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是一本由水木丁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读后感(一):真的有路可以过好这一生!
#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十分之优秀的一本关于荣格心理学的解读书籍,必须五星⭐ ⭐⭐⭐ ⭐ 。很多心理学著作非常深奥,普通人难以领会,@水木丁 这本新书用非常简单的举例一步一步带领我们深入,系统架构科学走层次分明地搞懂了很多东西。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你要和这世界和谐相处,你首先要懂得你自己,而正视自己的心理现实,分析潜意识的东西,无论好坏,都很重要和关键。只有你坦然面对真正的自己,并且喜欢自己,你才能真正过好这一生。 看这本书,我觉得很好懂,也并不非常惊诧,因为书中写的方法我还算熟悉,理念也是我一直推崇的,我不知不觉中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我自己的,所以人生也算是比较顺意,可以说是这种人生方式的受益者。 我觉得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在于,她将人们思绪那些凌乱的心理活动和不知所措的行为方法,都系统串接起来了,通过心理学的分析让你知道人生该怎么使劲,而不再是混沌迷惘,你会恍然大悟会豁然开朗。。。很多人为什么知道很多理论也没办法过好这一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掌握最基本的那个核心理论——如何真正善待自己,所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书一到手,我第一晚就迫不及待读了一遍,读起来很不费劲,语言表达方式太舒服了。这本书真是满满的干货,含金量太高了,必须要写篇正儿八经的长评才能对得起我对它的喜欢。不过我得再多读几遍才行。先放在这里mark一下。
《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读后感(二):想到的事
越发的痛苦,总是觉得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会被很多人挑出毛病,没有什么能力改变,陷入无限循环。死结。自己总是否定自己做的事情,一事无成,毫无能力。
看水木丁《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个世界》想到也许这就是自己做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不做决定,让他人给自己做决定,以后事情成为什么样子都会有一种这是你要我做的,做成这个样子跟我可没关系哦!这些可都是你让我做的。其实是一种甩锅行为。
人毕竟不是没有情感的机器,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不会真正的适合自己,所以会产生巨大的痛苦,就像两个不配套的齿轮磨合,总有一天机器会自己崩坏。自己是最了解自己,把自己交给别人就会失去选择的自由!可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能拥有最宝贵的东西也就是自由了吧!
所以解决这种痛苦,就要拿回自己自由做决定的主动权,要承担风险,责任,损失。以及旁人的指责。这是我自己的人生,那些指责我的人都是错的,他们应该闭嘴与他们无关的事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啊!多么美妙的四句话!
《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读后感(三):读完《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之后的胡言乱语
逻辑思维与认知
疯子也是有逻辑的,只是他的认知错位了。如果我们连方向都没找对,那以后的路,无论你走的多么符合逻辑,那也都是歧途。所以,人要先认知自己,给自己定好位。
心理现实
这是个在心理上的客观存在,你承不承认它都在那,关键看你敢不敢承认、能不能捕捉到。干嘛要360度无死角呢?因为潜意识是认识自己很重要的依据。哪怕是一瞬间坏坏的小念头,也不要轻易放过哦!有时,你很看不惯的东西,就是你心里另一个自我的投射,你之所以反应那么大,那是因为在你心里有两个小孩儿在打架。缺什么吆喝什么,为什么激起你那么大的厌恶,很可能你在讨厌另一个自己。王夫人那么不喜欢晴雯,因为晴雯像林妹妹,她又不希望宝玉娶了黛玉,于是她把所有的恨都投射到晴雯身上;她不喜欢晴雯的“伶俐”,可能她自身的气质属于温厚一流,她年轻时没有那般风流婉转,她又很渴望,但是她又做不到,于是就转化为她很讨厌那样气质的女孩儿。负面情绪是精神免疫系统发出的预警。这个时候,你不应该简单粗暴的去打压,而应该做个耐心的医生,拿出听诊器,倾听内心的声音,顺藤摸瓜,追本溯源,找到症结所在。
信仰是本能
曾经试图为自己树立信仰,可是从小学到大的都是唯物主义,很难去供奉某个宗教;也曾想找个主义作为内心支撑,又读不进去深奥的哲学;甚至想献身文学、献身艺术、献身某个学科,最终发现那纯粹是自己骗自己。为什么要一直为自己寻找信仰?人间太苦啦!BC就是人间,就是痛苦的根源。我需要点精神补给。也就是想跨过BC,直接与D对接,开了天眼,就可以跳出来看BC,看明白一点,再回到BC中生存,正所谓看破红尘补红尘。不找了,不找了,信仰就在你心间,还是先诚实面对自己吧。
宗教世俗化
本来人通过宗教信仰来了解自身、了解世界,使心胸更加豁达、更加开放。但是由于功利之心,人们只想借助烧香、捐钱等宗教形式求老天保佑自己的世俗目标得以实现,比如考大学、升官发财之类的,希望神明给出对等的回报。有这种所谓“宗教信仰”的人,反倒容易患得患失。
坐标系、参照物
人是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世界的。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去工作、去社交。即使不用上班,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你也不可能屏蔽掉所有信息。既然逃不得、躲不掉,不如好好去面对。世俗社会被D包围,它们是认识自己、认识宇宙规律绝好的一面镜子,要不然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也不会来浊世走一遭了。
群众观念
所谓独立思考,就是要用自己的大脑和心灵去给那些主流的价值观、约定俗成的观念过一遍筛子。适合你的就留下,不适合你的放一边。其实世界上本没有标准答案,如果真的有,那就是你自己。把外界的认可作为衡量一个人唯一的标尺,是一种惰性,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只有从心底接受自己了,才会破茧蚕出。不再挑剔自己了,才能包容外界。
感性、直觉
小宋佳曾说,演员要动物一点,看太多书会看傻的。确实,书读的越多,反而越放不开自己,认为理性是高级的,感性是低级的,能用直觉去解决的东西,偏要再用理论去印证。其实,无论你对外界认识的多透彻,都无法脱离自己的心,世间很多东西只能用心去感悟的。看完一部文艺片,你也许写不出一篇深刻的影评解读,但你却体会到了影片呈现的情绪,那个气息会不知不觉萦绕在你心头,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就会冒出来。我们总被教育要珍惜时间,碎片时间也不肯放过。其实,适当地留出些空闲时间,放空自我,任思绪涌动,也是与自我对话、认识自我的极佳途径。汤唯在拍《黄金时代》时,用繁体字抄写萧红的作品,她说她抄的时候什么也不想,脑子里飘来什么就是什么。当你不依赖理性,不拘泥于知识,你自然就活泛了。当你尊重自己的本心本性时,你整个人就自然了,不那么拧巴了。
