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幽灵》是一本由[美]唐纳德·A.克罗斯比(Donald A. Crosby)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元,页数:4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诞的幽灵》读后感(一):橱窗中展示着的荒诞幽灵
首先总的来说,这部书是一部了解虚无主义、或者抵抗虚无主义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作者的框架非常的明确,从开始一位学生展现的虚无主义思绪,到最后作者的(尽可能的)回应。我们知道他对于这样一个“迷人”幽灵多么的保持警惕,他通过彻底的展示虚无主义并且进一步从神学根源、哲学转向以及现代科学哲学等方面考察其根源。
不得不说,笔者以目前的心力读这部书不得不投入非常多的力气。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本书尽管作者用词清晰直白、译者在翻译中也保留了这一优点,但是本书在几个重要章节不可避免的涉及(中世纪)神学、笛卡尔的哲学转向、尼采叔本华以及之后的科学哲学的内容,不得不说是需要读者至少具备阅读过西方哲学史的经验,才能保证对于作者的论述有一个较好的理解。除了“纯正口味”的哲学之外,我们当然也发现自由主义(伯林)、契约论等政治哲学也在整个虚无主义的发展中有所关联。需要各位书友的知识背景和耐心。另一方面,在阅读虚无主义的五大类别的时候,我发现作者对于其内核做了非常清晰地介绍,与此同时,这些介绍仿佛瞬间沾染着虚无主义对于现代性的魔力,不停地吸引着笔者。这件事并不费解,暂且不谈这些哲学理念本身具有的合理性和魅力,虚无主义早就已经和现代性难舍难分了(在作者看来这十分的危险)。有许多的观念当然被许多人认可,只是大家没有意识到这与虚无主义一源。下举两例:
“一个人要想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它必须能够在自己的生活里导演和接受一种特殊的模式,并且被这种模式所引导,……都必须依赖时间性的误解。”(p81 与现实存在相关的理由)
这里描述的是人面对当下无法寄托、未来没有可靠、过去没有持续的意义这一种虚无主义思考时,不得不做出的反思。然而产生的结果性思考却不是现代话语陌生的东西。比如“剧本”、“人设”等等热词的核心与上述的状态密切相关。
人们熟悉的还有很多,比如在介绍宇宙论虚无主义的时候,有无数明星都曾在各个采访场合感慨过的一句话,与宇宙论虚无主义简直如出一辙!“和宇宙相比,我们就是一颗尘埃……”虚无主义一旦接过话柄,则会陷入一方面不可知的恐惧,或者每个人都是“无助的原子“这样的论断。这不是说有许多的明星都陷入了虚无主义,而是虚无主义在现代已经弥漫在各个思想的角落。
说完了对书整体的认识和一些感受,笔者想要再以评价做结。首先,本书是一本结构清晰、介绍完整的良书,想要了解虚无主义,一定可以通过这部书的学习。另外,本书的阅读门槛(我是指较不费力的读完)较高,需要西哲的基础。但是这同时牵扯出一个新的问题,本书围绕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脉络,解释了虚无主义发展及其根源。这一点并不是笔者要高举“全球视野”的大旗,而是思考虚无主义的全球蔓延是资本全球化的逻辑吗?在我国的发展依循的肯定不是神学埋葬的伏笔以及神学消失的空白这一条线索。如果还有序章,国内也可以有接力的研究。
《荒诞的幽灵》读后感(二):一场“虚无主义”的渡劫
提示:建议阅读前多了解一些哲学史或思想史(尤其是19世纪以来的),经常读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大有助益理解本书。
《荒诞的幽灵: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与批判》一书,在结构上清晰明了。第一部分介绍了虚无主义的五种类型,其中重点梳理了道德虚无主义、认识论虚无主义、宇宙论虚无主义、生存论虚无主义这四种哲学虚无主义。第二部分则梳理支持虚无主义的各种理由,第三、第四部分,是全书的重头戏,对虚无主义的宗教根源(六种)与哲学根源(七种)进行批判性考察,第五部分结尾则总结了虚无主义的六个有益教训与拒绝虚无主义的三个主要理由。
自知非哲学专业人士,对于本书内容,不妄加引用评议,免于传讹,仅就个人主观阅读体验谈一些感受。
一、全书第一、二、五部分相对好读,三、四部分对哲学宗教穷根究源,自储不足,读来艰涩难行。第一部分认识各种虚无主义类型,如一次思想体检,不断认识发现自我日常零散思想之先声,多有“正是我前日与他人争论不了了之之肯綮所在”的感慨。但虚无主义终究是有些消极的、负面的,若因此而释卷,不能读后文之批判,殆矣。此“渡劫”之谓也。
