陶盆碎片擦的,真的感觉有点扎啊。(听说还有养狗办事的,不敢想)
有钱人的屁股要受优待一些,可以用布条、棉条、鹅毛、蝉翼这些柔软的材料。还可以购买服务,比如让小工在你便便时撑起斗篷遮羞,或者提着壶帮你倒水洗手洗棉条。
比如,国王亨利八世就有自己的专用马桶,有带垫子的座位,金属便盆,有侍从在旁边等着给他擦屁股。
《资治通鉴》记载最早的卫生纸替代品,叫做“厕筹”,把小竹片打磨抛光后随身携带,用完水洗一下,挂到腰间下次继续使用。
脑补一下三国的名人,刘备、诸葛亮,上面华服羽扇,下面小厕筹叮当作响,是不是很想笑?
不过这方面,法国人明显“胜出”。他们用麻绳解决后顾之忧,手持麻绳两端,前后拉锯迅速就能蹭干净。重点是在公共厕所,这根麻绳还是公用的,可多次使用……画面太美,大家还是自行想象吧。
后来,随着纸的发明,马桶拥有了冲水功能,人类解决“臭臭”问题的办法鸟枪换炮、日新月异,逐渐演变到了我们今天的样子。
看到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去也冲冲”,居然有这么曲折的历史,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呢?
因为时代的列车已经疾驰到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发展,所以站在今天看历史,的确会发现有些问题简直匪夷所思。
让孩子从小了解历史,在趣味阅读中理解历史上那些难以理解的地方,来自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伊丽莎白﹒纽伯里,选取“厕所、鬼屋、葬礼、密道”这4个一眼就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话题,写成了一套 “不可思议的历史”。
这套书中没有难记的年代、堆积如山的史料、抽象的理论,而是满篇小故事,娓娓道来,配合生动活泼的绘画,入手第一感觉就是,历史真有趣!
书中还设置找彩蛋的小环节,比如找找图中隐藏的厕所。每两页都会设置小问题,引导孩子开动大脑。包括课后的练一练,你能制作一个城墙厕所模型,看看士兵怎么从臭死人的下水道里爬出来吗?
看故事+解谜+打开脑洞+动手,全方位总动员,带孩子轻松愉快地启动探索历史的模式。
《不可思议的历史:历史上的厕所》读后感(四):冷知识大集合,段子也能开启通才之路
即使不用死记硬背历史很多年,我依然记得那些枯燥背诵的痛苦时刻,在各种相似度极高的时间,地点等信息量里摸爬滚打,那些闪着人类智慧精华的高光时刻的历史故事,也不再吸引人,转化为了程序化的5w1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怎么样,为什么。
所以我毅然决然选择了看起来更考验思维方式,而不是记忆力的理科。
然而当我离开了强制性学习的校园生活后,重新发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尤其是我的短板。
学好数理化,固然重要优秀,但是人文社科素养的严重缺乏,也未必可以顺利地“走遍天下都不怕”。
相对于更强调某一领域的突出和标准化评判标准的“精英教育”,更强调一个人全面平衡,又专又博的博雅教育,对一个人不论是学识,智慧,工作,生活,甚至是整个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博大精深,我要从哪里入手,去弥补这么多年的缺失?
