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人》是一本由[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努尔人》精选点评:
●果然对亲属、谱系研究提不起兴趣。(期待哪天能遇到这样一本书) 作者写的非常认真了,后面分析结构部分靠图表撑下来的。图表模型要借鉴! 代译序写的很清楚,基本脉络都在。 努尔社会秩序深藏于生计(livelihood)p9中--调适生态系统(时间、空间)的无为而治,动态平衡。 以及,何为政治?(地缘政治) "技术是一种生态过程,即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物质文化越简单,通过它所表达出来的关系数量就越多。"p105.106 含混模糊的无首领亲属制状态。 "亲属关系的价值标准是努尔社会中最强烈的情感和规范,所有社会性的相互关系往往都以一种亲属关系的术语来表达。"p259 “为了进一步有所发展,就必须用概念来表示各种根据社会情境而界定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关系。”p301理论不够,那就共勉吧。
●《時間與空間》一章令人嘆服。
●冷酷阴郁执拗的长腿霸道总裁/“总有一种庄稼可能会成熟”“毁灭人类的恰恰是牛”“那棵树几年前还矗立在西努尔地区”“那种可以使他们丧失一切的和平”/Sahlins criticized the segmentary organization as a tautology.
●从第四章开始数着页数读呢,太难受了,车轱辘话滚来滚去,其实意思就那么些,非往长了写,后三章在代序和前言基本被说完了,就第三章好玩儿
●普里查德借时空结构的观点了解原住民的生活,在努尔人的传统社区中,亲属关系实质上决定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就像具体的居住范围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例如,近亲住得比远亲近,离家越远,亲属系谱关系也就越疏离,因此作者注重社会时空结构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时空结构导致的区隔界限
●经典民族志
●前四章惊为天人,后两章欲哭无泪。我知道后两章才是经典,才是精华,但真的有催眠效果。普老师做研究很诚恳,但态度还是傲慢,当然这是时代所限,不怪他。
●无政府主义的地区如何运行
●看完满脑子都是怎么养牛和做奶酪。
●开篇:努尔人生活中全是牛牛牛。越往后牛越少,最后:牛消失了!
《努尔人》读后感(一):脆脆鲨
最近很喜欢吃脆脆鲨,一边吃一边看,看了不连续两个星期,终于看完了,其实还是不晓得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结构关系的意思是什么。不晓得大概也没关系,我能看明白他们的生活重心围绕牛,挑起战争也是因为牛,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牛就行了。然而,这只是作者叙述的第一部分。越到后面,他们始终平等,实现我们不可能实现的民主制度,处于有序的无政府状态,想想都是乌托邦阿。然而正是他们“两极对立”的雨旱天气,特别的生态环境使得他们形成了牧牛业而且一直被称为努尔牛。。。。
说了很多废话(눈_눈),其实不理解后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罢了,真希望有明白人能指点指点。。。以下大部分是摘抄的,希望日后能尽力看懂
本书很精致。。。结构功能主义。。EP大神写的。边抄边自己整理一下。
《努尔人》读后感(二):笔记
努尔人说,毁灭人类的恰恰就是牛,因为“为牛而死的人比为其他原因而死的人要多”。他们有一个传说讲述了在兽类共同体解体之后,它们各走各的路,过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时候人类如何杀死了奶牛和野牛的母亲。野牛说,他要在灌木丛里袭击人类,为母亲报仇;奶牛却说,他要留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他要在留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引起他们的债务、聘礼及通奸的无休止的争端,使他们之间因这种斗争而进行战争,产生死亡,以此来为母亲报仇。所以,奶牛与人之间的这种世仇,从无法追忆的远古时代以来就已经存在了,一天一天地,奶牛通过引起人们的死亡而为母亲的死亡报仇。因此,努尔人这样说起他们的牛,“它们将与人类同归于尽”,因为人类会因为牛而全部死掉,他们将与牛一起灭亡。
—————————
原罪说的又一注解?
《努尔人》读后感(三):阿科博现实主义与《努尔人》
注:我,人类学初入门、小白,本文更侧重于随想、个人感受。
(书的) 副标题更重要!
