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记忆的痕迹》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坎德尔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记忆的痕迹》精选点评:
●认识自己的大脑~ 我们一直以为大脑是身体里最聪明的部位,可这个判断是大脑自己做出来的╮(╯▽╰)╭
●正在读,不过这无疑是一本脑科学入门的好书。对于科学知识,不仅“当前是什么样的”很重要,了解“这是怎么被发现的”也很重要,因为这里面蕴含了非凡的解决问题的智慧。
●科普书的标杆。读得很累,但收获很大。
●生命科学探索的画卷,同时可以看到直觉对于一个人做出重大选择的决定性意义。对于认知神经科学来说,是必读之书,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对于自身的伟大认识。
●认知分子生物学
●这是一本很好的介绍20世纪以来关于记忆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研究历史的好书,同时也是一本不错的传记。
●看得有点小郁闷。。生化神马的好讨厌啊
●读起来挺吃力的...
●深度思考与勤奋工作绝不矛盾,思考费去的时间将得到最丰厚的回报。
●20170302: 坎德尔的自传,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史。从细胞和分子角度研究认知心理加工问题。1)所有心理加工都是大脑产生/各种心理功能是不同脑区的特定神经回路实现的,不同生物(低等、高等)使用相同的分子和原理、机制来加工,脑和心理是一体,心理是大脑的执行操作。2)自由意志的本质:意识可能没有自由意志,但有否决权力。3)反犹问题,二战中维也纳的堕落到战后的历史掩盖,背后是什么。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一):一个系统的建立
可以说,它已经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基础来了。
我们一直疑惑的思维,在这里彻底被物质化了。它是从分子和细胞的层面上做到的。
留给后人的只是去完善罢了。
但是再深思一下,如果从比物质层面在深的范畴去理解思维呢﹖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二):大师风范
作者的写法就像写Paper,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清楚自然,从他的对记忆产生兴趣的动机,到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工作中遇到到的种种人和事,以很简单直白的方式叙述,把深奥的科学对象,就像介绍故事人物一介绍给我们,使我完全没有一点专业词汇的恐惧感。喜欢这种类型的大师,他不是拿一堆的术语唬你,而是让你很自然地接受那些看起来很吓人名词。
书中也介绍了他做科研的思路,做学问的方法,虽然我们不一定做科研,但是其中做事的道理是相通的,可以借鉴学习。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三):新心理学史
看得迷迷糊糊,写一点对我有启发的notes吧
1. 弗洛伊德:无意识是最真实的
2. 巴普洛夫:两种学习方式,习惯化和敏感化,通过习惯化,动物因某个刺激的微弱而学会忽略它,通过敏感化,动物因为刺激的重要性而重视它。(习惯化帮助提高效率,敏感化帮助提升效果)
3. 艾宾浩斯:记忆固化,记忆若要持久牢固,大脑必须对记忆内容进行深入彻底的加工。
4. 敏感化学习使神经元长出新的突触末端,习惯化使神经元的突触数目减少。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四):娓娓道来的科研轨迹
有个MM跟我说这是她06年读过最有价值的一本书。
这书放在案头已久,在她的力荐下我开始阅读,发现的确是很吸引的,
科学家写自传相对比较没那么自恋,所以从他的出生,以及作为犹太人受到的波折和家庭动荡,都很有情节性。到了后来他在研究方向的选取,以及几次改变,都可以感受到一个年轻人在不断地探索中不断迷惑不断开朗的过程。有些章节专业性是非常强的,那么多突触啊,DNA信使之类的名词,难免让人望而却步,却实在展示了研究的魅力,当一个人充满好奇的时候,心情是那么欣喜。我每天读一段,觉得实在有意思,工作起来很起劲。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五):能读到此书真是幸运
远远超出预期的一本书。原来只是买来作为《神经科学原理》的辅助读物,打算随便翻一下,然而开卷后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忍释卷。本书以精简、克制、偶尔犀利辛辣而极具感染性的文笔描述了在残酷大屠杀历史下的作为逃难犹太人的自身经历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学术发展史,又以严谨而深入浅出的实验描述科普了神经科学的一些主要理论。人文的热情与科学的冷静完美融合、无缝切换,在偶尔闪现出自傲、变态、理性乃至冷酷的思维后,又表露出幽默、睿智、坚定、对科学充满激情、对民族饱含深情和责任的内心。真是一位科学大师,令我无比感动、羡慕和向往。愿大师的精神与我同行。
:本书的译文还是有些问题,有前后不一致乃至翻译错误,比如我搞不懂282页的prion-like为什么被翻译为锯状。如有再版,希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