好在当下大家都重视起,对孩子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就是大家有意识地用浅显易懂,丰富生动的绘本故事,来培养起孩子们的爱好和正确认知,去打开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
谁还不是个宝宝?优质精美的历史绘本必须给自己安排上。
这是一套能让孩子真正爱上历史的读物——来自英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伊丽莎白﹒纽伯里的《不可思议的历史系列(全4册)》。
这套丛书包括《历史上的葬礼》《历史上的神秘地点》《历史上的葬礼》和。
难记的年代、抽象的理论、晦涩难懂的史料,这里统统都没有!主打的就是趣味读历史,快乐学知识。
确实很适合我这样,需要从基础补齐,又想作为不枯燥的爱好的成年历史小白,进行趣味自学。
《历史上的厕所》就选择了一个很冷僻的切入点。
厕所属于当代人的习以为常,却又不太关注,不愿意过多研究的一个事物。
但厕所的起源,优化,改进,其实也是一座城市,一种文明的进步和演化。
居住在一起的人越多, 产生出的“便便”也就越多。如果不及时清理这些便便,就会传播疾病。所以,人们想尽办法,和“便便”做斗争。
这其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思路:
列明所有的问题,由简入繁,一一对应解决,有时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其他效果。
从罗马时代开始,人们意识到清洁如厕的重要性,所以开始有了最早期的公共厕所,在庞贝古城的挖掘中,得以证实;
用集中的方式,又会带来堆积的问题——比如沼气中毒,集中区域的脏乱差,人们开始想尽办法,如何安全卫生地运输;
为了解决味道的问题,人们也走了不少弯路,设计了各种奢侈的器具,设计各种方式,最终20世纪才实践出当代的抽水马桶。但其实1449年,托马斯·布来特菲尔德就设计出可以用雨水冲刷的马桶,但由于太超前于时代,所以没有流行起来。
所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发明,其实都是历史的偶然与必然多种因素的促成——我们有可能500年前就开始用马桶,也或者现在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形式。
历史就是这么微妙和神奇,某个瞬间的小小变动,蝴蝶效应会让历史的走向都变得大为不同。
《历史上的葬礼》 这本书更加小众,分享了从古至今,人们是如何怀着敬意来处置尸体。
从起先人们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认知局限,因为害怕引来不好的后果,所以好好处置尸体;
到随着认知增加,有一小拨人,比如医生,开始“肆意妄为”想通过“大逆不道”的解剖,来研究人体是如何运转的。这些只言片语的演变记录,更是一小波坚持不懈,求知求真的纯粹的人的坚持结晶。
对死亡相关的正确认知,也能帮助我们从小开始,就有意识去好好面对除了”生老病“以外的人生重要课题。毕竟很多成年人,都未必思考甚至正确看到这个必经之事。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为自己预备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场所或是秘密通道,来抵御未知危险或保管某种重要物件。所以《历史上的神秘地点》就汇集了历史上不太为人所知的那些异常神秘的地点,简要地介绍了他们可能藏着的未解之谜。
比如建于公元前2000年的著名的巨石阵,至今这些沉默的巨石,壮观又匪夷所思,藏着的秘密还不得而知;
再后来,仅仅是地域上的隐秘已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促使了密码学的发源。
当我们能再进一步去了解,人类社会前后3000年密码战的历史,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就会串联起各种熟知的事件,为我们打开另一种认知角度。
密码学涉及多种学科交叉,包括且不限于:语言学、统计学、数学、通信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
这些人类历史上的‘最强大脑’之间的对决,可能横跨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步一步被开发被破解,直至今天的量子密码。
所以密码技术的进化过程,就是历史的重要部分。
《历史上的鬼屋》 就摆脱了大家谈“鬼”色变的刻板印象,认真又不失生动性,不夸张不捏造地阐述这些流传已久的流言和传说。
如果深入研究其中,看似虚构无用的传说背后,一定有真实的内容,比如可以反映当时社会民众的关注点,可以探究兴起和流传的原因,某种侧面去印证真实的社会背景和真实事件的可信度等等。
从民俗故事,民间段子,神话传说,妖怪故事里,看这个世界,也别有一番风味。
不懂得历史知识,其实未必会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只是历史知识,就连知识本身,在不少人心中,本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获取知识,就是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而服务。
