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8 00:4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的读后感大全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是一本由(美)戴维·加洛克(编)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6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精选点评:

  ●这书我买了快有5年了

  ●这本书现在哪里有啊?

  ●看得脑袋疼……不知是不是pdf版的缘故。看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

  ●好

  ●一本珍贵的书

  ●特稿圣经

  ●当一个好记者可真难。

  ●学新闻是一件有趣的事,老师说好的新闻会让你起一身鸡皮疙瘩。。哈哈哈

  ●面对翻译体,只是得其神,而难见其形。参考意义并不很大,不如多读两遍何伟谢丁。。。

  ●正如普利策特稿的评定标准那样,每一篇都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都是写作高手。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读后感(一):如何做新闻

  阅读这本书使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两本书都揭示了如何写作出真正的、令人惊叹的报道。只不过前者更倾向于一本工具书,后者则是众多优秀特稿作品得集锦。相比而言,《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更能吸引普通读者,因为一个个故事得呈现更具有趣味性与震撼力。

  电子媒体时代,我已经很少阅读新闻,习惯了去微博上了解信息,寻找事物的蛛丝马迹;再加之国内不容理想得新闻环境、统一苍白的宣传模式,更使我对新闻,对新闻理想产生了怀疑。

  而《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篇篇优秀的新闻作品,更是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与冲击。它不仅有天灾人祸、有举世闻名的大事报道,也挖掘日常生活中平民百姓的生活点滴。通过巧妙的叙事尤其是生动的细节呈现,让我们走进故事的故事、人物的背后。

  一篇篇特稿的成功,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必不可少,一是作者对采访地区、采访对象的长时间的深入观察,从而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二是作者对细节的呈现,丰富了个体的生命,加深了读者的记忆;三是自由的新闻环境给予了这些报道被世人所见的可能性。这三个方面的相互助力、相辅相成,从而才使得一篇篇特稿作品得以产生,才使得一个个作品中的个体被世人关注,作品反映的问题被世人深思。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但是,在经济、政治、技术等的制约下,新闻越难越难以保持客观公正的状态,越来越成为权贵、商人追逐利益的工具。在如今这个世界,好的新闻作品越来越少,反倒是大量不实信息充斥在人们身边,不仅不能让人们得到知识,反而将人们引导至错误与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新闻理想日益模糊的情况下,这本《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或许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创作?怎样的新闻环境才有利于真相的传播?真正的新闻究竟给记者、被采访对象、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不仅是我们该思考的,更是我们应该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的。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读后感(二):我的困惑与解答:“非虚构”

  6月1日阿啃博客《作家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现实?》区别了两种文学:“纯粹的为艺术的文学”与“为普通人的文学”。哪一种更逼近真相姑且不论,文末所引傅国涌老师的一段,确实有理:“在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社会,或者在一个前现代、前文明的社会里面,在一个还没有最终迈入现代文明门槛的社会里谈文学的纯粹性,谈论超越于普通人生活之上的文学,那种高超的文学,至少是太奢侈了。”

  但是我迷惑了,从这个基点出发,现在的中国文学,似乎不需要虚构,只需要实录。那么专制状态下的文学创作,究竟如何进行呢?是否可以继续追求文学的审美功能,追求文学的娱乐功能,追求文学令人迷醉暂时忘却现实的功能?文学常想超出物外,却为现实的地面拉紧。怎么解决?

