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是一本由尤金·毕德生 (Eugene H. Peterson)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精选点评:
●这个时代需要返璞归真的牧养。
●有些读不懂,不知道为什么把诗附在最后,然而作者属灵的洞见和牧养的认识,再一次颠覆了我许多的旧知。
●只有安静到神里面才有牧养的力量。诗与第一语言的力量。
●毕德生真的是个里面很安静的人,他确实在牧养,关系上有些很犀利的洞见,书中讲述中间语态与祷告的部分非常清晰,很值得读。自从读了这本书后,看MSG bible的时候确实能更加领会到他诗人的那一面,也正是对文字有诗人要求的他能译出先知书里面不常被领受的那一面吧
●从他所关注、阐述的内容,就知道他生命的厚度和与神的关系,很鼓舞人,非常棒的一本书,值得细细品味!
●牧养确是关乎地域,关乎团体,也是带有颠覆和创造性特质的职分。尤金在一份质朴的言语中,娓娓道来的,或是带领我们去更认识牧师,更明白牧养,也更了解如何在一个后现代的时代中,宣讲古旧福音。
●出了简体版,真好。
●真好啊
●不要把牧养当成是解决会众的需要,而是带领会众与上帝建立关系。 书中最后描写安息年的经历我非常向往,能够在上帝创造的美好自然中,行走,祷告,写作是我很向往的~
《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读后感(一):你的牧师平常在干什么?
当你周间忙忙碌碌地上班时,你有想过你的牧师在干什么吗?这样说,乃因为你的工作是按JD规范,你的成绩也有KPI。这些可不能应用在你的牧师身上。
勤奋的弟兄姊妹可能在周五晚的成人主日学看见牧师的辛劳的备课,生病的会友会见到赶去医院汗流夹背的牧师。但牧师工作忙碌吗?牧师在家看三个小时《索尔仁尼琴传》算工作吗?
毕德生说:“直至一百年以前,牧师在主日和平日的工作都是一样:宣讲福音、教导圣经、主持圣礼和献上祷告,只是对象有所不同。”但现在,牧师在主日和主日之外,所从事的工作有极大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正在蚕食牧师的核心工作?
牧师是在经营一间教会吗?平信徒职场神学会视鼓励信徒以基督教价值经营一家企业,但同样的话用不上在牧师与教会关系上。素有“牧者中的牧者”之称的毕德生向我们娓娓道来“牧师”一词的深层意义,告诉我们这词本身已强而有力,本不需加上任何形容。
诚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毕德生穷一生想探问的是,到底什么是牧师?由这一问题出发,不断探索神的真正心意,成为他所有作品的主要脉络。你会发现毕德生是当代写“牧师”最多的牧师。
因为牧养的核心是灵魂医治和灵性指引,作为牧者的他自然也成为灵修神学大师。在华人语境中,“属灵”这词是指向道德高尚和热心服侍。当代西方“灵性”则指向经验与超自然。毕德生为我们重新发现了古旧的基督教灵性与语言是分不开的,故事不是为了说明道理,故事就是最佳灵性工具。因此,他谈论语言,因而出版了《天国的语言》之类的作品。他也演绎如何活用语言,最终他出版了《信息本圣经》(The
Message)。他用语言重新呈现基督教灵性,也使他成为灵修神学大师,没有博士学位的他却成为维真神学院灵修神学教授。
毕德生由牧职出发,最终把牧师、圣经文本、语言作最紧密的连结。他把这叫做“重归牧养艺术”。所以,毕德生在谈牧养时,他会花一整章篇幅去写文学家安妮·狄勒德。当他在写《与马同跑》等圣经文本的演绎时,他其实正在构思如何牧养后现代的会众。因此,你会发现毕德生最喜欢谈诗篇,内里有牧养、文本与语言的巧妙结合。
读他的书,好像被邀进入缤纷美丽的花园,总有东西抓住你,然后慢慢放大。难怪有人说,尤金·毕德生让人想起很会生蛋的母鸡,每一次去看母鸡,每一次都能找到好东西。
你不一定成为牧者,但也可以关心你的牧者。让我们一起研读毕德生的《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为下一里程作好准备。
