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美] 欧·亨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精选点评:
●其实看几篇经典的就好,全看完就会很腻味儿。
●翻译和作者同样伟大!
●风格一致的几十个短篇连着看下来有点审美疲劳,书中某些故事的结尾也许显得过时了,但作者机智诙谐的风格深得我心,作品中对爱的赞颂依旧感人。
●好的写作老师,观察细致,有幽默感,趁小多读能学到好的修辞。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淘金,很多篇我都冲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才强忍着读完的,而且很多结尾太做作,反而弄得文章头和身子无聊。
●他的小说太经典,构思奇趣,回味无穷。
●2015.03版与2003.01版有所删增,删了2个:苹果之谜、吉米·海斯和缪里尔,增了26个:咖啡馆里的世界主义者、回合之间、天窗室、泄露春光的菜单、绿门、二十年后、诚信、昙花一现、饕餮姻缘、“干谷”约翰逊的小阳春、命运之路、要线索,找女人、第三样配料、黑比尔的隐藏、仙人摘豆、同病相怜、平均海拔问题、“姑娘”、红首长的赎金、婚嫁的五月、城市的声音、钟摆、良知未泯、失之交臂、闪亮的金子、姑娘和骗局
●如果在年纪更小一些的时候读,大概会读得兴致盎然许多。
●欧·亨利写市井小人物生活的酸甜苦辣,写爱情带给他们的甜蜜和力量,他的文字幽默精炼,其中的情感却很深厚。特别是小说的结尾,有时剧情或峰回路转,或真相大白,实在精妙绝伦,看起来特别有意思。尤其很喜欢《麦琪的礼物》《爱的奉献》《提线木偶》《红酋长的赎金》《钟摆》《最后的常春藤叶》。
●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的短篇读几篇就够了,套路都一样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百年前美国社会的风俗画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除了以前读过《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外,第一次认真地读了这样的精选本,一共60篇。同样的篇幅,读短篇更累人,因为主题、主角、格调不断地变换,杀死脑细胞。
可能是由于作者的个人经历,欧·亨利的小说基本上写的是底层的、社会边缘的人物,贫贱夫妻,进城的村姑,贫穷的艺术家,大盗,惯偷,骗子,暴发户,城市混混,印第安人……作者十分善于对情节进行巧妙的构思,结尾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O. Henry-style ending)。语言之幽默、汪洋恣肆,更是叹为观止。欧·亨利生活于1862~1910年,他的作品也是一百多年前美国社会的素描风俗画。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活力、贪婪、没有道德底线,底层人的愚妄、艰难,都有血有肉地展示出来。那时侯,对于多数底层人,挣美元不易,但物价也十分“便宜”。一个每周挣6美元的女工可维持基本生存,每周挣十几美元生活就可相当优裕;一两美元可以吃一顿大餐,几十美元算是大钱,几百美元就是富人,两三万美元简直可以开矿。可见,货币购买力随时间贬值,是所有货币的铁律。
对于任何国家,走马观花只能获得表面的印象,而如果要了解他们的“里子”,不妨读一下欧·亨利这样现实主义作家的小说。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人性是相通的,所有国家、所有族群,都是沿着差不多的路走来的。所谓文明,都是从不文明中涅槃而来的。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欧亨利与《读者》不得不说的故事
年轻时爱读《读者》,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故事总是像鸡汤一样温暖人心,正迎合了少年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笔法太适合写作文了,妥妥儿的满分作文。
现在读了欧亨利,终于知道,年轻时看的很多《读者》文章都是从欧亨利的故事里抄袭来的创意和笔法,甚至还有不少直接就是欧亨利的故事。
长叹一声,读书太少,误我啊!
