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服防尘指南》是一本由[美] 哈尔·克莱门特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航服防尘指南》读后感(一):科幻本来的样子
奇幻?科幻?恐怖? 我说它妈是个故事,我说它妈就他妈是个故事。乔治▪马丁老爷子如是说道。 或许与国内科幻最初被赋予的教化意义有关,严格基于科学原理展开的“硬科幻”一度曾是国内科幻迷们心照不宣的正统。与许多著作等身的科幻大家相比,哈尔▪克莱门特并不算高产,他也一直宣称自己不是一位科幻作家,而仅仅只是一位科幻迷,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硬科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随着科幻小说这种文体的不断发展,科幻迷群体的不断成长,硬科幻原教旨主义者正变成越来越稀有的存在,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可无论是怎么模糊类型边界,兼容并包的读者,都不得不承认克莱门特写的就是“硬科幻”,这一经典而又稍显落伍的古早类型,时至今日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印象中,除了经典之作《重力使命》外,克莱门特尚未有其他作品引进国内。此次八光分引进的《宇航服防尘指南》一次性收录了克莱门特十篇短篇作品,在这些故事里,典型的场景便如《重力使命》一般,主人公(可能是人类也可能是外星人)落入了某种困境,他或它必须通过现有一支的科学原理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对于已经习惯被反转,反转,再反转不断揉搓的读者而言,这些小说也许在故事上太过简单,但请相信我,假如你是或者曾是一个科幻迷,你一定会爱上这本书,它可以帮助你重新寻回科幻最初的美好,那种属于凡尔纳时代,科学精神与冒险主义交融的浪漫。
《宇航服防尘指南》读后感(二):爱读科幻的人多少有点中二
我是个文科生,虽然高中时期选了理科,也一直是个语文年级前三,理综倒数二百内的异类,因此《宇航服防尘指南》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本硬核到不行的科幻作品。
但是我读得很爽。
正如我的题目,爱读科幻的人多少都带点中二,会对乳白色蒸汽中若隐若现的烈火与苍青色钢铁感到抑制不住的兴奋,会在夜深人静时观察天幕,想象着那颗世界尽头的星星是否会剥落下一些闪闪发光的碎屑,然后在某个时间,星尘会从遥远的宇宙飘来,最后落在我们肩头。
这和《宇航服防尘指南》严谨、真实的主题其实不太相符,但是也恰恰说明,哪怕不是最硬核的科幻迷,也能够从这些坚石般粗糙坚硬的作品中感受到阅读的兴奋。对同一颗星星,文人会幻想其上有佳人、美酒和月光织成的羽衣,科幻作者们会推敲星星上存在黑色钢铁堡垒的可能、在天空是否能存在浮游的巨鲸,甚至星星本身会不会就是一艘巨大的星际飞船,载着亿万记的独特生命。狂想不同,但是向往相同。
回到作品本身,身为文科生,我对人物剧情、行文造句的要求相应会高一些,在这一层上,克莱门特的这部著作其实不应该会让我有兴趣,这本书就和它的名字一样,与其说是一本科幻小说合集不如说是一本指南书,充满了理工科那种直来直去、毫不修饰的美学品味,同名篇目《宇航服防尘指南》,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噱头类标题,没想到整篇内容真的,就只是在讲如何防尘。
这可真是我见过最不做作,最没有水分的标题了,说防尘就只说防尘,没有威胁人类的惊天阴谋,没有惊险刺激的宇宙大战,只有两个宇航员就如何除静电的问题进行尝试,不说和神秘博士的相关小说,就是和凡尔纳的作品相比都朴实无华得一塌糊涂。
但是就是这样一本通篇打直球的合集,却让我感受到了读《美国众神》或《好兆头》时那种爽感,两种类型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却都成功用各自的特色勾引我一口气读下去。和《美国众神》那种充满大胆幻想和对神明另类解读的玩世不恭不同,《宇航服防尘指南》更像一个个发生在未来的侦探故事,它和本格推理有一些相似,先为主人公构思一个困境,随后在叙述中将解开困境的设定和科学原理(甚至很多科学原理都是基于现实且有理论支持的)明明白白展示给读者,再在结尾前向读者提出挑战:一切工具都在你面前,你能打开真相的大门吗?
