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是一本由外外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读后感(一):一个推荐,手上没有任何资料,凭印象复原
外外的诗歌写作是一种理想化的写作,不为丝毫名利,只为自己的感知和存在,几乎没有任何世俗祈求,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诗歌本身的一次次修改、调整乃至重写。
诗歌像他的身体,精彩的震撼的,或遗憾的患病的,都在那里,他一律以身体来对待。
在这样的状态下再以“作品”的标准看待诗歌本身,也同样是让人欣慰和感动的。
这是诗歌与一个人之间的美谈,我们只希望它不要变得遥远或模糊。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读后感(二):要回到两千年
很多人都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形容吴宇清的身份。正午故事在《一个叫吴宇清的男人决定去死》一文开篇说:“吴宇清是个很难定义的人,他身份众多,包括诗人,电台DJ,乐评人,教编剧的大学老师,公务员……”而楚尘在近期出版的《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外外诗选》选编说明中也写道:“在朋友们的眼中,他是‘南京地下音乐教父’、电台DJ、滔滔不绝的演说家、大学老师,以及侠义好客的朋友,唯独不是诗人,这比他公务员的身份还要隐蔽。”身份只是形容而无法定义,从语言来感受一个人相对纯粹,在吴宇清去世三年的今天,《外外诗选》来得很及时。
吴宇清的身上很早就贴有“文艺圈”的标签。我之所以知道他,是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活跃于南京的七八点乐队。这支乐队吴宇清曾在早年主持的电台节目《摇滚殿堂》《新乐天书》中推荐,并为乐队唯一的专辑撰写豆瓣长评。新旧世纪交替的年代,欲望成为打开感知的钥匙,每个拧巴的年轻人都发现诗歌是有力的武器,用来对抗层出的困惑。吴宇清在两千年初开始陆续发表作品,他对音乐的热爱无疑会让他选择诗歌式的表达,因为二者都是直指人心的,于是始建于1998年、红极一时的网站“西祠胡同”成为他的诗歌阵地。
精神可以任意漫游,肉体却需找到一处安睡。南京是吴宇清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城市与人的关系像是交媾,如果感情深刻,定是会付诸“唾液、汗液、精液、泪液……”(摘自吴宇清《每天我们讨论什么》) 在他身上也有着“城市诗人”的气质。他们和“乡村诗人”截然不同,水泥森林中久居,无奈感也像“蚯蚓在沙里”越来越深,景观和生物都成了情感的陪衬品,最后只剩耳边的音乐略感强烈。
说来惭愧,我对吴宇清全部的印象都是来自他人之言。或许没有一样东西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日益鲜明,除了死亡,它给生者选择的权利。2017年6月,吴宇清说自己在看完PK14的演出之后“两腿酸麻”;9月21日,他发了最后一条豆瓣广播:“多么不容易”。疾病和衰老对于“后死者”和“年轻人”来说难以设身处地,更何况“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这是句残忍的真理。今天我们读吴宇清,将他的意识延伸到更广,是唯一可做的。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读后感(三):外外之死与青春的消亡
一篇旧文,写于外外死后不久,重发到这里,为他面世的诗集
几周前,诗人外外从南京最繁华地段新街口的某幢高楼上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现场传来的消息,死相惨不忍睹,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生前高大帅气的模样。
得知死讯的那几天,感觉非常难过。不仅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就在他死前不久,我还曾与他在豆瓣上有过互动。是的,社交网络让朋友们即使不见面,也能感觉到彼此的存在),也不仅是死得太意外、太悲壮,而是因为他是目前为止与我“有关系”的唯一死去的人。“有关系”三个字打引号,当然指的不是亲属关系,也不是泛泛的认识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注:此同志乃本意,非同性恋的意思)。