  查寻普利策奖的时候,发现了很好的答案。普利策奖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新闻奖(14个)与文艺奖(7个),文艺奖除音乐作曲奖外,另外六类分别是:小说、戏剧、诗歌、美国历史、传记、非虚构(Non fiction)。

  “非虚构”奖项是1962年增设的:“不适合收入任何其它类别的非小说作品。”(《不列颠百科全书》1999年中文版第14册第17页)。

  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转型的中国,并非不需要文学,然而就紧迫性而言,更需要的是非小说的记录。胡发云《如焉》当属于非小说,杨显惠《夹边沟纪事》、《中国农民调查》、李大同《冰点》系列……都属于这一类。现实变化太快,超乎想象,众生悲苦,一一记录便是。

  查建英与孙甘露的对话中(《八十年代人都同在一个舞台》),把“非虚构”的功能讲得非常清楚:

  “《纽约客》的非小说长文,非常有作家性,这就是60年代以后美国新新闻主义的尝试,吸引了一大批作家……《纽约客》经典的作家,他们的栏目就是非小说类,统称‘Non fiction’。这种文体很经典,但是跟中国的报告文学又不一样,和中国的小说更不一样。这种东西非常易于记录变化中的生活形态和人物。它实际上就是一种描述。”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读后感(三):由普利策新闻奖所想到的

  国外相对宽松的媒体环境,让传媒业第四权利的作用相对的得以贯彻,纵观2018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其中不乏针砭时政的报道且多调查性的揭露,尤其是对于政界官员的揭露和鞭策,甚至影响到政事历程和法规的制定。欧美的宽松新闻环境无疑是会带来巨大好处的,从Ellen脱口秀中奥巴马与第一夫人和Ellen的亲密互动,可以瞥见的是,政治并非和人民用一堵围墙隔开,也不会是民众“谈虎色变”的缘由。且不谈论政界官员出入媒体的必要性和背后意图,倒是可以浮光掠影的,有当年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影子。 中国新一轮的媒体改革,为了缔造强大的“中国之声”,重新命名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而原为其下管理的电影部门,如今也成了被中宣部直接领导的电影局。从开始的禁韩令到限制境外影视作品的进口,再到似乎可以预见的,对影视作品内容的新一轮加强版控制,似乎中国的广电媒体,在那有限的商业化运作中,也在慢慢的浸透着propaganda的味道。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揭露性调查和新闻的督促和鼓励,而国内的调查记者因投入周期长、获利少且常常安全不保,导致数量在不断的减少,这项最能体现新闻从业者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职责,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歌舞升平外景下的奠基的炮灰。 最起码从我这个quasi-newsman的角度来看,国外的媒体从业环境更对我有吸引力。2016年普利策重头大奖公共服务奖获得作品,由美联社四位女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做出来的特稿,尤其对我这种轻伪女权主义者,真的是一种震撼。我似乎从这四位女记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无处安放也无人能懂的情怀,和似乎遥不可及的努力的方向。 新闻媒介设立之初,就是隐形的政府的耳目喉舌。但是社会在进步,“过犹不及”是很有道理的,propaganda也是这样。当年李大钊和胡适有关“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似乎在今日中国的媒体界正在上演。其实国家社会和人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完美,只不过是愿不愿意面对和承认罢了。我当然知道,特殊国情造就的特殊媒体环境,各有千秋。但就行业论事,第四权利才是未来社会里新闻媒介应该发展的方向,而这种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感的媒体人和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加上一个不会限制控制和打压的外部环境。 温室长不出参天大树,一个母亲若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家庭,确实不应该强迫孩子并且给孩子们规划好一个看似完美的未来。 奠基犹在,给情怀最崇高的敬意,纵使是魂魄一缕,也有惠泽他人的可能。 词不达意,勉勉强强。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读后感(四):与时俱进的普利策奖

  第95届普利策奖昨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公布,单从获奖名单上看,这届似乎和往届一样平淡无奇,但这种平静的外表并非普利策奖精神的实质,普利策奖的两大门类是新闻和艺术,它们都是时代精神的直接记录和折射,因此,普利策奖也是与时俱进的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种种变化,这是它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从一开始就确立的标准。

  普利策委员会:变动的权力来源

  约瑟夫·普利策,这个自我奋斗的犹太人,美国梦的最佳体现者,代表着19世纪美国新闻业卓越成就的顶点,是那个时代作为熟练的新闻出版人。他精力旺盛,不屈不饶,终其一生,率领新闻业与不诚实的政府斗争到底,他也从未从激烈的竞争中退缩过。

