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增长》是一本由史正富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常增长》精选点评:
●本书不长,内容上很多仅仅是做了点播,不过都是关键性的地方。围绕中国经济超长增长的原因在于超长的国际购买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逻辑清晰,例证有力。特别赞同史正富在书末最后一节的《中国三维市场体制的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此书值得多看两遍以充分消化吸收!
●供需与三维,框架清晰;官僚这一部分太肤泛,三维里说白了,两极都是官僚,就这么轻描淡写交待几句,不合适。不说清楚官僚,后半部分的“支招”靠谱么?
●除了略微有点政府喉舌的味道,总体分析还是很到位的。不过我只是用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躺在沙发上翻了一下。
●对过往30年如何实现超常增长以及未来30年如何继续实现超常增长给出自己的观点,比较提纲性质。
●逻辑完整充分,论证有力 但是中国的这种三元模式能否继续,政治改革能否成功;存疑
●体制内的标准作品,可对比体制外的<The Dynamics of Regime Decay>来阅读。
●三维市场。投资和消费。和同等阶段的进行比较。是有问题,但西方传统市场体制同样解决不了。
●核心原创内容几乎没有,浏览一遍的时间花的有点不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主体”这样一个三维结构是印象最深的,但并非作者原创。
●重点第二章第五章
●很科普,很清晰
《超常增长》读后感(一):此书值得反复阅读以充分消化吸收!
本书不长,内容上很多仅仅是做了点播,不过都是关键性的地方。围绕中国经济超长增长的原因在于超长的国际购买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逻辑清晰,例证有力。特别赞同史正富在书末最后一节的《中国三维市场体制的组织变革与流程再造》,此书值得多看两遍以充分消化吸收!
《超常增长》读后感(二):非常好的书
上学的时候读了不少的经济学的书,但是真正着眼于中国的经济现实的经济学书首推这一本。实话讲以我的知识水平和对中国经济学的认知状况,我是没有能力来评判这本书的,但是整本书读下来,至少逻辑上是完整的,事实和数据是充分的,因而我是被深深的折服了,也被书中充溢着的大气和乐观所感染,中国的未来如果可以像史老师讲的那样,那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大幸运,读了这本书我也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是这样。
《超常增长》读后感(三):《超常增长》的贡献
至少有如下几条。
一对美国超发货币,获得超强购买率进行了更充分的解释。除了控制石油国际结算,还包括构造复杂的美元金融市场,使虚幻的美元具有商品的假象。
二是对中国近二十年的增长区分了常规增长和超常增长。
三,在对过去解释的基础上,有力地提出来未来保持超常增长的路径。在这方面把生态、技术、产业结合在一起,也解决了投资、消费和增长的关系,提出了极具想象力和战略性的几项超级工程。
以上是第一大方面。第二大方面是对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解释,提出国家理财体系的概念,超越西方公共财政体系的窠臼。
一个核心的启发就是西方现有土地私有化,再有城市化和工业化,土地增值都被私人占有,影响社会财富结构和国家能力;
中国是先工业化和城市化,土地增值国家占有,实现国家社会个人三元财富占有机制。
《超常增长》读后感(四):超强实战感的论证
Fact:中国实现了超常增长
Theory:中国拥有超常的投资力和超常购买力,而要进一步保持这样的超常增长,需要
1. 调整超常投资力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政治经济制度调整
2. 寻找替代美国的超常购买力—— 内生需求——国家发展基金与政治经济制度调整
层级框架大概如下:
1. 超常投资力
1.1三维市场体制
1.1.1地方政府作为市场主体
-投资率高、交易费用低、行政效率高
1.1.2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
-同行股东缺位 国企有国家控股
1.1.3国家发展管理体系
1.1.4国家理财体系
-以土地财政为基础的国有财产壮大
1.2地方长期投资
1.3地方投资激励的长期收益
-张五常“寻租理论”
2. 超常购买力
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etc----替换为国家发展基金
(所谓需要超强购买力,但是这个购买力的内需,指向的不是日常消费,而是对生态环境和战略性生产要素的投资,然后花了大量篇幅证明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有趣的几点:
关于创新的认识
关于经济发展顺序对于财政体制影响的说明
国有企业效率方式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