我2003年到南京,04年开始写作,认识的第一批人中就有外外。他比我大十几岁,当时在南京文艺圈里已小有名声,但对我这样从湖南来的小孩,完全没有架子,沟通起来也没有代沟。那时候我二十岁出头,穷且傻,外外丝毫不在意,招呼我参加各种饭局,介绍我认识南京写作圈的杆子们,引导我参与话题的讨论(虽然我始终不敢说话),分享自己的阅读及写作经验,然后在饭局行将结束之前悄悄结账买单。对于我这样的后辈,他从来都是只夸不损,生活上也热心帮助,真的就像一个大哥。他去世后,大家纷纷写回忆文章,说的最多的也是这点,用曹寇的话说,“他的存在似乎仅仅是为了对我们好,然后再赞美(有时候也嘲笑)我们”。
也就是说,写作是我与外外之间最稳定的联系,所谓“有关系”就是这个意思。在社会上,活着真的就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没有获胜方,就看谁撑得久。在这种惨烈的情况下,同志的友谊难能可贵。尤其是写作。我们靠着写点东西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糟糕,对抗世俗,对抗日渐孤独的灵魂。每一个写作者的死亡对我们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仿佛少了一位并肩作战的战友,少了一份安全感,徒增一分恐惧。尤其,死者还是一个像外外这样大哥级的好人,一位写出过诸多杰出诗篇的诗人。
关于外外的诗篇,我除了表达喜爱之情,没有任何谈论的资格,只能推荐大家去读去看去感受。朋友们在料理他的身后事,相信不久他的诗作将会结集出版。这么说吧,如果你抽空读了外外的诗,真心喜欢,那我们也算志同道合,没准能成为朋友;但如果你觉得没什么意思,那只能说明你我无缘。
这两年不知为何,我身边死去的人越来越多。我的舅舅,一个以开车谋生的老司机,前年因为癌症去世;我的同学王承平,比我大不了两岁,一天工作之后突然猝死,留下一双妻儿与未还完贷款的房子;阿平,我妈妈的干儿子,二十一二岁吧,去郊区参加婚礼,喝了酒,晚上回来的时候酒驾,与一辆大卡车迎面相撞,不仅死了自己,还害了车上两大一小的乘客……死亡固然是我们生活的主题之一,但每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伤心和唏嘘。我也曾试想过自己哪天突然死了,被车撞了或者落入洪水之中,会怎么办?我眼前立即浮现出妻子和两个女儿趴在我冰凉的尸首边,号啕大哭、痛不欲生的惨状。这一画面时刻提醒我,要小心,要好好活着,哪怕再艰难困苦也要挺住。
而外外的死对于我来说还不仅仅是这些。可以说,在南京的那两年对我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是我从此走向写作之路的开端,是我的生命燃烧最旺盛的时期。作为写作的朋友之一,外外的存在可以说是一种见证,他是一个显眼的符号,映照着我那段纯碎而美好的青春岁月。那时候,我可以没日没夜地写东西,可以在饭桌上疯狂喝酒,然后在南京月光明亮的夏夜街头对着一棵大树呕吐不止。那真是毫不客气、无所畏惧的年纪啊,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将它视为一种写作的动力。然而,这一切似乎随着外外的高空坠地而终止了。在外外去世第二天凌晨,我突然醒了,悄悄起床离开熟睡的妻子和孩子,来到客厅。世界安静极了。在黑暗中,我拿出手机,翻看朋友圈里朋友们对外外的悼念。看着看着,我再也忍不住,压低嗓音哭了起来。当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悲伤感受:外外走了,我那苍白、犹疑、虚无的青春终于死了。
2017年10月16日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读后感(四):关于外外和他的诗集,我想说什么
外外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伙,至少我很羡慕他的生活。包括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友谊的破裂。我曾经小心向他求证过,他的洒脱和大度让我着迷。我自己很少和人置气,气到要割席断袍的也只有两三个,就是这两三个,也会让我突然愤怒起来。是的,就像别人借了很多钱不还一样。但是,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者说,生活中人与人的感情真的会掉入沼泽泥泞中吗?