  他旗下的《纽约世界报》和《圣路易斯邮报》改写了新闻业,他也是第一位要求以大学水平来训练新闻从业人员的人,当然,他之于世界最大的贡献,还是创立了我们今天的普利策奖。

  在1904年的计划中,普利策奖有4个新闻奖、4个写作和戏剧奖、1个教育奖和4个旅行奖学金。但是,作为一个对时代变化极为敏感的人,普利策为奖项的变化留下了预留空间,他设立了一个监督咨询委员会即普利策奖委员会,给予其权力,“可以根据时代变化、公众利益和公众需要来悬置或改变任何奖项”。如果不能达到他所确立的卓越标准,委员会也可以不颁发任何奖项。

  自1917年开始颁发以来,普利策奖委员会已将奖项增加到了21个,引入了诗歌、音乐和摄影奖,这都充分体现了创办者的精神和意愿。

  1997:互联网时代的精细变化

  1997年,约瑟夫·普利策诞生150周年之际,普利策奖委员会引入了具代表性的根本变化:在承认互联网新闻与日俱增的重要性上,迈了重要一步。从1999年开始,在公共服务奖项上,它承认了在线新闻也可以递交作品,最终,在2006年,委员会决定在14个新闻奖项中全都包含网络作品。在2009年以后,竞争者扩展到了只有在线服务的新闻机构。

  另外的主要变化来自音乐奖,这个奖项通常只颁给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但是在1998年,参加者扩展了,有大批其他门类的音乐家参与。为了适应这种将主流音乐带入奖项的趋势,1997年的普利策音乐奖颁给了温顿·马萨利斯(Wynton Marsalis)的专辑《土地之血》(Blood on the Fields),这张专辑包含了强烈的爵士元素,是第一张获得此奖项的爵士专辑。在2004年,委员会扩展了音乐奖的定义和评判团的组成,带来了大批多门类音乐的参与。2007年,音乐奖颁给了奥奈特·科尔曼(Ornette Coleman)的专辑《声音文法》,这是第一张获此奖项的自由爵士专辑。

  争议中的普利策奖

  自颁发以来,普利策奖一直处于争议之中,考虑到评奖过程的主观性,这种争议不可避免。委员会从未屈服于流行趣味,许多获奖书籍都不是畅销书,很多获奖戏剧作品也都是在非百老汇或地方剧院上演。

  在新闻奖类别中,主要大报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获奖甚多,但委员会也注意到了很多不知名的小报纸的作品,比如1995年的公众服务奖颁发给了位于圣托马斯的维尔京群岛日报,以表彰其揭发了当地的搞犯罪率与腐败的司法系统之间的联系。2005年,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维拉勒特周报因报道了一个地方官员对一个14岁女孩的不正当诱引获得了调查报道奖。

  在写作奖项上,随着时代趣味的变化,普利策奖开始变得不那么保守。在1963年,戏剧评审团曾提名了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的《谁害怕维吉利亚·伍尔芙》(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是委员会给予拒绝,称其剧本在社会道德方面不够妥当,这是因为当时该剧本因大量性内容和粗俗对话引发了争议。但是在1993年,戏剧奖颁发给了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的《美国天使:千年路途》(Angels in America: Millennium Approaches),该剧本涉及到了同性恋和艾滋病的问题,并有大量猥亵内容。同样是因为趣味上的争议,委员会曾在1941年拒绝了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但在1953年将小说奖颁发给了他的《老人与海》。

  虽然存在种种争议,但委员会一直坚守承诺,对其选择过程保密,拒绝公众讨论。这些争议并未减损普利策奖的威望,它仍是美国新闻和艺术界最有声望的奖项。在文字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中,争议时不可避免的,是成长的必须,普利策奖仍继续是美国高品质新闻的推动力,并因美国在新闻和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获得全世界的关注。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读后感(五):普利策获奖作品告诉你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文/刘西楚

  白岩松说,一个好故事,从内容层面上看,包含人和人性、悬念和逻辑,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细节。

  好的细节,会在聆听者产生倦怠的时候,将他再次带入故事。被细节牵引着的人,聆听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看过普利策新闻奖作品,你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新闻还能这么有趣?但等你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或许你还会追问一句:为何那些充斥着“主旋律”的新闻只有口号,那些最打动人的细节到哪里去了?