二、作者看来对文学也广为涉猎,书中在论述哲学主题时,多引用文学作品,《城堡》中的K,《恶心》中的洛根丁等出镜率颇高。如果感染“罗列癖”的话,书中还有:莎士比亚的《麦克白》、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加缪的《局外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
三、第三、四部分论述虚无主义的根源时,关于上帝的全视之眼与社会政治个人主义两部分,印象深刻。其中对天堂的描述以及之后的议论,个人很赞同。
尽管荒诞的幽灵到处弥漫,当今时代又让人错愕难解。不妨引用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作结。
“我们有信心宣称,对知识的要求,可以被有意义地交流、辩护和批判,尽管关于所有有争议的问题缺乏一些确定的基础,难以达成最终共识。我们还可以断定,这个如其所示充满‘瑕疵’的世界,正是人类精神的合适家园。”
《荒诞的幽灵》读后感(三):五种虚无主义类型,总有一种适合你
《荒诞的幽灵: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和批判》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在这本书中,克罗斯比指出了虚无主义概念固有的含糊之处,并介绍了很多内容,包括虚无主义的类型、支持虚无主义的理由、虚无主义的宗教根源、虚无主义的哲学根源等等。后面的内容比较形而上,比较让人感兴趣的还是克罗斯比归纳的虚无主义五个主要类型: 道德虚无主义、认识论虚无主义、宇宙论虚无主义、生存论虚无主义。
1、政治虚无主义
这种虚无主义与政治斗争有关,在19世纪和20年代初出现在俄罗斯,以与沙皇的专制统治进行斗争。这种虚无主义的迹象是政治上的不满,社会参与程度低以及对未来的故意冷漠。 1860年代的俄国革命者称自己为虚无主义者,以否定传统的信仰以及这些信仰和实践所扎根的制度。
我个人感觉这个话题比较危险,就不展开了。。。
2、道德虚无主义
克罗斯比认为,道德虚无主义至少可以采取三种形式。首先是拒绝所有道德原则,并决心没有道德地生活。第二种形式是道德判断纯粹是个人和任意的,不接受任何合理的理由或批评。第三种形式是,任何人的唯一义务是对他自己。因此,除了他认为这些行为影响到他的私人利益之外,他对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没有道德上的关注。这三种形式的道德虚无主义可以分别称为无道德主义,道德主观主义和利己主义。
我个人感觉比较典型的道德虚无主义者是目前盛行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没有信仰。看似充实,实则虚无。
3、认识论虚无主义
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主要形式。第一种主张完全相对于特定的个人或群体对真理的主张,而第二种主张语义可理解性则完全相对于独立的,不可估量的概念方案。因为相对于个人,团体或概念方案的相对主义被视为基石,并且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理性的范围和力量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理性只能在信念或意义的系统内运作,而每个信念或意义的系统都赋予它特定的特征。它无权解决由系统冲突引起的根本分歧。这意味着,找不到论证一个系统的真相超过任何其他系统的真相或将一个系统的意义模式与另一个系统的意义模式进行比较的依据。这也意味着,从不受理性批评或支持的意义上说,所有这些制度最终都是武断的。
这种就是一种矛盾了,如果真理并不存在是真的,“真理并不存在”本身就不是真的,这样就证明自身的错误。对此更复杂的解释是,真理也许存在,但在现实中不可触及。尽管读起来纠结,但是某种意义上讲却揭示了一种可能。
4、宇宙论虚无主义
宇宙论虚无主义在绝对意义上否认了宇宙的任何可理解性或已知结构,或者在相对意义上否认了它给人类所赋予的各种价值和存在意义以任何地方或支持,从而断言了宇宙的无意义。即使世界具有可理解的结构,由于已经给出的原因,我们也将永远无法进入。这里说明的是认识论和宇宙论虚无主义之间的联系。一个原则上不为人所知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浪潮。
这种感觉更接近于不可知论。宇宙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
5、生存论虚无主义
