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7-21 23: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摘抄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美)欧·亨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50元,页数:29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精选点评

  ●想说这个译本还是很不错的。欧亨利的短篇更注重情节喜欢在结尾玩反转。文笔比较活泛,有戏谑色彩麦琪礼物警察赞美诗,菜单上的春天杰夫彼得斯的催眠术,都是不错的短篇小说。不太适合一口气读完,适合时不时两三篇细品。另外他真喜欢黑科尼啊哈哈,就感觉北京人黑秀水街一样

  ●都是短篇 情节也还不错 适合零散时间阅读

  ●从十岁到二十岁,从小学大学,欧亨利一直算是我最喜欢的外国小说家,不为什么玄之又玄理由我喜欢这些清新故事,他的小说也比其他外国小说更易于理解

  ●非常喜欢,结局反转的惊艳

  ●当之无愧的短篇小说之王。

  ●非常精彩

  ●刻意的巧合看多了让人生厌。

  ●《我们选择道路》那篇真是棒极了

  ●三大短篇小说之一 欧·亨利式的结尾已深入人心

  ●短小精悍,好几篇的结局都很反转,大部分是关于爱情的故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要是拍成电视剧,每集一个故事,挺不错哈。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生活玩笑

  只要还没到最后一刻,便永远不会知道故事将会有怎样的结局。

  命运上帝

  到底世界生命由什么主宰

  为何生活总是作弄?

  我已经看到了她嘴角扬起的角度漫不经心,对我却是深入骨髓

  该死的心情,该死的时间。

  你有吗?你的心脏究竟跳动吗?

  算了认输了,我输不起。

  为何前一刻泪眼摩挲决绝坚定,转眼已云淡风轻生活如初?

  薄情嘴唇慢慢地挪动。

  残酷得连哭泣都苍白无力。

  闭上双眼,又一次逃离

  连面对的勇气也没有。

  仰天长啸,

  装作满腔愁绪诗人

  发出阵阵动听呻吟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面包or爱情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往往具有两难的处理和意外的结局产生令人啼笑皆非幽默效果

  欧·亨利的创作时间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人们的眼中只有钱,不在乎钱来的途径,只在乎手中有没有钱。

  因此矛盾冲突中心就是,贫与富。欧·亨利笔下人物,都受到了金钱的主宰,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作所为,大多都和金钱有这千丝万缕关系

  欧·亨利对于这样扭曲关系及病态社会讽刺,同样适用于现如今。

  都说学生时代的感情是最纯粹的,因为那时候我们还不需要在意面包。而我们步入社会,大部分都会选择面包而放弃情。

  这能怪谁?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更长久的生存下去,说得俗一点,。没有爱情,我们会寂寞;但没有面包,我们会死。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我们每天都在围绕钱转圈,有钱的家庭为了分配财产吵,没钱的家庭为了钱不够吵。

  我们都不过是为了在这个社会苟延残喘活下去的俗人罢了,只不过有钱人活的洒脱点,有些人活得纠结点。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闲暇之余,不妨一读

  初买此书,是在豆瓣上查寻高分电影,无意中看到《麦琪的礼物》(又称《贤人的礼物》)这部电影,忆起小时候似乎隐约听大人讲过这幸福又悲伤地故事,当时唏嘘不已,印象深刻(足以证明欧·亨利小说的魅力)。于是,顺藤摸瓜查询作者,遂买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拜读。

  在此说明一点,本人原本想买人民文学版王永年译的版本(听说比较权威),无奈去书店遍寻不到,只好退而其次,买了译林蓝色封面精装版,虽然没有对比,但个人觉得无论从书本质量、印刷、排版,还是翻译的水平,顺畅程度都十分不错,值得购买一读。(本人处女座,有轻微强迫症哈,对书各方面要求较高)

  欧·亨利擅长写短篇小说,不愧被誉为“美国的莫泊桑”,读他的小说我有三点体会特别深:一、他的小说特别有魅力新意,情节引人入胜,小说内容常常峰回路转,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二、他的语言富于艺术表现,生动鲜活,特别是文中信手拈来般贴切形象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三、他的小说贴近人民生活,寓理深刻,体现人性,例如《最后一片藤叶》体现了人性美,《磨坊教堂》描写了失而复得的亲情,读到一半似乎已经猜到团圆的结局,然而在中间却又使人否定猜想,到最后又峰回路转揭晓真相,证实了最初猜想,令人感动不已(没志气地哭了)。还有《一分报纸的经历》的幽默风趣也给我印象深刻,用诙谐讽刺的写法描写了一份报纸一天的离奇经历,报纸并没有通过本身印刷的内容宣传感染力起作用,反而是在机缘巧合下通过种种别的方式起了作用,解决了报纸上刊登的欲解决的问题。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四):爱必须付诸行动——评《艾克·舍恩斯坦的媚药》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艾克·舍恩斯坦的媚药》写了两年轻人艾克·舍恩斯坦和查克·麦高恩同时爱慕着房东里德尔先生的女儿罗西。但艾克生性腼腆,所以只能说是暗恋罗西;而查克性格外向,有冲劲,敢于大胆追求,并在艾克的“帮助”下将姑娘追到手变成自己的妻子的故事。