醒来的人是不可能睡去的,只能走下去,哪怕会很痛苦,哪怕道路很漫长,哪怕最终一无所获。但只要你用心去探索,这个过程还是有趣的。
《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读后感(四):认知自我:其实你很重要,值得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很多人并不清楚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区别。
通俗点讲认知是一种因果关系,例如我们被火烧了一下,就会感到疼,或者是被刀割伤了,也会感到疼。于是我们对火、对刀具就有了认知,这两样都是危险的事物,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而逻辑思维则是我们通过对线索的归纳总结、演绎推导出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过程和结果,而且推导出来的结果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而火会烧伤人生一种客观的事实,是不需要逻辑去证明的。
认知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类最基础的认知都是通过我们的感官,例如看、听、闻、触等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但同时我们还需要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参照物和坐标系。比如说我们了解什么是大和小。从字面上看,我们很难理解,但如果我们看到一大一小的两个苹果,我们就有非常直观的认知,一下就明白了,这就是参照物。
而坐标系呢,则是认知的特定范围和环境。比方说中国人中的胖子,如果去到欧美国家,大多数都不会再被当成胖子,因为西方人的体型,普遍比国人更加肥硕。所以同样的一个胖子,在东西方人眼里的印象就会不同。
只有当我们的认知有了统一的概念和名称时,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交换信息。可是有些人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出现了问题,即使其逻辑思维是正常的,可因为他的逻辑和思维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认知前提,所以他会做出一些在我们看来很荒缪的事情。
我们常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天才与疯子都善于发现常人不太在意的细节。二者之所以不同,只是在人类特定认知情况下,天才判断出了这些细节是否重要,并为有价值的想法付出实践,而疯子往往钻进牛角尖里走不出来。
在《疯癫与文明》里举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精神病人,别人一碰他,他就会崩溃,认为自己会死掉。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块玻璃。他的逻辑是,玻璃易碎,我是玻璃,所以我也是易碎的,你们都不能碰我。单看他的逻辑是成立的,可问题是他的认知出现了错误,他坚信自己就是块玻璃,所以不让别人碰他。
人的心理世界和物质世界相同,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有其自身稳定的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而这些并不由我们的意志所决定。
当我们从一件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的时候,这并非是我们的意志力控制的,而是由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去联想出来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蒙娜丽莎”,其实说的就是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学识、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同一个事物产生出不同的联想。
伟大的艺术家都善于捕捉人类的情绪,并用他们的方式表达出这种情绪。当你感受到你的情绪被他们的作品表达了,这一瞬间,你似乎是和创作者的心灵相通的。所以我们会因为一部电影、一幅画或者是某段音乐而忍不住落下泪水,这是本能与本能的一种呼应,与逻辑思维并没有什么关系。
人的本能非常复杂,因为我们知道压抑自己,想法也很多,很多时候,我们会将本能的动机深藏不露,或者是拐弯抹角的表达出来。荣格说,本能是我们儿童时期的心理状态,如果你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状况没有出现过大问题,那么你就会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心理成长阶段。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平安顺利的长大,有的人可能会遇到家暴,有的人可能会遇到其他不好的事情,总之在内心深处留下了一些恐怖的情绪。这些情绪会一直留在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后的生活。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那些心理成长不顺利的人,成年后也不太容易适应社会。
《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的作者水木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心理学知识,用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人和事,为读者深度解读世界顶级心理学家荣格的经典著作《未发现的自我》,把原著中艰深的概念讲解得更容易理解,更贴合中国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包括恋人、朋友、家人等)、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等问题。水木丁说,“这本书,不能一蹴而就地帮你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问题,但会为你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知自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只有认知自我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重要,值得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读后感(五):你不必活得向像个笑话——做自己不好吗?
