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乱不挡》是一本由何小竹著作,鲸鱼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昆乱不挡》读后感(一):《昆乱不挡》读后感
韩东说过:何小竹的写作是自由的,也是严谨的,不仅使现代汉语诗歌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理论思考得以成立,其作品也作为某种范本引发了大规模的模仿。这一切得益于何小竹对日常生活的超凡敏锐,得益于他对现代汉语特别是普通话天才式的把握。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得益于何小竹的坚持,三十年如一日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以自己认定的方式书写他个人的“史诗”。无意之间也成就了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经典。
何小竹的诗中充斥着被称为“何氏魔力”的幽默。他的诗大多质地温润,对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娓娓道来。他的“抛弃一切就是诗”“让语言自己说话”“失去了叙事的目的和意义的叙述,我们说,这就是诗了”等等先锋反叛的诗歌美学理念为当代汉语诗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与可能。让诗回归渺小,让诗人也回归于渺小。最好的杰作一定是私人化的写作,何小竹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定捍卫着语言的尊严。
这本诗集中的130首诗全部写于2019年,是诗人更加成熟近乎完美的诗歌文本。越来越抛弃,越来越自由是我读完这本诗集的第一感受。修辞开始变得多余和无意义,语言本身开始占据诗歌的主战场。抽象而具象、简单又复杂等等全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杰出的个人史诗化的写作。
《昆乱不挡》读后感(二):《昆乱不挡》
两周前我在一个不与外界联系的地方住了一周,才回来几天。带了四本书,这本《昆乱不挡》就是其中之一。封面被我翻脏了一点儿了,还寻思着找点东西擦擦什么的。关于作者,何小竹,想必大家都知道,“非非”代表诗人。在我心里,他的诗早已达到一种高度,一直在不断地超越。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评价一本书,更准确点说,这是我第一次发表对一本书的看法。书好不好只有自己读过才知道。一本好书就是一本好书,再怎么夸也不会烂。很显然,这本就是。希望你有运气能够读到。
随便挑几首。
怀旧 他给她写了一封信 天冷了,这里的冬天似乎更冷 她便跑去邮局,给他寄了一件毛衣 几天后,在公共电话亭 他拨通了她的电话,那边收发室的高音喇叭 便喊叫起来,王晓丽,有你的电话 他告诉她,毛衣收到了,很合身 还告诉她,他有传呼机了,126-3341 呼这个号,给我留言 我就能及时回你的电话了 那是1992年12月,成都下了雪 一张周华健新年演唱会的海报 张贴在体育馆的墙上 爱情 你相信爱情吗 就像问,你信不信上帝 如果你信上帝 你就信爱情 上帝在 爱情就在 这是一种信仰 艾米丽穿着婚纱走出教堂 给了小男孩一颗糖 小男孩把那颗糖 捏在了手上 而不是含进嘴里 艾米丽回过头 微笑着 将一根手指 放在了嘴唇上 约梦 她约他在梦里见 第二天,她问他,怎么没来 他很抱歉,并承诺,今晚一定来 结果,他还是没能进入她的梦 他很沮丧,说我努力了 昨晚做了很多梦 但就是没找到你的那个梦
《昆乱不挡》读后感(三):读《昆乱不挡》:词不远人
(估计是我刷书速度太快,把之前老账号读书记录大面积转移到这儿,导致系统判定我是机器人。我在评论区的留言都看不到了,所以把评论搬到这试试,一是评论我特喜欢的一本书和作家,二是给系统证明一下)
何小竹的诗属于越看越想看的那种类型。和早期作品的轻松、才趣、温润的语言直觉相比,《昆乱不挡》加大了关于语言自身的言说趣味,这次直接是以“词语”为单位呈现。词语亲切的及物性,斡旋于日常起居和词义的玩味,达到“词不远人”的境界。何小竹在《边界》一诗中说道,“2019年,我只关心(感受和捕捉)词语……即使在这个期间可能(完全可能)有一首不错的诗/被我遇上(边界设定之外的)/我也必须冷酷无情,毫不手软地/将它舍弃”。词的边界到底是什么呢?就这本诗集而言,我认为就是词绝不在词之外,它是与诗者共情的深层有机部分,溶解在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中。
