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道德浪女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0-18 12: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道德浪女读后感摘抄

  《道德浪女》是一本由珍妮.W.哈帝(Janet W. Hardy) / 朵思.伊斯頓著作,游擊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480,页数:2019-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浪女》精选点评:

  ●讲得很浅,基本是描述现象、讲道理和灌输鸡汤,深层的涉及到心理学层面的几乎没有。所以它并不是一本心理学的书籍,而是讲性少数的社会学书籍。

  ●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以及探索愉悦的无限可能性。Call me SLUT!

  ●啊这个文字让我有种看台湾小报的错觉。

  ●一種康德式的論說,以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生活在目的的王國中。 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 人是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自由人。假約掌握核心,書裡其他都是例子,參考性也不及真誠面對自身的慾望,活用小書,世界有愛。所謂放浪,其實更講求自律,責任,與信任,說易實難,努力吧,鄉民們。

  ●這本書其實並非僅僅討論「摸那個米」和「不摸那個米」的關係,它的立意在於人如何認知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和“異端”,在愛中完成自己,拒絕被社會道德綁架,接受這個世界的可能性⋯⋯很害怕也很討厭說教式的自以為是的作者,但這本書不是,這樣的書為什麼被禁?

  ●说教意味过强,第一部基本在说「道德浪女没有错,不享受开放式关系你的人生就不完整」。开放关系如果理解为伴侣需求的多样化(无论是否含性)会更好理解,而这些需求我们无法在同一个人身上得到满足,就好比我想听李健唱歌,和雷佳音谈恋爱,上爱因斯坦的课,和王家卫聊电影,吃戈登·拉姆齐做的米其林大餐,和老佛爷参加时装秀等等(想想就好美)。

  ●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理性的分析,更多是描述性的文字。

  ●快速扫了一下,没有第一次看何春蕤的炸裂感了,哈哈。感觉多元关系就是,实践的人早就摸索出了自己的方式,如果坚信“唯一”和“忠诚”,那大概怎样都没办法接受“渣有渣道,婊有婊道”。但不把自己限定在专偶制关系里,终归是更冒险也更丰富的体验吧,常常都是太低估了自己的爱与相处的能力。

  ●学了个新词——回收再生(Reclaim/Reclaiming):如果有人用某个字眼形容你,企图侮辱你或冒犯你,你可以气个半死,也可以主动使用这个字,拆掉它的雷管,让它不再是侮辱。被回收利用的字眼包括“怪胎”、“dyke”(对女同性恋的蔑称)、“faggot”(对男同性恋的蔑称)、“tranny”(对跨性别的蔑称),以及,嗯,“浪女”。

  ●翻完的心得就是:这可比跟一个人保持关系累多了

  《道德浪女》读后感(一):立牌坊的放荡女

  书名就让我感觉像中国话所说的:[立牌坊的放荡女].

  我们所理解的道德,是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

  书中所鼓吹的却是追求肉欲,里面提出的每一个论点都是那么的荒唐可笑.

  無敵重要的是,道德浪女很重視意願。當我們使用「同意」這個字眼——這整本書裡我們都會一直提到這個字——指的是「為了其中每一個參與者的利益、健康與歡愉著想,積極地共同合作」。如果有強迫、威脅、恐嚇、玩弄、欺騙或忽視等情形發生的話,就不算得到同意。而未經同意的性是不合倫理的——這一點沒有商量餘地。道德浪女很誠實:對自己誠實,也對別人誠實。我們花時間搞清楚自己的情緒與動機,必要時更抽絲剝繭以釐清我們的感覺。然後,我們把恐懼與羞怯放在一旁,與需要知道的人分享我們思索的成果。道德浪女也知道我們的性愛選擇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我們的情感、自小所受的教育、整個文化標準,與我們的性慾常有衝突。但我們有意識地承諾,要支持自己與我們的伴侶,誠實地、光榮地處理那些衝突。

  《道德浪女》读后感(二):一对一关系是天经地义的吗?

  这本书的内容一点都不像书名看起来那样的离经叛道和具有颠覆性,除了介绍一对一关系之外的性与爱的不同可能性和形态,更多篇幅是在介绍亲密关系里的沟通、界限、交流的方式,理念非常的“非暴力沟通”,无论对于一对一关系还涉及开放关系都同样适用,(对于我一点也不陌生)。

  在正统异性恋的社会文化里,开放关系就是乱搞、淫荡、花心、堕落、不负责任,而在作者看来,“所有你情我願的親密關係都有這樣的潛力,所有的性愛路徑,只要經過清醒選擇並審慎實行,都能成為個人與社群生活中正面的、創造性的力量。”

