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真的很棒》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15 19: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真的很棒》读后感精选

  《我真的很棒》是一本由丛非从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真的很棒》读后感(一):舒服做自己,建立稳定而有秩序的内心

  01 你是不是常常讨厌自己,不够自信,总感觉很卑微,一直很在乎别人的感受,害怕被别人厌恶,所以努力讨好别人,却不考虑自己的想法? 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安全感,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别人期待中的样子?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为此迷茫、纠结、困惑,每天都活得很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最近看了知名心理咨询师丛非从写的新书《我真的很棒》,在书里我找到了一些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的答案。 我们常常自卑、敏感、在意别人的眼光,大多是因为我们太期待完美,只能允许自己好,而不能允许自己不好。 一个人要求自己在所有方面都比别人优秀,就是要求自己成为完美的神,而事实上,没有人是完美的。 02 很多人所谓的自卑,不过是拿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打败了自己,真正让你感到自卑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设定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自我”。 我们总是很轻易地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羡慕别人的优秀耀眼,却觉得自己黯淡无光,没有长处,长此以往,自卑、敏感就成了一种习惯,让人越来越疲惫。 其实,你不该追求完美,世界上没有真正完美的人,你要清楚自己不过是一个凡人,你要允许自己有的地方比别人差,走出自己,感受他人的存在,而不是成天与他人比较,忽略了内心的感受。 你要学会自我悦纳,试着对自己说,“好的自己我喜欢,差的自己我也喜欢。我允许自己好,也允许自己差,这都是我。我爱自己,哪怕不完美。” 正如丛非从所说:“不评判自己。那些你所讨厌的,正是你的发光点。世上从来没有什么不好的特质,存在的一切,都有它的积极的意义。” 03 如果你真正想通后,就会慢慢放下过去的执念,不再对自己那么挑剔,也不会那么敏感自卑。 开始学着审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寻找自己的闪光点,不再过多地和别人比较,也不再一个劲儿地挑自己的刺——真正悦纳自己,从喜欢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开始。 朋友小阳以前也是一个自卑敏感的人,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做事,生怕惹别人生气或讨厌,活得拘束又压抑,高中时期过得非常不快乐。 小阳进了大学后,才开始慢慢学会接纳自己,从自卑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她说:“我最近在追电视剧《想见你》,感觉里面的陈韵如和过去的我好像,黯淡孤独,没什么存在感,对这个世界失望……好在我终于走出来了,我不再讨厌自己了,我喜欢现在的自己,并且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目光。” 现在的小阳很是自信,她不再小心翼翼地做事,也不再过多地取悦别人,而是听从内心,做自己喜欢的、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悦纳自己。 04 那些常常感到自卑敏感的朋友,希望你能明白,每个人的存在都有意义,你是有价值的,不要只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却忘了你的闪光点。 不完美的你,也值得被深爱。 请你停止内在对自我的攻击,学会真正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相信自己,让自己内心充满力量,在未来的生活中,始终爱自己。 要知道,你只有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才能不压抑,不内耗,不自责,不自卑。 建立稳定而有秩序的内心,舒服做喜欢的自己,才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事情。 愿你真正爱自己,活出一个肆意畅快的精彩人生。

  《我真的很棒》读后感(二):它消解了你的愤怒,也拥抱了你的情绪。

  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方法论,而是一个疏解的可能性。

  无休止的内耗、没由来的愤怒、渴望找到出口的情绪像是一条缠绕在我们心头的枷锁,我们尝试着挣脱却又被包围地更加紧绷,它总是在那里。

  看完这本书,尽管我还不能够自信地说出“我真的很棒”,却已经能够开始诚实地面对自己。矛盾、冲突永远都会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与之相处,而不是试图逃脱。

  我开始尝试接受自己糟糕的、不堪的一面,却更加相信有朝一日它能够变得更好。

关于愤怒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愤怒的理解可能都存在着许多的偏差,即使是一个十分理智的人,都很难说能够轻而易举地去化解愤怒,以至于我们常常采取了许多错误的方式。

  作者说愤怒是因为它激活了你内在的匮乏感和无能感。

  “愤怒是一种移情。”

  原生家庭的悲哀,生长环境使然造就了不同的人,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把这些愤怒统统喊出来,在感受那份匮乏的同时,汲取匮乏中带给你的坚韧、刚强,让它成为你内心的力量

