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在吗》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医生在吗》精选点评:
●“我们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是心虚的,我们常感到他们所具备的那种神秘的裁判权力。”叙事稍有混乱的童真自白,情爱在其中发酵。严的文字风格不知怎的想到王安忆
●“我争取从此做一个正常的人”这句话带出了一个女性的一生故事,第一段是发生在文革前后“我”一家与贺叔叔的故事,“我”与贺叔叔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故事,第二段是我与舒次的故事,两段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我”是弱小的一方,我需要从另一方获得爱情或者权力,不论是“我”和贺叔叔还是“我”和舒茨,我们都是需要对方的拯救的关系。《心理医生在吗》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只是小说的叙述方式从象征强权的赫伯特手里转移到洛丽塔手里,他们在呈现同一件事的时候,叙述角度不同造成了他们对自身的关照是不一样的。“我”交男朋友、结婚、出国、对舒茨感情的接受,其实都是在隐喻“我”渴望摆脱“我”对贺叔叔的感情,最后小说以“我”对舒茨情感的抗拒划上了句号,通过对舒茨情感的拒绝完成从女孩到女人的成长。
●读罢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那个敏感,粗鲁,痴情的母亲。幻想着丈夫又一次陷入困境等待自己解救,渴望他知道她的好,渴望被再一次需要,却也只能无力地将爱情依托在丈夫可能遭遇的苦难上。
●可能是书读的太少了,感觉这种写作形式还挺新颖的。不过对于心理学专业的人来说,专业性可能就没那么强了。就是一本讲经历文革的人们的故事。
●动作,试探,博弈。让我浑身纠结的悸动。
●残忍的剖白。还好我接受自己了。
●冷淡,缓慢,渴望,恨意,爱。
●类似洛丽塔,站在小女孩角度讲述横跨数年的爱恋,对话结构,实验性强。自我剖析,小我见时代。
●让我认识了严歌苓对于人心理的表达能力。
●严歌苓的文学造诣真是太让人佩服了
《心理医生在吗》读后感(一):禁忌之恋
看完心情很沉重,在操场走了一圈心情也没有放松。很遗憾,一直配合心理医生的“患者”(我并不想称其为患者,可是很遗憾,她没有留下名字),并没有得到治愈就离开了所在的城市,没有钱,没有幸福,更加没有健康。禁忌的感情,总是格外的吸引人呢。想起了荆棘鸟,但是荆棘鸟最终是在荆棘树上高歌而亡的。可是可怜的小女孩,经历了不平凡的年代,被周围异常的人影响,被不该吸引的人吸引,并一生不忘。忘不掉了。得不到的更加忘不掉。希望她能过个正常人的生活,虽然为了那样,她至少需要继续接受治疗,而我不认为这几十年的事情,她有力气再叙述给一个陌生人听。
《心理医生在吗》读后感(二):念念不忘
太棒。看完后很震撼,在想世上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主人公。 跟随着“我”的说辞,贺叔叔十分有魅力: 面对11岁懵懂的女孩,他没有逾越。 看见18岁奔向她的少女,他没有挽留。 听见29岁的少妇的坦诚吐诉,他没有冲动。 我很希望“我”能和贺叔叔在一起,“我”的爱太深沉了: “这个时代把我造出来就是让我来爱你。” “贺叔叔她这辈子是忘不掉了” 小说最后,在和舒茨的约会中,“我”离开了。如舒茨所说在倾盆大雨中离开。 “我”说过:我要做个正常人。 大概她是不愿拿舒茨做贺叔叔的替身,也不愿和一个和爱幻想总想证明自己的老男人在一起。她身上还有父亲的奴性等等,而舒茨身上也有母亲的敏感以及总想证明自己的爱的那份天真。父母之间的那段爱情不应该在她身上延续。何况舒茨还忘不了原来的妻子。 “我”或许一辈子都忘不了他的笑,以及那一声“小伙子”。
但“我”会努力做一个正常人。
贺叔叔是爱着她的吧。
《心理医生在吗》读后感(三):纯属字数太多,所以转为书评