本书整体的行文逻辑和安排可以说非常清晰,代译序也罢,普里查德自己写的序也罢,都对整本书的六个部分和整体的安排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介绍。第一章由努尔人最大的特点“对牛的兴趣”写起,第二章对努尔人的生存地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描述和介绍,第三章过渡部分提供了作者整本书的分析倾向——从社会结构对努尔人社会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对努尔人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解,考虑到努尔人的”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内的一个系统,它一部分依赖着生态系统,一部分依赖着自身而存在。“(P113)由此,着重从时间概念(努尔人自身的年龄组系统等)和空间概念(生态环境)两部分对努尔人的政治结构进行了描述,为后三章的具体分析和阐释作铺垫。后三章分别是<政治系统>、<世袭群系统>(亲属关系)、<年龄组系统>,通过对豹皮酋长、预言家、牛人、裂变支、部落内部的亲属关系、仪式等等的分析,作者对努尔人的政治制度给出了他的描述和阐释,使得我们对于努尔人这个尼罗特人群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前提是作者读者接受作者的前提——”我所描述的内容几乎全部是以直接观察为基础,而不是靠从固定的信息报告人那里记下来的大量笔记来扩充...与大多数读者不同,我了解努尔人...[导论P13],作者读者不能在进入书之前便对普里查德的假设不相信)
这就涉及到主题的另一方面,即“阿科博现实主义”。阿科博现实主义是格尔茨对于普里查德的写作的剖析和批评。普里查德在书中也表现了这种谜一般的自信,对他认知他的田野报道人的自信。比如,“我相信,我已理解了努尔人的主要价值标准,并能对他们的社会结构作出真实的概括”(导论P21)等等。普里查德写作极少脚注,多处流露着肯定的,清晰的描写占据这大量篇幅(所以读起来容易进入),“我作为田野调查者看到的努尔人的样子”。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也就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强势。但是,若是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抱着怀疑的态度,不免会问出“努尔人真的是这样子吗”的问题?虽然普里查德在文中也写到,任何人都可以对他的研究提出疑问,更好地情况是共同补充关于努尔人社会系统的研究。但问题是,若要对他的写作提出质疑,最有力的证据是我们要像他一样真正去阿科博地区进行田野观察,我们真正和娄部落等的人进行交流,显然多数读者(包括我在内)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只能先接受普里查德对努尔人的阐释和预设。此外,在书中也可以看到无意之中流露出的普里查德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对努尔人文化进行比较时的姿态,“努尔人是在冷酷、平等的教养中长大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根植着一种民主的意识”(P205),当然,这种研究者的价值偏见是无法避免的。
另外一个书中引起我的注意的是,普里查德关于努尔人豹皮酋长、预言家和牛人的描写。他说,“我从未看到努尔人对酋长比对其他人更尊重,或是像谈论极其重要的人物那样谈论酋长”(P196),但另一方面又在否认酋长的权威。“世仇是通过豹皮酋长来解决的,他还在凶杀以外争端的解决中起着一种不很重要的作用。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人物具有很大的权威地位,但事实并非如此。”(P195)酋长有着举行仪式时的权力,并在努尔人需要的时候扮演者调停者的角色,但普里查德又否认了酋长的权威,这点上感觉有点矛盾。普里查德对酋长这类人物的分析引起了我对封建时期中华帝国治理当中的乡绅或者说士绅和努尔人社会中酋长的对比。中国乡绅在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和酋长很类似,酋长可以在调解的时候获得一头牛,这点和中国乡绅的免税等可以类比;两者肯定有着不同,比如,酋长只有某些世袭群才可以出,而且是这些世袭群的某些男子。详细的对比需要更进一步的资料查找。关于普里查德的对酋长权威的解释的矛盾,最终我倾向于认为是他将西方现代的法律制度和政府这种统治者的身份去比较,但我认为在努尔人的生活中,酋长还是具有一定的权威,可能是努尔人社会政治制度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规则作用方面。
《努尔人》读后感(四):脆脆鲨→读书笔记
19.6.11 20:00最近很喜欢吃脆脆鲨,一边吃一边看,看了不连续两个星期,终于看完了,其实还是不晓得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结构关系的意思是什么。不晓得大概也没关系,我能看明白他们的生活重心围绕牛,挑起战争也是因为牛,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牛就行了。然而,这只是作者叙述的第一部分。越到后面,他们始终平等,实现我们不可能实现的民主制度,处于有序的无政府状态,想想都是乌托邦阿。然而正是他们“两极对立”的雨旱天气,特别的生态环境使得他们形成了牧牛业而且一直被称为努尔牛。。。。
说了很多废话(눈_눈),其实不理解后面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罢了。
19.8.17 18:00
