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与我》是一本由努马•萨杜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作需要读。整个图书内容逻辑不是很清晰,直接分为了谈话一二三四,没有按照逻辑顺序,内容比较碎。里头八卦还是很多的,也有很多作品深层次的分析,作为粉丝读起来会比较有乐趣。
●没意思!
●先看漫画 否则一头雾水
●又读到了张充仁对埃尔热的重要影响。原文尚可,翻译极差。我诚恳希望所有译者最起码应该做到中文流畅。这个译者最让人反感的地方在于,丁丁漫画中的有些人物,他翻译得和国内通行的漫画译本中的名字不一样。翻译一本传记,好不好先多花点时间自己研究下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呢,真是不敬业。
爲什麽
譯的
這麼差勁~~~
這麼好
的
一本書
變得
晦澀
難懂
也真是
譯者
的
一大
例如
例如
舉不勝舉
這都是什麽意思??
是不是
由
翻譯軟件
弄一弄
糊弄糊弄
的
~~~~~~~~~
好
這麼好
的
一本書
毀
咧~~~~~~~~~~
屈指数来,丁丁已经80岁了。
1929年1月10日,主人公“丁丁”和他的狗“白雪”在儿童读物《小20世纪报》上诞生。此后,卡通形象丁丁一路走进了千家万户。在数十年中,24本丁丁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曲折的故事,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因此赢得亿万读者。
只是,在被感动的瞬间,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想到过:那个头上顶着一撮金黄色头发的大男孩、那个一身正义感的记者丁丁,如果真的活在世上,其实已经是一个长须飘飘的老爷爷了!但,即使岁月如此久远,今天的人们,打开新版的《丁丁历险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却仍然是那个为了和平、友情和正义而奋斗不止的大孩子。这,就是文艺的力量。当我们渐渐衰老,甚至在无奈地离开这个爱恨交织的世界,而我们的作品还在。据说,这也是被大家认可的、使生命得以延续的方式之一。
□书评人 冯磊
1 就在丁丁80岁生日的当儿,一本事关“丁丁之父”埃尔热的访谈录出版。埃尔热本名乔治·雷米,比利时人。此公虽然因为丁丁的形象而声名大噪、财源滚滚,其实却从未进入专门的美术学院。显然,是自学成才的传奇人物之一。这本名为《丁丁与我———埃尔热访谈录》的作者是比利时记者努马·萨杜尔。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和埃尔热结成了忘年之交。
哲人说,怀旧是永远的时髦。多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回忆起丁丁和小狗白雪的故事,其实,我们也是在赶时髦。比如埃尔热,时隔多年被人重新提起,并且再次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那其实也是一种时尚。当然,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即使在80年后的今天,即使是勇敢的丁丁在事实上已经成了卡通族的爷爷辈,那个正直而勇敢的男孩子还在重新赢得大批的读者。由此,你不能不赞叹埃尔热以及《丁丁历险记》的独特魅力。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究竟印刷过多少种著作?又究竟有几种著作具有这套漫画书的如此魅力?我觉得,实在是屈指可数。想当年,那些我们愿意读的、我们不愿意读却被动阅读的作品,有多少是红极一时、漫天飞舞啊!可是到后来,能够保持持久影响力的著作又有几何?而丁丁的魅力却仍然独存。怎不令人感叹。
2 埃尔热为什么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我觉得,原因至少有三。
其一,作者首先是一个一流的漫画家,卡通形象设计尤为可爱(在这一点上,作者曾经得到中国艺术家张充仁的帮助)。比如丁丁头顶那撮让人难忘的金黄色头发,就是一个出色的创意。绘画功底扎实,卡通形象引人注目,这其实是漫画家成功的一半了。
其二,作者的漫画塑造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形象。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丁丁和他的伙伴来到过中东的大漠中,在红海上与敌人周旋,探访过古印加文明。丁丁的聪慧、勇敢,以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为《丁丁历险记》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鲜花。