  欧·亨利擅长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我们来看他是如何写艾克的。小说开头,男一号工作的蓝光药房坐落在老街区,并且“蓝光药房看不上现代药房的省事的做法。举例来说,它要把鸦片浸透,渗滤出鸦片酊和樟脑鸦片酊。时至今日,它出售的药丸子还是在铺子里高高的配方台后面手工操作的。”蓝光药房是个传统的药房,它一直沿袭传统的配药方式。

  在这样传统的药房里上班的小伙子艾克的性格呢?这样工作在如此古板的药房的夜班店员,架着眼镜、知识丰富、身影单薄,外形上已经给大家展示了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接下来作者说,艾克爱慕着自己的房东里德尔夫人的女儿罗西。那艾克是否采取行动追求罗西了呢?“艾克生性腼腆,他的希望在迟疑与恐惧的溶剂中尚未溶解。”所以艾克是一个优柔寡断、脑筋迟钝、动作迟缓的人,他只是暗恋着罗西而不敢大胆追求。因此艾克只是棒球场上的“外野手”。

  接下来男二号查克出场,查克跟艾克是朋友又是情敌。小说里并没有直接写查克以何谋生,但显然查克是一个经常混迹夜店、酒吧,时常与人打架的街头混混,因为他“不时来到蓝光药房用碘酊搽搽碰伤的地方,或者用胶布敷上伤口——当他在波威里街度过一个欢快的夜晚之后”。

  查克是个什么样的性格呢?他很幽默,当艾克猜他肋骨上又吃了一刀的时候,他笑着说艾克的诊断说对了地方,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这一次他不是被人砍了一刀,而是中了丘比特之箭。查克告诉艾克“罗西同我今天夜里打算私奔去结婚”。为了确保私奔能成功,查克希望艾克给他配制媚药(也就是春药)。

  好了,这里有必要说说两位男主喜欢的女主了。小说里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描写罗西,都是通过艾克和查克的描述来展现罗西这个引发整个事件的人物的。

  在艾克眼里罗西纯洁善良,作者是这么写的“她就是从一切纯净的化学物质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药典上没有什么东西能与之匹配”。

  而别一边,查克敢于大胆追求,跟罗西已经情投意和,两人多次商量私奔。但罗西却一直犹豫不决,每次都临阵时当了逃兵。这一次查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事情搞砸了。

  艾克答应了查克的要求,但实际上配制的却并不是媚药,而是安药,并在查克离开之后将事情告诉了里德尔先生。艾克相信里德尔先生能够阻止查克和罗西私奔。

  可是当他值完夜班后的清晨看到查克的时候完全呆了。事情的结局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查克幸福地说,罗西此刻正在他租来的小屋里穿着蓝色晨衣煎鸡蛋。

  同样也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艾克为什么不能亲自去阻止?因为他要值夜班,因为他优柔寡断、胆小迟疑、缺乏行动力。查克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积极勇敢、执行能力强,敢想做干。

  小说当中看起来艾克是男一,查克是男二,很多情节都是以艾克的角度来写的,但实际上查克的形象更为突出是不是?

  1、艾克是诚实认真、努力工作的药剂师,而查克是经常喝酒打架的街头混混。

  2、艾克保守,查克张扬;

  3、艾克迟疑,查克果断;

  4、艾克不懂拒绝,明明不情愿还是给查克配了药,虽然配的是安眠药,查克不怕拒绝,罗西的犹豫并没打消他的决心;

  5、艾克把阻止查克罗西私奔的希望寄托于里德尔先生身上,查克只相信自己并迅速采取行动;

  6、而别一边,从两人口中罗西对两人的态度也衬托出两人几乎完全对立的性格特征:小说里没有任何一句话能反映出罗西对艾克的态度或者说感情,而查克说“我俩两星期以来一直策划着逃走”。可见艾克只不过是暗恋罗西,而查克早已赢得了姑娘的爱情。

  所有的对比都让我们看到好象查克是作为艾克的反面而存在的。但事实上查克并不是靠不光彩的手段真正赢得姑娘的心的,因为查克对自己说“如果你要得到这个姑娘,你得规规矩矩待她——不要同像她这样有教养的姑娘玩花样”。

  因此,在我看来欧·亨利先生用了消极的艾克来反衬积极的查克,小说真正的男主角是查克,查克是个风趣幽默、有勇有谋、敢想敢干并且执行能力很强的年青人,能够得到一个纯洁的姑娘的爱情也是必然的。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五):因财入狱,又改过自新,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身上有作家自己的影子

