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一本由孟子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9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心灵都是难得一本具有指导性的书籍,中国版Bible
●中国哲学的典范,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父辈,理解代沟最好的解决方法。 看看他们所学习过的,看看我们都历史来源。
●全文无注,买来偶尔查阅。
●小时候背了不少
●犹记当年图书馆阿姨们围着我说,这本书已经好几年没人借了... 悲从中来
《四书五经》读后感(一):成为共同遗产了
读了孟子,不读不知道,一读才发现,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一些词汇原来是从这里面出来的。
比如事半功倍。
老夫子讲话很有意思,男女授受不亲,可是嫂子掉到水里救不救?不救就是豺狼。这时候救了肯定有身体接触,这是权变。
等到成为王,穿好衣服,有人服侍的时候,又好像一直都是这样似的。
自己看去吧。
《四书五经》读后感(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中”应该是指内心,朱熹解释为不偏不倚(都可以翻译作中间,而中间有两个意思:在其中和处中间)——我觉得不是朱熹这样理解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上“中”字没朱熹解释的这个意思,倒是有“内心”这个特指。另外,“发而皆中节,谓和”的“节”我觉得朱熹解释的挺对,是礼节的意思而不是节制的意思,否则“中节”——“中”(“符合”的意思)和“节”都成动词——就不通顺了。既然“发而皆中节”的“中”明显不可能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则又证明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也非处中间的意思。
所以说《中庸》不是人们字面想像的那样,不是讲“中”而是讲“正”的,前者是一种个人说法,是对经书意思的引申,是对原旨的背离:从论语里记载的孔子言行可以鲜明地看出他的正直,这是孔子最显著的品质,所以虽然书上有“过犹不及”之类的言辞,也应该认为“中庸”一词的意思是诚恳,而非后来人的不过又非不及的投机伪善的中庸路线的说法。
如果或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是孔子提出的一个不逾矩的为人标准,那么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孔子的想法是不应当会这么复杂拘泥的,中仅仅是符合的意思。
-------------------------------------------------------
以前有个教员,她一直疑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的“夫子哂之”这句的“哂”字,觉得孔子怎么能笑话弟子。其实“哂”字的意思只是轻微的嘲笑,表示了不同意见。我查了下网上的翻译,这个字有译作“不以为然的笑了一下”的,我觉得不译成引申义“讥笑”,还是译成“微笑”就可以了。
《四书五经》读后感(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之一,无论是乡野农夫还是渊博学士都把传统美德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四书的 “仁爱”“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言,至今口口相传,四书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大学》 大学之道实为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从夏、商、周的教育制度、教学设施,到学术的兴盛、衰败、发展,始终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弘扬人性的美好品德让人达到安善的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实质是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以《三纲八目》为主,“格物,致知,诚意,心正,修身,齐家,平天下”。“格物而致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认为表现出一个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不同的作用,能力有限就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提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于出世的境界,孟子曾效仿孔子带领徒弟周游列国,但当时不被各国接受,而后退隐山林与弟子一起著书“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正是表现出当时孟子的境遇。