其三,埃尔热在创作过程中,总是不断糅合进新的元素,比如丁丁参与过拉丁美洲革命,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登上过月球,还曾经来到过中国。这些题材,契合了时代主题,同时又将文化、政治、经济等等诸多因素融合为一体。使得丁丁的形象一次次在世事变迁中高大起来。一直朝一条英雄的路上走去。
无疑,埃尔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形象。提及丁丁,总是有人在说“像丁丁那样完美”,或者,“丁丁那样的人”。对于自己塑造的这个形象,埃尔热自己也说,丁丁是他塑造的完美偶像,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丁丁那样完美。
3 读《丁丁与我》,对一件事情特别感兴趣。书中提到,在20世纪初叶,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人的认识,不外乎一条大辫子,虐待婴儿,鸦片烟馆……这些负面的形象,据说是从义和团运动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中得到的。而同样在20世纪初,中国人对于欧洲的戒心似乎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史书中说,清朝末年,中国民间曾经有西方传教士用婴幼儿心脏炼制药品的流言……彼时彼刻,即使睿智如李鸿章之流也无法阻止。
但是,在《丁丁历险记》中,埃尔热笔下的中国人(《蓝莲花》以及《丁丁在西藏》)却是知书达礼的。在《蓝莲花》中,埃尔热揭露了日本人阴谋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真相,据说日本方面曾因此通过外交途径而进行交涉。
埃尔热对中国的态度转变,来自于他的中国画家朋友张充仁。两位画家之间的交流,化解了中西方之间的诸多猜忌和积怨。这显然是武力和外交都无法解决的。据说,在全世界,通过《丁丁历险记》知道“张”(以张充仁为形象塑造的人物)的人超过了10亿。那么,当今世界,因为丁丁的缘故而改善了对中国文化认识的人士,究竟又有多少?
读《丁丁与我》,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理想主义的重要。在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里,通过一个卡通的记忆来重温激情满怀的那些岁月,无疑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话题。
最后,再提一本也是近期出版的关于丁丁的书《永远的丁丁》,讲述了埃尔热这部心血之作的创作历程。其中,埃尔热天马行空的幻想,建立在时事主题之上的真实,精确细致的细节描绘等,突出了丁丁的创作者所追求的“真实感”。书中披露的大量图片值得每位“丁丁迷”收藏和反复品读。
《丁丁与我》读后感(三):像丁丁那样完美
——写在丁丁80岁生日之际,《丁丁与我——埃尔热访谈录》出版之时
4年前,我和朋友在电影院里看《金刚》。影片讲述了一个令无数人动容的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大猩猩金刚爱上了误闯神秘丛林的金发美女安。夕阳西下,照着山崖上硕大的金刚,它忧愁而又无奈地眼看着深爱的安就要离自己远去。这时候,电影院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就在这安静的时刻,一个小男孩站起身来,指着屏幕大声喊道:“你给我回来!”
刚刚过去的周末,我在家看了动画片《丁丁历险记——丁丁在西藏》。40多年前,一个名叫埃尔热的比利时人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这个与中国有关的故事。故事中,丁丁的朋友张充仁乘坐的飞机坠毁在喜马拉雅山脉,人们都认为他必死无疑,但丁丁在梦中听到张向他呼救,坚持前往西藏,历尽艰难,从“雪人”手里“救”出了张。故事结尾,丁丁对朋友的忠诚感动了寺院里的僧侣们。为迎接迎接从“魔鬼”手里“得救”的张充仁,他们举行了热闹的欢迎仪式。当寺院的住持向丁丁献上哈达的时候,热闹背后安静的不远处,“雪人”一脸忧伤地眼看着他曾经唯一的伙伴离开——他被人们视为“雪山深处的魔鬼”,但他却救了张充仁。他的山洞曾经热闹一时,而从此以后,他又将形影相吊。
这时候,我的耳边再次响起四年前在电影院里听到的那个稚嫩的声音:“你给我回来!”