本格推理本身就是互动性极佳,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类型,加上严谨的科学设定和宇宙的色彩,让《宇航服防尘指南》有着不同于奇幻小说的浪漫。和《魔戒》等宏大壮丽的故事背景、充满曲折的剧情故事不同,《宇航服防尘指南》像一根完美的金属刻度尺,有一种笔直且准确的美感,让我想到一个词“重剑无锋”:没有华丽的变招,只有势大力沉,雷霆万钧的一斩。硬核动作游戏黑魂系列倒是和这本书都给我十分相似的感觉,没有华丽的动作和技能,重点只在于如何从朴实的一招一式中取敌人性命,换到书中便是如何在简单的叙述中俘获读者芳心。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从克莱门特到圣埃克絮佩里,似乎许多在作品里注入奇特幻想的作家都曾有过飞行员的身份,大概对天空、远方的向往以及骨子里的冒险精神是所有“中二病”患者共同的症状吧(笑)。
十五
2020.8.8
《宇航服防尘指南》读后感(三):于监狱中仰望星空
作为“硬科幻”的代表作家之一,哈尔·克莱门特确乎无愧于这个名号——至少让我这个许久不与安培定律电容阻碍打交道的文科生,在阅读《宇航服防尘指南》时前额叶颤抖海马体紊乱,摇摇晃晃晕晕乎乎不亚于读完一本海德格尔或者康德。
然而,纵使全程我的阅读体验差不多是每看五页就得停下来想一想整理思路,或者索性跳过,我依然磕磕绊绊地看完了《宇航服防尘指南》。因为我能够听见,在那些细致无比乃至近乎繁琐的文字之网之下,来自过去的沉思与构想。
《非常识》
——一个业余动植物爱好者在星球上遭遇背叛,利用观察得知当地动植物习性,并利用它们的习性绝地反击,夺回自己飞船的故事。
《答案》
——一个心理学家通过电脑分析出了人类的大脑,而电脑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超载+循环而崩溃了。
最后,当心理学家看到大脑的分析图时,也因为试图“利用大脑”理解大脑本身,而超载+循环,最终崩溃。
《不合理假设》
——一个外星人“吸血鬼”的故事,通过抽取人类血液以治疗自身,却笨拙地抽取了一个孩子的血液并为此惊慌失措。
《隆起》
——喜好哈姆雷特的羸弱老人,在太空站被匪徒劫持威胁之后,以命悬一线的意志拯救自己的生命。
《技术错误》
——落难的地球人发现了陨落的外星飞船,于是绞尽脑汁想要修好它。
……
每一篇章都具有详尽的设定,《非常识》提到外星动物,便洋洋洒洒写了大段这外星动物的习性,令读者和主角一同构想出以这外星动物做出反击的方式(这一点类似于本格推理,然而愚钝如我并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技术错误》中地球人修理外星飞船,与修理相关的过程即是全篇50%以上的内容,专业手法和名词纷至沓来(当然,我在读这篇时感觉脑子快要炸了)。
——那只是50年代的科幻文学。人类还在仰望月亮的时期。幻想之严谨瑰丽颇有凡尔纳时代的稳重和大胆,同时又比自己的前辈更加硬核。我们的一生中或许没有任何机会为宇航服除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五十年代时写下的文字,仿佛坐在火炉旁与他攀谈那样,在对话之间想象在那颗遥远星球上,我们的宇航服若是沾了猫毛该怎么办。
诚然,五十年代这个词就决定了作者有其限制。比如在空间站里因为不准使用电铃所以必须敲门、太空站需要纸张与笔记本来记录重要的数据、甚至还需要磁力镇纸等等。科幻终究无法超越“当时”的科技水准,能够在电脑还只是一个庞然巨物时就想象出人工智能或是神经网络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这些幼稚的缺憾,却使那些奇妙的构想更加有趣。
我曾经在短评里感叹,科幻小说的特点之一便是“我们来自过去,我们超越将来”。现在看来,应当补全一句,这句话才显得完全——
“我们来自过去,我们滞于现在,我们超越将来。”
于“现在”的镣铐中停滞的人,依然有着超越将来的目光。
于监狱中仰望星空的人,在沙地上认认真真地用树枝写下,如何为宇航服除尘。
《宇航服防尘指南》读后感(四):理性主义者哈尔·克莱门特
作者:莱斯特·德·雷,美国黄金时代科幻作家,星云奖科幻大师。
一般而言,人们会把科幻小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硬科幻”;而另外一种则包括所有不能划分为“硬科幻”的作品,至今还没人能为它赋予一个公众普遍认可的名字——我们可能应该将其称为“软科幻”,但实际上没人喜欢这个标签。
