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是一本由[美]艾伦·萨里著作,河北美术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读后感(一):用150种方式说《谢谢!》
“谢谢”是我们在日常中经常会说的一个词。我们都跟谁说呢?我们跟出租车司机说,跟售货员说,跟外卖员说。但是我们却很少跟我们最亲爱的人说,比如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然而即便是在重要人的节日,我们的表达方式都是那么贫乏,比如蛋糕,比如鲜花,我们都没有用心去考虑过对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谢谢》这本书教给我们向最亲爱的人用“150种方式说谢谢”。这本童书是一位美国作者编写的,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中英对照。现在的家长都特别喜欢中英对照的童书,在阅读中文故事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巩固英文单词,可谓一举两得。而且书后还可以扫码听中英文阅读。
本书分为“应该感谢谁”、“为什么感谢他们”、“如何感谢他们”几个版块。
我们应该感谢谁呢?身边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人。你有多久没有跟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说一声“谢谢”了。即使他们每天都为你做饭、洗衣服,当你在生病的时候没日没夜地照顾着你。有时候孩子默认大人的付出是应该的,有时候他们过于腼腆。我们家长应该给他们做出榜样,主动向家人表达谢意。
第二部分“为什么感谢”向我们展示了家人和朋友为我们付出的:陪我们玩游戏,跟我们一起分享玩具,辅导我做作业……所有这些可能平常让孩子感觉很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都是感谢的理由。
第三部分“如何感谢”,告诉我们许多感谢的方式。比如送他们一件礼物。这件礼物不是随随便便的鲜花蛋糕,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挑选的。比如送妹妹一根魔法棒,送爷爷一副扑克牌,送弟弟一个足球。又比如为他们做一件事情。可以给妈妈做一顿早饭,给爸爸写一首诗。还可以跟他们共度一段时光,送他们一道美食……
说起来,我家大儿子这两年也经常会给我做菜吃。有时候是他新学会的,有时候是他拿手的:锅包肉啦、炒大头菜啦。真别说他做得还蛮好吃。因为他也是比较不太爱直接表达自己情感的,所以他选择了这个比较实惠的表达方式。
不管用了150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只要你勇敢表达了谢谢,对方一定会收到的。
《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读后感(二):感恩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你会感恩吗?
我们总是不善于发现温暖,不善于表达感情。不会因为父母提供一顿饭或者一句鼓励的话,就记得感恩和感谢,但会因为某些人的恩惠,感恩很久。
甚至很多时候还只会记得父母的不好,觉得自己委屈。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敏感地发现感恩,生活就会更快乐。比如父母准备的小惊喜,我们会高兴好久。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用惊喜的方式表现出来,可惊喜会比习惯更让人记得住。
这就是因为我们缺少发现温暖的眼睛,不懂得感受温暖,更不懂得感恩和表达感情。
很多人也因此感觉生活没有意义。
所以,学习发现自己正在享受的温暖,和学会感恩势在必行。
在《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书中,能让我们直接找到感恩和感谢的方式,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温暖,还有150多种说“谢谢”的方法,不仅适合儿童,更适合不善于感受美好的成人。
作者艾伦.萨里是一名插画师,她用多幅生活场景画重现了我们得到的关心和关爱,就是那些我们忽视的温暖,另外还用了150多种方式教我们感恩和感谢。
对于不善于发现温暖的人,会引导你走向美好。
我们会因为什么要感谢一个人呢?
我想可以因为父母养育了我,也可以因为别人帮助了我。
可《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书中说,因为狗狗陪伴自己、长辈对自己有耐心、老师鼓励做最棒的自己等等,也是要感恩的。
想想也对,很多不起眼的事,都有别人的用心,不是每个人都在意我们的感受,所以这些都要感恩。
那些带着利益得失的事,让我们变得功利,而那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如果让你去感谢别人,你会怎么感谢呢?买个礼物,说声谢谢,再或者给对方想要的?
这些虽然有用心,但是我们还可以做别的,比如书中说,为他们做一些事,和他们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带给他们一些特别的感受。这些同样可以作为感谢。
另一方面,也在说,如果你帮助了某个人,他没有说感谢,也没有给你礼物或者某种利益,但是他给你了鼓励或者让你感受温暖,别怀疑,这是他对你的回馈。
家人的陪伴,朋友一起玩耍,陌生人之间的默契,虽然很平淡,但这些都需要我们感恩。
因为让我们内心充满温暖,不是么?