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生活和学习中一定要及时反省自我,并从中总结损益,才能提高修养,不断革新! “止于至善,知其所止”其实什么身份,不同地位、不同遭遇的人,其努力的方向和所走的道路也是不同的,但殊途同归,无论是谁最终还是要实现一个人生目的,即成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从而流芳百世,受人敬仰。但对于一般人来说似乎过于理想化,因此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最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态,要知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书五经》读后感(四):《诗经》《尚书》读后感
《诗经》《尚书》读后感 2017-02-23 Jacky Jacky的分享空间 由于对先秦时期真实历史的好奇,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大致看了《诗经》和《尚书》。为什么说是大致看了。原因有二:第一是,考虑到阅读的速度,我主要看的是翻译过来的白话文。基本没有去看原著的文言文。说实话,里面的文言文大部分我也看不懂。看到这些古籍后,才知道,原来先秦的文言文对我而言就是天书。第二,我也不是每一篇都自己看过的。《诗经》里大量对帝王歌功颂德的颂和《尚书》里的伪古文我就没有仔细看了。 看了《诗经》后才知道,我们现在汉语里的很多成语和俗语都是来自它里面。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辗转反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夙兴夜寐;信誓旦旦;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生之初,我生之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悠悠我心;百岁之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子同仇等等。这些优美的语音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呢?《诗经》的国风里大量的运用了排比和暗喻。这个对后世文学产生重大影响。为什么后人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喜欢用排比句型,我想应该就是起源于《诗经》。 《诗经》国风里记录了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到三千年前普通人民的真实感受。语言表达的真挚而朴实。里面有普通人对家人思恋;对爱情的渴望;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无可奈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能帮助普通大众改善生活的伟人的崇敬和歌颂;对贵族压迫的反抗;对用贵族用活人殉葬的悲痛;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千百年来不管社会,科技,环境怎么变,人的基本感情需求是不会变化的。这个就是阅读《诗经》后给最大的感受。正是由于人类的感情需求的一致,才会让这些带着感情意境的优美语言流程至今。 《尚书》主要记载了上古时期统治阶级关于对治国的一些言论。每一位统治者或是一个阶层都是以天命来强调自己的合法性。顺应天命就能让四海归附。不顺应天命就理应被其他人能顺应天命的取代。里面对于顺应天命的做法有很多种。比如讲求做人纲纪,采纳众人谏言,明察下情,反省自己,不纵情舞蹈,不沉迷酒乐等。从这里也能看出中国社会政治的合法性并不是固定由法律来决定的,而是由人心(民心)来决定的。哪个帝王或是统治者得民心,那他就是顺应天命的。哪个帝王如果不得民心,那他就是违背天命的。这样就可以被其他人推翻。 尚书里的《洪范》记录的就是箕子对周武王讲述的治国方略即治国的九种大法。仔细看里面的要求,全是要求君主做到完人。要求君主做到十全十美。态度应当谦恭,语言应当正确并可以遵从,眼光一定要明亮,听觉一定要灵敏,思想一定要睿智。要中正不邪曲,刚强而能立事,柔和而能治理。可是哪个人能做到十全十美了。君主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到十全十美。圣人思想应该是中国古代思想里不好的地方。洪范里还强调了祭祀和占卜。当然这个可以理解。三千年前人们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很朦胧的状态,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给自己做事情的信心。 阅读历史,特别是往细处读历史,可以让人更好里理解当今我们所看到的社会现象。然后能让人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慌不忙。 阅读 22
《四书五经》读后感(五):寻根问祖