硬科幻作品会严格遵循物理科学的已知规律。比如,太空中没有空气也没有摩擦力,所以火箭不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斗机那样盘旋翻滚;有作用力,就会有一个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所以超人无法在不毁掉脚下屋顶的情况下从楼上一跃一英里高;诸如此类。
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创办了全世界第一份科幻杂志《惊奇故事》。在这本杂志中虽然没有提及“硬科幻”一词,作为主编的根斯巴克还是表示,旗下的故事都会注重所述科学事实的准确性。很快,“硬科幻”一词就被用于描述几乎所有以大量科学事实或原理作奇想支撑的作品了。
这类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与地球的差异越大越好,还要生活着奇怪的外星人。很多作家都曾经创造过一个这样的世界,并让上面住满千奇百怪的生物。
但直到1953年,这本杂志的读者才明白,要创造硬科幻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所有之前的作品连开场白都算不上,简直就是对读者的误导。
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就是哈尔·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这部作品里的星球既构建在逻辑之上,其疯狂程度又远超之前所有人想象过的任何一个世界。故事中的麦斯克林星是一颗巨大的行星,在其形成过程中,高速自转让它承受了极大的离心力,赤道被不断拉长,最终这颗星球已经不再是球型的了,而是被摊成扁平状,就像一张薄饼。行星表面某点的重力与该点到行星中心的距离成反比,因此,这颗星球赤道处的重力仅为地球的三倍,极点处却高达一千六百倍。当地居民必须适应重力的巨大变化,他们对自己星球的认知也与人类截然不同。
在这部一流的冒险小说中,克莱门特描绘的不仅仅是世界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更重要的,也是让读者为之狂热的,是这部作品中的一切都严格遵循逻辑。在这个世界里,没必要回避什么物理定律、化学公式,这些规律都完全适用。
哈尔·克莱门特,原名哈利·克莱门特·斯塔布斯,是一位硬科幻作家。在《冰雪世界》中,他从一种在硫蒸汽(他可能会纠正我,说应该是气态硫)构成的大气层中自由生活的智慧生命角度出发,描述了它们眼中的外星球——地球。他的很多短篇作品也证明,坚持现实世界中的科学规律并不会对创作有趣的科幻故事造成障碍。不过,一部长篇小说确实能够更好地塑造一个新世界,让人们得以充分享受,克莱门特就是因为自己的长篇作品而声名鹊起的。
《逼近临界》为我们创造了一颗拥有复杂大气系统的星球,这颗星球的大气结构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知识。这就要求生活在上面的外星人要有特殊的设定,从而能够适应这奇异的环境。但这次,克莱门特让他的外星人抛弃了传统写法,而被一个名叫费金的地球机器人收养。为了拯救一艘失事的飞船,他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了解这颗星球的情况。
《火环》则把重点放在生物学上——克莱门特的其他作品大多涉及的是物理和化学知识。外星生物学的引入又是一个利用已知科学原理创作科幻小说的突破之举。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是克莱门特最棒的一部作品,虽然它经常被人们忽视。
如今,克莱门特被公认为硬科幻大师。他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保证作品主体完全基于科学合理性的前提下创作幻想小说。但正如他所说的,这种合理性唯一的漏洞就是超光速旅行,但为了让人类顺利前往其他世界,引入超光速旅行是必须的。除此之外,它并没在克莱门特的故事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克莱门特在小说中对科学合理性的尊重是他科学观的完整体现。1922年出生的他,在科幻杂志刚刚起步的时代就爱上了科幻小说。几乎同时,他也爱上了天文学,并将这种热爱保持了一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一名飞行员入伍服役,战后又重返校园拿到了理学学位。之后,他成了一名科学教师。从此以后他诲人不倦,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科学方法的逻辑传授给了有幸上过他的课的学生们。多年以来,他经常在科幻大会上发表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让真正的科学和现实的太空探索比听众们读过的小说还要有趣。