  下面我们就从这篇以细节取胜的普利策获奖作品说起吧。

  1.

  这篇报道名为《艾滋病在哈特兰》,作者是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先驱报》的记者杰奎·巴纳钦斯基。记者深入故事主人公的公寓,对生活在哈特兰乡下的一对同性恋人,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采访,直到他们因艾滋病去世为止。

  最后,杰奎·巴纳钦斯凭借“细腻动人的细节和丰富的内容”,获得了1988年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最佳特稿奖。

  就像作者开篇导语所说,“已经有很多文章写过逼近艾滋病人的死亡了,但少有文章提过他们在临死前的生活。汉森和汉宁森想改变这种局面。他们敞开心扉,向人们讲了从生到死的整个故事。”整个故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只有最后一部分写到汉森死后的种种情景,其余笔墨全放在汉森跟艾滋病作斗争上。

  “…但诊断结果只报告了故事的一个方面——死亡的那一方面。诊断结果没能说明人所做的努力。汉森在农村生活,曾参与过旨在维护地球和平的运动,现在,尽管他被确诊为艾滋病,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不管这未来有多短。”

  2.

  【爱,好故事的灵魂】

  “截止1981年,美国已经确诊了36000例艾滋病患者,明尼苏达有210名,汉森就是其中之一。”长久以来人们关心的只是艾滋病患者数据的变化,如果说有人关心那些患者也只是想满足八卦的心,以及助长自身的优越感。少有如杰奎·巴纳钦斯基一样,如此近距离地去关注他们的生前。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是富有爱心的。

  报道中通过细节描写,向读者展现了,汉森与汉宁森如普通情侣般的爱情;汉森对生命的热爱;老汉森对儿子深沉含蓄的爱;汉森母亲和姐姐对汉森包容尊重的爱。——这些个爱就是抽象阶梯的顶部(关于抽象阶梯会在文末交代)。

  3.

  【细节,拉近读者与当事人的距离】

  好故事的标准很多,其中一个是能让读者产生共情。而生动细腻的细节,会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通过作者的描述,仿佛远在异国的当事人就住在你家隔壁,你能“看到”他所看到的,能“听到”他所听到的。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使读者与当事人有了关联感。

  “小小的快照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还沾上了墨水。照片上两个穿着T恤衫和灯芯绒裤的人站在围墙前,满是肌肉块的胳膊互相搂着对方的肩膀,远处田野里一头牛望着他们。照片曝光过度,但效果还不错,看上去好像1982年夏天的阳光太强了一些。”

  这段是描述汉森生病之前的模样。短短100字左右我们就知道了汉森和汉宁森的外貌特征,他们拍照时的背景,照片的新旧度。同样也为接下来叙述汉森生病后的模样,作鲜明的对比。

  “炎热的夏夜,他和汉宁森睡在门廊楼梯上的一张双人床上。房间因为有了树荫而凉快,不断有微风吹过房前。他们能看见邻居们进进出出:白鹭、苍鹭、加拿大鹅,它们在池塘里嬉戏。附近树上有猫头鹰,一只猎鹰在屋檐下搭了个窝,黑夜中,有小鸟为他们唱歌。”……“那年正是选举年,狄克正竞选国会议员。当他出去竞选时,我会点起蜡烛,等他回来。对他来说,开车回来,见到蜡烛光,是一个温馨的信号。”

  通过这段细节描写你有看到了什么?你会忘记他们同性恋者的身份,只是艳羡他们温馨的生活。说不定还会想起某年某月,你和你的TA一起立黄昏,互问粥温否。

  “汉森这晚很平静,看上去心烦意乱。病房电视机里放棒球比赛,他喜欢的投球手丢了分,但他一点也不感兴趣。夜里他起过一次,吐得很凶。但他闭口不提呕吐、头痛的事。”

  这里特地提到了棒球比赛,透过这个细节我们能感受到,病魔似乎已经把汉森制服了。让他连最喜欢的棒球比赛也无暇他顾。

  像这种细节在文中处处可见。如果你还不会写现场,就从你能看到听到的细节下笔吧。

  4.

