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是一本由申赋渔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一):我们今天能否读懂古老神话
虽然关于中国有无“史诗”的问题很早之前就有过热烈讨论,沈从文、闻一多等学者也都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不过争辩的中心更像是围绕着“史诗”这个词语的认知定义展开的。假如单纯以叙述神话体系、有清晰脉络感来判断的话,可以很遗憾地说,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史诗作品。因为中国神话的形式是零散的,见诸民间片段,这也导致中国神话版本众多,难以捕捉。《诸神的踪迹》可以说是一次尝试,将上古时期的历史用故事化的形式编纂,其中添加了许多作者的细节想象。这是否会对神话的本体意味产生冲击,这种处理方式又能否解答关于中国神话的问题?一切依然有待讨论。
【关于中国神话的两个问题】
中国的历史,越往前越模糊。司马迁曾经写过:“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近现代以来,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把商代已经夯实了很多,但要做到文字上落实“殷以前诸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帝、三代之记,尚矣”。尚,就是,上。从商代往上,就是中国的神话时代。神话时代的中国,是什么模样?一位文学作者新近推出了一本《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以下简称《诸神》),倒是可以帮我们审视一下神话中国的基本面貌。
《诸神》把神话中国分成了十八个章节。第一章就是盘古女娲,接着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加上尧、舜、禹,每位传说人物各有一章,凑成十个章节。大有把中国上古神话时代一扫而尽的气势。后面又分八章,分述夏、商、周三代。大禹的后人,启和少康占了一章,这就是夏代。伊尹、傅说这两位上古能臣各为一章算是商代。吕尚、伯夷叔齐、周公、周穆王这四章跨越了周代,看来作者对西周还是最厚爱的。最后,以“中国龙”结尾,这本神话大作就结束了。
这里可以看出,全书以夏商周为界点分成了两部分。夏商周是有历史支撑的部分,在这之前,有些人我们认识,另一些我们就不熟悉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神农和黄帝,我们自称的“炎黄子孙”就是打这儿来的。
【“炎帝已经没有了退路,只好与黄帝决一死战。……黄帝驱使熊罴貔貅貙虎走在前面,野兽的咆哮声惊天动地,天空中盘旋俯冲着雕鹖鹰和鸢,凄厉的鸣叫声令人心惊胆寒。潮水般的人群,挺着长戈,挥舞着剑斧,呐喊着直压过来。……恶战一连打了三场,鲜血如河水一般流淌在大地上。已经是疲惫之师的炎帝军队一败再败,他再也无法坚持了,只好投降。炎帝的部族全归了黄帝。两个大族就此合并。”
还有“大禹治水”的事情,也很熟悉。“(禹)把四处蔓延的水引入小河,小河引入大河,大河再引入东海……禹导引着黄河水流到龙门山。水愈近,愈被两岸的大山夹得紧紧的。呵呵岁暴怒了,横冲直撞起来,一时间浊浪滔天,却无路可走,又折回头,倒灌而出。刚刚平静的原野,又是波浪滚滚,禹让人用巨斧开山。硬生生地在大山之中劈出一座百步宽的石门。黄河之水一泻而下。”——发表版本被加上此段】
现在,本书的写作方式已经很明白地展现出来——用通俗的文字,把中国古代的神祇事迹,重新再讲一遍;在古文翻译成白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再创作。显然,本书按照某种结构,有目的挑选了一些故事,然后进行了文学扩写。这随之导致了一些困惑,留给我们两个问题。第一,这些神祇的排序有什么关联,是谁给出了这样的顺序。第二,中国神话神祇的故事,是怎样被不断扩充的,有没有一些基本的标准。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钻研到神话的世界中。
【中国神话的“箭垛式”增长】
首先,我们要明白,《诸神》的结构就是罗列了上古的帝王。我们把夏代以前的神祇统称为“三皇五帝”,先有“五帝”,后来才有了“三皇”。
孔子最早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五帝”组合,有黄帝、颛顼(黄帝之孙),帝喾,帝尧、帝舜、帝禹一共六位。大概是觉得帝禹是夏代名义上的开启者,将他撇开,把前头五位凑成了“五帝”,还给他们写出了大致的事迹。
今天通行的“三皇”,来自西晋皇甫谧。他把神话时代以来的王都排好了队,一开头就是伏羲、神农和黄帝。从这里开始,黄帝就正式从过去的“五帝”中被提升到了“三皇”。顺便还把原本是两个的神农和炎帝合二为一。为了填补“五帝”中缺席的黄帝,皇甫谧又增补了一个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还是保持位次不变。就这样,现在看到比较流行的“三皇五帝”,在西晋时才终于到齐。