《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读后感(二):站在废墟中服侍
全书叫《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虽然我不是牧者,只能算个小小的同工,拿起书来也看一看,因为每个基督徒,都有可能成为“牧者”,当然,并非官方意义上的,在我的服侍生涯当中,最初是在高中阶段,因为一直在基督徒家庭长大,所以大班主日学老师就差我去帮助另一个教会中班的主日学老师,这是起初,而后就是在大学阶段,被同同班的一位弟兄拉起来做“建立团契”的工作,当然,以上两项都是我很被动的,基于一种为主做工很光荣这样的心态,我在服侍中高人一等这样的心态,诚然这是错误的,然而,这也是神的恩典,叫我有这样的机会去服侍。
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一直拒绝参与任何服侍,因为我深尝了服侍中的压力与无力感,在这样的服侍中,辛苦,而且毫无喜乐可言。一直到有一次在大堂听讲道的时候,忽然感受到,连这样年长的阿姨,都尽心竭力的在神面前服侍,我一个年轻人有什么理由这么晃荡来,晃荡去呢,我岂不当站起来回应神的恩典,也为教会出一份力吗?于是就又参与了服侍,然而,我还是尽量要求少安排讲道的次数,我也喜欢在教会中做一个消费者。然而神的恩典总是够我用,虽然这次看起来是主动,仍然是“被动”,这次是心被恩感。
所以,当我拿起这么一本书的时候,我想我并不全然符合书中牧师的这一职责,我参与的服侍只是“讲道”,然而和牧养并没有什么关系,在我的教会有全职服侍的牧者,然而,这本书也更新了我的许多观念。让我看到,我要做的,是将微小的声音发于废墟之中,而拒绝那海妖的诱惑。许多时候站在讲台上,我是多么想讲好,或者说得到下面肢体的肯定,然而,这不是神呼召我做的,我所要做的乃是终于我的呼召,宣讲属于神的信息。
在教会中,也着实时常发现许多事情,没有同工或者牧者组织这个事情就进行不下去了。也不乏有这样心态的牧者,在敏感而神经质的依赖关系中得到极大的满足不愿自拔。然而,作者在安息年一章中写道,当他发现约定的时间自己没有到,大家就都出发了,丢下他的时候,他感受到的不是自我的失落,而是会众的成长。
在书中还提醒我,我主日所需要面对的乃是一群罪人,或许今天穿着光鲜的外衣,拄着貌似公义的拐杖,带着善良的帽子,踩着真理的鞋子出现在教会中,或许有那么一刻叫我们恍惚觉得这是一群义人,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这是一群罪人,这是服侍的出发点,我们自己也是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本相就会忽然显现出来,所以不要对罪人失望,我们原本就是罪人。
虽然有些内容没有看得很明白,然而,感谢神的恩典,这么一本书,依然叫我收获颇多。
《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读后感(三):你怎么看主日讲道?
“你们出的书都很好,但我真的看不进去,只想看些轻松的。”
“我平常上班已经够累,周末真的不想再谈沉重的话题。”
......
说这些话的,都是真诚爱主的弟兄姊妹。但周间的工作强度太大了,严重影响周末胃口。
毕德生在《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中写道:我忙碌是因为我爱慕虚荣。我想要显得自己是个人物,至关重要,还有什么是比忙碌更好的办法吗?惊人的工作时间,满满的日程安排,这些在所有注意到的人看来,都是我很重要的明证。我忙碌是因为我懒惰。我没有果断地决定自己该做什么,而是怠惰地把决定权叫在别人手中。
他写的是牧师这职份。没有多少人真的知道牧师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一位忙碌的牧师至少看上去很重要。