生存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毫无意义和荒谬的。它无处可去。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完全无意义的,因为没有生命的理由,也没有生活的理由。那些声称在生活中找到意义的人要么是不诚实的,要么是被欺骗的。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不能直面人类处境的严酷现实。
生活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让·保罗·萨特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排除了建立基本自我或人性的任何理由或基础。当我们放弃幻想时,生命就什么也没有显现。对于存在主义者而言,虚无不仅是绝对自由的来源,而且是存在恐怖和情感痛苦的源泉。加缪观察到西西弗斯的困境,从荒诞的开明视角写作,西西弗的神话注定是永恒的,无用的斗争。让人有一种悲哀的感觉。
细细品来,五种虚无主义类型,总有一种符合我们个人生活的体验。虚无主义无处不在。抛开更深刻的宗教根源、哲学根源,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追寻什么样的意义也许就是这本书介绍虚无主义时所希望我们了解的内容吧。
《荒诞的幽灵》读后感(四):黑白交映的二极管
(前排提醒:建立在本书内容基础上的有感而发,文中的许多论点是以书中内容为支点的,所以有时看起来会有些突兀,烦请见谅。)
或许你也会与我一般,在某个辗转反侧的雨夜,自然地陷入到难以抑制的哲学思辨当中:
客观主义还是主观主义?还原论还是二元论?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理性还是意志?
我们似乎总想从一堆林林总总的哲学标签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枚,以此来坚定自己的人生是一道有价值的轨迹,而非如同醉汉一般的无意义摇晃。可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在我们自由地做出选择之时,虚无主义心绪已悄然缠绕上了我们的思想,世界变成了非黑即白的二极管。
当法国大革命将思想启蒙的成果散播向全世界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上帝已经远去,人性地光辉从此照耀着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宗教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我们也终于能够去寻找那本属于自己的自由。但显而易见的是,许多人还未做好解放自己的准备,面对突如而来的刺目亮光,他们下意识地开始躲避着,并再次祈求上帝的帮助,同时深刻地体会了——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上帝的全知全能,慈悲的上帝并没有责怪祂的孩子们,于是便降下了意志的铁幕。
对“自由”的极度渴求,让萨特、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人共同撑起了这一庞大的意志铁幕,他们强调“个人意志”或者是“自由”的重要性,并逐步演化为将人类与自然彻底分割的二元论,否定能够从过往的经验和自然中寻找一种普遍的、明确的真理,同时创造了一种抽象化的“本初意志”,它将超越于所有实在之上,赋予我们的生命以存在的意义。在这一铁幕笼罩之下,我们又再一次陷入了“一无所知”的窘境,这些形形色色的名词,其本质上与上帝的含义并无二致,都是真理的集合体,祂们拥有对于真理的最终解释权,可以随时随地地重塑我们,而我们所谓的自由是在一种极其受限的前提下才拥有的,这甚至不能算作是自由,因为它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我们所能认识的只不过是祂们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至于祂们最为核心的实在本质,则是我们永远所无法触碰和认识的,因为我们注定只能以极其狭隘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不可能拥有如同上帝一般的全知全能的视野,遑论我们从这个小小的视角望出去,看到的往往只是那硕大的上帝之眼中倒映出来的世界。我们只能独自在这漆黑之中摸索着虚无的自由,这似乎更像是上帝对渺小人类的嘲笑。
这一次,我们甚至失去了观察世界的能力,直到自然科学的出现。
