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是一本由[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5.00元,页数:2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就把这本书一字不漏的再看一遍,希望看完都没有分手。
●2011年购买,2015年开始看,2018年看了146页,决定不再勉强自己了……
●我终于读完啦!哈哈哈哈哈哈哈! 感觉没有读不完的文学作品了呢! …… 2015.08.31刚到手,打算花高三一年时间读完,试试看吧。 …… 2018.01.19开始读。 2018.02.09我终于看完了。
●读了很久,却不好谈。
●难忘的阅读时光(◔◡◔)前四卷读了快一个月,后三卷一天读完(◔◡◔)这么能碎碎念的作家,这辈子可能遇不到第二个了。普鲁斯特,不愧是基佬中的大文豪(◔◡◔)
●若干年前就立志要读的书。一年半的时间,点灯熬油读完了。感觉和作者一样,激情和力气都随时间而去了。 每一段都是诗歌,都是细腻到没有情节的追忆。美到极致。
●历史一年多终于读完了这套鸿篇巨著。时而醉心于他笔下的纤维毕现之美,时而不耐烦这佶屈聱牙的文本。那些似曾相识的、稍纵即逝的感受不仅为普鲁斯特所敏锐地捕捉,更是惊人地再现在他的文字中。“这些感受才构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和对我们而言的现实”。年华似水,何其惆怅。
●读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想这本书我要真的读完了我是该有多激动。最后读完了,读完了以后叹了一口气,把书合上了。Time flies and changes me even when I'm reading the book...
●同2001年版,七卷全译由上下两册改装成上中下三册。我手头的为2012年五月印刷,平装,封面同2001年版,很喜欢。另:译林推出的七卷本精装,读着应该是很爽心悦目的,但太贵,适合收藏家;何况大且厚的精装本不适合捧读,故目前最喜欢的就是这上中下三册版本的。
●耗时五年,今晚读完了最后24页。这本书终于也像普鲁斯特最后所形容的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一样,像是“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为什么读这本书,普鲁斯特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是我的读者,而是他们自己的读者,我的书无非是像那种放大镜一类的东西……”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一):怎么改书的封面照片啦!原来那个多好~三块砖~
字很多.看得头晕.
不过非常喜欢.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二):想讀完必須生一場大病或摔斷腿
標題的話是普魯斯特的弟弟說的。
為什麼寫那麼長。因為普魯斯特喜歡在小說裡回憶、幻想、吐槽、心理分析、夾敘夾議、玩兒蒙太奇。
一會兒慢鏡頭,一會兒閃回。他是時間的主人,時間在他手裡像德彪西的音樂一樣游移不定,恍恍惚惚,前後倒錯,有時候一天好似一生,有時候一生僅是一天。記憶變得迷離而哀傷。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三):追忆似水年华(三卷本)
看到一百六十页了,白天静不下心看,晚上倒可以。
我为什么要作呢?一定要看这部洋洋巨著?
原因很多,一,看完它,就可以不怕大部头,二,它或许能带给我一种全新的细腻的看事物的角度,三,想看看写什么能写这么多字,四,为了对以后写作有帮助。
或许这是个错误的开头——我指的是看追忆似水年华。
但还是要看,慢慢看,细细看。
以前书籍珍贵,看书人都是细细看的,现在反而很粗略了。罪过!
细细看,慢慢看。总有一天能看完。
普鲁斯特太细腻了,太能侃了,向他学习,这一次,我不退。
不退。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四):8.9分 值得一读 值得复读 值得回味
得强调下 ,对于没开始读的朋友,不要被书名误导,这绝不是青春偶像小说。想读个乐,想一气呵成的像读武侠和青春读物的慎入。
用了一段时间读完了这部书,最后的300百页 由于懒惰 读了 将近3个月。
前面几部 虽也非常全面展示了作者的执笔特点,思绪特点,还有一些对生活 入骨的刻画。但后面 特别是后面几面页---也就是重现的时光 进一步抛开了故事,完全是思绪的飞驰,作者对过往人和事儿 和人性 等等的全面概括!
只要我们是曾认真思索过生活中一些 困扰我们的矛盾的人,一定能从书中找到共鸣,就像作者所表述的意思那样,他知道了时间的意义,他觉得 把他本人对生活的全部认知 要留给后人,这是一份肉体湮灭之前 让自己的精神还能依附它时 一定要完成的最重要 最有意义的事。
生活--对于有智慧的人类而言--是那样矛盾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作者马塞尔 他把看到生活的真相用这种思绪川流 和近乎 涩的文字展现,而就是这些读来 时常令人觉得生涩冗长的 句子 又多是那样 生动的 说明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本质。似乎有些矛盾,但这的确是读时的感受。可能再读它时 会有另一番天地。
。。。。。。
翻译 ,虽看不懂法文,但可以隐隐感受到 ,有几处不尽人意,但不影响大局,不影响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翻译如此长篇的作品 ,尽管是多人合作,但必是非常辛苦的。
《追忆似水年华(全三册)》读后感(五):追忆似水年华
小说终于看完了。时间拖得很长,前后历时四个半月。前面的一百万字是逐字读的,后面的一百万字更多时候是随性翻阅。即便如此,后半部花去的时间远比前半部要长,大量时间都浪费在不耐烦卒读的纠结上了。
正如普鲁斯特所分析的那样,在接触这部作品前,我也曾通过各种相关文字,对其有过一个模糊的大体印象。比如晦涩,比如冗长,比如睿智、隽永等等。当年也正因此,阅读此书的计划被我一再延宕,读时才发现,实际情况和自己想象的多半不一样。最明显一点,就是先前接触的评论,俨然将其塑造成了一部充满理性色彩的巨著,读后发觉,这部作品里到处洋溢的却是浓郁的感性基调。其次,便是所谓的晦涩难读了。事实上,《追忆》也的确难读,原因却并非晦涩,我总结了两个:一,作者后期创作的力所不逮,二,翻译水准的普遍下滑。至少于我,是这样的。
小说共分七部,这种全面衰退的印象实际上从第四部就已经很明显了。总结我后期阅读不畅的原因,其实还不止这两点。对同性恋话题的无感,对书中大量人物后期命运的漠然,包括对作者毫无节制精描细写的引证分析都缺乏兴趣,也是不得不提及的障碍。
还记得读完上卷,自己给出的八字评价:如椽巨笔,锦绣文章。原以为照此下去,这必定是一部举世无双的皇皇巨著,可惜,作者最终没能做到这点,因此艺术成就,当然也就没能超越我心目中一直排名首位的托尔斯泰了。难能宝贵的是,作者毕竟曾在作品中,一度让人产生过这种期待。不知在以后的阅读当中,是否还有人能做到这点。
阅读本书的另一个感受,就是发觉到自己曾读过的那么多作家及作品,原来都深受其影响。从这一点看,《追忆》不失为一座巨大的艺术矿脉,某种意义上讲,我甚至觉得,这远比作品本身还要来得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