我查了下资料,1933年版的电影《金刚》创作于《丁丁在西藏》之前。我非常好奇的是,丁丁的创作者埃尔热是否曾受到《金刚》里那个“温情的大猩猩”的影响,因此塑造了一个有生命的“雪人”形象。我手中的《丁丁与我——埃尔热访谈录》解开了我的疑惑。这本国内首次出版的埃尔热自传,采用访谈的方式讲述了埃尔热的创作生涯和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埃尔热一生为人低调,很少接受采访,本书作者努马•萨杜尔是第一个长时间采访埃尔热的人。努马•萨杜尔在采访中提出了和我一样的问题,埃尔热坦承在创作《丁丁在西藏》之前不曾看过电影《金刚》,不过,“不久之前,在电视上看过”。他说:“在这两个故事之间,有多少的吻合啊。很让人困惑……我想让雪人成为一种近乎人类的生命,我在《丁丁在刚果》中屠杀了那么多动物,这或许算是将功赎罪吧!”(丁丁在刚果的密林里猎杀猴子,弄伤大象,炸死犀牛,击毙水牛……最夸张的是:为了获得一份晚餐,丁丁竟然有意无意间猎杀了15头羚羊,并且因此成为英雄,被欧洲人崇拜。)
埃尔热的困惑可以说根本不成其为困惑。因为不管时间隔了多远,不管文化间有多大差异,人们所向往的,所珍视的,所留恋的,都是同样的东西。而这,或许正是来自上世纪遥远国度的《丁丁历险记》感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原因。埃尔热曾说,“丁丁是为7岁到77岁的所有年轻人”创作的。从刚刚学会念书写字的小朋友到年事已高的丁丁迷,都对这套连环画情有独钟。年轻人为故事、笑料所吸引,成年人则从中感到对政治的讽刺、对现实的调侃,还有妙趣横生的文字隐喻以及对未来的预见。自1929年1月10日主人公“丁丁”和他的狗“米卢”在儿童读物《20世纪的年轻人》上诞生后,他们就从未在书架上消失过。时至今日,23集丁丁连环画册已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文字,年销量400万册,在全球的销售量超过1亿5000万册,2009年的1月10日,在漫画中总被称为“年轻人”的丁丁已经80岁了。
虽然《丁丁历险记》在世界都有热心的读者,却很少有人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了那个头上有一缕决不妥协的卷毛的记者丁丁,他的人生是否也和丁丁一样,充满了冒险故事?他是像丁丁一样勇敢而又坚持正义,还是像阿道克船长一样,长着半脸胡子,很粗鲁,爱喝威士忌,有时候会犯点小糊涂?丁丁在生活中有没有原型?……今天,中国的“丁丁迷”们将从埃尔热的这本传记中找到答案。从这一点上来看,《丁丁和我——埃尔热访谈录》来得太迟。不过,总归是来了,人们可以从书中读到《丁丁历险记》背后的故事,爱好动漫的读者也可以得到埃尔热的真传,他甚至在书中透露了很多怎样用图画来讲故事的好建议。
2004年的Sheffiled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节目表里,有一部名为《Tintin and I》的作品。据说,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为了拍摄它,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当有记者问到他时,他的回答很简单:“只是因为怀念,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他口中的那个“很特别的人”就是 “丁丁之父”埃尔热,也就是《丁丁和我——埃尔热访谈录》封面上那个有着一张极端消瘦的脸庞的人。只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那带着温和微笑的脸庞背后,是埃尔热坎坷的人生和极其复杂的心路历程。读过书之后才恍然大悟,丁丁之于埃尔热,正如包法利夫人之于福楼拜,于连之于司汤达,他并非是一个无缘无故产生出的与现实完全无关的动画人物。丁丁的背后永远站着一个人:埃尔热。访谈极准确地将《丁丁历险记》的创作过程折回到埃尔热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使读者翻然醒悟原来每一次丁丁的探险经历中都暗藏了作者本人生活的痕迹。书中那个与不断与种种不合理现象做斗争的丁丁,那个讲友谊、重许诺,扶弱斗强,智勇双全的丁丁,就算不是完全的埃尔热,起码也是埃尔热理想中的自己。正如埃尔热在书中最后一部分《给丁丁的信》中所说:“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你这样的人。我真想成为一个毫不畏惧,无懈可击的英雄。”埃尔热年轻时代的梦想虽然已经“灰飞烟灭”,但是全世界的“丁丁迷”都会感谢他并永远记住他,因为他创造了一个“不让米卢走歪路的那个天使的同类”——丁丁。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丁丁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我们埃尔热的理想,让我们把“像丁丁那么完美”作为毕生的追求。