人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其实不在于知识本身的传授,而是一种理念——
追求学识的目的是学识本身,所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而不是去接受现有的知识;我们不只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
所以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鉴。
就是因为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习得更多比知识更丰富的技能。
比如面对接受到的信息,我们有能力有意识判断它的真实性;要了解各自的假设框架,并清楚如何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旁征博引,进行有意义的联想,我们还要学会未雨绸缪,先人一步,思考信息背后的其他问题;我们坚持终身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论证。
在学习中,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的过程: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论点、最后义正词严地表达结论。
虽然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做到”通才“;但如果具备比较完备的基础知识体系,就不容易出现极端的知识断层。
历史知识可以如同钱穆大师的《国史大纲》一般精炼深奥高大上,但也可以就像这套《不可思议的历史系列》趣味绘本小书一样,平易近人接地气,精美有趣很着迷。
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汲取的知识本身,途径方式,而是我们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的态度,永葆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与其无所不知,不如无所不思。
用这样轻松愉悦的方式,不费力地迈出探索舒适区之外世界的第一步,也未尝不可。
《不可思议的历史:历史上的厕所》读后感(五):2岁孩子学历史兴致盎然,只因顺应兴趣,外加巧用“三步阅读法”
文|凝妈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孩子学历史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理解自己所处现状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助于提高情商。
孩子们初中才会正式学历史,但是仅限于背诵知识要点,应付考试,对孩子能力的提升差强人意,需要更广泛地涉猎各种历史知识。
孩子们普遍感觉学历史枯燥乏味,是因为没有找到兴趣点,从小没有积累,有畏难情绪。如果孩子从小接触一点历史,到真正学习时,因为有一些基础会充满兴趣,学起来更轻松。
二宝2岁了,也想让他接触一些历史知识,正好收到了一套《不可思议的历史》,一看名字就感觉有趣,于是拿来给二宝看。没想到,文字那么多,二宝居然也很喜欢让妈妈读给他听。
《不可思议的历史》作者是来自英国的伊丽莎白﹒纽伯里,她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毕业于英国贝斯大学的视觉艺术专业,致力于创作儿童绘本。
《不可思议的历史》包括历史上的厕所、历史上的葬礼、历史上的神秘地点、历史上的鬼屋共4本书,分别介绍了人们对待“臭臭”的历史,葬礼、墓地的发展史,应对危险和保管重要物品的秘密地点是如何发展的,关于幽灵、鬼屋的历史故事。
2岁的二宝最喜欢其中的《历史上的厕所》,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正符合他的兴趣,再加上读书时可以巧妙使用“三步阅读法”,充分调动了他的阅读积极性。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2-3岁的孩子进入了肛欲期,喜欢研究自己的排泄物,喜欢感受憋便、排便的快感。同时,孩子也喜欢研究便便是怎么来的,吃下去的食物怎么就变成便便了呢?
二宝2岁8个月,肛欲期的特征非常明显,最近喜欢上了研究食物的消化。找了一些关于消化的书给他解释,他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
用牙齿嚼碎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里,胃液溶解食物,进入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成)吸收其中的营养,大肠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剩下的废物就是便便,推出去,“扑通”掉进马桶里,哗啦冲到下水道里去。二宝反复研究食物消化的过程,已经烂熟于心,同时把肾脏、膀胱、尿道的知识也研究了一番。当看到《历史上的厕所》时,简直如获至宝,正是他想进一步了解的和便便有关的知识,顺理成章地喜欢上了。
具体介绍一下三步阅读法!