《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于昨日下午开启热播,截止今日视频播放量达9000万次点击,宁静的自我介绍更是多次被网友刷爆了微博。
隔着屏幕,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姐姐们的自信和期待在节目上绽放自我风采的一面。就好像伊能静在自己微博中说的那样“52岁,也可以活成25岁的样子。”《乘风破浪的姐姐》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示了姐姐们为事业努力拼搏的决心,更是她们对于自我年龄的一种认同。
杜拉斯的《情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最美好的模样,有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岁月给予我们最长情的眷顾。然而,我们只是看到了少部分姐姐们对自我理解上的清晰认知。在我们整个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更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任凭自己的状态如枯槁的树皮撕得四分五裂的人。
玛丽莲梦露说过:“我不介意开玩笑,但我不想被当成一个笑话。”怎样才能不成为艰难人生中的一则笑话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中要讲的主题。
2017年,人气作家水木丁在出版了随笔集《我们心中的怕和爱》《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以及长篇小说《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之后,去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实习了半年之后,水木丁在某一天突然读到了荣格的《未发现的自我》这本书,顿时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为什么自学了那么多心理学知识,还是无法接受自己?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人生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为什么无论你怎么努力接纳自己,却还是感到痛苦?
由此,《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就在新经典文化的帮助下面世了,这本书结合了荣格的论文及作者浅显易懂的话语分析,力图给困在人生之中的囚徒,提供一本越狱指南。
假若我们不曾认识世界,又如何认识自己?在谈到对“自我”的认知时,很多人会认为是符合了某种条件,那就是具有某种人格的人。比方说,因为你具备了抑郁症的某些表现,那么你就有了抑郁症。
绝大多数人会把自我的知识与他们的个性特征混为一谈,认为一个完全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以为他理所当然地了解自己。但其实这些并不是等于你真的认识自己,不等于你真正看透了自己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现实形成的机制和过程,更不用说了解潜意识的运作机制,以及情绪是如何在你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推动你的行为的。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找到我,她和我说自己居然有些妒忌自己的下属。朋友不断地告诉自己要懂得把心放宽,但只要一听到下属说话又会变得反感起来。
我尝试让朋友和我讲讲她与下属之间的相处过程,结果却明显感觉并不是朋友妒忌下属,而是下属对朋友的不满和攻击,导致了朋友的反感。
但为什么朋友却没意识到这点,反而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呢?
原来,当下属对朋友进行言行攻击时,她就会下意识地按照对自己的一些认识,做一些理所应当的判断,然后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开始自我批评。
正如荣格所说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习惯与按照社会环境中一般人了解自己的尺度去了解自己,而不是去了解那个隐藏在自己内心更深处的自我。
第一、你懂得体会自己的感受吗?