还记得几年前朋友们经常说我是个半老外,不懂中国的为人处世。在我17岁到27岁的成长期都是在新西兰度过的。而在17岁之前相信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安排和保护下成长起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几乎跟社会隔绝了,完全生活在一个水晶球里。到了17岁之后也算是一个人开始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了吧。而这样的人生价值观的建立期我却是在新西兰度过的。新西兰是西方人所谓的一个高级大农场的国度。在这里因为国家的福利非常好,所以大家的幸福质量很高,每一个人都非常友善,在大街上每一个陌生人都会给迎面走过的人一个发自内心的笑,看到时总会说句早上好。我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度过了10年,回到国内确实理解和想法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样。这时我决定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入手,所以几年前买了一本《四书五经》来看,当然一定是全注全译全解版本的,因为我的中文没有那么好,尤其是古文,很多的字不认识呀! 但当时实在是看不下去呀,觉得看一页纸就犯困。当然那时的我还有些浮躁。之后这本书就一直放在了床头了,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接触学校,领导,政府,我开始发现我更加想要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根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到底是如何形成,从何而来的,这时我再次拿起了《四书五经》这本书。这次,好大的不一样哦!看上了就不想放手了。 还记得我在看《大学》这部分的时候,就在想,我们的老祖中在那么久远之前就已经告诉我们所谓的治国之道了。历史一直在变迁,各朝各代不断的变换,但治国之根本一直没变,变的只是细节落实的方法和方式。整个《大学》对我的理解就是先学会做人,然后学会持家,而后治国。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那么强吧。 而看到《中庸》的时候,当时的感觉是震撼,原来我们的文人在那么久远的时候已经在告诉我们关于做人的宇宙定义了。让我最是深有感触的是文中说的“很多人觉得中庸就是折中主义,唯唯诺诺,软弱无能的好好先生。其实中庸所揭示的道理非但不是这般消极悲观,而是积极乐观的。承认矛盾,重视统一”中庸之道如果能力不强的人看后无法体验之精髓所在,而能力强的人又容易看不上中庸之道,会误会中庸之道就是懦弱。真正的《中庸》之道核心是天地和谐的自然性,是宇宙的本质,当人可以做到天时地利人和的一种和谐无碍的平衡境界时,天人合一,行事自在,万物和谐,那时人就可以达到他能力的最高点。就好比我们说的,激发吧我的小宇宙! 那现在回想对《论语》的感受似乎并不是非常的强烈。感觉《论语》就是治国,治家的细节化。而关于《孟子》一篇也是没有太大的感觉。觉得《论语》与《孟子》都是对政治和对治理下的人民的生活准则。或许我骨子里对政治不是很感兴趣的原因吧,所以感受不到。 之后就看到了最是在电视上听到的《诗经》这部分了,看了之后才知道为什么古代的皇上会责怪他们的皇子为什么会喜欢《诗经》。因为诗经在我看来就是现代版的撩妹手册。在之前的封建社会大家被压抑的不去表达感情,认为感情应该是深沉的内敛的。可是谁不曾有过青春期对爱情的躁动呢。而诗经中的故事就大胆的把爱说出来,给了那个时代的读者一种释放和认同,甚至也教会了他们如何说情话表达爱意。诗经中还运用了很多的比喻和暗喻的手法。这或许是所有文字创作的手法吧。还记得电影《第九区》故事讲述的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停滞在了南非的上空,出于人道救援主义,南非政府把飞碟里的外星人接到了地面上。但是他们的生活范围就在难民集中营中。这里的外星人就是南非当地的黑人种族歧视和不公的现象。而如果用真正的人类形象去表现或许题材会千篇一律失去了新鲜感,同时话题也会太敏感被抨击。所以导演非常聪明的运用了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比喻,可为什么飞碟只停靠在南非的上空呢?为什么不是别的国家呢?诗经还没有看完,暂时只能写出这么多了。之后就看到了最是在电视上听到的《诗经》这部分了,看了之后才知道为什么古代的皇上会责怪他们的皇子为什么会喜欢《诗经》。因为诗经在我看来就是现代版的撩妹手册。在之前的封建社会大家被压抑的不去表达感情,认为感情应该是深沉的内敛的。可是谁不曾有过青春期对爱情的躁动呢。而诗经中的故事就大胆的把爱说出来,给了那个时代的读者一种释放和认同,甚至也教会了他们如何说情话表达爱意。诗经中还运用了很多的比喻和暗喻的手法。这或许是所有文字创作的手法吧。还记得电影《第九区》故事讲述的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停滞在了南非的上空,出于人道救援主义,南非政府把飞碟里的外星人接到了地面上。但是他们的生活范围就在难民集中营中。这里的外星人就是南非当地的黑人种族歧视和不公的现象。而如果用真正的人类形象去表现或许题材会千篇一律失去了新鲜感,同时话题也会太敏感被抨击。所以导演非常聪明的运用了外星人和地球人的比喻,可为什么飞碟只停靠在南非的上空呢?为什么不是别的国家呢?诗经还没有看完,暂时只能写出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