《丁丁与我》读后感(四):永远年轻的丁丁和他不断成长的作者
小时候看过一两本丁丁,感觉很好。之后一直听到关于丁丁的威名和好评,苦于一直没机会一窥全貌。然在终于看完全套后,略略有些失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嘛。所谓的充满异国风情的冒险之旅很多并没有表现真实的当地风貌而是充满了偏见与狭隘,太多激进的政治倾向真的适合通过一个小记者来表现嘛?说好的平等自由、博爱关怀呢?现在想来应该是在长期的神往而不得中自己渐渐酝酿出了对此书的神化吧。
看了这本对埃尔热的长篇访谈,感觉一切都合理了,顺畅了。埃尔热刚开始创作丁丁系列时,是个二十出头的从小在天主教家庭与学校中长大,又在天主教报社任职的年轻人,对冒险的童子军式的热爱,使他创造出了丁丁这个周游世界的小记者。但他本身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周游世界的经历,当年的信息传播又不像现在这样便利,所以丁丁在苏联也好,在刚果美洲也好,画出的都是他身边周围对这些地方充满偏见无知而又普遍存在的见解。首部以苏联为题材,本身就是当时报社社长瓦莱神父的意思,让他通过作品,揭露布尔什维克的虚伪本质,分明就是政治讽刺漫画,却是刊登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报刊上,现在想想……其实现在不也是这样嘛,洗脑要从娃娃抓起,一直都没变啊。然丁丁如果一直走这样一条路的话,也是不会得到现在的声望了。
一切从蓝莲花开始发生了骤变。这里要非常感谢一位比利时的神父。当时埃尔热在前一本书中预告下一本会以中国为主题,于是这位鲁汶大学的中国学生的指导神父写信给他,希望他不要采用西方表现中国人的传统路数,因为现在的中国完全不是那样的。可能神父举的几个例子正中了埃尔热的心——中国人都留小辫子,奸诈又凶残,喜欢用酷刑——啊?难道不就是这样的嘛?于是他采纳了神父的意见,与神父推荐的当时正在布鲁塞尔皇家美院留学的张充仁面了基,向他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从此埃尔热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
张充仁是在比利时留学的画家、雕塑家、诗人,通过他,埃尔热不但了解了一种完全不认识的文明,也意识到了一种责任。从那时起对于丁丁前往的国家,他开始做更详细认真的背景调查,开始认识到以前只凭道听途说会对读者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张充仁还在美术方面对埃尔热起了重要影响,帮助完成蓝莲花中出现的每一个汉字。在我看来,蓝莲花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画面表现,就是整部丁丁最完美的一本没有之一。之后还有哪部有表现过类似街边每一家店铺每一块招牌、墙上贴满反应当时时政的标语、厅堂挂上诗情画意的对联这样如此丰富的信息量嘛?最重要的是,通过张充仁,他还更加懂得了友谊、诗歌、自然……“他拨开了我眼前的迷雾”……张充仁回国后,由于战乱等原因,两人失联很久。这期间,只要遇到中国人,埃尔热都会向他们打听张充仁,甚至写信给中国政府求助,都杳无音讯。直到1974年,才终于在一家中餐馆的老板那里得到张的地址,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1981年,张充仁重回布鲁塞尔,埃尔热来接机,两人终于重逢,此时离蓝莲花的出版,张充仁离开比利时,已有47年之久。埃尔热终于体验到了1958年出版的丁丁在西藏里终于找到张的热泪盈眶感。
在整本书中,每个访谈段落,张充仁的名字被反复提及,绝对是整本书除丁丁外,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了。每次重温这段友情都让人热血沸腾,多么传奇又完美的故事。百度后发现,张充仁本人就是个很伟大很有成就的艺术家了,曾为多位名人制作雕像。然而他在本国收获的名声却完全不匹配他的成就。带政治倾向的宣传思路真心让人无语,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不过也许真正的艺术家也不稀罕这些吧。