1、读一读历史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历史上的厕所》专门介绍人们处理便便的历史、以及厕所的发展史,这些知识在历史课本上可学不到。总结来说,下面几个知识是孩子特别需要了解的。
①为什么要处理便便
在地球上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便便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清理,堆积如山,就容易传播疾病。
中世纪,因为环境卫生太差,引来了大量老鼠,它们身上携带的病菌传播疾病。18世纪,婴儿一天换一次尿布,孩子常常遭受肚子疼和腹泻的困扰。孩子了解这些知识,就知道讲究卫生是多么重要了,可以说是鲜活的一课。
②身体清洁的方式是如何进步的
现在便便之后可以用柔软的厕纸做好清洁工作,在过去可没有这个条件。
最早的时候,人们使用过树叶、青苔、石块或野草。中世纪时,修道院里的修士和修女使用布条,其他人则用牡蛎壳、陶盆碎片或植物枝叶。有钱人则使用鹅毛。1880年,英国的一家纸品公司才开始出售厕纸。③厕所是如何发展的
厕所一步步发展得更加便捷、卫生,看后不禁赞叹人类的聪明智慧。
2000年前,古罗马的厕所建在深沟上,使用雨水排污。中世纪,富裕农场主家使用的厕所是一个突出的框架结构。亨利八世的马桶是一个带盖子的可移动式箱子。从1449年开始,陆续有人发明了和现代接近的马桶,依次为:可以用雨水冲洗的马桶、上面带水箱的马桶、阻挡臭味的马桶、手柄控制水箱注水出水的马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孩子们看了过去粗糙的生活,对比现在的生活,必定会充满幸福感。
2、读一读脑筋急转弯,博得哈哈“一笑”
书中设置了趣味问答,答案独辟蹊径,让你意想不到,简直就是脑筋急转弯,读后博得哈哈一笑。说几个看看就知道多有趣了:
问:你会在厕所里发现哪种果实?答:花生。花生的英文peanut与小便的英文pee+nut相同,这是一个文字游戏。问:什么东西有四个轮子和成群的苍蝇?答:运垃圾的车子。(好形象吧!)问:为什么百万富翁的豪宅里没有厕所呢?答:因为他满身铜臭。(古代形容有钱人,常常用这个词。)3、读一读图画
书中的图画有卡通图画,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有实景图,真实感爆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设计图纸,清晰易懂。
大部分文字也嵌在彩色图画里。
这本书中的图画实际上比文字内容多,很有视觉冲击力,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幸福的种子》中提到,大人看书时,目光随着文字走,通过文字了解其中的意义,然后在心中描绘书中的世界。孩子则只看图画,能从图画中理解大概内容。我们读文字的时候,孩子的眼睛就在图画上,他会将文字和图画结合理解,比我们发现的内容还多,理解得还透彻。二宝经常惊呼,他把尿倒出去了、他在吃果子呢、这本书上还有个马桶呢!
孩子每次看到一个小东西,就会刻意的、反复的找出来,每次找到都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
多给孩子提供寻找细小事物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专注力和耐心。曾经专门给孩子买过一本捉迷藏的图画书,就是让孩子在纷繁复杂的图画中找到指定的图标,图标的颜色和图画的颜色很接近,像极了动物的保护色,隐蔽性极强,孩子却找得不亦乐乎。
这本书中设计了隐藏着的15个马桶图标,分布在15个页面上,需要孩子一页一页地翻开,耐心的寻找。二宝每次翻开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小马桶,乐此不疲。二宝每翻一页都会问:“马桶在哪里呢?”嘴里嘟囔着,小指头伸出来,像侦探一样认真寻找,神情异常专注。
这个设计特别赞,符合孩子的心智水平,刺激孩子的阅读欲望。
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也是大脑的六个通路之一,锻炼动手能力可以促进大脑发育。
孩子本身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尝试,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会充分调动他的动手热情。
书中设计了动手做的环节,可以按照图纸和详细的操作步骤,做一个城墙上的厕所,做好后拉拽纸柄,可以观察士兵是怎么从厕所里冒出来的。
这个手工需要用到复写纸、裁纸刀,小孩子不能独立操作,需要家长的大力参与。家长做难度大、有风险的部分,孩子做粘贴等简单工作。做成后,开始玩起来。角色转换,孩子为主玩,家长只作为欣赏者。
陪孩子做手工虽然麻烦一些,但是能培养亲子关系,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孩子拥有一个好玩的玩具,不仅增添了乐趣,还加深了对书中所涉及知识的理解,也是一箭双雕。
《不可思议的历史》内容新颖、设计巧妙,给了我们“三步阅读”的机会,让一个2岁多的孩子也能喜欢读有些深奥的历史书。推而广之,这种方法在读其他书籍时也可以拷贝,让深奥的书籍变得有趣,让孩子饶有趣味的阅读下去。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