请相信我,忙碌这趋势已入侵牧师这群被分别出来的群体,并稍稍把“召命”换成“职业”。如这特殊行业也失守,教会就再没有人会谈论救恩、背十字、天国等沉重话题;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也被永远置之高阁。这一切由牧师失陷开始。
两周前,我去一医生团契讲道。会后有一位应屆医科毕业姊妹用广东话发问,得知她来自澳门后,我告诉她上世纪80年代我已认识她母会的牧师。我问她上海教会与澳门教会最大差别在哪?她想也不用想就回答:澳门教会不讲圣经。
我环顾我所有相熟的香港教会、上海的广东话教会、上海英语教会和新加坡教会,这句话都基本能应用。我更深相信不是教会牧师不熟圣经,乃是他们长期没有宣讲他们在神学院所学的内容。情形就像一位传理学高材生毕业后却在娱乐新闻的小报工作一样。
有这么糟糕吗?海外牧师主日讲道时间已由平均30分钟渐次减为20分钟。今年春节我去香港家里附近的教会,牧师只讲了7分钟的道,我真心地认为他根本未进入经文。毕德生认为圣经好好吃,像狗啃骨头一样,先咬碎再慢慢一块块咀嚼。但这不适用于20分钟的讲道。这些讲道基本格局是一节经文、两个生活例子和三个故事。只要别忘记笑话开场,20分钟刚好够用。
到底是牧师周间太忙,没心思去解经,以至周末只有淡而无味的讲道。还是为了适应会众要求,周末不要太沉重,轻松一点,因此牧师必须在周间靠活动和项目忙起来,以兹证明自己有存在价值。这已不重要,结果还是一样。教会不讲圣经也可兴旺下去,正如毕德生在《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所预测,因为牧师们正在好好经营教会。教会只要有好的地点、主日学有口碑、以婚姻和教养儿女为中心、具创意青少年活动,再加一点点位传福音,必定其门若市。
事实上,一间周间没什么使用率的教会建筑物,必定要在周末忙起来才像样。我见过主日六堂主日崇拜的教会。每堂崇拜间人群如潮涌。周天有效率使用场地成为首要考虑,一个小时主日聚会,敬拜唱歌受欢迎就愈来愈长,讲道只好迁就一下。
牧师的不用花时间预备深入释经讲道,只好忙别的。毕德生说牧者工作是颠覆性的,但颠覆性的牧养工作在众多迁就中失去了其尖锐性,一切只好从善如流。
那么,牧者的工作是如何呈现“颠覆性”的?如果身为会众,您对牧者的期待合理吗?又或者您作为牧者,您认为您是在从事“颠覆性”工作吗?还是您是一个疲于应付的忙碌牧者?
不得不说,毕德生的《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是个警钟,它让我们去面对这些信仰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反省今日我们造就了何种牧养文化,离上帝的心意有多远。
《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读后感(四):诗人与牧师
读完这本书有三大收获:
1.作为会众一员,明白些如何为牧师们祷告。
2.作为参与服侍的同工,学到宝贵的属灵原则。
3.作为门徒,被神学和诗性相容的美震动。
(以下双引号内摘抄,无引号内容为笔记)
毕德生认为迫切需要对“牧师”一词进行重新定义,以纠正来自文化的定义,他提出三个形容词:不忙碌的(unbusy),颠覆性的(subsversive),末日启示性的(apocalypic)。
不忙碌的(unbusy)
忙碌的原因:虚荣和懒惰
“我忙碌是因为我爱慕虚荣。我想要显得自己是个人物,至关重要,还有什么是比显得忙碌更好的办法吗?惊人的工作时间,满满的日程安排,以及被许多人迫切需要的会面,这些在我自己以及所有注意到的人看来,都是我很重要的明证…… …… 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满满的日程安排和疲惫的状态被视作一个人重要的证明;因此我也排满了我的时间表,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当别人注意到这些,他们就会觉得我很重要,而我的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