作为政治人类学的开创者:福特斯和埃文思—普里查德(E-P)把政治制度分为“A组”和“B组” 前者拥有中央化的权威、行政管理的机器和法律制度,简言之,它们是拥有政府的社会;后者则没有中央化的权威、行政管理的机器和明文规定的法律制度。即 无政府的社会。 努尔人是位于东非的南部苏丹的一个部落人群,主要由游牧人口构成,大约有20万人,分布在绵延于尼罗河与苏拜特河和加扎尔河交汇处南部两侧的沼泽地带和开阔草原地带,以及苏拜特河和加扎尔河这两条支流的河岸上。在努尔人中,没有任何形式的政府,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他们的情形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有序的无政府状态。 -该书的第一部分描述了这个人群从事游牧、捕鱼及园艺的生活,并集中讨论了与努尔人所处物质条件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对于牧牛的兴趣,是如何使其所经营的以牧牛、捕鱼和园艺为特色的混合经济的生活方式成为必需的,同时,作者指出,在这种经济生活当中,缺乏一种首领地位和民主情感。 雨季和旱季区别分明的环境系统 直接制约着努尔人的生活,不得不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高山与草地之间进行往返迁移。这样的生活方式,必然影响着他们的社会结构,使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集中与分散,在村落和营地之间进行转换,从而促成了其又分散又联合的结构特征。 -第二部分,埃文思—普里查德对努尔人这种无政府,也无法律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描述,从而对大型社会在没有中央集权的情况下如何能够运行的问题给予了阐释和解答。在这一部分中,埃文思—普里查德主要描述了努尔人群体中所存在的三种类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亲属关系和年龄组关系。根据作者的描述,在努尔人中,政治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地缘关系,表现为部落及其分支之间既对抗又融合的关系。与之相联系的,则是他们的亲属关系,表现为宗族体系中各级分支之间的关系,这被看成其血缘关系。而年龄组关系则镶嵌在地缘和血缘这两种关系之中。本书主要介绍了这三种类型的努尔人群体,包括部落及其裂变支、氏族与宗族及年龄组。每一个这样的群体都是一个裂变的系统,或者构成了这个裂变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依照其在裂变系统中的相对位置而得以界定,并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决定自己的行止。 努尔人最大的政治群体是部落。这种政治群体不仅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特的地方性的社区,还明确肯定在与外敌作战时团结一致的义务,并对群体成员在受到伤害时获得赔偿的权利予以认可和保护。部落裂变为各级地域性的分支,这种裂变分支并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划分,每一个分支的成员都认为自己属于一个独特的社区,并据此采取相应的行动。部落中最大的分支称为一级裂变支,一级裂变支分出二级裂变支,二级裂变支又进一步分出三级裂变支,三级裂变支则由许多村落构成。村落是努尔人最小的政治单位,包括村舍、家宅和棚屋。在其政治生活中,并无任何形式的政府,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他们的情形实际上是一种有序的无政府状态。在此方面,世仇制度是其各级分支之间矛盾对立的直接表现,也是将其统一起来的机制。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便是豹皮酋长与预言家。不过,这两种人并无任何政治权力与权威,他们只不过是神圣性的人物,是具有某种政治重要性的仪式专家,在分支之间的纠纷解决与联合行动中起到一种调节和引导作用。 与其政治结构相应,努尔人的亲属结构也表现为各级裂变分支的对立与统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宗族制度。与地缘性的政治群体不同,这些宗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继嗣关系而不是居住地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此外,宗族的价值观念常常在一种与政治价值观念不同的情境下发挥作用。 同上述两种制度相关的是努尔人的年龄组制度。(略) 在对内和对外的关系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努尔人便根据自己与交往对象所属群体的相对关系来决定自己的态度行止。根据埃文思—普里查德的描述,努尔人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相互对立,通过相互对立来达成社会的整合。我们可以把努尔人的这种社会组织原则概括为对立裂变制,即一个群体内部的各个裂变支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关系,但是,当其与另外一个同级群体产生对抗时,各个裂变支则会联合起来,融合为一个统一体来共同行动;而当其与较大的群体发生对抗时,这些同级群体则又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群体。换句话说,只有在它们与其他群体的关系上,对这些群体的界定才是有意义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表现为地缘群体的政治对抗与融合的关系是通过血缘群体之间的关系来指导与界定的。正是通过“地缘”与“血缘”间的这种既对立又融合的关系,努尔人的社会才得以达到平衡,组织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有序的无政府的社会结构,而年龄组制度则嵌合在这两种制度的相互关联之中,润滑并黏合了这一社会结构。
————————以下不正经。。。别看
本书很精致。。。结构功能主义。。EP大神写的。边抄边自己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