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B2B 4.0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16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B2B 4.0读后感100字

  《B2B 4.0》是一本由阎志 编著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2B 4.0》读后感(一):纯阳书评第363期《B2B 4.0》

  当今2B有喜亦有忧,喜的是不像2C大局已定,2B尚可英雄逐鹿,忧的是都说有鹿,但是不知所处,茫茫平添众人几多愁。这本书不一定能为各路英雄解此愁,但是足以帮助大家理思路。本书有两大看点,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对2B做了一个相当好的梳理。

  已经有不少人对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做出了精当的梳理,但是对2B的梳理显然比较少。而对2B做一个全面的梳理和阶段划分,对于从事2B或者是关注2B的人士跳出细节,以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回看2B的历史、俯视2B的当下、展望2B的未来,从而摆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困境很有意义。当然,要想有这样的效果,梳理的质量至关重要。这本书把过去已经发生的和现在正在发生的2B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B 1.0,这个阶段的核心是信息服务,重点解决供需双方的匹配问题,线上找到对方,线下做交易。第二个阶段是2B 2.0,这个阶段的核心是撮合交易,重点解决供需双方的在线交易问题,除了找到对方,还要线上完成交易,物流供应链还得在线下。第三个阶段是2B 3.0,这个阶段在2.0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要把物流、仓储供应链等要素也要来到线上来,进一步完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融合问题。第四个阶段更高级,是当前正在发生的,或者是行业先行者们正在努力创造的,在这个阶段中要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构建新型的信用构建方式和价值流转模式。

  任何一种阶段划分方法都体现一种哲学观念和认识视角,不同的哲学观念和认识视角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作为理念表现物的阶段划分却有实实在在的高下之别。作者的四阶段划分法显然既抓住了业务痛点的解决逻辑,又抓住了技术发展的演进逻辑,充分体现了业务痛点的解决总是从优先级最高的问题开始,同时也是从经济上最具可行性的可得技术开始这一一般规律。

  第二、从2B的视角,讲述了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一般介绍这些技术的书籍,往往是从理论或者技术本身的体系去讲技术。由于不和具体的情景结合,所以讲的就比较泛,作者讲的泛,作者看的泛,书读完了,得到的恐怕只是一些基础的概念。而这本书立足于2B,在2B的业务场景中,一边讲述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一边结合业务痛点,讲述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去解决这些业务问题,如果已经有实践的话,那么现成的案例是什么,如果暂时没有实践的话,可能的思路是什么,做到了技术场景化、场景业务化,满满的哈佛案例教学法的风味。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对作者的感觉,读完这本书以后,感觉作者绝非那种低头蛮干之辈,亦非坐而论道之徒,既有学者风范,也有实干家的味道,想的有高度,干的有深度。

  《B2B 4.0》读后感(二):梳理B2B及区块链之于B2B的应用

  

一、B2B1.0-4.0的梳理

中国黄页的成立:标志我国B2B商业模式的开始。

B2B参与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终端客户。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B2B 1.0(1997-2003),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重点解决供需双方的匹配问题,线上找到对方,线下做交易。痛点:信任问题

第二阶段B2B 2.0(2004-2012),以撮合交易为服务,重点解决供需双方的在线交易问题,搜索及线上完成交易,物流供应链在线下。B2B平台可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等服务。痛点:卖方思维,提供的是营销类服务,商品交换没有实现闭环,仓储、物流等业务依旧与线上平台脱节。(信息流、物流、资金流)

第三阶段B2B 3.0,升级2.0,融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仓储供应链等要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平台+自营+供应链。痛点:供应链金融、仓储、贸易金融系列服务,交易的完全线上化。

第四阶段B2B 4.0,是当前正在发生的,或者是行业先行者们正在努力创造的,在这个阶段中要利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构建新型的信用构建方式和价值流转模式。

产品数据库、设备数据库、工业链数据库、运营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消费者数据库、销售数据库

二、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B2B这演武

价值物的转移、交易、存储和支付的基础——信任。解决人和人之间信任、协作、价值传递问题。

使用B2B业务场景,基于技术基本原理,结合业务痛点,思考如何使用技术去解决业务问题。

技术场景化、场景业务化。

区块链技术特点:可以实现参与者点对点的直接交互,让无数用户和企业变成交易平台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将每一个内容、每一条信息、每一个产品、每一项服务,都转换成价值,并通过平台来流通和变现。