  愤怒也可以是一种平和。

关于爱与被爱

  过往我们观看爱、思考爱、描述爱,甚至试图触碰爱。我们追求理想的爱情,向往灵魂的伴侣,对世俗的爱情嗤之以鼻。我们尝试拆解爱,我们以为它是实义动词,但其实它是抽象而模糊的专有名词。 归根到底,爱的本质是自己。

  但不论爱与被爱,都是一种救赎。

  urning的爱情固然热烈,却容易灼烧自己。互相尊重,彼此了解的爱却更加恒久。

  我们都会与爱情打过照面,在那之前,先好好爱自己吧。在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中挣脱开来,即使不被正确的方式爱着,也能拥有爱自己的能力。

关于社交

  每一个不擅长社交的人,都会自嘲地称自己为社交恐惧者。他们并不是不屑与陌生人交往,只是走出舒适区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有一点困难。

  那种不适感掩盖了自卑的情愫,相反独处才更加能够带来自信。

  但正是这样的心态将我们困在了一个框架里,我们先入为主,胡思乱想,害怕面对负面的反馈。

  其实大多数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糟,我们内心的防线,只是我们的一个保护机制,不要因为害怕而拒绝了生活的一万种可能。

  这本书或许不能让你马上走出自己低落的情绪,却能够缓慢地疗愈着你的内心。

  我们都可能会被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所包裹,想起《坡道上的家》里的一句话“有时候听不见别人的声音,自己也叫不出声,就在寂静里面坏掉了。”所以,打开心扉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寂一般的沉静才是。

  我们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尽管明知前方充满了漂浮和动荡,却依然能够在今夜鼓起勇气上路。

  每个人都值得一个肆意畅快的自在人生。

  《我真的很棒》读后感(三):以理化情,你该学一些方法了

  如果你早就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常常或者偶尔因为工作和生活经历到崩溃的边缘,对自己产生很多质疑,有很多焦虑、不满、愤怒的情绪化解不了,你时常想要找个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但是又碍于各种原因一直搁置。那么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我很喜欢“我真的很棒”这个书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肯定句。我们的生活需要这种自信和阳光。为什么推荐疲惫不堪的“社畜”要读读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给的都是心理学的干货。

作者很清爽白净啊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应用心理学硕士,虽然封面上写的是“著名心理咨询师”其实,看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他(反倒是推荐人武志红,久仰大名)。我只是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第一章讲得就是《处理自己的情绪停止内耗》,在“鸭梨山大”的2019年,我深受了情绪的苦,在职场上,我也是常常想向别人一样“怼来怼去”,不然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从低到高应对愤怒有4种状态:委屈、怼、抱持和接受。原来,在我后来听了朋友劝之后,“学会不在意那些让我生气的人”其实是“隔离情绪”……诸如此类的很多方法论都在这本书中做了分析。

  拆解问题

  比起武志红老师的专著干货和大部头,我觉得丛非从的书更简单明了。语言、文字、段落、理论都很简练,甚至包括书籍都是小小的。没有抒情的同事A同学B的故事。就是分条梳理一个个的问题:拆解愤怒、认识自己、拥抱生活、与他人相处。

  以理化情:

  其实,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高估生活。我们没有一无是处,生活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正确的对待我们的情绪。生活并不是课堂上讲的“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情绪也不是随机的,情绪都是有原因的,生气、愤怒、委屈,都是有发展规律的。如果有人帮我们拆解了这些问题,给我们提供处理问题的方法论,那么下一次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如何应对。

  这本书教会我们很多情绪和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规律,让我们内心充满力量,让我们正视自己,建立稳定而有秩序的内心,教我们学会接受和抱持。学会以理化情,用理性的方法去处理我们的情绪问题。生活不是孤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定会产生摩擦,当然也会有欢喜,作者用他的方法论和分析分享引导我们找到更强大的自己,将自己及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引向一个良性的发展趋势上。这也许是生活的真谛,也许是处世的哲学。很多“人之常情”被分析的头头是道。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比起很强的被治愈感,我觉得我变得更理性了。很多事务再向我袭来的时候,我知道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了,也知道了一些“更高级”的应对策略。收获满满,推荐阅读。

  《我真的很棒》读后感(四):《我真的很棒》: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爱自己

  在知乎上曾看到一个高热话题:“什么叫”爱自己”?其中一个答主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不因外界刻薄的环境而自暴自弃,不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罗伊·马丁纳曾经说过:“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关系之中,如何在多变的外界环境下始终保持稳定而有序的内心世界,是很多人一直追寻的答案。

  今天读到丛非从的新书《我真的很棒》。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开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这本书是作者运用十几年的心理学专业经验,针对现代人关心的一系列内在问题列出解决方案的书。它试图让我们在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外部环境时更加轻松一些,从容一点。

  作者在书中指出,舒服做自己,才是我们一生中首要做的事。

01 “乖孩子”为什么难以拥有开挂的人生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

听话的人生,是不会“开挂”的。

  这句话初品起来有点反直觉,但仔细琢磨,这不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吗?