  

最近喜欢读中短篇小说,因为篇幅不长,所以很适合无事的时候消遣。尤其是那种轻松幽默一些的读起来心情愉悦,比较解压。

短篇小说作家里,契诃夫、莫泊桑都是非常有名的。欧·亨利的短篇我也很喜欢。

说说近日读欧·亨利(O.Henry)的一篇《改邪归正》后一点感想。

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我们上学时学过的《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都是他的作品。

欧·亨利的短篇都非常通俗易懂,不知道是否是限于短篇的文字所限,欧·亨利在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相对单一,比较弱,而是更注重于人物的外在形象的塑造。

他笔下的人物比较类型化,人物思想相对简单,因此而容易让人理解,读起来非常轻松,不烧脑。

《改邪归正》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译林出版社2010年)。小说讲的是一个小偷改邪归正的故事。

吉米是一个小偷,专撬保险柜,只偷现金,并且每次偷的金额并不多。

故事开头,吉米原本被判四年监禁,在监狱里待了十个月的时候的得到了“州长赦免”。出狱当天,典狱长劝诫吉米,说你心地不坏,以后就老老实实过日子,不要再去撬保险柜了。

出狱后的吉米毫无意外地重操旧业了,相继又做了几个案子。被侦探再次盯上。

吉米贼心不死,在去一个镇上银行踩点的时候,与银行老板的女儿安娜贝尔偶遇,两人一见钟情。在爱情的力量驱使下,吉米这一次真的改邪归正了,改名换姓在镇上开了一家鞋店,努力经营,通过正道赚钱。

吉米赢得了安娜贝尔的爱情,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吉米决心彻底与过去告别,打算将自己撬保险柜的整套工具送人,与朋友约定在吉米去订结婚礼服那天把装着工具的箱子带给朋友。

与此同时,侦探得到了吉米的地址,来到小镇准备抓捕吉米。

吉米坐着马车去银行接安娜贝尔一家。不料安娜贝尔姐姐的女儿意外被锁进了银行的保险库。危险时刻,吉米果断拿出自己的工具,撬开了保险库,救出了姐姐的孩子。

银行门口吉米迎头碰上侦探,一脸轻松说,“你终于来了,我们走吧,我现在觉得无所谓了。”

然后,意想不到的是,侦探叫着吉米现在的名字说,你认错人了。侦探转身离去。

故事情节很简单,人物刻画也是平铺直叙,没有什么心理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也都很浅显。故事的巧妙在于温暖而美好的结局。

欧·亨利这篇小说,我一直认为,里面的吉米身上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

看看欧·亨利的生平就会发现,欧·亨利所生活的年代,正值“镀金时代”,当时美国内战结束,经济迅速发展,一切向钱看,人人拜金,只要能赚到钱就是成功,并不问钱的来历,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个时代美国很多文学作品里,就是一个由金钱所主宰的世界,有钱就能成为人生赢家。

而欧·亨利本人呢,遭遇牢狱之灾,也是跟金钱有关。

欧·亨利幼年丧母,是祖母和姑姑抚养长大的。读到高中缀学,从事过多种职业,药剂师、歌手、记者、戏剧演员、银行出纳员等等。

1896年2月欧·亨利被怀疑盗用公款受到起诉,在保释出狱期间他逃到了洪都拉斯。一年后,听闻妻子病危,欧·亨利回国,随即被捕,岳父将他保释出来不久妻子病逝。之后欧·亨利被判五年入狱。

狱中,欧·亨利开始了新生:做了监狱里的药剂师,为了供养女儿上学开始认真创作,并且为自己改了名字。在服刑3年后因表现良好提前出狱,回到女儿身边。

看吧,欧·亨利本身的经历和《改邪归正》中的吉米对比,是不是有相似之处?

欧·亨利似乎并不喜欢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他的笔下,人物的思想都比较单纯,同时善与恶的两种人性也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物身上,让我们看到,一个曾经作恶的人,心底里也有着善良的一面,在某种机缘之下得到触发,因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改邪归正》中,吉米在遭遇爱情之后,彻底放弃了过去的生活,改过自新,而侦探在目睹他救人一幕后,也毫不犹豫地给了他重生的机会。

这跟欧·亨利本人的牢狱生活是一样的。

欧·亨利的小说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相似于大众人故事会,似乎没有什么深意,但实际上,他的作品颇具美国风格,有黑暗有光明,有善良,有邪恶,它们是那个时代人性的真实反映。

他的作品艺术上的成功在于出人意料的结局,很戏剧性,通常也是很温暖的。常常能把我们指向一个光明的方向:

一旦心里有了光,眼前的路便不会那么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