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0-16 13: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读后感100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是一本由[俄]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精选点评:

  ●陀思妥意识自由到自由意志到“所有都允许”的再到恶再到罚的转变 但那不是道理式的 而只是迷狂的上升必经之路 在人的深处 隐藏着非理性的双重性

  ●每一个投入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最终都成了一个个新人

  ●火源,一大一小。

  ●1.自然辩证下的无限客体化。2.主观的介入,自由走向不自由。3.主观对自然辩证的模仿和依附。上帝的规则也好,现代的规则也罢,资本家的追求都是类似的依附。4.依附新的东西的人打倒依附旧的东西的人,并把被新的东西奴役称作绝对自由。5.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人的主观意志在每个过程中都试图介入和超出,人需要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这么做不惜去毁灭世界,追求痛苦。6.于是建立一个国度,一个人自身矛盾的世界来承载人心中的矛盾。7.人对绝对的追求,恰恰是在制造一条笔直的下坠路线,所有绝对都是幻觉,其实是沿着直线无尽下坠,就像人对极限的想象不过是将对有限的幻想扩大到极限中一样。8.矛盾是必须的,上帝和魔鬼是先验存在于精神中的东西。9.精神和身体交融,身体和世界交融。上帝在人之中。杀死上帝,你就杀死了人。

  ●彩页加增订。完美: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读后感(一):这本书写的有点深奥

  这本书写的有点深奥,就不好懂,看了半个多月了,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水平还要大同提高,欢迎交流,顾适的小说有一种精妙的平衡感,以清晰的结构和娴熟的文字,去表达科学的严谨与美,探寻人性的细腻幽微。她的小说既满足了我们这些科幻迷的期待,也能让对科幻不那么感兴趣的读者乐在其中。顾适是一位有潜力出圈的科幻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读后感(二):这本书写的有点深奥

  这本书写的有点深奥,就不好懂,看了半个多月了,当然也可能是自己的水平还要大同提高,欢迎交流,顾适的小说有一种精妙的平衡感,以清晰的结构和娴熟的文字,去表达科学的严谨与美,探寻人性的细腻幽微。她的小说既满足了我们这些科幻迷的期待,也能让对科幻不那么感兴趣的读者乐在其中。顾适是一位有潜力出圈的科幻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读后感(三):一个包含了人的辩证世界

  1.在科学的影响下,自然辩证的世界观下,我们处在一个被其他人无限客体化,被理性限制的必然世界。

  2.宣称自由理性,因为压抑了非理性、反而导致了不自由。

  3.这个过程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主观对自然辩证的模仿和依附是本能的,是一种诱惑。上帝的规则也好,现代的规则也罢,资本家的利润度量,都是类似的依附。甚至建造一个人间天堂,也是类似的诱惑和依附,但这之后呢?

  4.依附新的东西的人打倒依附旧的东西的人,并把被新东西的奴役称作绝对自由。

  5.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人的主观意志在每个过程中都试图介入和超出,人需要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这么做不惜去毁灭世界,追求痛苦。

  6.于是建立一个国度,一个人自身矛盾的世界,一个真实的地上国度,来承载人心中的矛盾。

  7.人对绝对的追求,恰恰是在制造一条笔直的下坠路线,所有绝对都是幻觉,其实是沿着直线无尽下坠,就像人对极限的想象不过是将对有限的幻想扩大到极限中一样。起点是自由的,但如果妄想贯彻自由就会遭难。

  8.矛盾是必须的,上帝和魔鬼是先验存在于精神中的东西。

  9.精神和身体交融,身体和世界交融。世界外的上帝其实在人性之中。人性以上帝为对照,以高出人性的东西作为人的基石,杀死上帝,就杀死了人。

  (突然发现,当思想通过小说表现时,思想不再被客体化,而是真实感知。现在这样,逐条列出观点,表面上更清晰了,但反而失去阅读原文时深刻的体验。这就是比真实很真实比哲学更哲学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魅力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读后感(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随者们

  每年写至少一篇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这似乎成了自己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虽然自己从未刻意这样做,但它似乎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从自己确立这一点后就没再变过。我从大量阅读文学名著的早期便接触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久后便将其视为最喜爱作家的唯一,至今一直没变过。

  长期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最喜爱的作家也不是容易的事,这几年对他的情感也降低了不少,我已经很少阅读他本人的著作了。但若希望找到能取而代之的人也不容易,一方面他的著作实在太有趣了,从他身上总能看到其他作家身上看不到的东西;另一方面,文学成就能在他之上的着实不多,与他平级的也不多,而对这些作家的喜爱能超越他的则一个没有。

  所以较早地接触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我来说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能很早地就知道文学的巅峰在哪里,并为这巅峰而深深着迷;不幸的是太早地确立了这个巅峰,对于其他作家的作品总难免与之比较,也自然容易得出不如他的结果。所以我算得上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狂热追随者,有许多思考是以他为基础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得到越来越多新的见解,实在是奇妙。