除了感受到的温暖,甚至是美好的风景,喜欢的声音,这些也都值得我们感恩。因为这些感恩在我们遇到挫折或者心情低落时,会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更有力气去迎接新的一天。
感恩也需要去发现和练习。生活中因为太多人不懂得感恩,才不如意。所以,让孩子从小知道感恩,这是我们给他们发现美好的另一条路。
如果总是感觉生活对我们那么好,还有什么悲哀的呢。那么,感受温暖和表达感谢的方式至少有150种,你会几种?
《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读后感(三):教会孩子感恩,让他们发现美,拥有幸福力
昨天大儿子要抽血化验乙肝两对半,这个身高将近150cm,体重将近50kg的男孩,愣是在化验室失声痛哭。原因很简单,他特别害怕扎针,看到那针头刺进肉里吓得浑身直哆嗦。
化验室的人很多,离多远就能听到他的哭声,舅舅耐心的讲解着怎么操作,可孩子看到针还是哆嗦。前面抽血的小朋友和我家儿子的调调差不多,但女孩子哪有这孩子有劲,抓着胳膊,拉着手腕,孩子哭的崩溃还是抽了。我家孩子很无奈,哭的撕心裂肺也没有找到血管。抽血的阿姨说要找老师抽,于是乎这个怕抽血的男孩又再次崩溃的转战第二把交椅。
孩子还是克服不了恐惧心理,但没办法有舅舅和医生拽着是挣脱不了,索性就认了,但委屈的泪水止不住的流。抽过血之后出来,儿子看看胳膊上的针眼说:“妈妈,这个老师好专业,虽然有点痛,但还是想给他说谢谢,就是给忘记了。”
听到儿子这样说心里很开心,我说:“儿子,你心里懂得了感恩,妈妈很开心。”
晚上我们和小儿子三个人看了《150种方式说谢谢》,父母都希望孩子长成有礼貌懂得感恩的认,但感恩的方式不仅仅只有谢谢这一种。在绘本中小主人公安迪,用不同表达谢谢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爱。
绘本结构很简单,首先以插画的形式列举了孩子心目中最最喜欢和重要的人,他们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等,中英文双种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生命中有那么多爱他的人,增加孩子的幸福力。
因为爸爸陪伴我看书,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爷爷经常陪我做游戏,小朋友鼓励我玩的更有动力等等一系列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呀!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不但引导孩子思考,无形中让他们回忆心里哪些甜蜜的瞬间增加了孩子的幸福力。
就像我家儿子,如果感谢妈妈就会说谢谢,小儿子会摸摸我的头,亲吻我的脸颊。这些有爱的表达,能让孩子看到爱,表达爱,提升社交能力。
这本书像游戏一样,让孩子忍不住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和父母。安迪要送给妹妹一支魔法棒,送给妈妈一条围巾,送给医生阿姨听诊器,送给朋友一个望远镜。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刻,想象都令人心动。
绘本的结构很简单,适合家人或是孩子自行阅读。每一个画面单独构成一个故事,孩子们完全可以根据想象力自己编凑故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及幸福力。
我家小儿子看这本书,一直面带微笑,满眼温柔。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只要心里有爱,怎么表达,大人孩子都能感觉到。孩子也是一样,但孩子的很多成长都需要父母的引导,引导孩子发现美,引导孩子看到爱,表达爱,懂得感恩,回馈爱,这也是一种幸福能力。
《150种方式说“谢谢”》配图色彩鲜艳,冲击孩子感官,每一幅图画都带孩子的动作,完全可以根据想象力续写和家人的故事。
《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读后感(四):培养孩子情商,从学会说“谢谢”开始
现代家庭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可以说从孕期就已开始。
以前父母更多的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商培养。不过,现在年轻父母在经历了诸多职场竞争后,感受到了情商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孩子的情商培养了。
情商高才是成功的至胜关键。很多成功人士都是高情商的,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想要培养孩子的高情商,我们首先应该教孩子学会说谢谢,懂得感恩。
首先,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朋友家玩儿,可是回家的时候,出现了尴尬的局面,我家熊孩子非要把朋友孩子的玩具带回家,朋友的孩子也在那里使劲哭。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这是孩子自私的表现,其实不是的,在2岁多孩子的思维里,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还不清楚“你”“我”“他”是有区别的。
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
让孩子从四个面观察桌子上的三座山之后,让孩子描述坐在对面的洋娃娃看到的山的样子。许多孩子都认为洋娃娃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思维能力受限于以自我中心出发的视角,无法理解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无法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以及更高的维度,来客观地思考问题、认知问题。
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也是人家所看到的,自己所感受到的也是人家所感受到的。
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是这么做的:
我问孩子:如果有人拿你的玩具,你高兴吗?