他的第一篇作品发表在1942年的《惊奇科幻故事》上,当时他年仅二十岁。在接下来的近四十年中,他笔耕不辍,一直被认为是科幻界的重要作家。但有一个人不认同这一事实。
这个人就是哈利·斯塔布斯本人。他从不把自己称为科幻作家,起码不算是重要的科幻作家,他觉得自己仅仅是一名幸运的科幻迷。大多数出席科幻大会的作家出去吃饭时都会叫上作家同行,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聊聊写作,但克莱门特·斯塔布斯呢,他总是被一大群科幻迷围在中间。
他曾跟我解释过这一点:“作家是靠写作为生的人。而我靠教书为生,所以我不是作家。”
这算得上相当有逻辑了——用自己的方法将自己划入某一类人,这非常合理。他并不在意别人是否同意这种分类方法,除非足够合理,否则他不会接受其他人的任何观点。
虽然克莱门特作为一名科幻作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执着于对合理性的坚持,但他的作品质量却并未因此而降低,反而可能还有所提高。但动笔之前坚持故事的方方面面必须具备合理性,这一点则限制了他作品的数量。当然,这也可能因为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虽然其他有固定工作的作家在同样的时间里也许能创作更多的作品,但很少有人能够获得与他媲美的成就。
除了硬科幻,我能想到的号称逻辑完全合理的唯一一类作品就是老式的侦探小说,也就是会在结局之前写着“现在,你已经得到了解决案件的全部线索,你能推导出凶手是谁吗?”的书。其中不多的几部作品确实做到了逻辑严密,但大多数不过是“号称”而已。
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克莱门特的很多短篇作品都有着类似的结构,其中大多故事都是关于解决问题的。克莱门特做出设定,给出科学事实,也就是说给出了解决问题所需的全部线索,而结局处,他笔下的人物将这些线索连缀到一起,将问题解决。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如果有聪明的读者没有因为对这个故事太过着迷而一口气读完,并认为有必要花点时间自己去想,很可能也会想到解决的办法。
本书中的《宇航服防尘指南》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典型。作品中,两个人在月球上遇到了带静电的月尘的问题。月尘粘在透明的面罩上,经常遮挡视野。很明显,他们想要把月尘擦掉,但是擦拭会带来更多的静电。
故事到了这里就给出了所有的事实,这些事实就是简单而基础的物理学规律。那他们该如何通过利用这些造成问题的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呢想知道的话就去读读这篇故事吧!因为这是克莱门特的故事,所以你读之前就知道一开始的解决方案肯定会合乎逻辑地失败。
一篇克莱门特的小说可能就是为了指出一些在科幻作品中经常被忽视,但事后却会觉得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科幻文学发展早期,“心灵感应能力”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考虑到故事发展,人类不可能去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理解和学习外星人的语言,如果外星人有心灵感应能力,就会极大地推进故事的发展,而为了方便叙事,这是可以接受的,于是,作家们都开始带着外星人有心灵感应的可能性进行构思。比如,一个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的种族可以将他们的命令直接输入人类大脑,并借此轻而易举地统治地球,对吧?
