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记忆的痕迹》是一本由[美] 埃里克·坎德尔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二):我们迷惑
我们迷惑,他们也迷惑,但是我们却更习惯于迷惑。
事情会照这样继续一段时间,然后情况就会更糟。 Marshall 脑科学家
1. 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 谷氨酸(食盐:谷氨酸钠) 抑制性神经递质 γ-氨基丁酸(酒精 镇静类 麻醉药物提高抑制功能)
2、记忆 是分布存储的,杏仁核 情绪判断 纹状体 小脑 运动技能。 记忆不仅包括意识还包括无意识。
3、短时记忆 第二信使理论 5-烃色胺 升高 CAMP/蛋白激酶A升高 谷氨酸升高 突触加强
4、长时记忆 启动子 突触生长两部分
A.启动子 5-烃色胺---》CAMP,CAMP---》蛋白激酶A---》细胞核 MAP激酶---》 CREB-2蛋白分子失活(抑制CREB-1),蛋白 激酶A---》CREB-1蛋白分子, 发射信使RNA到突触
B 突触生长 突触位置的5-烃色胺--》CPEB蛋白质=朊病毒+信使RNA=突触生长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四):“追寻记忆的痕迹”
一句话概括:“追寻记忆的痕迹”——漫长人生的自传,记忆研究的报告。
读后感:
这本书目的是,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这本书从内容上讲很特别,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主要分两方面:一个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以及过去50年的职业生涯,另一个是过去50年间认知神经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杰出科学成就的学术史。
因此,这本书既是传记,又是科学史。而两条主线的互相纠缠、叙述上的相互干扰,给读者带来一个问题:虽然两条主线都是按照时间轴慢慢推进,但是作为传记的时间轴是被包含在科学史之中,微观与宏观叙述的互相切换会让读者有一种跳跃感,难以真正沉浸下来。简而言之,这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传记书——读懂它需要理解其中介绍的学科知识。
从传记的角度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境遇,也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童年、青年、壮年、老年的一系列面貌。这本书作为自传,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永久的乡愁——维也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者不得不离开自己童年家乡——维也纳,一路辗转最后定居美国,并在美国度过了他大半生。当作者回顾一生,却几乎每卷都有提到维也纳,”维也纳“像一道咒语隐藏在这本书中的角角落落。而在全书最后一卷中,作者引用了这么一句作为卷首语:真正热爱维也纳的人是靠虚构的记忆来生存的。他会怀着一种苦湿而甜蜜的怀旧伤痛,记着那些他从来不知道的事情......那虚幻中维也纳就是史上最壮观的城市。”自传就像记忆,既是叙事,也是虚构。它用故事的形式,重构了人生,使其连贯而富有意义。维也纳,对于坎德尔来说,就是一条让他人生变得连贯而有意义的记忆之线。
从科学史的介绍看,这本书很好的达成了它原本的目的——用简单的语言去解释新兴的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本科普书,书中涉及了许多促成认识神经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学科,包括细胞生物学、神经信号理论、遗传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涉及到了这么多学科,原本应该是一本难度跨度很大的科普书,但这本书通过适时在自传中插入普及知识,随着时间轴的移动,让知识慢慢浮现积累,使得一般读者只要用心去读,在“读懂”这回事上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最后,这本书值得我们花个30小时去细细品味吗?应该是值得的。
因为认知神经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就算是普通公众也需要了解其中的知识。并且,认知神经科学作为一门元学科,可以从基本层面上厘清一些持续已久的争论,比如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同时启发我们对人的认知有更深的了解。我们的短时记忆是如何产生的、长时记忆是如何维持一生的?这本书都可以解答,从而使我们对记忆有一个更加透彻的把握。
我对本书的梳理与摘录: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37872007/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五):能读到此书真是幸运
远远超出预期的一本书。原来只是买来作为《神经科学原理》的辅助读物,打算随便翻一下,然而开卷后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不忍释卷。本书以精简、克制、偶尔犀利辛辣而极具感染性的文笔描述了在残酷大屠杀历史下的作为逃难犹太人的自身经历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学术发展史,又以严谨而深入浅出的实验描述科普了神经科学的一些主要理论。人文的热情与科学的冷静完美融合、无缝切换,在偶尔闪现出自傲、变态、理性乃至冷酷的思维后,又表露出幽默、睿智、坚定、对科学充满激情、对民族饱含深情和责任的内心。真是一位科学大师,令我无比感动、羡慕和向往。愿大师的精神与我同行。
PS:本书的译文还是有些问题,有前后不一致乃至翻译错误,比如我搞不懂282页的prion-like为什么被翻译为锯状。如有再版,希望改进。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六):诺贝尔奖得主的人生思考--《追寻记忆的痕迹》
《追寻记忆的痕迹》是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Eric R. Kandel的自传。全书从作者的童年记忆开始,到获得诺贝尔奖为终,记叙了认知神经生物学(记忆)的前世今生,穿插了作者的一生。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穿插字里行间的人生体悟,以及一流科学家的生活原貌,换句话说,也就是八卦。