中期随着阿道克船长、卡尔库鲁斯教授、女高音卡斯塔菲尔等常规人物的出现,故事越来越有趣多元。政治嘲讽依然存在但不再那么极右了。关于政治倾向,从书中提到的在比利时被德国占领时期,埃尔热和纳粹军官的交往可以看出一点端倪,不同时期的审查制度对作品也有不同的影响。
丁丁在西藏被作者称为自己的又一个转折点,可能与当时作者的婚恋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爱上了画室的同事,但天主教的信仰使其在处理和原配多年的婚姻关系时陷入纠结。通过在西藏一书,更多地关注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也终于迈过了自己对自己设的坎。
后期的作品,创作的过程越来越长,最后一本完整的作品“丁丁与丛林战士”花了八年,七年后埃尔热去世,正在创作中的“丁丁与字母艺术”还只有草图。此时的埃尔热应该是有了更多的兴趣来消磨时间享受生活,比如艺术收藏之类,创作对他来说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无需急于求成。在画新作的同时,也在不停反思前作。对于之前作品中对其它民族文化的冒犯深感抱歉,也有在不断修正改版再出。
纵观埃尔热创作的一生,也是他自身不断成长与转变的过程。丁丁永远是那个年轻勇敢、珍惜友情、热爱生活与冒险、充满勇气与正义的小记者,但其实在不同的阶段,他对生活与勇气的定义其实还是有些许不同的。就像我们的作者和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样,永远不会忘记童年的时光与梦想,但也要在现实中渐渐长大,在这一过程中会经历或多或少毁三观的痛苦与迷惘,坚持挺过去,你就又level up了。
再说说这本书本身,翻译似乎不太好看着不舒服。作者当年是个学生为了完成论文写信给埃尔热提了些关于丁丁的问题,之后的多年中一直与埃尔热保持联系并进行了多次的长谈,集结成了本书。很多的谈话内容对于对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不了解的我来说,实在看不懂多少,有点吃力。埃尔热一开始也是看中作者和丁丁一样年轻小记者的身份,使其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和他深入交流的人。在访谈中埃尔热多次赞扬作者年纪轻轻就见多识广,“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可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年轻人可以接受的信息是越来越多了,于是也显得越来越早熟了。同样地,现在的年轻人也画不出丁丁在苏联这样的作品呀。然后作者把访谈内容整理后给埃尔热审核准备出版,结果埃尔热强迫症发作,不但删减修改了大量内容,还一直拖着不交最终版,使书隔了N年才面世。以现今一个热点存活的时间来看,该书的结局多半就是错过时机被埋在出版社的故纸堆中积灰了吧。好在那个年代,什么都慢。并且在埃尔热过世后,得到其遗孀的授权,原始版被发行了,终于得以一见更真实的丁丁之父。
《丁丁与我》读后感(五):让你的小孩从《丁丁历险记》开始认识世界
我决定开始写读书笔记,选择从这本访谈录开始,是因为《丁丁历险记》对我来说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
在小时候看过的各种小人书中,《丁丁历险记》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套丛书。勇敢正直的小记者、忠诚淘气的小白犬、喜欢喝酒又容易发怒的船长、有点耳背却拥有惊人发明的教授,还有两个“活宝”侦探,带领还是孩子的我领略世界各地的风情,经历各种奇妙的冒险,为我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那时候,最令我向往的职业便是记者。
在网络时代,当我萌生建立个人主页的念头后,首先想到的便是以《丁丁历险记》作主题。于是,我的第一个个人主页“丁丁 THE WORLD”诞生了。这是国内继“边城浪子”著名的“丁丁的中国主页”之后,较为有影响的一个丁丁主题网站,当时也集结了一大批热爱丁丁的网友,现在浏览网页偶而还能发现当年我制作的图片和壁纸,顿时会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
《丁丁历险记》是什么?