  记得我小时候,父母教导最多的一句就是:‘’你要乖乖听话呀!”“听话,不要去…….”,当对父母的所有教导言听计从的时候,通常会被周围的叔叔阿姨夸赞,甚至树立成一个别家教育孩子的榜样:“你看**小朋友多听爸爸妈妈的话,你怎么这么淘气!”这个时候,父母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自己的内心是感觉安全的。

  当我们走进学校,老师会更喜欢和重复表扬听话的学生,这些孩子通常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丝不苟的全盘照做,大部分顺利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成为同样执行力超强的员工。等到工作岗位,老板“替代”了老师,“听话”的人通常老板说什么就执行什么,不敢表达半点不满,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工具人。

  在“乖孩子”的世界里,听话被自我认定为优秀的品质。如书中所说,“乖孩子”的典型逻辑是,我没做错什么,你就不能惩罚我,我全听你的,你就不能抛弃我,我按照你期待的去努力,你就不能说我。

  这样的结果,就是不论遇到自己多么不喜欢的人或者事,都习惯性地私下里不停为难自己,压抑自己的需要;不论感到多么难过、焦虑,都不曾想过说“不”。

  因为拒绝会让自己的内心感觉到威胁感,也许对方会说你的不好,也许对方会不开心,这些都会使得“听话”的人内心觉得不安,首先想要先满足对方。

  更深层次的探究就是从来没有过完整的自己。自己在所有的人和事中永远排在最末的位置,无关紧要。然而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首先都照顾不好,如何照顾好身边的亲人呢?

  在职场丛林中,让我们有一席之地的首要就是能力,大部分企业从来不会把听话和善良作为招聘员工的首要考量,因为这个特质帮助不了自己在能力不足时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作者在书中指出,

如果你把重点和时间都放在了如何听话、如何更听话、如何委屈自己完成听话上,这会让你筋疲力尽,疲于应对。结果就是没时间、没精力去发展能力。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权威的代表,长大了老板、资深的同事以及客户成为了权威的代表,权威除了服从之外,其实还可以拒绝,高级点,可以无视;再高级点,可以提要求。

  当然,作者提到的这个观点,并不是主张我们刻意不去执行老板和客户的各项规则和需求,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更多的思考,毕竟,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内心和外界的环境之间获得平衡是每个人的刚需,这一点,只有自己最有发言权,别人无暇兼顾你的内心。

02 喜欢自己也是一件需要练习的事

  关于自我认可,作者在书中提到,人是无法脱离环境来聊自我认可这件事的。

  我们置身于环境之中,我们的潜意识是相信优胜劣汰的,谁的内心都害怕被抛弃而成为一个孤岛,所以会不停地努力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如果父母经常称赞、鼓励和肯定,我们就拥有自信,相信自己很好。当长大后,面对环境的花式否定时,我们可以抵御一段时间。

  假如年幼时代,父母总是指出我们的缺点,表达对我们的不满和厌弃,那么意识之初你就觉得自己不好。长大后,一旦面临环境给予的哪怕一点点否定,就会陷入全面的自我怀疑。

  以上所描述的两个阶段,小时候的经历我们已无法扭转。长大后,我们增强自我认可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别人多认可自己!

  如何让他人多认可自己呢?

  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别人真得不喜欢我吗?还是我觉得别人不喜欢这样的我。

  作者在这里讲到,其实喜欢你的人一直都很多,你被喜欢的地方也很多,只是缺少一双发现别人喜欢自己的眼睛。

  不管我们如何改变,总有人喜欢,也总有人不喜欢,但有两件事是确定的:

  1、有人喜欢自己!

  2、自己的某些方面很让人喜欢!