“我忙碌是因为我懒惰。我没有果断地决定自己该做什么,而是怠惰地把决定权交在别人手中。”
“因为懒惰,我们逃避了那些最要紧的事情:决策、选定方向、设定价值和目标。我们把这些事情交给别人来做,然后为了尽力满足众人不同的要求,常常在紧要关头手忙脚乱……” 真正重要的事情:祷告,传道,倾听 “我不愿像个寄生虫似的依赖他人第一手的属灵经验度日,我希望能够全身心地亲自经历,体味并看见主何等美善。”
“祷告通常要求我们立志从嘈杂的日常生活中抽身,刻意不去理会那个永不满足的自己。”
倾听在乎从容的闲暇,这种闲暇在乎心灵的品质而非时间长短,需要充分专注和情感投入。
“一周以来你在基督里倾听了多少人。”
善用剩余时间的方法:日程表。“那时我的日程表上已有安排了。”
泰然自容的标枪手在镇定从容中,而非慌乱与焦虑中抛掷标枪。 颠覆性的(subsversive)
牧师从事的是颠覆工作,破坏自我的国度,并建立上帝的国度。
翻开圣经,就会发现牧师的形象并非温柔且边缘化,而是猛烈和直接许多。
耶稣也是一个颠覆大师,而且极力隐藏自己远超拉比的身份,常说不要告诉别人。比喻是他常用的颠覆手段,用的例子都是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并没有直接提到上帝。听众们起初以为对自我的国度没有影响,放松了戒备,听完却发现耶稣谈论的是上帝。
前提条件: 1.世界全然败坏错谬,无法修补,只有推翻重建。
2.有另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适于居住,虽眼不能见,确是真实。
3.不是政权交替。
工具:祈祷和比喻故事。在内室中进入圣灵同在,参与角力。比喻故事以真理直击心灵。
末日启示性的(apocalypic)
启示录中的约翰是一位末日启示性的的牧师。 末日启示性,指不断强调和重复有悖于世界表象的上帝国度的真实性,解释隐藏的事实,在迫切中撕裂一切正常和陈词滥调的面具。
末日启示性的祷告,诗人和忍耐。
“祷告是我们作为人类所能作出的最彻底、最具活力的’当下行动’,它将上一刻的历史代入下一刻的未来之中,并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灵活而生动的联结。”
末日启示性的牧师是诗人,不仅在道(Word)面前谦卑敬畏,也恭敬对待言语(words),“创造关系,刻画荣美和塑造真理”。
诗人在希腊文中是制造者的意思。
启示录的语言是诗歌的语言。
Chapter 05
主日我们庆祝主的复活,主日外的六日里复活的样式得以彰显。
Chapter 06
“我们时代的牧师职业变革(如果真有其事的话),则是重新发掘灵魂医治(cure of souls)的工作。”
牧师们不单单需要照着“指责说明”去服侍,按着文化定义运作,而是践行牧师古老的身份,担起延续至今的使命:灵魂医治(cure of souls)。
灵魂医治有两个要点:“与罪恶和苦难永无休止的争战,并在会众中殷勤做工,培植恩典和信心——每个时代的牧师都是借此将自己分别为圣。”
“我做出一个决定,要成为一个以灵魂医治而非教会经营为第一要务的牧师,并在牧养侍奉方面,我要接受那些古代先贤而非当代牧师们的指引。”
“我经营教会的心态,就如同我和妻子一同照看房子的心态。有些事情是我们必须反复去做的,多数情况下(但也不总是如此)我们也带着喜乐之心去完成;但是照看一座房屋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家庭、在婚姻中成长、养育后代和款待客旅,过一个殷勤工作和适度休闲的生活。”
“经营教会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在做什么?如何能使一切再度运作起来? 而灵魂医治的问题是:此时此刻,上帝正在成就什么?我一生之中能辨明哪些恩典的踪迹?在这个团体之中我能阅读到何种爱的历史?上帝所启动的事情,有哪一些我可以参与其中?”