一些感想:
1、 心灵鸡汤总是需要的,尤其是要喂给别人的时候。虽然年岁渐长,对鸡汤怀着鄙夷的态度,但是我觉得,对于年轻人而言,鸡汤是刚需,特别是那些在生活中撞得头破血流的小青年,所以我经常主动送关怀送温暖,鼓励他们别气馁,重拾信心再好好给我干活。
2、 对于我自己而言,短篇小说最爱还是契诃夫。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多年之后,我已经是个铁血战神了。
3、 欧亨利的风格应该非常适合写剧本,应该是好莱坞追捧的编剧。这种意外的转折,这种短小精悍的情节,这种温暖人心的结局,都是好莱坞剧本的最爱。我还专门看了下他的生卒年,遗憾的是他死的早了点,没赶上电影的黄金时代。
4、 欧亨利的诈骗犯系列也很有趣,透露着浓厚的黑色幽默味道,应该也是好莱坞犯罪片+西部片的最爱。
5、 欧亨利小说里的美国风味很是浓郁,典型的美国人可能就是这样,傻乐傻乐,幽默乐观开朗,认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这种美国梦是非常正统的美国价值观了。
美国缺乏历史底蕴,在正统文学上没有多少出色的大师,《了不起的盖茨比》《白鲸》《老人与海》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在一些特殊领域,美国却是相当有优势,比如欧亨利和马克吐温的幽默小说,爱伦坡的惊悚推理悬疑,马丁的奇幻史诗,这些我都很喜欢。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阅毕掩卷——骗子的C位出道
说起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不得不提的一定是其小说的结尾,即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峰回路转,意犹未尽。初中的教科书上已经能读到他的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后来又读到了《麦琪的礼物》和《爱的奉献》,在佩服其小说结尾的精妙的同时,小说所传递的爱情的真挚、友情的真诚,以及人性的光辉,都能深深地感染到我。一时感叹欧·亨利真是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的小天使啊。
事实证明,当时的我真是太天真了。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题材广泛,涉及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其中一部分短篇小说中充斥着骗局和犯罪,窃贼、强盗、绑匪、杀人犯悉数登场,而欧·亨利对骗子的尤为偏爱,让其站在了这“五毒”里的C位,成为露脸机会最多的角色。骗子的C位出道,得力于欧·亨利绞尽脑汁对骗局的精心设计。读此小说,堪比在读一部“行骗指南”,教你如何成为最顶尖的骗子。
最著名的骗子非杰甫·彼得斯莫属。他传奇的出场就需要来一个高调的响雷:“杰甫·彼得斯挣钱的旁门邪道多得像是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煮米饭的方法。”在其搭档安岱·塔克这个智囊的协助下,他们的诡计可谓防不胜防。
《催眠术家杰甫·彼得斯》中的诡计是骗局中的骗局。安岱·塔克作为骗子搭档引导受骗人进入一个显而易见的骗局,让受骗人配合演出,自以为看透骗局时的得意让他放松警惕从而进入真正的骗局。
《虎口拔牙》中的诡计与《催眠术家杰甫·彼得斯》的类似。受骗人自愿进入一个显而易见的骗局,正为自己的机智可以不劳而获十分得意的时候,被杰甫·彼得斯的半路杀出泼了凉水,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慈善事业数学讲座》中的诡计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杰甫·彼得斯和安岱·塔克以慈善为名办免费教育,爱占便宜的众人趋之若鹜而来,而在被免费教育的甜头麻痹的同时,却把更多的钱送进他俩设立在附近的赌场。
《精确的婚姻学》中的诡计是骗局无处不在。杰甫·彼得斯和安岱·塔克以寡妇征婚为名,利用美色和财产的双重诱惑骗取相亲者的钱财,而作为骗局帮手的寡妇特罗特太太也难逃这计中计,安岱·塔克早已化身相亲者,不仅欺骗了寡妇的感情,还拿走了她到手的两千元。
当然,除了杰甫·彼得斯这个知名骗子外,还有《双料骗子》中的利亚诺,《良知未泯》中的黑斯廷斯·比彻姆·莫利,《姑娘和骗局》中的弗格森·波格,《丛林中的孩子》中的四个骗子等等,他们有的是行骗高手,有的却为别人做了嫁衣,有的甚至自己成了骗局中的受害者。这些怀揣着美国梦的各色骗子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忙忙碌碌,成为了美国发展初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和灰色文化,而欧·亨利用一种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这一场场骗局中的人间喜剧。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四):值得反复阅读的精品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值得反复阅读的精品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初中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泰格特的小说《窗》,讲析最后一段的的时候,总是会说:“‘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是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每当阅读一篇文章,结尾很有创意又出人意料的时候,很多人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句:“这是欧•亨利式的小说结尾!”