  我们总对自己非常谦虚,看到自己的缺点远多于优点。所以在通过外界环境寻求自我认可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别人说自己的缺点,更要关注别人描述的自己的优点。

  如何练习喜欢自己呢?

  作者说,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日积月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有一句话可以助力修炼喜欢自己:“你觉得我好在哪里?”

  遇到100个人,去问100个人;而不要试图问1个人100次。事实是,我们既需要他人帮助我们发现缺点和短板,进而开启自我学习提升;同时,也需要主动寻求他人的肯定,请他人帮助指出我们的优点,这也就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为自己赋能。

03 如何给予自己别人满足不了的需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只是有些人表达出来,有些人,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但是需要就在哪里,始终没有离开。

  当他人,特别是身边亲近的人,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时,大部分人通常会感到生气、愤怒、不满、抱怨,结果是,自己气得像个皮球,他人该吃吃,该喝喝,丝毫未受影响。

  这样做显然不划算,但大部分人每天都在重复这样的过程,不是吗?

  当一个人无法满足你的需要时,除了生气和愤怒,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四种方式:

  1、用恰当的方式向伴侣获得

  ① 避免愤怒的表达自己的需要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在“被愤怒”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只是想保护自己而看不见对方。

  当过情人节的时候,你质问对方:“为什么没有准备礼物?”其结果是你既没有得到礼物,反而当天的心境被彻底破坏掉了。

  尝试一致性表达,直接告诉对方你的需要,比如,“我希望你可以买束我喜欢的百合花给我做礼物,我会觉得非常幸福。”

  ② 应用互惠原理,先人一步付出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互惠原理。大意是我们希望对方为我们付出什么,我们就要学着先给予什么。比如,你希望对方多赞美和肯定自己,就要学着多赞美和鼓励他人。这好比与对方一起开了个情感账户,只有先不断充值,在需要的时候才有钱可拿。

  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作者讲到唤醒理财天赋的十个步骤,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给予的力量,富爸爸先懂得付出金钱,先满足自己,才能收获更多的财富。

  同样,我们希望对方满足我们的需求,比如,花时间多陪陪自己,给自己做大餐。就先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对方,这样会让满足自己的需求变得更加容易。

  ③ 选择合适的情境

  作者提到,成年人和婴儿在满足方面的不同在于,婴儿通常需要即刻满足,而成年人可以接受延迟满足。

  在对方和自己状态都不佳的时候,沟通的质量本身就不高,很容易陷入情绪的对抗,倒不如在大家都是理性脑的时候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④ 接纳他人的局限

  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同样会期望他人也做到100分。“为什么Ta不用心做?”、“为什么他不像我一样全心全意付出?”,当被这样的想法包围时,我们会感到愤怒和不满。

  《我真的很棒》书中指出,成年人跟婴儿不同在于,婴儿需要绝对满足,成年人可以接受部分满足。

  假如你想要100分,别人做了60分甚至30分,这时有一个选择就是相信并接受他人的局限。看到对方其实已经做了一些,你就可以试着享受这已有的60分和30分,同时,接纳那些没有被给予的。

  2、向周围人要

  这里的周围人主要指除伴侣之外的人或事。伴侣不可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要,如果抱着伴侣必须满足自己的一切这样的想法一起生活,结局必然是失望和痛苦的。

  一段健康的关系里,既有共生的部分,也有独立的部分,我们的某些情感需要可以从亲人、挚友、宠物,自己的事业、爱好的事情当中组合获得。

  3、自我满足

  自我满足换言之,就是自我疗愈,分为两步进行:

  ① 不再认为自己很差劲

  当一个人不认可自己的时候,才更多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满足。所以,首先,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练习书法、正念冥想、或者干脆睡一觉,停止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② 做点什么让自己好受一些

  比如,给自己一个深深的拥抱,告诉自己“你已经非常棒啦,你真得辛苦啦!”,或者主动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给自己做一顿美食、泡一杯热茶、买一件种草已经的东西。

  总之,创造条件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满足比让他人满足自己更容易些。

  4、与丧失和解

  学会接受无法被满足这个事实。不再要求事物100%完美,同时也就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

  作者最后总结到,这四种方式交替使用、组合使用,可以实现更爱自己,达到使自己更加舒适的目的。

  《我真的很棒》向我们讲述如何减少内心的消耗,让“我”接受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

  毕淑敏说过:“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因为当自己的爱足够丰盛时,它才会流淌出来,源源不断地涌向身边的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真的很棒》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