它是一本连环画,但绝不是一本普通的连环画:
·“请问总统先生晚上在床头放著什么书?”戴高乐回答:“丁丁!”
·民国初期,宋美龄曾亲自翻译《蓝莲花》,并盛情邀请埃尔热访问中国
·具有无可比拟的经典性,世界连环画作品的巅峰之作
·堪称最适合小读者“独立阅读的第一本书”
·一开始是插科打诨的笑剧,后来演变为真实与虚构巧妙结合的伟大作品
·已被翻译为58种文字,总销量达2亿册以上
*******************************************************************************
虽然从小到大一直在看丁丁的冒险,版本也从中少版、文联版、青海版,又回到新中少版,但对于作者埃尔热,除了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外,他的生平和性格实在所知甚少。当我偶然在网上发现这样一本中文版访谈录时,立刻毫不犹豫地入手了。
1971年,一个年轻的记者凭着初生牛犊的无畏精神,勇敢地向“大人物”埃尔热发出采访请求。出人意料,埃尔热从最初对这个年轻人的好奇,继而平生第一次对采访者产生了无比的信任,同意接受他长时间的采访,对着他畅所欲言、袒露心声。于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这本访谈录的首个版本问世了,它将成为埃尔热所有传记的重要参照,也为读者带来了埃尔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
埃尔热凭借“丁丁”成就了享誉世界的地位:
·他是欧洲连环漫画第一人
·他让连环画走出文化陈规,重新打造出一种表达形式,今天达到了令人欣慰的高度
·他让法语连环画成为了一种流行体载
·他将不被重视的连环画发展成了伟大的艺术,和电影并肩媲美
·当时被誉为“半个比利时国王”
·与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齐名,被称为“名垂青史的漫画家”
*******************************************************************************
即使象埃尔热这样几乎被神话了的“大人物”,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丁丁在苏联》是第一本丁丁的冒险故事,限于当时的认知和社会风气,导致政治趋向严重,这本书从未在中国出版。在《丁丁在刚果》中,死了很多动物,埃尔热为此一直感到内疚和难过。曾经一度因为被指控与法西斯政党“合作”,而不得出版任何东西。
《丁丁》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生动的角色和精彩的故事。丁丁虽然造型简单,却拥有极高的辨识度,性格趋于完美。与丁丁相比,阿道克性格外露、缺点不少,也许正因此,才让他显得特别真实可爱,大有取代丁丁成为第一主角之势。而《丁丁》的故事以世界为舞台,主题紧扣政治、战争、犯罪、悬疑,甚至加入了科幻,把真实与虚构巧妙的结合,对于小朋友的启蒙读物来说,现在看来也是独一无二的。也许这就是《丁丁》这么多年来持续受到欢迎的原因。
连环画虽然被普遍认为是儿童体裁,但埃尔热并不打算营造一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他坚持认为今天的孩子懂很多东西,当今的大问题都不应该瞒着他们,跟上代人相比,孩子们的感知更加细腻。因此,他不忌惮讲述战争和政治,甚至包括毒品、走私、假钞、黑奴等与犯罪相关的话题,也不乏背叛、期骗等人性的阴暗面,但是主人公所坚持的勇敢与正义,总能使其在充满幽黙笑料的冒险中化险为夷,正义终归战胜邪恶,让孩子们在乐观和希望中获得成长。
*******************************************************************************
埃尔热的生平主线:
·1907年5月22日生于比利时布鲁赛尔的一个镇,原名乔治·雷米
·调皮捣蛋的孩子,唯一能让他规矩的办法就是画画
·小学成绩平平,喜欢涂鸦
·中学就读教会学校,除图画课外的科目,几乎都包办第一名
·中学时加入童子军,开始创作童子军连环画,使用笔名埃尔热
·毕业后进入《二十世纪》日报社征订部工作
·服兵役3年
·重回《二十世纪》日报,担任摄影、美工
·受命负责新推出面向小读者的《小二十世纪》周报
·1929年1月10日,发表《丁丁在苏联》,丁丁诞生