意志铁幕被自然科学击碎,这次我们沐浴在理性之光下,再次着眼观察世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似乎变得“无所不知”了?但是再仔细感受“新世界”带给我们的感觉,似乎与之前并不相同,对于这种区别,我们再次自然而然地将原因归纳到了进步的身上,从黑暗进入到光明,自然是不同的。被意志铁幕折磨已久的我们是愿意接受理性之光的,即使它可能代表着科学还原论和科学主义。
笛卡尔将物理科学融入哲学之中,后来的许多哲学家也继承了他的思想,科学的霸权逐步被建立起来,上帝再次蠢蠢欲动,只是这一次它更加的隐蔽,祂潜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渴望着恢复自己的全能全知,从前的敌人就在我们头顶,而如今却要与自己为敌。关于科学霸权这个话题,或许很多人并不认同:以前受到宗教思想禁锢是因为信息的不开放,可是到了近现代这早已不是问题,虽然仍旧有着某些大家都懂的限制,但是至少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地接触到现实,难不成还会被洗脑?这就是科学与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宗教尝试让我们用它们所塑造出来的上帝来认识这个世界,而科学则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造着我们正在认识的世界,让我们自己去塑造上帝。这次我们的视角中不再是上帝眼中倒映的世界,变成了一面反射着自己的一面镜子。
科学在打破铁幕的同时,同时带来了一座虚假的小世界。随着科学的迅速进步,我们周围所接触的事物都被替换成了科学的造物,如果说在黑暗时代我们尚且能通过触摸来感受那未知的世界,那么如今的时代,连这种权利也已经被剥夺了。所谓的“世界”范畴正在逐渐缩小,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我们想要跳出科学的范畴去寻找其它的视角似乎也有不小的难度,但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的变化。从前的我们,被上帝关在同一个小黑屋里,看到的虽然是同一个世界,但至少可以互相交流这上帝之眼中倒映的世界的不同之处。但是如今找到“自由”的我们,进入了独居的生活,在明亮的小屋里继续观察着这个世界,只是不再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一个个的封闭的世界里, 思想的瘟疫正在有条不紊的逐步侵蚀每一个人。
这一次二极管切换到了白色的那一极,只不过强烈的光线似乎也让我们有些头晕目眩,一时之间只能停留在原地打转,无所不知的我们似乎与一无所知的我们并无不同之处,依旧深陷虚无主义的泥潭。
(上面两点主要是针对书中内容,最后这点想讨论一下关于国内的虚无主义)
随着殖民时代的开启,科学的大炮轰开了大清的国门,西方文化与思想开始疯狂涌入,而那一股“哲学黑死病”也随之而来。 这种自由主义社会对于长期受到纲常伦理束缚的国人来说,可以说是极其新鲜的事物,每个人都想积极地证明自己已经成功解放自己,是一个更文明的现代人,突破束缚,放任自由(欲望)可以说是极其愉悦地一件事,可是文明地发展本来就是克制欲望地滥用,人们似乎正在用一种邪恶的自由让自己退化,打破了文明的枷锁。
而另一个方面,在儒家思想下形成的紧密的家族模式,原本有着强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作用,提供了一种固有的价值和人生意义,可以说,一个人自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生命的价值,越是大家族成员,这种羁绊也就越强烈,从而陷入虚无主义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反观当代,家族凋零,甚至连“家庭”这个人与人最牢固的基本单位也快要名存实亡了,我曾经讨论过“家风”的丧失对如今儿童问题的影响,如今看来,在虚无主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人与人联系的减少,人情世故的淡漠,自然会让人慢慢从利他主义滑向利己主义,当然,这种利己主义不一定就是要危害社会与他人,但是它会让你产生一种孑然一身的孤独感,尤其是现在很多人还是独生子女,他们早已习惯了独自生活(排除溺爱),拒绝结婚与选择丁克的人数也在慢慢增多。精致的利己主义或许就是当代自由的另一个代名词。
自由随着黑白交替在二极管中来回折腾,而如果我们把这个二极管摊平,或许会惊奇地发现,自由流转所留下来的轨迹与阴阳鱼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