直到这个时候,这些上古神祇的事迹都还非常有限,而新的契机也随之出现。战国后期出现“五行”之说,在西晋遇到了新成立的“三皇五帝”组合。“五行”却不凑着五帝,偏要从“三皇”开始,把原本时段相承接的五人,编成了伏羲(东)、神农(南)、黄帝(中)、少昊(西)、颛顼(北),五个方向的主神,代表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而帝喾、帝尧、帝舜这几位就被当作人间的首脑,放在了一边。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理解《诸神》中看到的神话格局和主要故事是如何产生的。讲到伏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他是东方的天帝,还配有自己的属官。说到神农时,就说他是南方的天帝,等等。为何这样搭配,原因就在这里。而在最初的时候,他们本来并没有这些特征。同样,原先在谱系中,不能和三皇平起平坐的少昊、颛顼,就因为搭上了“东西南北中”的班车,直接排到了他们后面。对于后面的几位,次序也就顺延下来。但这种排序是非常有问题的,早先没有系统的神祇,被归入了某个体系,显得非常牵强。另外将“三苗”和“苗蛊”联想在一起,也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并对读者产生了误导。当然,这也是中国神话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在夏商周三代中,《诸神》为何单独提出这几位来讲他们的神话,原因就正好反过来。三皇五帝,是原本没有记载的时代中,似乎最值得可靠的部分。而夏启、少康、伊尹、傅说则可能是,历史时代里,最离奇的部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人们在继承这些神话的过程中,不断增添了许多额外的情节,使这些原本事迹并不超出平常的人物,逐渐跃出了最初的框架,变成了某位传奇人物。
所以,我们在《诸神》中也就看到了中国神话塑造的一个传统——前人搭好框架,后人添砖加瓦。上古神话在西晋定型后,历朝历代都不断增补了新的版本。最早的“五帝”事迹只有一鳞半爪,越往后,情节反而更加丰富,篇幅越长。这就是“古史辨”学派说的,中国神话的“箭垛式”增长。
上个世纪,袁珂先生已经编成了《中国古代神话》,将这些原本寥寥数语的神话层层演绎。《诸神》一书也如实延续这一传统,用文学语言把商王武丁的夫人妇好描绘一番;又把武王克商的事情重新叙述一遍,凭空增添了许多想象的情景;还要替周穆王和西王母的遭遇,铺垫一些暧昧的氛围。而这些是历史文本原先所没有的。
坦率地说,这种直白,但不简单等同于白话翻译的再创作过程,或许可以使行文更加流畅。但这种文学性的增长,同样也会增加读者的困惑,毕竟,许多原本不见文献记载的内容,只是出于作者的浪漫想象,而被不断添加出来,使晚近的读者陷入了理解的迷雾。
【神话的价值】
【中国古代神话,实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诸神》一书实际上将中国神话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部呈现了出来,能让我们站在更好地角度,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世界各地都有神话,然而拿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进行比较,就能发现,中国神话的确不如西方神话那样历史漫长,可以上溯久远。比如《圣经》中的“大洪水”神话,可以找到苏美尔楔形泥板文字的源头。西方神话在故事的连续性和人物特征上更加鲜明,的确可以从神话中,寻觅远古历史的痕迹。所以,西方神话也因此有了史诗的传统。
而中国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来自远古,只是相对较晚的时候,才陆续出现的。比如,在中国有关“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最初的“洪水”和“龙门”只是两个渡口的名称,经历了后来无数次改编后,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大约到战国时代的人们,为了各自的学说,提出了一些貌似上古的人名,作为自己观点的注脚。随着这些学说在日后发展出的政治价值,那些原本单薄的人名,就被一再扩充,事迹也就通过一次次编写不断被“制造出来”。比如,尧舜的禅让,就是因为历史上僭主的崛起,而被不断翻新。