·认识张充仁, 为丁丁创作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
·1973年,受邀访问中国台湾
·1981年,邀请张充仁访问比利时
·1983年3月3日去世
*******************************************************************************
2014年4月,中比建交43周年之际,***主席访问比利时。这让我联想到比利时人埃尔热与一个中国人之间的伟大友谊。这个中国人名叫张充仁,他是《丁丁》中唯一真实的人物。在埃尔热创作《丁丁》的过程中,有两本连环画作品代表着两个重要的节点,恰好这两本书都与中国有关,都与张充仁有关。
1932年左右,埃尔热将要开启丁丁的中国冒险之际,结识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张充仁。张充仁不仅扭转了埃尔热对中国的偏见,而且向他系统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埃尔热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深刻意识到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开始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作品。这之后便诞生了《蓝莲花》,丁丁与漫画中的张充仁相识并成为了好朋友,《丁丁》也由此奠定了世界经典作品的地位。
在创作出版了18本《丁丁》之后,埃尔热已收获了荣誉、金钱和地位,然而在创作的道路上却从没有停止思考。由于对张充仁分别后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作品的探索创新,于是创作了《丁丁在西藏》,讲述丁丁如何克服困难,远赴西藏营救因飞机失事而失踪的朋友张充仁。这是与传统创作相决裂的第一部作品,放弃了连环画家的全副武装,全篇没有“坏人”,更加注重对深度心理的探求。此后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各种创新。
*******************************************************************************
这个在比利时被神话了的人物埃尔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这本访谈录,我们找到了一些描述其性格的关键词:
腼腆、谨慎、睿智、深思、友善、认真、好奇、富有同情心、宽容、慷慨、内向、沉着、热情、富有远见、风趣、不喜欢论战……
*******************************************************************************
《丁丁》是一部严肃认真的个性化作品,而不是机械呆板的工业产品。一开始,《丁丁》并没有剧本,只是一系列插科打诨的笑剧,直到《蓝莲花》之后才开始严肃对待,认真撰写剧本。由于战争时期物资紧缺,埃尔热必须合理控制剧情,把故事浓缩在62页。首先开始画草图,勾勒出人物外形,表现对话的关键内容,还有一些基本道具,画完整页的草图后再在大开版上画原图。文字则与一个合作者共同敲定,他们都是咬文嚼字的人,常常为了一个形容词、一个标点而针锋相对。然后再把画版交给助手,添加装饰内容。有时候为了准确表现人物的姿态,埃尔热甚至亲自摆出姿势,由助手先进行“速写”,再交由埃尔热完成。最后是上色,交给印刷厂制作清样,再校正修订。关于描绘景物、建筑、交通工具、动植物等,为了力求真实准确,需要收集大量的书籍、照片,并从中寻求参考物(在另一本《永远的丁丁》书中可以查阅大量的对比图片)。每一个页面的完成都是相当不容易的,其中凝聚了多少探索、多沙涂改、多少怀疑、多少焦虑、多少耐心、多少汗水、多少才情……最后一本《丁丁和流浪汉》与上一本画册的出版时间竟然相隔8年!
最后,用埃尔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有很多事情,我的合作者们都可以完成,完全不需要我,而且甚至比我完成得更好。但是,要让丁丁具有生命力,要让阿道克、卡尔库鲁斯、杜邦,以及其他所有人都更具有生命力,我觉得只有我能做到这一点。丁丁(以及其他所有人),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