语言的三种形式:
描述性的语言(关于某某,about)、激发性的语言(为了某某,for)和切身性的语言(面向某某,to;和某某在一起,with)。
经营教会通常使用描述性的语和激发性的语言,尽力传达准确的信息,并激励人行动。
灵魂医治使用切身性的语言,沟通对话并建立关系,是我们自然而言使用的语言,如同孩子、朋友、爱人、诗人,灵魂医治的主要语言是对话与祷告。
解决问题vs发现奥秘
“生活与其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有待探索的奥秘。”—加布里埃尔·马塞尔(Gabriel Marcel)
“这无反映了圣经的立场:生活是一件不可思议的神圣礼物,而不是一件我们凭自己的聪明捶打组装并反复修理的东西;我们沉浸与奥秘之中:难以测度的爱,缠累扰人的罪,以及创造、十字架、恩典和上帝,无不充满的奥秘。”
“世俗的心灵畏惧奥秘,于是它列出事务清单,给人们贴上标签,指定角色并解决问题;但是一个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生活,是一种残缺的生活,这些被极度束缚的人,从来不会遭遇巨大的信心考验,也不会产生那种令人信服的爱的言语。他们否定和忽视奥秘,把人类的存在缩减至可以被管理、控制和调试的范围之内。”
“倘若牧师也随波逐流地以‘有待解决的问题’看待每个孩子、每对夫妇和每次唱诗班或委员会的意见冲突,那么便放弃了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即带领会友在日常繁忙之中操练敬拜的生活,在主日之外的矛盾与混乱之中发现十字架的同在,唤起人们留意那些’平凡之中的光辉’,而其中最要紧之事,乃是教导与我们同在成圣旅程中的朋友和伙伴们过一个祷告的生活。”
Chapter 07
安妮·狄勒德的《溪畔天问》是她在上帝荣耀剧院观赏所写的静思笔记。
“圣经不是一项她要’使用’的真理,乃是她要’活出’的真理。她的圣经知识储存在右脑而非左脑,为祈祷中的想象提供养分,而非为护教中的争辩提供燃料。”
祷告存在两大神秘主义传统, 正向和负向方式。“正向的祷告是使用圣像、仪式和焚香,认为受造之物是通向造物主的道路;负向的祷告则试图倒空自身,受造之物使我们从造物主身上分心,因此要有系统地把各种概念、意象和感觉都从脑海中驱除,直至最后只留下那种存在本身的单纯性。正向的祷告是睁开眼睛的祷告,负向的祷告是闭上眼睛的祷告。” Chapter 08
受世俗化学校教育和神学课堂教育的影响,毕德生起初在教会的教育服侍更偏知识和教义。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教会是敬拜的中心,教会生活的中心语言且充满能力的语言是祷告。
“基于这种认知,我生发出一个信念:作为牧师,我首要的教育目标应该是教导人们祷告。”
三种类型的语言:
第一语言关乎亲密和关系,是表达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语言。
第二语言关于信息,是学校所采用的主要语言。
第三语言关乎动机,是广告和政治领域普遍时候用的语言。
“语言带有能力,可以促使某种事情发生,可以产生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也可以使了无生气的图标转化为有目标的行动。” 信息和动机的语言,即第二和第三语言,主导着当今社会,而第一语言却在萎缩。
毕德生意识到之前的服侍几乎完全是通过信息和动机的语言完成,“告诉他人前方有什么,驱策他们做出行动”。他意识到:“我曾经是个优秀的解释者,也是个很好的劝勉者;我将自己在彻底世俗化的学校和充斥着买卖交易的社会中学到的东西,全都照搬到教会中,但是我甚少帮助人们学习并使用那种人性和信仰的基本语言,即爱和祷告的语言。”
“如果说牧师主要的传道工作是促使生命的转向,那么主要的教导工作就是促成语言的转化。我从未放弃——将来也不会放弃——使用信息和动机的语言,若要把信仰生活的每个层次都带入服事与上帝的荣耀之中,必须掌握所有类型的语言。但我已经立下心志,以第一语言为我最需要精通的语言,并教导他人熟练掌握这种语言作为我的首要责任。这是关系的语言,也是祷告的语言——让语言最大限度地成为爱的回应和亲密的教会 。”
Chapter 09
这一章的收获最大,探讨了人的意志和上帝的之间看似存在的张力。To will or not to will?这章内容太精彩,恨不得直接摘录全文。
如果万事万物都在上帝的意志当中,那么人的意志是否还有地位?如果我们的意志破碎了,我们是否还是自己?