克莱门特考虑了所有可能涉及的因素,从符合逻辑的角度思考了这个设定。于是就有了这篇《阻碍》,这是他发表的第二篇作品,也是心灵感应题材的经典之作。如果你想写一篇利用心灵感应征服世界的故事,那你应该先读一读它。
或者思考一下,在没有心灵感应的情况下,大脑是如何运作的。目前,借助控制论和新的研究手段,人类已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大脑的工作原理。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了解大脑在各个层面上是如何运作的。早在1947年,克莱门特就已经花了大量精力思考它了,在他看来,人们忽略了一个小问题——这就是《答案》讲的故事(顺便一提,现在科学家们依旧在忽略这一问题)。
不要因为以上内容就以为克莱门特的想象力跟计算机程序一样死板。在他的作品中,也会出现生活在太阳表面或者地壳之中的智慧生物。但是我觉得这些故事没有我选出来的有趣,所以并没有出现在这本书里。
有一段时间,一些作家会从神话故事汲取灵感,想把它们融入科幻小说,于是催生了几篇不错的作品。彼得·菲利普斯[1]甚至在作品中利用科学原理解释了鬼的存在,但更多的作品并不尽如人意。
不过在这类故事泛滥之前,哈尔·克莱门特就想到了吸血鬼的传说。为了获得永生,吸血鬼需要吸食受害人的血液。初看,这个传说毫无科学和逻辑可言,吸血鬼只是早年间对某种贫血病的一种迷信解释。
也许如此吧。但是如果去掉这个传说中过于离奇的部分,而是把吸血鬼当成一种来自地球以外的生物呢……《不合理假设》就讲述了两个体面迷人的吸血鬼为了得到新鲜血液而守株待兔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不止于此,它还从逻辑的角度剖析了外星人在进行了必要的简单研究之后是如何看人类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篇作品发表于1946年,三十年之后,克莱门特重新拾起了吸血鬼题材。但这次,他没有设定吸血鬼不是人类。这篇小说就是《有罪》,克莱门特最棒的短篇小说之一。
这个故事也推翻了一些人对他的批评——说他不会写好心肠的成年角色(但没人否认,他笔下的外星人倒是都非常和善,比如在《重力使命》中,迈斯克林人是科幻作品中心肠最好的种族了)。故事中的医生为了解决人类的需求,挑战了各种不可能,是一位绝对可以激起我们的同情和厚爱的角色,而他的妻子朱迪丝也是一位能让我们铭记的角色。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篇科幻小说。故事发生在过去,真正的过去,没有什么现代机械,也没有物理问题。作品中不包含任何科幻题材的一贯套路。虽然最初是为一部恐怖故事集而作,但它并不是一篇传统的吸血鬼题材恐怖故事。它的恐怖是精神上的恐怖,即为了他所谓的人类需求,试图解决一个不可能的问题,那他会面临什么状况。
然而这篇故事也巧妙地包含着一些科幻元素,这让它成为了一部非常棒的科幻作品。这篇小说中有一个超出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下技术条件限制的问题,但一位科学家在当时对这个问题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认知,并且利用逻辑和他能发现的事实来着手解决问题。
故事虽然发生在罗马时代,以当时的科技水平,很多因素完全无法研究——有些因素直到一千多年后才被发现,但这并不能说它不是一篇科幻作品。相反,这些设定深化了作品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在故事结局里,那种可以预见但又无法避免的逻辑让这个故事更具冲击性。
克莱门特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位彻底的理性主义者。但这个故事可以证明,有一个他向来坚持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哈尔·克莱门特就是一名作家!
1978年11月,于纽约州纽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