  【原话,引述当时人的原话】

  没有什么能比当事人的原话更能体现他性格的了。

  文章第二部分着重描写汉森关于“人性的测试”。作者大量采用受访者的原话。通过他们的原话,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汉森的不用面孔。

  比如父亲老汉森是一个政治积极分子,思想较为开放,他用“从不正面跟儿子谈男同以及艾滋病”,全然接受汉森;姐姐玛丽虽不同意汉森公开病情,但依然选择尊重他的选择;哥哥格兰特则摇摆不定,一方面不愿抛弃弟弟汉森,另一方面又默许妻子对汉森的行为等等。

  汉森用朴素的话说:“农夫能成为彻底的乐观主义者。每年收获的东西总比播种的多…”

  每年收获的东西总比播种的多。——简直是哲理。

  “我要尝遍果园里的果子”,汉森说,“我有一些真正的特殊关系,但如果他们要把这种关系只限于我们之间的话,我就会感到不快,因为那样离我太近了。”

  我要尝遍果园里的果子。——多么像《创世纪》中亚当跟夏娃的话啊。显然我不赞同汉森的观点,我始终信奉“执子之手,与子白首”。

  汉森的这句话翻译成现下流行的话就是,“人生要有多种不同的尝试(这里的尝试指的是性)。”所以,人性的弱点再过2000年也不会变。

  “整个治疗过程也是场任性人性的测试,测试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同类,”汉森说。“如果我们抛弃了他们、隔离了他们,这是一种选择。但我们也可以进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安慰和治愈的希望,这也是一种选择。””

  汉森把自己艾滋病的病情公布于众,看作是对周围人“人性的测试”。无疑体现了汉森强大的内心以及超前的做派。

  “格兰特是一名海军里的机械师和老兵了,每年接受两次艾滋病检查。他说,在他看来,艾滋病不是人们的性别喜好。狄克对男人有兴趣跟我对女人有兴趣一样,我能理解他。”他说。

  格兰特作为一个军人的气质跃然纸上。

  5.

  【抽象阶梯,最好用的讲故事工具】

  这里就要引出一个概念——抽象阶梯。

  该理念是由美国作家S.I.早川在《行动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S.I.早川写到,所有的语言都存在于阶梯上。

  最概括或抽象的语言或概念在阶梯的顶端,而最具体、最明确的话语则在阶梯的底部。在讲故事时,我们在阶梯顶端创造意义,而在底部去做例证。

  《艾滋病在哈特兰》就采用了这种布局方法。

  抽象阶梯的顶端:汉森作为男同和抗争艾滋病的“战士”,以及整个社会大背景、宗教和汉森家人对于汉森的所作所为,所表现出来的三观。

  抽象阶梯的中部:同性恋者、艾滋病。

  抽象阶梯的底部:既典型又具代表性的艾滋病患者汉森与汉宁森。

  这让我们看到了“抽象阶梯”的三要素,就是顶端的意义、中部的连接和底部的举例。当我们在阶梯的顶端创造了意义,当我们顺利沿着阶梯向下,最后,我们就可以恰到好处地抵达阶梯的底部。当你在精心布局的叙事中展现细节,它会带领读者向阶梯上方走去,在读者的脑海中,意义自然就从故事中获得了。

  所以说,抽象阶梯是最好用的讲故事工具之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普利策新闻奖 特稿卷》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