  开放关系看似“很爽”,但维持起来比一对一的关系考验多得多。所限,需要有勇气去面对伦理、传统观念、道德标准带来的阻碍;其次需要更高水平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来同时经营几段感情,更需要有效的沟通、倾听、同理的技能来处理关系里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如果一对一是唯一可接受的选项、爱情唯一的正确形式,那一对一真的是人们的自由选择吗?”我们都知道知情同意权的前提是能动性。所以在做选择、下判断之前,多看看也无妨。

  《道德浪女》读后感(三):摸那个米和不摸那个米,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

  《道德浪女》看得差不多了。从名字来看这是一本偏僻的书,实际上谈论的内容却相当普世。新鲜感过去,到后面觉得有点无聊(而且有点黄)快进了。 不过想到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于书中观念的接受度并不算高,我还是十分愿意推荐。

  很多人把建立亲密关系(无论是与一个人还是多个人)视为自我完善道路的其中一段,那么自我完善之路上可以想象的挫折、高峰、惊喜、尘俗里面都会谈论到。本书主要讨论了在亲密关系的领域主要的两个话题,一是relationship management这种适用于任何关系的万金油苦功,依靠listening,taking action 和 be straightforward等原则构建和维护关系。二是一系列冲突(如自由与责任、负面情绪、争执)的协调。前者是道德的部分,后者以更好地浪为目的。能够处理好它们,就是一个合格的道德浪女/子了。(嗯 我觉得能够处理好一段关系的人也大概率能处理好多段,就看愿不愿意) 这么适用于所有人的话题,让人不禁觉得,一对一关系(monogamy)和多重关系(polygamy)实在没有太大区别啊!

  这个世界上原则的重复性太高,可行性又太低,取其善者而从之,划一笔重点就过去。只是可以留给我们实践、反思和批判的空间实在太多,也不是我们当下最要紧的事。相比之下,我从书里了解到的facts们更有趣。它们主要关于性。比如有组织在进行团体或个人的sexual therapy,以spiritual integrity的名义开展团体workshop和咨询工作,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therapist,名曰sacred intimate(Body Electric School);开放的性产业似乎帮助了很多人释放压力,改善了很多婚姻关系;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在男女关系的层面上有奥奈达社区(The Oneida Community)作为先驱;印度教里的神秘宗派“崔谭瑜伽”(tantra yoga)把肉体的结合看作复杂的宗教仪式…如此看来,不是性活动本身,而是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超越于该事件和行动对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构建更加有趣,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在乎的事情赋予更高的意义。放下科学原教旨主义者和道德主义者的观点,生物性便成为了解释人类活动的众多方式中的一种,进化论丧失了绝对领导地位。

  ource:

  https://sacredintimate.com/

  https://www.bodyelectric.org/

  http://chungjin.blogspot.com/2015/12/blog-post_10.html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75526

  另外,对情绪操控这个话题,我总会情不自禁多看两眼,我实在太易于神经质地对操控与被操控有所觉察和过度觉察。本文并没有探讨过多,我却想借机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当我们提到操控,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区分主体和对象,一个操控者,一个被操控者。假设自由意志存在,被操控者如果不是逃避应当自己承担的责任,为何会以“被操控”的名义自我哀怜?这何尝不是一种passive aggressive的反操控?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我与一些人的微信对话,分析过话语背后的含义和人们的真实需求,似乎人们是自愿参与操纵这场共谋的。如果从关系的视角看待manipulation,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道德浪女》读后感(四):我不是衣服,我不需要被貼標籤。

《sense 8》

  就算你不同意,也請給予尊重。

  記得,我在韓劇《春夜》中有提及,關於"open relationship"這件事情,我還沒辦法做到,甚至可能連理解都無法。

  可以說是命運?還是緣分?我忘記誰推薦或是在哪裡看到介紹後,在這個timing下,我拿到了這本書,我沒有意識到它在講這個議題,我以為它是在講女權,但,它確實是在講open relationship。

  我喜歡書中的觀點,刺激著我,讓我知道我也可以這樣思考,或者,可以這樣看待跟處理這些事情跟情緒。

  關於性成癮這件事情,作者這麼說: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性行為是否已經變成一種強迫狀態,以及你想不想改變這種情形。有些人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確認自己的性吸引力,老是利用性愛來再次得到保證,因為在內心深處,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魅力、有什麼可愛。他可能覺得性愛是自己身上唯一值錢的硬幣,能夠用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實情也有可能真是如此。P39

  關於多數暴力這件事情,夾雜世俗的眼光,還有我們一直以來都在社會中「求同」,不想被當作異類、怪胎,所以總是抱持著「大家都這樣......」的想法而被牽制著。

道德浪女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我們的文化老是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我們鼓勵你,面對任何以「大家都知道……」為首的句子,還有「常識告訴我們,……」開頭的句子,請務必抱持著極大的懷疑。這些語詞常常是文化價值系統的路標,他們的信念是反對性愛、以一夫一妻模式為中心,以及相互依賴(Codependent)。P40

  從來沒有人問,為什麼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是對的?