区块链系统: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

1、促进B2B交易完全线上化

2、塑造全新的B2B信任机制

3、打造无边界B2B生态环境

2020.7.20

  《B2B 4.0》读后感(三):产业互联网搭建基于线上和线下融合

  产业互联网经常被成为B2B3.0,也就是把各类服务整合到先上来,扩展相应服务,优化发展模式,实现平台的转型升级,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

  在《B2B4.0——新技术应用引爆产业互联网》这本书中,提到“对于B端卖家而言,线上线下的融合需求成为当务之急,而对于B端买家而言,在满足基础的交易之外,对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B2B平台能够针对不同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企业与其外部供应链的个性化沟通方式以及第三方技术供应商为交易双方提供个性化的平台,做到既能满足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又能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在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驱动下,B2B平台由2.0阶段逐步进阶到3.0阶段,以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衍生服务,例如提供额外的物流支撑技术、资金周转方案等,线上交易流程得以在标准化的前提下变得更加灵活多变,更加贴合买卖双方的实际的交易,充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这段话也阐述了B2B3.0阶段是什么状态,确实也是现在大多数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的模式。但笔者有一个不同的观点,就是B2B电商和产业互联网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从产业链的生产端到消费端的这个链条的物流、资金流、贸易流是否真正的打通,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线上和线下的协同融合。

  如果只体现一个环节的三流合一,其实就不能称之为产业互联网。因为货物都是有动有静,有仓储的时候,有运输的时候,是一个产业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端的链条传导。这也就是为什么产业互联网是垂直化的,因为垂直平台的线上系线才能承载这样的实体产业。只有这样的垂直平台系统才能有效进行产业链的串联,才能把动静结合的数据和信息沉淀在平台上,通过线上的系统实时查阅到,并能够进行最佳的服务匹配。

  但有了线上针对产业设计的线上系统,实现系统和系统之间的互联,还要解决线下的业务操作问题。产业的复杂性就决定了一定是要与线下有效的融合,再加上产业用户的需求的个性化,产业互联网除了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系统平台上的四流合一,也要通过线下的操作去有效填补和润滑各个环节的衔接,也要印证线上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

  尤其是产业互联网很重要的一项服务就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对于大宗商品在实际贸易过程中的过磅、仓储、质检、运输都是离不开线下的服务,然后如何通过系统之间的互联把信息和数据展示在平台上。在做供应链金融时,就是要通过线上签订的贸易合同体现货权,更要通过线下的质检、过磅和实时的监管去掌控实物货物,也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操作去体现分批入库和分批出库的实时状态,把实物货权和线上的贸易合同有效的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引入低成本资金,为产业互联网用户提供最佳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有很多B2B电商平台一味的加技术手段,谈论线上模式,但是如果不解决实体产业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进行产业资源最优配置,没有办法引入到服务商从而提供最佳的服务,更难以形成产业生态。

  如何找到产业互联网平台线上和线下的平衡点呢?产业互联当然一定是能够把产业中所需的资源进行线上互联,例如仓储、结算银行、物流等,在线上去实现货物的真实信息的展示,资金流、商流和物流的匹配。另一方面,搭建线下风险控制体系,并做好线下业务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在关键节点设置风控点,反馈至线上,从而达到线上和线下的统一和有效融合。

  《B2B 4.0》读后感(四):为什么产业互联网不能简单的称为B2B电商?

  尽管产业互联网这个词很多年前就被提及,但最近两年被提及的次数明显增多。尤其中国在消费侧的数字化已经全球领先,新增流量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一个国家的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是得看大的产业和工业,而且产业发展得好,也能反哺消费端。所以从2019年起,产业互联网成为了新的风口。

  只要身处产业中,再涉及到互联网,各种称呼就随处可听见,例如B2B、电商、交易平台、产业互联网等等,当然这些都有某些相同点,但对于一个称呼的模糊不清,其实也说明了市场上大家对于产业互联网认知的不清晰,简单的归类相同也证明了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进行产业互联的艰难性。