他不假思索地说:不开心。
我:那你拿虎子(朋友孩子的名字)的玩具,他会开心吗?
孩子摇了摇头:不开心。
我:那你希望虎子开心还是不开心?
孩子:开心!
最后,孩子开心地把玩具还给了虎子,两个人开心地说了再见。
让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区别,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这是一种“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训练,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环节。
只有懂得了“你”“我”“他”的区别,才会懂得了感恩,懂得说谢谢。
其次,示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经常会出现冲突,作为家长如果总是为了省事儿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责骂 、哄骗等,这样做也许可以立竿见影,但无异于饮鸩止渴,对孩子的情商培养一点儿作用也没有,反而扭曲了孩子的认知。
如果一开始构建孩子认知世界的是虚假或错误信息,那么就相当于建房子时地基打歪了,后面很难建立起一座高楼大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示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可是,身为家长的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感谢的方式吗?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惑,美国作家艾伦·萨里的绘本书《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可以告诉你答案。
这本书通过探讨150种表达谢意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感恩的意义。从体贴的礼物到有意义的善举,每一种谢谢的表达都充满创意,带给人不一样的温暖。
1通过问答的形式告诉孩子怎么说“谢谢”
本书的第一亮点是问答式语言,有助于亲子间的互动,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可以互换角色,增加趣味性。
你想感谢谁?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
你会选什么礼物送给他们?围裙、魔术棒、手电筒、巧克力、放大镜……
你想为他们做什么?……
2通过彩绘的形式,直观的形式来吸引孩子
视觉是认知事物的首要途径,本书以彩绘的形式呈现,可以满足孩子的视觉需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这本彩绘采用双语教学
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双语式,文末还有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收听本书中英双语音频,给孩子地道、有趣的英语启蒙。
这是一本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亲子阅读书,0~6岁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阅读,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独自阅读。
生活中我们想感谢的人很多,感谢的理由很多,对所爱的人表示感谢的方式也有很多。
给人一个拥抱、分享一个玩具、送一束花、写一首诗……都是非常简单而有趣的感谢方式。
让我们像书中的小男孩那样,用150种充满创意的方式,对你想感谢的人说“谢谢”吧,也许你能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呢。当然,孩子的情商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也需要有耐心哦。
《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读后感(五):“说谢谢,不然不给你”别逼孩子,这里有150种道谢方式可供选择
文/一路有娃(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婆婆拿着一块西瓜,被吃瓜能手二宝“看见”,立马大步流星奔来,举着双手索要。孩子笑脸灿烂,口水直流,西瓜是他的最爱,再这么看下去会急疯的。
二宝的反应在奶奶的意料之中,知道孩子爱吃,便专门为他准备的。不过,大人喜欢逗小孩,可不能这么顺利的递过去,总得设置点障碍,让宝贝挑战一番。
“快给我说谢谢,不然就不给你!”婆婆高高举起拖瓜的手,得意地等待一句“谢谢”。
这个举动跟往常一样,一日三餐、三点,若干次喝水、帮忙取物,每天下来,孩子要说无数次“谢谢”。确切地说,是被大人提醒甚至被逼迫的情况下,不得已的道谢。
●孩子没想到,或者不情愿的情况下,却被家长逼迫说“谢谢”,我们身边时有发生:
“妈妈,我不拉臭臭了,快来给我擦屁股!”“给我说谢谢,不然不管你哦!”
“妈妈,我渴了,我想喝水。”“说谢谢,不说不给你倒水!”
“妈妈,绘本坏了,帮我粘一下吧?”“让别人帮忙该说什么呢?不礼貌我就不帮你,你自己想办法去!”
不管是孩子能力范围外的事,还是暂时没能掌握的本领,只要有求于家长,都要通过说“谢谢”才能得到帮助。大大小小的诸多琐事,难道非要道谢后才能得以完成吗?