  關於刻板印象,令人受夠的刻板印象,這個社會如果沒有刻板印象是否就無法生存?

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人們就認為,男人無可救藥的性飢渴,永遠虎視眈眈;而女人則應該保持純潔、矜持、沒有性慾,以控制男人、使他們走上文明的道路:也就是說,男人是油門,女人是剎車,我們的看法是,這樣很傷引擎耶。P42

  為什麼那麼多「應該要怎樣」的想法跟言語?

  男生應該要喜歡女生、女生應該要喜歡男生、小孩應該要聽爸媽的話、大人應該要成熟穩重......這個世界好無聊啊!

  重現《被討厭的勇氣》的課題分離:

親密溝通的一個首要原則是:每個人都掌握著自己的情緒感受。沒有人能「使」你感到忌妒,或沒有安全感──使你有這些感覺的人就是你自己。無論別人做了什麼事,你的反應與感覺,都是由你的內在所決定的。即使有人故意試圖傷害你,你也可以選擇自己的感受。你可能覺得生氣、受傷、害怕或者內疚。這選擇常常是無意識的,但那是你內在的選擇。P133

  作者其實想要講"忌妒"這件事情,雖然通篇不太具有說服力,但利用課題分離開場還算是可以接受。只是,我還是把"因為我在乎你所以我感到忌妒我會吃醋"擺在一起。

  作者說,愛、性、力量不會因為多人而就減少,是沒錯,但,時間會啊!

  原本是獨生子可以擁有爸媽全部的時間,多了弟妹之後,爸媽能陪伴小孩的時間不變,則表示陪伴小孩的時間被劃分為二了,也沒辦法得到全部的注意力。

  我覺得這會是open relationship最難的地方,你要接受這件事情。

  關於佔有慾:

任何關係都有界線,在一段開放關係裡,沒有人能夠擁有別人,所以界線尤其重要。感情關係應該跟「所有權」無關。

  曾經我的占有慾很強,對情人跟友人都是,這樣活著真的很累,因為佔有慾強的人都會希望得到相同的對待,我愛你100分你也要愛我100分,可是,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總是活在這樣的情境下真的太累了。漸漸明白要好好愛自己,自己最重要,課題的分離,掌控自己之後,現在,我心中有重要的人,但我不會想要占有他們。

  關於愛:

善待自己,並且記住,愛最重要的部分不是愛一個人的美麗、力量或優點。愛的真正考驗在於,當一個人看見我們的脆弱、愚蠢與渺小,卻不減其愛。P208

  這真的是很美麗的情話。

  我喜歡你的所有優缺點,因為那就是你。

《Love, Death & Robots Season 1》-证人

  最後,我想討論關於以性維生的工作。

  這個問題我應該是國中還是高中就有想過了,但我一直呈現矛盾的狀態。

  立場1. 每個人都有自己維生的方式,有人付諸體力去當搬運工,為什麼就不能用身體或性來維生?不理解性工作者為什麼是違法的工作?

  立場2. 如果你小孩跟你說她想從事性工作者的工作,你會答應嗎?當然不會。

  這兩個立場就是矛盾了,像是你可以接受你朋友是同性戀但你無法接受你小孩是同性戀一樣的道理,等同於你還是不接受同性戀,等同於你還是覺得要異性戀才是完整圓滿的人生。

  作者給了一個新的想像"如果性工作合法的話,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1. 性工作者可以依照需求決定它要什麼程度的安全性行為。

  2. 性工作者可以像其他工作一樣組成工會,人蛇販子會消失。

  3. 長期伴侶可以聘請專業性工作者來重新點燃性愛的熱度。治療師也可以把客戶轉介給專業性工作者。

  4. 性治療師能夠幫助我們從性否定社會裡的恐懼與禁令中解脫出來,治好羞愧、創傷、暴力之外的性之美好。

  另外,還有一篇報導指出:

  性工作者應被視作一般勞工

  「教育所有人,無論年齡、性別、種族、國家,所有性工作者都必須受到尊重。如果大眾持續將性工作者視作女性受害者,他們就忽視了跨性別者和男性性工作者的存在。如果性工作者可以被視作法定上的勞工,擁有權益且需受到尊重,那人們就比較不會去剝削或侵害他們。」荷蘭紅燈區性工作者

  所以,截至目前為止,我算是比較偏支持性工作合法的一方。

  那些說不願意讓自己小孩受苦、被霸凌、被歧視的大人(家長)們,其實也正在助長這個社會充滿歧視風氣的人哪!

  幫兇=漠視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道德浪女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