一个失眠的夜晚就需要一本书这样来彻夜陪伴。 一场爱恋会这样持续,从孩童到中年,直到磨掉所有热情,这让我想到霍乱时期的爱情,这里性别是对转的。但是想到她自己提到的“混乱”,不难她的爱恋有很多因素,贫涸年代对一个身上充满戏剧冲突的人的爱慕崇拜,对异性的好奇,贺一骑和自己父亲那种主宰和被掌控的牵绊而她想要平等既害怕又期待贺叔叔在她身上犯错来扯平,对贺叔叔这样的人当父亲的向往,对贺叔叔坚决“不毁我”的感激和偏执,孤注一掷阐明被拒的心灰意冷而后的念念不忘,界限划清后的执迷至今。从开头到后来,越陷越深。后来接受的舒茨,也感觉的出来是在心理补偿没有和贺叔叔在一起。 结局写的实在很妙,又带一种畅快。舒茨说下这么大的雨我以为你走了,我觉得你就会在这样的雨天离开,她说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先给你妻子打个电话吧。等他离开去打电话的时候,她和侍应生说等他回来记得把眼镜和伞拿给他然后转过身推开门在这样一个大雨天离开了。这是否是一种从“贺一骑”的情结和过往中解脱出来的标志呢?我想是的。
《心理医生在吗》读后感(四):我为什么喜欢《心理医生在吗》
在短短两天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后,我决心为今年给我最多惊喜的小说《心理医生在吗》写一篇短短的读后感。 我能在书店中茫茫书海中留意到它,最主要的是因为书名,毕竟是自己的专业,以及最近实习的岗位;其次是因为作者——严歌苓。欣喜惊讶之余,只随手翻看几页,便立即折服于其极为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严歌苓细到心尖上的笔触。
女性视角的第一人称爱情小说并不罕见,如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杜拉斯的《情人》。但能让《心理医生在吗》在已有珠玉在前的情况下仍能给我留下极深刻印象的条件在于,小说全篇实际上是女主在咨询室中对咨询师说的话。没有咨询师的话,没有上帝视角,只有一位中年女人对过往青春的娓娓叙说。一方面,这保证了整体叙事的完整与,保证了读者与主人公紧贴的情感共鸣——面对一位陌生人,并扮演一位她绝对信任的心理医生,这怎能不让人迷醉;另一方面,这种叙说区别于书信或回忆录最重要的点在于,咨询室中的讲述难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有时显得逻辑不清晰、故事线破碎。由此,一个囿于回忆、手足无措的来访者形象跃然纸上,与诉诸于纸面的文字相比真实灵动很多很多。并且在这种讲述中,我从故事细节的一点点丰盈、悬念的一步步得到解答中感受到咨询师与来访者关系的一点点建立,与现实中的咨询过程如出一辙。这种真实感独立与情节,又服务于情节。这引出了我想说的第二点,即专业心理学知识的体现。
我熟知的有心理学背景的作家在此之前仅有毕淑敏一人,没想到严歌苓居然也能在小说中体现出心理学素养。书中频繁提到弗洛伊德、荣格等人,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而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如本我自我超我、恋父情结、日常错误等又相当精准,让我这个伪精分信徒大呼过瘾。
回到故事本身。《心理医生在吗》常被称为“中国的《洛丽塔》”,这种说法固有其道理。一位少女,爱上了大叔。情节的相似很难被忽视。但《心理医生在吗》的野心绝不止步于此。它整体的故事给我的感觉像一只底端有滤网的漏斗,从上面灌的,是爱情,是精神分析,是历史,是政治,是中美文化差异,但经过漏斗的汇聚,滤网的过滤,从底部一滴滴落下的精华,就仅剩下一个家庭与一位朋友,一位少女与一位大叔。作为一篇仅十余万字的小说,居然能让我读罢有荡气回肠之感。历史的变迁,政治的斗争,小人物的选择,沧海桑田历历在目,不得不让人感叹严歌苓叙事功底之深厚。与此同时,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在读完《情人》之后感到自己什么都没读。后者专注于爱情但也止于爱情,翻来覆去无数遍之后那本就脆弱的感情就显得矫情而寡味。
明天要上班,抽空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