我们可以看到,早先没有系统的神祗,被归入了某个体系。原本没有关联的伏羲、神农,因为“五行”的关系被编排进了同一个秩序。所以,某个神祗的事迹可以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被不断提出,但这些却很难被当作历史而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在《诸神》中,只能看到一些缺乏有机联系的片段,却不能将它们编织进一个脉络。一旦有意将它们合入同一领域便显得非常牵强。比如将“三苗”和“苗蛊”联想在一起,完全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并对读者产生了误导。当然,这也是中国神话本身存在的问题。
不过说实话,神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古董”,《三国》、《西游》也是在前人基础上多番敷衍的成果,这不妨碍他们成为千古名著。所以,我们也不必为中国神话的不够久远感到神伤、气馁。我们今天看到的北欧神话诸神,早就在漫威宇宙的好莱坞大片中惩恶扬善了。西方神话中的上帝,也经常参与人类社会的建设。连印度教的湿婆大神,也可以换成阿米尔汗的面孔,到现代社会来走上一遭。中国的上古诸神,既然本身也有着历代拼接、改编的明显痕迹,不如放下身段,抛开高冷姿态,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提取出来,加以阐发。或许也能走出一条更现代的亲民路线。
当然,神话终究是神话,要书写历史,尤其是严肃的历史,仍应区分事实与传说。——发表版本无此段】《诸神》一书,作为文学创作,或有价值,但是如果不是有新的考古证据支撑,再浪漫的神话,也需要谨慎对待。最后,期待一下,随着各地先秦资料的出土,当有更多古代神话资料发现。希望那时,不论严肃还是浪漫,我们可以写出一部真正的“中国古代神话”。
世界各地都有神话,然而拿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进行比较,就能发现,中国神话的确不如西方神话那样历史漫长,西方神话在故事的连续性和人物特征上更加鲜明。所以,西方神话也因此有了史诗的传统。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7-10/21/content_698878.htm?div=-1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二):品读历史,犹如品一副生动的画卷~
世界从何而来?人从何而来?
神学家认为世界与人都是上帝、神创造的。
无神论者们则是认为宇宙膨胀分裂造就。
神、人之分,有何不同?神与人又有什么渊源?
而后神是怎么生活?是否还在人间停留?
这些早已成为人们半知不解的问题。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三):龙的,传人
那些神话,成为了最初认识你的星空。
依然记得儿时最早听到的神话故事便是嫦娥奔月了,那时候,总会等月亮最大最圆的时刻趴在床边对着她指指点点;仿佛下一秒嫦娥就会对着我微笑。那些故事一边被讲述着,一边让我感动着。
盘古开天辟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和西方的神灵一样,我们的传说中的盘古诞生于天地混沌的时刻,当他醒来的时刻,黑压压的一片。他伸展着手脚,周围便得到扩张。他日复一日生长,天和地渐渐有了雏形。他手举天,脚踏地。天和地在他的支撑下逐渐拉开了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他用尽自己的全力,终于倒下了。他的身体、躯干,都化为了能见到的星辰宇宙、山川河流。
女娲补天当天地而生,缺乏的便是生灵,女娲造人便是古人对于人类起源的幻想。她觉得尘世间太过沉闷,便依着自己的样子造了些人出来。人类便开始在盘古躯干化为的大地上生存、繁衍。但是,那个神人共存的传说中,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不周山的倒塌引起了惊天洪水,人们四散逃亡。女娲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遭罪就炼石补天。最后疲倦地睡去。
他们是上古的神灵,为东方幻想开了一扇门。天地、人神,都在这世间共同生活。东方的神灵起先并未高高在上,人们总是能和他们进行沟通。这就是东方人身上总会带有灵性的缘故吧。
女娲补好天之后,人们繁衍不息,在这富饶的土地上。他们尽情地生活着。越来越多的部落,各式各样的能人。可人毕竟是凡人,总会生病、发生意外。神农氏尝百草便是发生在这个时刻的故事。山间万物,皆有灵性。他走遍群山,只为知晓身边植物的药性。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植物在他的一次又一次尝试中被编纂、被整理。他尝遍百草,为的是天下民生。最终,他尝到了断肠草——这毒性剧烈的植物,合上了双眼。他的足迹走遍了周围的山水,他的肠胃经历万般蹂躏,只为黎民不再痛苦。他成为了三皇的一员,历代受着人们的敬仰。