1、牛人总是扎堆出现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像书里出现的每一个名字都跟诺贝尔奖有关系,他们要么都获得了诺贝尔奖,要么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亲友、同事、伴侣。是因为作者本人的杰出,吸引到杰出人士与之相交。还是作者身边大量杰出的亲友同事,让作者随之杰出?我想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一开始是偶然,后来则是有意识的争取。作者职业生涯早期,在贵人帮助之下拓展了认知面,提高了眼界,之后则是有意选择的结果:“争取到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去工作”。这样的事并非偶然,比如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三位大神,全系同门,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再比如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的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至少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
2、关于见解和矛盾
“有关科学社会学的一些有趣现实:首先,某些科学家技术上非常过硬但是并不一定对于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深刻的见解;其次,最出色的科学家常常会持不同意见,尤其是在某一发现的初始阶段。”
作者提到这位“技术过硬”但缺乏“深刻见解”的科学家指诺贝尔奖得主Golgi,他直到离世仍然坚持错误的理论。这引发了我的思考,第一,既然技术熟练本身并不意味着深刻见解(连诺贝尔奖得主也不例外),那么深刻见解由何而来?换句话说,做什么和怎么做,才产生深刻见解?思考显然不可避免,但显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通向深刻见解。第二,绝对一致的同意,往往不是最好的状态,积极的不同意见才是。
3、关于婚姻
科学生涯之外,作者多次提到妻子Denise,难掩对其的爱意、感激和尊重。作者说:
“在与Denise的婚姻中我学习到了很多。我曾经不情愿结婚,对婚姻充满了恐惧。但是Denise却充满了信心,因此我也有了信心而并没有犹豫与她结合。我从这当中了解到,其实人一生中会有很多次类似的情况,即你不可能单单依据冰冷的事实而做出合理的决定----因为事实其实总是不足够的。一个人最终还是要相信他的潜意识,他的直觉,他的创造性冲动。我在选择海兔作为实验对象时,就如同我与Denise结婚一样,再一次相信了我的直觉与潜意识。”
这与Malcolm Gladwell在Blink中表达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谨慎微小的决定,观察其中有无偏见、想当然和情绪冲动;十分重大甚至影响一生的决定,不妨相信直觉。
一旦发现正读的书,跟从前的阅读体验产生了联系,往往游离出眼下这本书,回忆过去的心得,发一小会呆。这也是我觉得读书最迷人的瞬间。
4、关于思考和工作
“努力而艰苦的思考,特别是那种可以产生有效想法的思考,实际上比只是更多地做实验更有价值。”
作者还同时引用一位生物学家的话说明这一点,“Jim(指Jim Watson)从来不将深入思索与刻苦工作混淆”。
这是抬头看路和低头工作的关系。抬头看路是要找准方向,掌控全局。深入思索,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我想“深入思索”加上“刻苦工作”,可能才是“深刻见解”的重要来源。当然,“深入思索”也要建立在敞开心胸的基础上,如果在错误的道路或前提下坚持己见,只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5、关于品位(眼光)
“我决定采用海兔做研究时,我学会了相信自己的直觉,也就是跟着感觉走,成熟的科学家需要具备许多品质,品位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了。你要学会分辨重要的和不重要的科学问题,我能感觉到自己品位的提升,我已经学会辨别有趣的问题和无趣的问题----在有趣的事情中,我又能分辨出哪些是可行的。”
这不仅对于科学研究,对于所有的事业,简直都可以算是金科玉律。这是抬头看路后得出的方向判断。哪条路是康庄道?哪条路是独木桥?哪条路可以通往想去的彼岸?俗话说,“男怕入错行”,选错了行业,选错了研究领域,纵有天才也无济于事。作者给出的方法是“跟着感觉走”。但是要知道,感觉不是凭空而降的,感觉是通过长时间的有效输入、深入思索和刻苦工作培养的,即是作者所谓“品味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有些弯路,可说是难以避免的,需要随时调整。
6、关于研究领域的选择
“对于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我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是它可以使我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且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因为我喜欢长期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短暂的冒险。第二,我乐于在两个或更多的学科之间的边缘领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怀疑这两条原则甚至可能在更大的层面上也是通用的,而不仅局限在选题或开拓事业上。或许可以理解为,目标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高远但可达;目标要具备一种开放的格局,或者说可扩展性。
7、关于过去
“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心魔,既往的经历和恐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过去的点点滴滴,愉快悲伤、顺境逆境,使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少一点也不行。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不能摆脱不愉快的过往。
书的最后,作者说:
“偶尔,在疲倦而又愉快的一天快要结束时,我看着哈德逊河在窗外渐渐沉入暮色,思考着自己的科研生涯,发觉自己也会诧异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初进入哈佛大学是为了成为一名历史学家,离开那儿是为了当一个精神分析学家,然后又抛弃了这个想法,跟着感觉走,认为真正理解心理必须通过脑的分子之路。……直觉、无意识思维,还有那似乎遥远而虚幻的诺贝尔得奖电话,让我充分享受着每一天的生活。”