想到这里,我又气得不行。为外外,也为我自己。为什么我们要注定沾染一些不好的羁绊呢?又想到外外宽慰我的话:想开点,小平。你是个屌人。生活就是这样的屌生活。事情就是这样的屌事情。过去就过去了。横亘在那里的就让它赶紧过去。
所以,过去不就行了吗?
所以,外外也成为了过去。不是一个过去的朋友。而是一个朋友过去了。去得那么远,远到只剩下一个名字,还有一些诗。
对的。外外有很多身份,或者和电脑相关,或者和电台相关,或者和学校相关,或者和表演相关。刚认识外外的时候,我觉得他很韶,话多的意思。但人也极其真诚。如果外外不是一个真诚、大方的人,估计很多人会受不了他,会妒忌他。
这么博学近乎无知,这么多情近乎轻浮,这么大方近乎吝啬,这么帅气近乎炫耀,的家伙,居然也是一个诗人,而且悄悄摸摸写了很多年。不止是《洞》,也不止是《明月》。
外外写诗,夹杂在一大帮写诗的人中间,我觉得他是遭到忽视也受到压迫的,这尤其表现为他的自我怀疑。也许只有在我们这些小年轻面前,他才会含羞带愧地亮明他的诗人立场。在更多时候,他是紧张的。好像他还没有登堂入室。其实根本不重要。登堂入室指向的从来不是入室者,而是在堂上的人。
谁又是那个堂上的人呢?就好像卡夫卡在法的门前。是的,门一推就开了。写诗大概也如此吧。所以卡瓦菲斯宽慰写诗的年轻人,已经站在一级台阶上,就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这高兴如此天真自然,一旦和更高的台阶发生关联,这可能是难免的,但高兴的就不是诗歌,而是台阶了。
外外曾经自己印过一本诗集,叫《洞:外外诗集(2002—2008)》。我和他聊过诗集名。我以为《洞》是符合外外的,而《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并不是一个好的诗集名字。前者虚无里面有所见,后者所见一派虚无。而在我的印象中,外外并不是一个虚无的人,他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在中国,虚无的人一向活得很好,活得像蚌壳一样锋利。蚌壳是这样的,外表黑糊糊的,丑陋,不起眼,但内里是雪白的,美丽的,亮眼的。在中国,虚无的人大多表里不一,都格外把自己当回事。而理想的人不这样,理想的人会把生活过得乱糟糟的。其实也没那么糟糕,因为能自得其乐。
自得其乐的人太少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人估计也很难自得其乐。
在南京,楚尘带我和南京的超世纪作家足球队一起踢球,和很多人都踢了很多场,踢得好的,踢得一般的,有时做队友,有时做对手。和外外踢得少,那时候他基本不怎么踢了。我怀疑他体力跟不上。像楚尘、朱朱、毛焰、赵勤,都是体能狂魔。至于喝酒,我怀疑他酒量并不大,之所以能一直喝啤酒而不醉,是因为说话多,口渴。音乐自然是他的一大爱好,但唱卡拉OK的时候他也很少亮一嗓子,让我的期待总是落空。电影是他的另一爱好,《少年牯岭街杀人事件》那么长,我们几个人就是在他电台的宿舍看完的。牛仔衫是他的又一爱好。我在紫图的时候,苦于小说选题难以通过,动了他的念头。给外外打电话,问他做一本关于牛仔衫的书可不可以。结果自然被他嘲笑,我到现在还能记起电话里他爽朗的笑声,以及我和大众时尚、顶级时尚的完全脱钩。然后他给我普及牛仔的常识,让我很满足,也打消了做书的不成熟想法。
