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07 19: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读后感1000字

  《中国人心文化》是一本由朱建军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人与文化》精选点评

  ●对法家道家儒家思想拟人化,感觉可以~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了一次梳理作者对道、法家、儒家等的描写生动

  ●挺喜欢这本书的,不掉书袋不讲艰涩理论。点的几点很巧很合心。尤其喜欢他写法家的矛盾,写不用语词的“共情

  ●将普通国人心理联系诸子百家的影响一一条分缕析。作者知识渊博态度客观专业扎实,整本书写得很能启发人。对我来讲,正本清源作用

  ●*不觉得有很多概念被偷换么!?*

  ●罗圈话来回说..

  ●感觉有些地方讲得不够通俗

  ●是一本很有感悟书籍

  ●很好的一本书,带来许多的启发,觉得自己长期以来不成系统思考摸索仿佛被串联了起来,梳理了一遍,变得明朗,接下来需要的,只是选取一个方向去努力研究就能有所收获的感觉。

  ●角度新颖内容有些浅薄但也可以达到启示读者的作用吧。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读后感(一):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分析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法家、儒家的成因,以及这些系统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原因。比如书中说孔子极力颂扬孝道推测起来是因为孔子幼年丧父的缘故

  分析地比较细致,读起来很是过瘾

  对我这种刚大学毕业,对社会习俗理解不深的人来说,很有用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读后感(二):文史類爛書堆裡的一朵奇葩

  此書是最近的今人文史類書籍中最出挑的作品。隨著近來所謂的“歷史熱”出了一大堆咀嚼古人的書籍,泥沙俱下在所難免。陳詞濫調有之,胡編亂造有之,真正有想法、有新意的卻不多。

  在翻了一堆爛書後,這部作品的出現令我眼前一亮——以心理學家的角度審視歷史文化,能發人所未發,帶來了新鮮的閱讀快感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读后感(三):摘录

  中国文化的源流:道家为其本,败坏后为权术;儒家,法家影响最大,儒家败坏后成为精神枷锁,法家更成为专制帮凶墨家在侠中有留存;阴阳五行和医结合,亦和儒结合成为谶纬,和道家结合成为道教;名家衰落,农家兵家实用纵横家和法家合流;佛家与中国的道家结合成为禅宗,与儒家结合成为新儒家,俗化为民间宗教;近代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还未完全确定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读后感(四):四两拨千斤

  刚看过朱建军的《我是谁——心理咨询意象对话技术》,朱先生年轻英俊白面小生样子宛在眼前,再看到本书封面作者的照片,好像看到德波顿的秃头照,不由地让人感叹岁月无情。

  本书以分析批判法家开始,认为中国之病源于法家盛行。通过一篇篇小文章,挂一漏万,以点概面,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心理基础,并试图找到一些解决方案。特别是对于儒家礼的设计之分析,让人有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之感。

  不过作者寄希望于在百家争鸣的传统文化中找到未来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困境的解决方法,又何尝不是受儒家崇拜祖宗影响的行为呢?虽然本书有很多局限,比如批评儒家仁爱的先己后人、推崇墨家无差级的爱,比如作者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虽然是主流诠释)也不免有野狐禅之嫌,总体上说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通俗易懂又不乏智慧的洞见,是本优秀的启蒙之书。

  也许谁都避免不了野狐禅,那么让我也来野狐禅一把。本书是不是说:缺乏母爱成法家,缺乏父爱成儒家,缺乏对子女的爱成佛家,缺乏对自身的爱成墨家,缺乏对他人的爱是为贼。那么爱是否就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也不尽然吧。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读后感(五):一个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

  按:个人以为“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这个短语较能概括朱建军其人的状态和这本书。追求深刻和卓识远见的人可能会看不上他,一般大众可能又不愿读它,路漫漫,其修远,也许还需要再往前努力吧。不过刘苏里秦晖都说这书好看,并且一点也不是假装出来的溢美之辞,有点出乎意料。

  百度一下“朱建军、心理学家”,近万条信息都是介绍朱建军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以电视嘉宾身份作的点评,以及有人问哪里能买到朱教授的书、怎样可以得到朱教授的亲自治疗等等。如果再细心一点还能发现,很多很多的心理咨询公司,都把“朱建军”列入自己的专家团队名单,这个名字似乎成了一种品质保证,和用以招徕生意的手段。

  作为卓有成绩的心理学家,得到万口一致的赞誉,那也只是说明他在专业领域里确实优秀。但我们这位“朱洛依德”,还有一个格外惹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喜欢跨界作战:身为心理学家,却偏偏喜欢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发言;既想医人,给人治疗心理疾病,还要医国,给中国文化看病。比如他把中国文化视作一个人,从远初到现代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人的成长历程;然而这个人很早的时候就心理上严重有病,这病到现在还没痊愈,有些症状甚至还变本加厉了。一个简单例子,比如从前的法家精神,到了今天就化成了成功学理念:“不择手段,一定要成功”,并衍生出让人每天一大早起来高喊口号“我一定行”式的变态。“法家是支兴奋剂,效果显著,但伤身”,仔细想想,这话还真是有道理到了骨头里了!

  也许正是这种“跨界作战”,成就了这位心理学家的与众不同,也成就这本书的非凡的独特价值。在朱教授的心理意象分析中,中国传统文化被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解剖开来,“心理学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这本《中国的人心与文化》,正是朱教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颖乃至有些匪夷所思的发现,这些发现,也许权威性还不够,但论启发性,却绝对是独一无二、无人可及的。作者从诸如孟姜女哭长城、牛魔王和铁扇公主这样的神话传说入手,从诸如柳下惠坐怀不乱、六月飞雪窦娥冤这样的经典故事入手,从电影《天下无贼》《太极张三丰》《墨攻》等入手,对不同程度地参与塑造中国人集体性格、中国社会人心的儒法道释等思想学说,深入地作了清理与甄别,是毒、是药,看看就知道。

  前面说过,法家这剂药,少用为妙;而对中国普通百姓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儒家,也并非尽善尽美,“仁爱”是个好东西,但由“仁爱”生出来的恶果也累累:贪赃枉法为仁爱,无私奉献给当权者吃人肉也是因为仁爱;根据儒家的天谴说,国中有冤屈就会天降灾祸,然而就算是天天山崩月月飞雪,人间冤屈还是没完没了,更况且任何天灾,到头来受伤的还是老百姓;理学家强调“从一而终”,其实不仅是对中国女性的压迫,同样也是阉割中国男性的软刀子,“好女不嫁二夫”的背后是“忠臣不事二主”,女人守贞的背后是要求男人忠君……至于另外那些所谓“匪夷所思的发现”,其实也是匪夷所思地有道理,就请诸君自己看书了。

  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卓越成绩的心理学家的文化野心,我们也许可以大胆戏谑一句:这个人有点像《西游记》中擅闯天庭的“美猴王”。“美猴王”代表的是大闹天宫时代的孙悟空,正因为还没有被套上(学术的)紧箍,所以有着最张扬的生气和活力,会不时做出些令读者激动和向往的成绩来。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呼唤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