我们不停的放下,拿起,告别过去,迈向新的路途,但是过去从未远离。如果在晚年,回忆人生轨迹,不觉懊悔,而是感叹际遇的奇妙,那么,这一生即使没有诺贝尔得奖电话的到来,也不算虚度。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七):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毋庸置疑,这本书的精华部分在坎德尔介绍自己关于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研究的部分。老实说,我现在读来,觉得坎德尔的研究称之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有点儿范围过广了。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他的研究更像是对程序性记忆的研究,在涉及到概念记忆等问题时,能够用来解释的范围就比较有限了。但是他发现了记忆的通则,短时记忆对突触连接强度的改变,长时记忆对突触形态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突触)。
记忆的神经通路有两种,一种是介导回路(mediating circuit),另一种是调制回路(modulatory circuit)。介导回路指只有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参与整个行为的塑造,而调制回路则是指有除了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还有中间神经元参与的行为塑造过程。由于中间神经元的参与,调制回路又叫异突触强化,而介导回路没有中间神经元的参与,叫同突触强化。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它并没有带来突触的形态改变,也并不要求细胞核的参与。
一、 在短时记忆中,中间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5-羟色胺促进感觉神经元合成cAMP分子。而过量的cAMP分子,与蛋白激酶A上的2个调控单元结合使其发生形变而从2个催化单元上脱落,使得蛋白激酶A被激活,拥有磷酸化的能力。蛋白激酶A能够促使感觉神经细胞末梢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以增加突触的强度。这就是短时记忆的过程。
二、长时记忆的过程要复杂些,它有两部分组成,首先,它需要突触易化的启动,然后是突触生长的维持。
1)突触易化的启动,首先它经历了和短时记忆不同的启动模式,被5-羟色胺反复刺激(也即学习的重复练习过程),使得cAMP分子合成,过量的cAMP分子激活蛋白激酶A。与短时记忆不同,5-羟色胺反复的刺激使得感觉神经元中cAMP分子含量增加,从而让蛋白激酶A其向细胞核内移动,同时向细胞核移动的还有MAP激酶。蛋白激酶A和MAP激酶与一种称为CREB(cAMP反应元素绑定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的调节蛋白结合。细胞内存在两种CREB 蛋白,CREB-1激活基因表达,而CREB-2抑制基因表达。在这里,蛋白激酶A激活CREB-1,而MAP激酶使CREB-2失活。从而使得效应基因得到表达。
2)突触生长的维持。在那么多与神经元相连的突触中如何找到需要强化的那个?这个过程可由细胞向所有突触发送信使RNA,但在特定的需要强化的突触产生作用,而其他突触不产生作用来达到。而这种删选过程得益于一种被称为CPEB(胞浆多腺苷化序列元素绑定蛋白,cytoplasmic polyadenylation element-binding protein)的蛋白。它拥有类似朊病毒的特性。朊病毒有两种功能完全不同的构型,其中一个是显性的,另一个是隐性的。朊病毒基因编码的是隐性蛋白,它不致病。隐形蛋白可以突变成致病的显性蛋白。CPEB蛋白也一样,它能够被反复刺激的5-羟色胺激活为显性。朊病毒的第二个特殊之处在于,其显性结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CPEB也是一样,它能够不断使得隐性的CPEB蛋白变成显性的。从而维持新的突触的生长。
这就是长时记忆的过程。
《追寻记忆的痕迹》读后感(八):精彩的人生,精彩的传记
神经生物学家一直是科学家中的精英群体,张香桐、蒲慕明,饶毅都是科学家的楷模。
坎德尔的传记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精彩的一生。
首先有感于坎德尔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不忘初衷,不随波逐流。他科研生涯的每一步都很坚实,都做出了非常优秀的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科研生涯之初对精神分析的兴趣。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一生经历种种起伏坎坷,始终在心底埋藏着最原初的追求,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在科学研究中,坎德尔不拘泥于自身的知识,敢于尝试,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情,从分子水平进行神经生物学研究,用海兔作为模式生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大科学的胆识和魄力。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还能将科学研究向应用推进,成立了公司,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直接造福人类的药物。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局限于发发文章,来求得生存,而是从自己内心原初的理念出发,经过艰苦的摸索,取得可以影响世界影响人类的成就。坎德尔是这方面的典范。
科学和艺术是相同的,都要讲究品位。坎德尔用艺术家的眼光来欣赏科研。书中他也多次提到对歌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爱好。真正热爱科学的人也必然会自发地热爱艺术。科学与艺术都不以功利为目的,都要精益求精,都要讲究不疯魔不成活。科学家的人生也是在谱写一场精彩的演出。
坎德尔不是仅仅埋头学问的科学狂人。他对故乡维也纳,对犹太人怀有深深地热爱。他用自身的名望去努力改变奥地利和犹太人的现状。人生如同一团火,终要熄灭,有的人只照亮了自己,有的人照亮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