寻找上帝的意志和人的意志交汇点:我们都工作,我们都使用语言,我们都爱人或被爱(即便不是一直如此)。
工作:
“真正的工作不是自我表现,无论这工作是生养小孩或是写诗,是做汉堡或是成圣;恰恰相反,卓越的工作者操练的是消极能力——自我抑制,以便工作可以自行进展。”
语言:
中间语态(middle voice)。在毕德生学习希腊文法时(那天西雅图细雨),接触到中间语态,一种介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语态。
主动语态表示我对他者发起一个行动,被动语态表示我接受他者的一个行动,中间语态表示我主动参与他者发起的某项行动的结果之中。
e.g. 我辅导我的朋友;我被我的朋友辅导;我征求辅导(take councel)
“我的语法书上写着:'中间语态的动词,描述的是主体对一项行动结果的参与。'这话我现在读起来,觉得颇像对基督徒祷告的描述一一'主体对于行动结果的参与;':一方面我没有掌控这项行动一一透过咒语或仪式促使神袛工作,那是异教徒的祷告观念;另一方面我也没有被这行动所掌控一一完全被动地坠入男女神那种宿命和毫无情感的意志之中,那是印度教徒的祷告观念。当我祷告,乃是进入那创造并救赎我的主所发起的一项行动之中,并且发现自己正在参与这项行动的结果。这不是我做成的,也不是已经成就的事情,而是我立志( will to)参与那些已经定旨( willed)的事情。”
“ 伊甸园的骄做和悖逆删掉了中间语态,只为我们留下了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到最后我们只能二选其一。我们没有足够的(或者根本没有)第三种语态的口语经验一这种语态极佳地描述了人类一项精巧而独特的行动,即进入上帝的同在,并回应上帝的冒险行动。然而,没有哪一份友谊、恋情或婚烟,可以单凭主动和被动语态而存在,总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需要另一种表达意愿的形式,可以清晰地呈现诸如参与、亲密、信靠、饶恕和恩典等事物的万千奥妙。”
爱,意欲的被动(willed passivity)。
“意志的运作有其必要条件,充分认识到这种必要条件的本质与范围,是意志处于自由状态的特质之一。倘若完全无视必要条件,意志会变得狂妄自大并傲睨神明(希腊人认为做睨神明必将遭受灾难性的惩罚),或者畏怯退缩至终日无所用心、没精打采的地步。谦卑的无畏(或无畏的谦卑),却是进入一种理智而坚定的意愿自由的意愿之中,并且发现,在那向着耶稣基督(他定意要拯救我们)的祷告之中,意志得到最畅快的表达,同时也获得最大的满足。” Note: 从福音的角度,这一章是否能帮助理解巴刻那本《传福音与神的主权》的议题?
Chapter 10
闲话漫谈的侍奉。
不是仅仅在危机事件当中,而是在生活的简单惯常中侍奉。
“ 对于牧师尤其如此,既然我们的工作时常关乎重大的真理,并且被视为伟大奥秘的管家,我们就更加需要培养一种谈话的谦卑。谦卑意味着始终保持接近地面(表土层),接近人群、日常生活以及一切发生在现实中的事情。当然,我不希望引起误解,牧师的谈话不应该如同排水沟的水一样,跟随那些简单机械的陈词滥调。我只是期待,我们可以单单地与人群在一起,专心留意谈话的内容,以那种对待紧要事件的恭敬,来看待日常的琐事。要知道,对于有些事情,在谈笑之间我们才能洞悉实情,另有一些,则需要通过旁敲侧击。”
Chapter 11
将会众看作罪人。
“罪人”不是道德判断,而是神学界定。
“ 罪人一词乃是表明,人类处于与上帝的关系之中并且远离了上帝,意味着在人类与上帝之间,出现了某些差错。在这种状态中,人们可能是邪恶、伤心、忧虑和贫穷的,也可能是高尚、快乐和富足的,但这些都不构成判断的因素。神学上的事实是人们既不亲近上帝,也不服事上帝。”
“罪的定义”固然重要,但是“罪的故事”亟待处理。因为人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犯罪,需要分辨,关注人究竟是如何具体成为罪人。
现今时代的病症:无力,历史健忘症。
Chapter 12 每日进入废墟的侍奉。
138-p141的内容非常精彩。
Chapter 13 旷野与收成
诗人与牧师。
“ 牧师和诗人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一一他们对文字和言语心存敬畏,埋首于日常的琐碎之事,窥探出平常事物的荣耀,对虚幻保持警醒,留心韵律和意义及心灵之间微妙的关联。在我看来,牧师和诗人应该彼此成为朋友和同伴。”
“ 圣经中的先知书和诗篇的作者都是诗人,这难道不意味深长吗?同样让人惊奇不已的是,尽管牧师的工作乃是先知和诗篇的结合(传道和祷告),但有许多牧师对诗人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通过读诗,我找到了语言世界志趣相投的盟友;而写诗对我而言,我发现自己是在以一种圣经的方式操练牧养之道。”
毕德生的一些诗人同伴: 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 Gerard Manley Hopkins)、乔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和露西肖( Luci S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