●逼孩子说“谢谢”的危害:
首先,孩子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难以理解“谢谢”的含义。
奶奶明明给孙子准备了西瓜,却非要听到一句“谢谢”才肯撒手。这种行为容易让孩子误解,认为想得到什么事物或物品,需要用道谢语来交换。
慢慢的会形成条件反射,尽快脱口而出“谢谢”,以便快速得到某样东西。久而久之,孩子不再动脑思考其中的含义,简单认为“谢谢”就是一种流程。
其次,家长锁定一句“谢谢”固定孩子思维,不利于孩子寻找其他道谢的方式。
简简单单一句话,可以说只要会说话的孩子都会说,没有丝毫难度。甚至对周岁内的婴儿也不难,或许父母正在反复教说“谢”、“谢谢”。
然而,表达谢意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孩子被感动,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比如说,孩子摔倒了,你把他扶起来,他紧紧地抱住你,强忍眼泪。
用自己的坚强让你放心,这是在用实际行为报答你。说“谢谢”,这是诸多道谢方式的其中一种,但不是唯一途径。因此,家长不要固定孩子的思维和举止,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
最后,离开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就没有用实际行动去回报恩人的冲动。
昨天晚上,大宝不小心摔倒了,磕碰到坚硬的水泥路面上,膝盖上磨破了皮,留了好多血。他一瘸一拐的回到家里,轻轻坐在靠墙的凳子上,忍不住呻吟了几声。
这时候已经快10点,二宝躺在床上快要睡着,突然迅速滑下床,赤脚走到哥哥跟前,搬来小板凳让哥哥把脚丫子放上去,然后又低头轻吹,心疼的要命……
大宝很感动,没有过多的客套话,但立马收起痛苦的面容,强作笑脸,表现得像没事人一样,以便让弟弟放心。另外,今天他不再跟弟弟抢玩具,还替弟弟穿衣服、穿鞋、擦屁股等。
孩子发自肺腑的感激别人,便会有回报的冲动。今后的日子里,他主动寻找照顾弟弟的机会,用实际行动尽自己应尽的责任。
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懂礼貌,有感恩心。但是,除了逼孩子说“谢谢”,还有什么方式能用来道谢呢?
方式越多,孩子被多次、多种场合熏陶,养成道谢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把能想到的方式都列出来吧,选择多多益善。
亲子共读绘本《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能满足家长教育孩子的需求。这本书猛地一看有点乱,但思路清晰,每两页都有一个主题。这就像在阅读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这本书有6个大主题,分别是:感谢谁?感谢他们什么?为什么感谢?何时感谢?去哪里感谢?怎么感谢?
通过“5W1H”的思路,清晰、翔实地把生活点滴归纳记录。孩子自己看,阅读轻松;亲子共读,给家长提供引导的方向,可以进一步询问孩子:“想感谢弟弟,除了悉心照顾,还可以带给他什么感受呢?”
翻开此书,第一页和第二页罗列出需要感谢的人。当然,这只是抛砖引玉,身边还有许多值得道谢的人。接下来,每个角色充当的作用告知孩子,让他们主动思考谢谢的含义。
帮忙做事、陪伴他们度过午后时光、送礼物、带他们去想去的地方……书中列举出几种方向,然后又进一步点明礼物可以是服饰、交通工具、美食。像思维导图一样,主干、分支都有,逐渐详解,一目了然。道谢方式多种多样,不必锁定一句“谢谢”固定孩子思维。
安迪是一个有感恩心的男孩,发自肺腑想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所以他大显身手,亲自动手做感恩罐,并为家人和朋友制作感恩贺卡,有冲动也有行动,着手回报所有恩人。
从第三页到倒数第五页,任一翻开其中的某一页,在映入眼帘的双开页中,都有15种道谢方式。类似这样的画面有9幅,合计135种方式。还差15种?别着急,答案会超出读者的预期。最后四页关于安迪的实际行动,又列举出15种以上的道谢方式。
读完《谢谢!150种方式说“谢谢”》,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被幸福包围着父母、爷爷奶奶、老师、兄弟姐妹、玩具等,全是对自己有恩的人。孩子身边不缺少爱,只是缺乏一颗感知爱的心。
大家对你的付出和关爱,都是超出责任范围的超值服务,孩子要有感恩的心。如何感谢?不仅限于一声“谢谢”,有150种道谢方式可供选择。甚至更多……
孩子一路成长,父母一路修行。
关注【一路有娃】,同行山重水复育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