人们战胜了病痛,懂得生活。分散而居的人们逐渐移居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黄帝、炎帝、蚩尤,成为了力量最为壮大的三个部落。天下统一的局势如弓上的劲弦,一触即发。终于,蚩尤和黄帝、炎帝发生了战争。双方皆有众多特异之士参站。蚩尤的部落起先占有优势,然而天道存在万人心中。黄帝得到了神明的帮助,指南针等众多的发明应运而生,一一破解蚩尤的战场法门。战事得到逆转,黄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和炎帝结成一个部落。自此,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神龙遨游龙的故事,穿插在这些神话之中,没人知晓龙的来源,也没人知晓龙的去处。他能腾云驾雾、直冲云霄,又能深入海底、翻江倒水;他可一日行千里,与蚩尤大战,又可生九子,各具神态。他是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却又是民族精神的一个图腾。他是人们心中的神物,却又是那么触手可及的倒影。他的显现,总会有大吉,他被视为祥瑞的征兆。
或许,他是盘古的化身,或许他是女娲的精神,再或许他是神明赐给华夏民族的守卫神。他在之地,祥瑞不断。
虽不见其身,但深知其名。他活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就像这些故事,当你仰望星空,那或是盘古的须发,或是女娲的宝石,月亮上的嫦娥在翩翩起舞,神龙在每个人心中翻腾。我们爱着这些故事,就像我们爱着这个民族。我们是龙的传人,那些故事是最初了解她的炫目星空!
《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读后感(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你看懂了吗?
每个民族发源之初,都会有自己的神话故事,或美丽或壮阔,引人遐想,发人深思。我们民族也不例外。
以前觉得神话幼稚,看过一笑了之,现在发现,它并不全是先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其中深意满满。我们的原始先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从人类诞生之初就一直困扰着我们、至今也没有答案的一个困惑。
那就是——
世界从何而来?人,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
紧接着,就是,人类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的?又如何能存活得更好?
现在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说的。
祖先说,我们的世界刚开始时一片混沌,形状像鸡蛋,圆圆的。在这片混沌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孕育出了一个叫盘古的人,有一天他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周围漆黑一片,就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变成一个大斧头,抡起来,朝周围砍去。轰的一声,圆圆的这个东西破裂了,分成两部分,重的浊的东西向下沉,变成了地,轻的清的东西上升,变成了天。天地分开了,盘古顶天立地于天地之间,每天都在不断的生长。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深,盘古变得极为长大。盘古死后,身体化为世间万物:呼吸化成了风雨,喊声化成了雷电;左眼化成了太阳,右眼化成了月亮,身体四肢化成了高山,血液化成了江河,筋脉化成了地里,肌肉化成了田土,皮肤化成了草木,牙齿化成了金石,汗珠化成了雨露。
就这样,世界形成了,万物具备。一个不少。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模一样。
可是世界是有了,盘古却死了,人类怎么办?从哪里来呢?
别急,女娲娘娘来了,她仿照自己的模样,用泥土捏出了人形,朝它们吹口气,泥人就变成了真人。后来她捏累了,就找来一根大草绳,往泥土里一抡一甩,泥土四处飞溅,飞出去的泥点点就变成了人,密密麻麻一大片。
也有一种说法,说我们人类是伏羲和女娲的后代,而伏羲和女娲是亲兄妹。他们是最早的人类。他们从哪里来呢?他们也是从像鸡蛋一样的混混沌沌的大气团中化生出来的。他们上半身是人体,下半身却合为一体,上面布满了金色的龙鳞。所以,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
降落到地上后,大地母亲用伟力帮助他们分开了,下半身化成了双腿。这对受天地之气、日月之精而生的亲兄妹,感受到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无比冷清,就向天神祝祷,希望结为夫妇,繁衍后代。
他们二人各自在山顶上燃起了一堆篝火,向天神祈祷:如果同意他们二人结为夫妇,就让两股青烟合而为一,如果不同意,就让两股青眼各自反向散去!