在认识自我之前,我们需要先搞清楚理性思维和情绪情感的区别。以下有两道填空题,大家可以先完成题目:
A:今天出去逛街,看到大家都在买,可是我却什么都没买,我感觉( ); B:今天出去逛街,看到大家都在买,我也跟着买了很多,我感觉( )。相信大家在完成上述题目时,有很多答案。比方说,A题会有人回答“我很穷”、“我很不开心”、“大家都在盲目消费,不够理性”。
作出“穷”这样回答的,是因为脑子里对自己做了一个因果的陈述,以及对自己的评判和描述,这是在用逻辑思维回答问题;当然,作出“大家都在盲目消费”这类回答的,也是经过大脑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感觉。
要是回答B题的时候,相信就会有很多人回答“很爽”“很开心”“很尽兴”。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情绪情感。
我们常说要认识自己,要爱自己,要关注自己。那关注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感觉。但往往很多人却把情绪情感和理性逻辑混淆了。
就像荣格所说的“我们很多人都在忙着向外看,忙着判断因果,判定是非对错,但很少有人会静下来,去体会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
要知道,开始懂得真真正正地去体会自己感受的时候,才是你真真正正地关心自己、爱自己的开始。
第二、主动了解自己
如何主动去了解自己,在《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世界》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作者有一个朋友,两人认识有十五六年,朋友是痛苦还是十五六年前的痛苦,每隔一段时间,这个痛苦就会发作一次。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去解决,也根本不愿意去碰,只是在一味地通过其他事情去试图分散注意力。
前段时间,作者作为朋友的身份去拜访他,他依旧没变,还是在午间道理,走不出来也回不到过去。
其实像这样的人有很多,想要逃避真正的痛苦,却又一直被这样的痛苦折磨着,一直到死都没办法解开。有人会说,作为朋友、家人我们是不是能够帮助他去解决呢?
一般来说,只有真正愿意了解自己,愿意放下对自我成见、偏见的人,有动力和意愿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人,才能够真正发现那些关于自己的重要真理,主动性在这里就很重要了。
一个人,总想着自己解决不好,没办法迈出这一步,其实就是放弃自我了解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很困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但就像荣格说的“那些真正愿意自省的人,终究可以发现关于自己的重要真理。
学会自我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相信自己是一个值得被人关注,被人关心的人。当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慢慢清晰起来之后,我们就能学会区分哪个是客观的外因,哪个是属于自己的内因,哪一部分是依靠自我的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的,哪一部分可能需要别人帮助,还有哪些部分是我们除了接受别无选择的。
探索自我、确定了自我的责任的边界之后,对那些客观的外因也会看得很清楚,就会改变你对外因的一些看法。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重视自己,开始宣布自己做人的尊严时,这个尊严感是来自内心的。
第一、谁痛苦,谁改变
在我们身边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的角色:一个抱怨家庭不幸福的女人,她们常常会说丈夫不好,儿子不好,婆婆不好,她觉得只要她身边的人做出改变,她的生活自然会变得更好。
这样长期下来就会有个不好的地方,在女人不断抱怨家庭、批判他人的同时,就会让旁人觉得女人不是一个受害者,而是一个强势的人。可她又是完全被动的,她把自己的人生幸福全部寄托在周围人的改变之上。
一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宇宙,作为宇宙的核心,我们每当选择了工作、社交、结婚生子,就相应地给自己选择了多样的角色,构建成一个微型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本身就是宇宙的中心轴,只有我们动了,才能带动其他的人物关系跟着我们一起动。
很多时候,当我们身边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自省是找到答案最快速的途径。当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并勇敢改变,我们就会慢慢地发现自己的选择余地变大了,自己的能力、潜能被激发了。
只有自己有能力主动去做出改变,才能让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共情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随着心理学的慢慢普及,“共情力”这个词也经常被挂在我们的嘴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但又有多少人了解共情力,并拥有这个能力的呢?
共情力,说白了就是能够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常常会有一对一的关系,但总是会有共情能力特别差的人,别说主动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了,就算感受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都很困难。
共情能力弱的人,会特别容易在生活的争论上变成争吵和攻击。这个时候,如果都能有基本的共情能力,不仅会让沟通变得容易很多,或者可以等到双方的情绪平复之后再沟通。
共情能力强的人,是一个不仅能够看到别人情绪的人,还能处理好自己人物关系之间的人,他们能够真正看到自己,并能够接纳和允许自己情绪的成熟。
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不是为了达到某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而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你是你自己最重要的人
当有那么一天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体会到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不是建立在金钱、家庭关系和稳定的工作至上的。当然这些也都是好的,但这些是靠外在的支撑给予我们的幸福感,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来源。要知道,我们必须要拥有相对健康的心灵,才能真正享受这些幸福。
毕淑敏在《我很重要》一文的开头中这样写道:“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也许你还在困惑“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只有先认清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有分清个体自我和群众观念的界限感,从而找到那个满足自我的真正需要和与社会相融合之间的平衡点。
不要一味地在外部寻找人生的答案,答案可能就在自己的身上。人是一个无限小的单元,但只要我们能认识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成就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是奇迹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