从前,我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重点看的是情节。本月和杏坛网研社的朋友们一起阅读此书,我既关注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又从其社会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品析。
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下:
这是一部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小说选编。
它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看到当时的社会状貌,比如说小人物的窘迫处境,像《麦琪的礼物》中,这对在经济上捉襟见肘却深深爱着对方的吉姆和德拉。他们为了给对方买礼物,只能够分别把自己最昂贵的金表和头发卖掉。
《没有完的故事》中,那位有着纯洁思想,但是经济过于拮据的女工达尔西,最初也是有自己的坚定思想的,但是后来在被大阔佬皮吉约的餐饭中终于迷失了自己。
《二十年后》我们看到有一个时间段里,多少人迷醉地奔向西部,发一个“淘金”者的发财梦。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中让我们通过一个经纪人忙到自己结过婚都能够在第二天忘记的故事,看得到证券公司的忙碌程度。
还有弱肉强食,艺术不被尊重,诈骗,所谓“慈善”,底层人物之间的互相温暖……大大的社会面貌,就在一篇篇短短的小说卷轴中一一展开,让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阅读——去了解那颇为复杂的社会状貌。
这是一部颇具思想意义的书籍。
关于爱情,《剪亮的灯盏》中两个女主角,一个是洗衣工,一个是商店女郎。她们俩的爱情观在日子流逝中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商店女郎南希,对于高贵生活和富裕婚姻的向往逐渐变成了对于“真理”“荣誉”的追求,最后干脆就变成了“善良”。洗衣工卢最后抛弃了忠诚的电工男朋友丹恩,变成阔太太;商店女郎南希确定了接受丹恩的求婚。爱,是讲究一种心灵的扣合的。结尾段对于这两个昔日好友的描写已经让我们看到作者欧•亨利的创作思想:“一个穿着华丽的裘皮大衣,戴着钻石戒指的女人伏在公园的铁栏杆上,伤心地哭着,一个苗条朴素的职业妇女在她身旁竭力安慰她。”拥有真正爱情的人,此时应该是平静的。
《汽车等候的时候》和《华而不实》中,除了展现两位主人公,穿灰色衣服的出纳姑娘和建筑师事务所的钱德勒先生的虚荣心之外,我们可不可以读出社会底层小人物内心的挣扎,还有对于更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幽默家自白》中的主人公,成为了一家殡仪馆的股东,摒弃了靠着幽默来谋生的生活方式,他居然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也增加了和亲人之间和谐的感觉。生活变得又幽默了起来。这是在告诉我们,幽默不能仅靠挖空心思得来,要有自己对于真生活的感知,它自然会悄悄地来到你身边。
《城市的声音》一文让我深刻感受到,心灵对城市的真正追求是:安静。
喜欢品味这部小说选编中闪烁的思想光芒,感知一份份深沉的情感,是很愉快的阅读体验。
这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书。
语言幽默、犀利、生动,前设伏笔后照应,结尾独具匠心,让人过目不忘的句子等等,都如同耀目的珍珠,让人动情把玩,不忍放下。
看看《警察和赞美诗》中,开头一段写冬天即将到来的标志:“当夜晚雁群引吭高鸣,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对她们的丈夫亲热起来,或者当苏贝躺在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的时候,你就知道冬季已经逼近了。”这语言,真是够生动的!
《回合之间》,让我们感受那犀利的语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阅读体会:“跟在报信人后面蹦出来的是墨菲太太本人——两百磅的眼泪和歇斯底里,呼天抢地地哀悼失踪的三十磅的雀斑和调皮捣乱。”“墨菲太太像犁地似的在他们中间穿进穿出,仿佛一座挂着泪水瀑布、哗哗直响的肉山。”不直接言其胖,而是用两百磅的泪水,还有肉山之类的词句来描述她的出场,我们已经可以想像得到她肥硕的身材了。
《红酋长的赎金》,前面就埋下伏笔,写了这个让人棘手的被绑架者——酋长的儿子——的调皮使坏和难以驯服:“那孩子在街上,用石子投掷对面篱笆墙上的一只小猫。”“小孩扔出一块碎砖,把比尔的眼睛打个正着。”“小孩像重量级的棕熊那样和我们厮打起来。”等等,自然有后面的照应,比尔被他折磨得不成人形,我们要的赎金从两千块钱降到一千五百块钱,又降到一千,最终倒贴给酋长二百五十元钱,才算是把他给送回去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章结构很是完整。
《人生的波澜》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那只花斑母鸡,高视阔步地走在居留地的大街上,愣愣磕磕地叫个不停。只是,在这短短的两天里,一户人家的生活已经经历了大大的波澜,离婚和复婚。这样的艺术构思甚是巧妙。
读完此书,再写读后感时,仍需多次回看,才能够确定自己的想法,同时又加深了记忆,这种感觉是很美好的。大概,写读后感的巨大功效也在于此吧。今后再给学生推荐有独创结尾的小说时,我也不再仅盯着《麦琪的礼物》和《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这样的经典篇章了,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像《天窗室》《公主与美洲狮》《饕餮姻缘》《两位感恩节的绅士》等等,一定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
共享一本好书,是人生一件幸福之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