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是一本由蔡澜 / 陈子善 编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到一大堆日本影人名字,有的印象深刻,有的似曾相识,网上搜索一下然后发出“原来是他/她”的一声惊呼,有意无意带出了很多八卦。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黄金一代,蔡先生显然和我不是一代人。
●挺合口味
●很细腻。写的不光是电影。
●很好读的小品文
●有趣倒是有趣,就是太流于表面了,看完没什么印象
●一本小书却能看到几十年日本电影的野史,虽然野史中的人对于我来说都比较陌生,但读起来仍十分有趣。蔡澜太会忽悠了
黑泽明同一部片子前面写《天与地》后面作《天堂与地狱》,寅次郎一会儿是《男人之苦》一会儿是《寅次郎的故事》,大陆译作《入殓师》的影片在同一篇文章中有《送行者》和《礼仪师之奏鸣曲》两个名字。
《日本电影》读后感(二):厕边
有阵子,买了一些蔡澜的小书,类似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电光幻影》。
2009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了一系列蔡澜的小品文,谈吃、谈倪匡、谈电影什么的。
这本《日本电影》就是其一,收录了蔡澜关于日本电影和影人的小文。
蔡澜啥都写,又常年写专栏,水得很。比方他写倪匡,看得我想骂娘,两个人通个电话,谈谈吃喝,胆固醇高了,又或者说说最近看了什么片子,就凑成一文。
比方在这本书里,随手一篇,就是和三船敏郎吃饭,给大岛渚做翻译,揭短今村昌平拍完《楢山节考》得意忘形……如此种种,是因为蔡澜曾在邵氏工作多年,当年邵氏片出海到日韩,他就是重要的当事人。
说起来,蔡澜的身份很有趣,他算是电影圈中人,但又不是创作者的身份, 更多是制片之类的经理人。因此上,他说电影,天然掌握了别人没有的八卦,却又不是创作者或者影评人身份,要写正儿八经的艺术评论。
身在其中的旁观者,大致是这样的。
蔡澜的专栏文,篇幅都不大,2、3分钟就是一篇。所谈论的,要么是亲身经历的影人趣事,要么就是道听途说的小道八卦,读起来全没有负担。
任一角度,都是我的厕所伴读好书——这可是赞美。
《日本电影》读后感(三):簡單去理解
花了不到两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好看。
实际上并不是日本电影介绍,只是跟日本电影有关的人和事,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跟电影有关,但是写得简单、随意、不做作,虽然蔡澜有能力写专业的影评之类的文章,但是正因为他只是作为一个与日本电影人和事的见证者,一个影迷(?)来写作,反而让人觉得有看头,有意思,有味道,像他自己说的,“没的定义,应该是较有内涵,较能耐看,较为永恒”。
事实上,我对日本电影向来有好感的,对日本文化也是很有兴趣。小的时候就已经被日本电视、日本文学所吸引,一休小和尚、阿童木都是最美好的记忆,高桑是那个时代的偶像,虽然有时候我有些不满,从文化上来说,以前他们从我们这里拿去了他们想要的东西,现在我们又被他们的东西所吸引--而我们这里却鲜有他们想拿去的,这仿佛是个讽刺。
也许这是我年纪不够的缘故。
这样的小品文字,不是一个年轻人写得出来的。平实中带着生动,该佩服的真心实意,该自信的绝不模棱两可,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必要装饰和做作,这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从文字中看来,蔡澜是杯中之物好手,我有时候也好一口,可惜,没有他那么好的运气,总能碰到一些有意思的酒友。人是性情中人,酒是性情之物,没有应景之人,再好的物也是没有感觉的,反之差些的物也是提性之好物。
有時候,条件达不到,想雅致一些也是没有能力的。自然的,我想那也是没有必要的,懂得品尝有时候就够了。就像这书里的记述,没有刻意的美言,也没有针对的讽刺鄙夷,一切点到为止,这需要技巧,人生的阅历和感悟是不能复制的。 ( 2009-04-17 15:45)