如何窥探一个诗人语言世界观,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是探究他的用词偏好和频率。比如“鱼”,在象征层面自然有色情意味,而何小竹认为“真正的鱼,不仅游于水/还可以剖开,出血/将鱼悬挂/鱼肉清蒸,或做成鱼丸/并有自己的名字/如鲢鱼,青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放在微观层面,我认为这是一种自觉的写作。放在宏观层面,它或许是一种矫正式的写作,以小词对抗大词、以词的触感围歼词的空洞,以词在语境中的变化取代一成不变的僵化。看看这本诗集说了哪些词就明白了:“锁”、“修改”、“构思”、“突然”、“沐浴”、“电话”、“着急”、“怨言”、“图钉”、“星星”、“距离”……有时把一个小词写活,比引经据典费尽心力写一个“大词”更难。若整理出这本诗集的词频,在生僻性上自然不会超出初中水平,换句话说,无论是主题还是语言的素材,都是中国人的日常用语(除个别如“昆乱不挡”等词外),用日常汉语写出好诗,何小竹在这条路上独树一帜。
这本书是独立出版,印刷有限,十分推荐有兴趣的朋友阅读这本书,它将作为我年度最佳诗集的候选。
(然后,希望豆瓣工作人员看看,我不是机器人,望早日恢复我的相关权利)
《昆乱不挡》读后感(四):诗大于阐释
这个月读《永恒的敌人》,《住在山上的日子是可耻的》,《夕颜》(上个月就开始了)和这本《昆乱不挡》,都没读完,都剩了几首(只是诗集的阅读来说)。
——————
一个月快完了,没标注读完一本真的说不过去,就找这本吧。毕竟《住在山上的日子是可耻的》和《夕颜》是明显没读完,《永恒的敌人》是的确没读完,而《昆乱不挡》只是隐约没读完而已。我的确懒得一页一页翻看看是哪几首没有读过了。这样对它,不是贬低它。觉得这样对待这部集子,在这几本里边是最恰当的。
——————
“昆乱不挡”竟是一个成语。就如“英特迈往”也是一个成语一样,还是宋朝就有的成语。读它,说得像广告营销一样,就是可以增加对词语的敏感度。这还不是从语感来说的,而只是就诗歌表意,或者是从诗歌一眼扫过去第一感觉来说的。
从对书的评论里翻出来一个观点,何氏诗歌是对阐释脱敏的。一般人的一般阐释对它无效,因为的确阐释不出来一二三。好的阐释,或者说好的剖析,是能够令人折服它(一首或一句)就这样简单直达了“传统”写法可能要花一部集子才说清楚的问题。这就是范式转型的厉害,地心说与日心说推演星球运行理论时的繁复与复杂,在这里依旧可以看到。就好像“妙手偶得之”与“一句三年得”就字面意思上的差别。于是这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维度问题。
我有时候就觉得,阐释有点跟不上了,还得读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的知识。但人不是为了知识来到世上的,而是来到世上才为了知识有了种种决定与选择。突然就想到知道那么多没意义,更多时候懂了就是懂了,读几本书不一定顶得过那一懂,反而是那一懂让你明白了好几本书到底在干嘛。当然,我并不反智,读书自有其功用,别太过而拘泥是最好的形态,中间有微妙的平衡。何小竹说“快没意义”,说的是差不多的东西。
——————
夜里为了问一两件小事而拨通华兄视频,反而聊得嗨了起来(不知道是不是我一个人在嗨,我经常这样),说了些和“诗本身”相关的话,眼看着要两小时,要午夜三点,互相赶紧挂了手机。
何小竹就这样提供了诗本身的范本。你读这些诗歌,发觉这样把它解释透了,等脑袋冷静下来,知道了那只不过一种解释,诗还在那里,诗大于阐释,它和那些留存下来的优异文本有一样的肚量,仿佛宇宙放在里面在膨胀。
那大于阐释的地方,恰好还是诗意留存的地方。一首诗常读常新,在于常新,而非常读。对一首诗歌的考验,在这里说的话,那就在于它是不是只有一种阐释,只有一种死的快。你想嘛,读《敕勒歌》,第一次读出来它天人合一的感觉,是不是感觉读懂了它,感觉把它掏空了(至少已经几乎了)?但它绝对不止这样子而已,不然几十年上百年之后,这样的阐释或者理解,就变成铁律,就变成这首诗的肿瘤一直跟随着它了,它还有极大空间与极小空间共洽的平衡美,还有关于相对之辩的阐释,还有动静之间的悠长美……它是无尽的,下个时代,下个范式下,人们阅读(较好的读者)《敕勒歌》或许不再关注时空、大小、动静、天人关系这些话题,转而关心其它这首词中蕴含的密码了——何小竹是无限的。
但同样,以这样方式表达“诗本身”,与以《风吹》、《小草》、《速度》等阿信诗歌中表现的“诗本身”之间,谁更高级,谁更酷,谁更耐读,就现在而言还真不好说,这是现在摆在我面前难以回答的问题。
我期待某种回答,并希望以它来抹除这两者间的参差。
2020.8.30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