  近来让我深思的一件事是:那些与我一样,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狂热追随者的人,是否真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追随者,而不是被其笔下的人物所打动,成为他们的簇拥?大约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都知道,巴赫金谈到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些特点,“复调”、“对话”是其中的精髓。

  这两者的含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些声音之间,还能彼此辩论。而真正的他本人的声音,则隐藏其中,如果不仔细考证的话,是发现不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一个幽灵,附身于笔下的人物,使之能说出自己的思想,尽管他本人也许从未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他在艺术上不可超越的核心之处。

  读者们也是同样的,我们难以辨别究竟哪些是他本人的声音。在他生前,便有许多人因为这“可怕的思想”而指责他,使他背上污名。后世的一些批评家也借由小说中人物的习性,而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是如此。这大概是他作为一个顶尖的作家最无奈的事。但这着实不能怪他们,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太过掩藏,不是一般人能发现的。

  与批评者相对的是那些追随者们,他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随方式也是多样的。我时常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随者们相互辩论,都认为自己的理解才是正确的,最后谁也说不服谁。细细品味他们的话,我才发现,他们未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随者,甚至未必了解他本人的思想(即使知道,也未必赞同)。更可能的是,他们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追随者,斯塔夫罗金的追随者,基里洛夫的追随者,韦尔西洛夫的追随者,伊万·卡拉马佐夫的追随者……

  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作家本人实在太掩藏了,而取而代之站在台面的是超人哲学论者、无神论者、虚无主义者、残忍的暴徒、高贵但空虚的灵魂、自杀哲学论者……这些人的声音比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声音要大得多。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们所吸引,为他们的思想站台,成为他们的簇拥。

  于是我时常见到这一幕,一个无神论者与一个超人哲学论者进行辩论,一个虚无主义者与一个自杀哲学论者辩论,他们都是书中这些人的影子,就像拉斯科尔尼科夫身后的斯维德里盖洛夫,斯塔夫罗金身后的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伊万·卡拉马佐夫身后的斯麦尔佳科夫。而真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隐藏在他们身后,静静地观察自己笔下人物的争斗。

  这并非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年代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这类型的争斗发生了许多回。那些认为自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追随者或反对者的人,都无意中踏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设下的陷阱,成为其笔下人物的代理人。尼采崇拜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他是与自己最接近的人。但他也只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继承者,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超人哲学的发扬者,是一个理论更加缜密、更具思辨能力的大号拉斯科尔尼科夫。

  后来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如纪德、毛姆、鲁迅、纳博科夫,都曾仰慕或批评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他们仰慕或批评的是否真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还是他笔下的影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很会骗人的作家,他创造了如此多具有自己思想的角色,使得如此多人都能成为他或他的影子的追随者。

  行文至此,我才发现自己早已偏离本文的重点。我的本意是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的书评,却发现自己讲了那么多与之无关的内容。当然也不是完全无关,自我狡辩一下,上文所讲的都是我在阅读本书以及思考本文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和其他一些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籍或文章不同,它是真真正正尝试越过那些影子,直面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思想的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有两部作品是不能忽视的,一部是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探讨了其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的问题,“复调”、“对话”、“狂欢”等概念都是在本书中首次提出;另一部就是本书,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正尝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内核进行探讨。

  不能忽视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经常是围绕着宗教,也就是东正教进行的,别尔嘉耶夫恰好是一个宗教哲学家,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也正是围绕于此。尽管本书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较为空泛,经常有一些比较大的词语去形容他。这对非基督教信徒的读者实在是不友好。

  但它的确开了一个先河,真正尝试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经历和边缘著作的不断挖掘,如《书信集》和《作家日记》,我们越发能感受到,宗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中所占的重要比重。只是很可惜的是,我并非基督教信徒,“上帝是否存在”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别尔嘉耶夫在书中提到的“宗教大法官对耶稣的三大诱惑”我也是一知半解。

  从自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困惑不解,甚至批评反对中,我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个合格的追随者。如果回溯自己的所思所想,会发现自己也是那些影子的簇拥,头脑中的虚无主义倾向不时地冒出来。而虚无主义者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大力批评的对象。这使我感到羞愧难当。

  人们经常是思想未动,身体先行。身体上的某些异常行为是瞒不过大脑的,它预示着自己思想的某些变动,而让自己的意识察觉到这一点却还需要一段时间。当厘清了近几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行为异常,便慢慢意识到自己大脑深处的变动,或者说那才是更本质的东西。

  近几年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注少了许多,几乎不阅读他本人的作品,在许多时候也不容易再想到他,自己的身体已经在对他进行疏离。这意味着自己慢慢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思想,意识到自己的核心思想与其有着难以逾越的不适应的地方,于是选择了疏离。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吸引力仍然很大,它仍然会不经意间便拉住我。而且如前文所说,想要找到能代替他的人实在是太难了。于是我便一直处于这一拉一扯中。时而靠近它,想要理解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时而又远离他,继续往前探索新的事物。这样的拉扯经常发生,而且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不会停止。

  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公众号【杰瑞书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