  笔者最近也阅读了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卓尔智联集团董事会主席阎志撰写的《B2B4.0 新技术应用引爆产业互联网》,里面讲到“B2B是产业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其形态从B2B1.0发展到B2B3.0,不断迭代和升级。”“B2B1.0时代,它打破了企业间交易时信息的不对称;B2B2.0时代,它解决了交易的信任与效率问题;B2B3.0时代,B2B提供的服务延伸至供应链各个环节,提供了包括金融、物流、供应链管理等在内的全流程服务。”“我们即将迎来的B2B4.0是以智能互信为核心的更高级形态”。

  如果从B2B的概念角度来思考,确实是已经经历了3个阶段,尤其是B2B这个概念当初出现的时候对应的是B2C这种电子商务模式。但是从2019年已经搭建完毕产业互联网的平台来说,就连B2B1.0阶段实现的商业模式还未达到,包括在线浏览,离线交易,更别说2.0及3.0阶段。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B2B1.0兴起于2000年前后,以中国黄页、环球资源网、慧聪网等平台的出现为标志。该时期B2B平台以网站的形式提供信息黄页功能,盈利模式为会员费和广告费,是企业获取商业信息的在线平台。”那个时候主要还是让信息展示出来,实现信息对称。“尤其到了B2B1.0时代,双方企业能够看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实时信息,过去获取目标商品或目标客户信息可能需要几十、几百个电话,花费数天都不一定能完成。而通过B2B平台可以提升交易效率,减少交易环节,将产业链条缩短优化为全国总代理——一级代理——二级代理——零售商——零售商——中断用户。”

  看到这段,如果现在还身处传统产业的工作者,会想到其实现在自己所做的传统贸易不还是2000年左右的方式吗,只是打电话演变成使用微信等手段。例如笔者所处的玉米行业,贸易商之间还是通过打电话互相询价,尤其玉米的质量标准、地区、年份不同,再加上物流费用的变化,传统行业对于询价的保密性,导致市场上还是信息不对称。就连在网站上实现信息聚合,B2B1.0最早要实现的功能都很难搬到线上。

  其次,B2B要提升行业效率,减少交易环节,大宗商品产业的交易环节很难减少,从玉米的种植、收割、烘干、入库、物流运输、入港等等环节,每个环节的贸易不能简单地就可以减少,一方面是每个环节都是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承担的风险不同,赚取的利润也不同。每个环节所做的工作市场上很难有其他人员进行简单的替代,这里面涉及风险控制、物流的操作。所以在B2B电商要实现的目标从现在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角度来说就很难实现。如果简单的把电商平台已经实现过的功能去思考产业互联网平台,只能说对于产业的理解处于成品或者标准品阶段。

  产业互联网平台不是要减少环节,或者说不是要去掉原有市场上的一部分,而是让环节更顺畅,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搭建起来风险控制体系,保证平台各个参与者的利益。

  第三,B2B电商标准化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标准化不同。以前交易容易标准化,例如阿里巴巴现在的8848平台,商品展示界面不用考虑交收部分,而大宗商品产业就根本不能用电商模式去思考。对于产业互联网平台来说,在交易、交收、金融、信息、结算服务方面,可以设计不同的标准化工作流程,主要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有效对接客户,但对于客户的需求服务要精准化和个性化。精准和个性并不代表着损失效率,实体产业就是有不同需求和不同的经营模式,正因为如此B2B电商赚取的是交易费,而产业互联网平台赚取的是服务费。

  第四,B2B电商注重的是高频交易,注意两个字——高频。如果没有高频交易就会导致电商平台做不起来,因为电商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客户及交易信息才能赚取相应的交易手续费,或者做一部分自营,从而实现电商的商业利润。但是产业互联网平台以高频交易为切入点,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因为大多数产业达不到像钢材这样的标准化和高频,也很难做到找钢网那种交易规模。产业互联网平台是搭建的服务平台,搭建垂直产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其商业模式与B2B电商有本质的区别。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商平台做不起来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根本,做交易的去做服务这是重大转型,对于人力、服务方、产业的理解等于重新来建构。

  以上这四点只是B2B电商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区别,B2B电商模式的演变并没有能够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有一部分可借鉴,但不能等同,只有深入研究两者的区别,才能准确找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切入点,才能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商业模式。

  接下来会从产业互联网平台与B2B3.0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B2B 4.0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