那些年,他来北京,我回南京,我们都会喝酒。慢慢的,他酒少了,话也少了。但还是那个外外。热情、大方、帅气。南京1912也是他带着我去的。那一晚他请我们喝那里的精酿。他喝的少,但不停地劝我们喝,一杯又一杯。劝君杯莫停。最后一次见面,是他来北京,喊我去南锣鼓巷喝酒聊天。是冬天,我们坐在一个玻璃房的居酒屋内,阳光照在身上很是暖和。他没有喝酒,给我点了一杯精酿。最后他说:你这个屌人,直觉还是很对。
但我们具体聊到什么的时候,他夸我的直觉,我已经全然没有印象。
外外走了之后,朋友圈是很悲伤的。不是因为一个写得这么好的诗人离开了人世。而是因为我们的朋友外外离开了我们。爱民还专门给我留言,问及追悼会的事宜。有个朋友告诉我外外的墓地。我很想去看看他,说说话,点上一根中南海放在他的墓前。但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外外当然是能理解我的,就好像我跟他说,我怎么想怎么做的时候,他总会宽厚地一笑,说:你这个屌人。
有人说,人间值得。照我说,人间不值得。尤其是对多情的人、善良的人、温厚的人,这个世界更不值得。然而,这个世界即使烂到了根,我们依然爱它。为此而留恋它,而离开它。就好像我们会对着洞说出我们的秘密,却不会对明月。明月是白的,即使有阴晴圆缺,但从来不是洞。
离开就应该决绝、彻底。就像外外,事先安排好,然后纵身一跃,宛如飞翔。
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这本诗集止于朋友,止于认识外外的人,以诗当哭,以读为怀念。这本诗集应该收集的是沉默,是朋友间一次迟到的阅读、交流。至于其他人,看不看真的无所谓,因为外外已经不在。一个和诗歌如常交流的人已不在。
外外就是外外,玩味抒情,止于抒情,他可不想成为明月的椅子。每次看到月亮,我想到的都是外外坐在明月的椅子上。皎皎空中孤月轮。我想挥手把那轮明月赶跑,那样,我的朋友外外说不定就会一个趔趄落到我面前,抬起他的脸,展开他的笑,说一声:屌人,别来无恙,酒可喝好?小说可写好?
很多年以来,一切就好像浓缩在昨天。因为昨天有外外,今天没有外外,明天也不会有。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读后感(五):在时间塑成的模型里
吴宇清的朋友们在这个小小的纪念堂里谈及自己与他的一段段生命交集,越来越多的往事将被扩容进这个豆瓣条目,像更多的柴火扔进铁炉,更多的内存条插入主板,投入虚空之网的怀念一定会滋长虚空之月的明亮。出现在书名和封面中的“椅子”就是让我们去想象有人坐在空中注视与聆听,只是他无法再向我们传递任何信息,但这个时代可以不动声色地记录下任何人曾经喷涌过的痕迹。
我不是吴宇清现实里的朋友,因为他不认识我。我是他八年的电台听众、十几年西祠、SOHO小报博客和豆瓣的读者及网友,他喷涌过的痕迹完美地覆盖过我的青春期。我在这里发言,就像一个陌生人突然从缅怀的酒桌中起立,然后向众人举杯。我没有什么交互的故事,只有站起来谈谈这桌他设下的宴席,满桌的菜色与酒气。回到一首首诗歌的现场,避免可以放在很多诗人身上的泛泛之谈,回到小学老师粉笔下的一句句唐诗。
《栖霞寺》
一路进去
门都是敞开的
我们是六个新人
走到旧的信仰里去
烧完香就跪拜
心事里总想到人
烟摇晃着我们
那些苦和悲的事情
想远了
想不动了
就走两步
脚下空空的没有声音
阿美把手机递给我
手机一直开着
我是关着的
(20031230)
《灵谷松涛》
灵谷寺就在那儿
就在你的眼前
一排排
高大的松树
封锁不住你看见的
那个塔顶
都快十年没进去了吧
听见风刮进松林里
一阵阵巨大的叹息
仿佛外面
大海奔腾而来
闭上眼
再睁开
这一小块陆地
只有两个人
按照某种说法
灵谷寺里的
两颗灵魂