结果,两股青烟慢慢聚拢来,合在一起,袅袅上升。
人类历史上第一对夫妇诞生了。他们是亲兄妹,虽然有点儿违背伦常,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繁衍后代,他们只能在一起结婚。
那么,人类繁衍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试想一个家庭,多了几口人之后,会发生什么呢?首先,吃的东西不够了。多了几张嘴,可不是添几双筷子这么简单,原先的食物存量已不够消耗。吃的不够了,就可能会因为抢吃的而发生争抢、打架等恶性事件。而一旦发生打架,就有可能造成碗碟子摔碎、凳腿子摔断、扫把柄折断等破坏性后果,狼藉满地,亟须灾后重建。
所以,当世界上人口多了之后,发生的就是类似的后果。
人越来越多,食物显得越来越匮乏。人们采果子啃树皮,很快啃完了一片,不得不换个地方啃,而下一个地方在哪里呢?找到下一站之前,不得不挨饿,或者争抢。
当然,除了摘果子啃树皮,人们也捕猎,可是这个捕猎得看运气啊,碰到一头鹿,跑得比它快,倒是有可能成,吃个几天,要是碰到一头老虎呢,也可能反被老虎捕去。
遇到打雷闪电、刮风下雨下雪下冰雹,没有火,没有遮挡的地方,冷得瑟瑟发抖,也可能冻死。
所以,这个世界虽然河泽遍野、山林披秀、万物共生,但是也是有缺陷的啊。而最大的缺陷,大约便是发生洪水这样的大灾难。
注意啊,在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过发大水的事件,古希伯来神话里有挪亚方舟的故事,而在我们民族的神话里,也有类似的故事。说是在伏羲女娲的时代发过大水,他们俩躲在一个大葫芦里存活了下来。也有的版本说,共工因为打架打不过颛顼(一说女娲)——打架可能是为争夺资源——怒触不周山,把支撑天、地的柱子撞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太阳、月亮、星星都朝西北方移动;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江湖流水都朝东南方向流去,发了大水。人类遭了殃。然后,有了女娲炼石补天,杀黑龙,积芦灰止水,拯救人类的故事。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那个时候真的有过这样的滔天大难,也说明人类的活动,可能会对世界造成某些破坏性后果。
那么,面对这个有缺陷的世界,面对世界上的灾难,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的始祖伏羲在一土坛上,盘腿而坐,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闭目沉思。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幻象,突然有一日,大河上忽然白浪滔天,一匹龙首神马从河中心破浪而出,它的背上有一幅方框和五组黑白圆点组成的图案,这就是传说中的“河图”。伏羲顿悟,依照“河图”,画出了一幅图:中间是黑白两色合抱成的圆,四周东南西北,再加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共八个方位,分别是“乾、巽、坎、艮、坤、震、離、兑”八卦,每个卦画上三道或连或断的横线。相连的横线表示阳,断开的横线表示阴。这就是八卦图。
八卦图中间的黑白两色就表示阴阳二气,合抱的状态称为太极,“太”就是至大,“极”就是元始,“太极”就是至大的天地万物之始。八卦代表着组成这个世界的八大要素:天、地、雷、风、火、水、山、泽。它们组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天道、人事相互影响、变化联系。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会有生有灭有变化,但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原理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这个原理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万物化生于阴阳、宇宙之运动永不停息——
所以,我们人类应该仿效天地,像天上的日月星辰永不停止转动一样,生生不息;像大地滋养万物一样,和顺宽厚。
这就是后世《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伏羲以天地为师,悟出了天地间最根本的道理,从此,人类有了精神的指引和力量,法天、象地,做出了一桩又一桩的创新,战胜了一茬又一茬的困难。比如,受蜘蛛网启发,结绳为网,从此捕鱼捕狩,效力大增;受鸟巢启发,筑屋安居,从此得以躲避风雨;受鸟啄木启发,钻木取火,从此有熟肉吃。
伏羲之后,炎帝神农尝百草,尝出了能够播种的谷物,从此,人类得以安居乐业,免除了迁移奔波之苦。黄帝更牛,上治日月之行,下治五谷登熟,创历法,作指南车,制衣冠,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作礼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伏羲、神农、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兆始者,他们的伟大之处即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就是弥补,因为世界不完美,所以,通过人力弥补世界的不足,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中国文化将天、地、人三者并列,称为三才。
而我们的文明向来是以天地为师、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境界。生命来源于宇宙,最终归于宇宙。我们耳熟能详的夸父追日,最终的结局是夸父死后,化为邓林。化为邓林,从一种生命化为了另一种生命,最终回归自然,表明了生命本与宇宙为一体。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命观。也是佛学东进以来,和中国文化得以最终融合的原因之一。
这些大约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