《日本电影》读后感(四):撒丫子吃
蔡澜有一本小册子,叫做《日本电影》,很薄,吴冉冉同学送的。前两天深圳降温,我蜷在被子里,泡一大杯枣片,很快就看完了。书里讲的是蔡澜年轻的时候认识的日本电影人,出名的和不出名的。关于电影讲的不多,里面倒是穿杂着很多日本料理。
和爱吃的人,在一起很有意思。
往事同学胖乎乎的,和他一起吃石斑鱼,还会配送趣事见闻。他乐意下厨,并且呼朋唤友喜烧蹄髈。
丹桂轩的金黄脆皮烧鹅,虾饺,嫩肉小块流金的叉烧包,配上一壶碧螺春。
王品的,比我脸还要大的台朔牛排,一支旗舰队一样的凯撒沙拉,醒了半小时的红酒。
江南厨子的,小醉虾,甜糯糯的米藕,小排骨,宋嫂鱼羹。加了两颗话梅的温热花雕。
王子厨房的西芹百合,里面配着新鲜完整肥美的虾,露着超大性感的屁屁。
……
这些,都是我喜欢的。
可以很贵。但是街边的一大碗鸡汤小葱馄饨,做得好,我也抱着吃得很开心。
在昆明吃到了很正宗的过桥米线。盘盘碗碗的,层层叠叠,从鱼肉到鲜肉,从腊肉到鸡肉,菌菇,青菜,只要能想到的,它似乎都要切上几片加到滚烫的碗中。
乌鲁木齐有二十四小时的清真餐厅,昆明也有二十四小时的过桥米线。凌晨两点,指挥着的士司机去找,也能找得到。
吃米线,吃鱼,鱼火锅,丰丰盛盛端上来就一大锅。
最后吃到两眼发绿,还是想到处找馒头。
她们会送上来一小碟花卷,配上一小块云南豆腐乳。抹着吃。
丽江有个好地方,在新城,可以吃三文鱼。不是海里的,深水冷水三文鱼。
一大条,片成鱼片,可以敞开肚皮吃,几大盘,撒丫子吃。人生仿佛到达光辉的顶点。
有情有趣。可以一起吃饭。能够使你开心的人,要珍惜。
祝各位好胃口。
《日本电影》读后感(五):《蔡澜谈日本:日本电影》:越淡越真越好
拿到书有惊喜。封面上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女优,高峰秀子和若尾文子。可惜文子的脸被书名遮住些,不爽设计者的处理,但仍有惊艳之美,正如N同学形容,风情万种妩媚妖娆但是就是不下贱。至于秀子,静立一侧,脸上是一贯的恬然……扯远了,说蔡澜。
对蔡澜的印象是这样的,首先,飘渺的美食家,因为对美食文字不感冒,所以耳闻多过目染。然后就是电影制片人,在香港三级片泛滥的年代,常能看到他的大名出现在片头字幕。那时候小,对他没好感。连同四才子之倪匡、黄沾也是又艳羡又敌视,因为听说了倪匡有满屋子黄片,而黄沾是演过三级片的(我还看过)。那时候把电影中的猥琐当作现实猥琐,什么曹查理、徐锦江,都觉得是地道淫贼。后来听《沧海一声笑》听的眼眶发热,才知道,一,那不叫猥琐而是不羁;二,淫也未必是万恶不赦。唯有不管年轻时代的金庸如何拉风,好感一直没变……又扯远了,说蔡澜。
蔡澜之所以能位列四大才子,不像金庸、倪匡都有巨制名世,也不如黄沾词曲唱演通吃,靠的是不肥不腻的小品散文,谈吃,谈游,谈友,谈琐碎的生活,而能不逊于其他三人,可见文字的工夫,生活的工夫都是了得。无奈港陆时空有别,中产阶级的浮华才子总是让人感觉疏远……又又扯远了,说这书。
看这书不是为了欣赏小品文,是为日本电影,日本电影在中国有过一次辉煌,成就了高仓健,而后有意无意被忽略了N年,直到近些年蓬勃的民间观影才又遍蔓开来,但是迄今仍是,相关的书太少。蔡澜的书我猜不是凑日影书的热闹,却正好满足了想看日影书的人的需求。
这书薄,翻两三个小时就读完了,读完有余味。余味不在小品文的淡淡的情愫,而是蔡澜写的影人影事,不装,不扯。蔡澜说日本电影,不作专家腔调,纯以影迷代入,所以说起新珠三千代,别人赞他有眼光,他很自得;说起倍赏美津子,说她脱的潇洒,心里有异色。是为不装。
蔡澜和当时的日本影人常有往来,比如给大岛渚做翻译,给熊井启当导游,个人关系自不一般,但蔡澜没太得意,老友关系要套,但都是点到为止。他监制绪形拳的电影,为绪形拳的敬业所感动;提到脱衣舞娘一条小百合的刻苦,也是真心的敬重。是为不扯。
所以喜欢小品文的人看这书无妨,但爱日影的人看了或许更能感受其中的真味。但爱日影者也不宜看的太重,以为可以看到多少真知或掌故。因为蔡澜不做空而大的论述,也不做装而扯的阐释,一切不过是一个影迷(当然也有影人的身份)的一次口述笔录,自然是越淡越真越好。
学不来蔡澜的雅致,学一下他的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