它们溜进深松居吃了点素菜
又坐在外面的凉椅上说了会话
靠近秋天的时候
东郊的马路很宽阔
这两颗灵魂(这两个影子)
一左和一右(一左和一右)
在寻找来路(既不靠在一起 也不离得很远)
(20020905)
这两首在我们最初收集的511首中,很有幸都被这本诗集选中(《栖霞寺》名字改成了《去栖霞寺》,《灵谷松涛》失去了写作时间)。在几百页的原始文稿里搜索“栖霞”和“灵谷”,它们只作为寺名各出现在一首诗中,古名之美,即便词语与想象力丰富的诗人也穷尽不到这样的双字组合。金陵遗存的名刹,栖霞山上的栖霞寺和紫金山上的灵谷寺,都始建于南朝,在权力和暴力的交相辉映中毁毁建建,真正从初始留至今日的建筑应该只剩下栖霞寺的那座舍利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这时间塑造的模型里,游人如织,楼台如缓慢的织,宇清在他三十五六岁时用这两首定格了某个暖冬或烟氲的午后行踪,在文字里仍是鲜活的存在。
城里的人去往近郊,开启一段寺庙之旅的记叙,古诗中与某某友游某某寺后“亦知虚幻此生迷”的再现。奔腾的松涛与摇曳的香火勾勒出悲苦与宽广的思绪。手机开着,在现代里。“我”却关闭在千年之前的庙宇佛音中。简单的表述,是他最容易让人理解的那类诗歌。如同呼吸般,一句接上下一句,即便去除诗歌的形式,不换行而连成一小段文字,同样感觉舒适。在景色、佛法、时间共同的照应下,清净地上升起一些想要摆脱无明的念头。文字过渡到这里很简单很自然,来自身体和内心最直接的感受,比如“想远了 想不动了”。也可以最后回到东郊宽阔马路上两个影子的空镜头中结束。
对于诗歌,我赞同五条人的仁科所言:“我说的诗意你觉得很恶心,你说的诗意我觉得这是个什么鬼。”剩下的理论交给诗江湖的各位大佬继续拼杀。文艺作品可以看成一道道菜,刀功、火候自然有专业的大厨研究,我这样的食客只知道点评“好吃”、“一般”、“太辣”、“不好吃”。对于不同的口味,又将形成受众雅俗和创作者高低之争的千古话题。我想说的是口味不同太正常了,宇清的一些诗我也会感觉一般,或者没有共鸣,没有理解。他在他最热爱的贾木许的《帕特森》评论里提到不喜欢毕赣的诗,词藻过于华丽,可我却很是喜欢。
《灵谷松涛》最后一段括号里的修改版本正好提供了一次验证不同口味的机会。第一版是“灵魂”和“寻找来路”,显然口味太“显”,灵魂问路的哲理老鞭子抽打在身上隐隐作痛。第二版改成“既不靠在一起也不离得很远”的“两个影子”,一下成为东郊马路上的一个具象,所指为何,交给读者自己解读。所谓朦胧,所谓能指的开放性,撑开更多的想象空间,表征象与深层意擦肩而过的美感。
对最后一段和他在一起的另一个影子我还做了些考古工作,初步认定是楚尘。有下图为证,这是他贴在自己豆瓣相册里的第一张照片。
04年和楚尘在深松居吃素菜当年两个年轻的影子一左一右在深松居,在灵谷寺,在东郊马路上。如今他们以另外一种更久远的形态一左一右,“外外诗选”在左,“楚尘文化”在右,依然是既不靠在一起,也不离得很远。
最后记录一点往事,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宇清来到我们当时还挺繁荣的西祠电台版里发帖,谈音乐节目,和我们这些小粉丝、其他熟悉的主持人瞎聊。后来开始贴他最早的一些诗,除了我会给帖子加个裤子,叶枫会回作首歌词之外,大概就没人和那些文字互动了。现在想想那时应该觉得那样的日子是理所当然的,一直会继续下去的。可是,我们都在时间塑成的模型里。风起不息,万物有灵,安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