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笔下的爱情是“但愿我与尓,终老不相离”;秦观心中的爱情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纳兰公子看到的爱情是“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爱情的本质,自古以来,便被千万诗人词人多番探讨,而又几度商议不下。白首不相离,似乎是世间难事。但这在林淑华看来,却只是爱情最基本的样子。
我们都向往爱情,向往诗人笔下的美好,甚至期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们也向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而在民国,有一个人的爱情,太过凄凉,太过沉重。尘世荒凉,却依然坚守着从一而终。她就是林淑华,民国最令人羡慕的才女。
情深不寿,相互倾心的两个人,却未能长厢厮守,是人间一大憾事。她的爱人徐惠民因病去世。在临终的时候,徐惠民仍旧深情地对林淑华说到:
徐惠民逝世后,林淑华仍然决定要坚守自己的爱情。她在《生死恋》中这样写道:
“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就去做,而且坚决不放弃。现在的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或者其他问题上,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选择,今天换一个,明天换一个,没有正确的婚姻观。”
她出生于浙江平湖,家庭十分富裕,是个地地道道的富家小姐。但若只是如此,也并没有多抢眼。在上海地界,从来都不缺富家女。
若仅是如此,那不过也是一只花瓶。但林淑华不是,在那个是时代,林淑华是能与张爱玲等文人并肩的才女。
而徐惠民呢?
仓央嘉措说过:“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不可恋。”
可他们偏偏却遇见了。
16岁的林淑华,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欲绝,茶饭不思。林淑华不想去上学,也不想见人。如此,父亲便给她请了家庭教师。
两人身份地位虽然悬殊,但是兴趣爱好却如此相似。他们讨论文学,生活,兴趣,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爱情,就在这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升温。到了第二年夏天,两人的感情已经非常热烈。
但可想而知的是,林淑华的父母,根本看不上徐惠民。他们觉得徐惠民配不上林淑华。但两人仍旧坚持,盛怒下的林父,破口大骂。
在无数的反对和嘲讽当中,两人并没有退缩,反而越挫越勇。
林淑华选择坚守这一段感情,而这一守便是八年。
在这八年里,徐惠民也没有逃跑,他继续奋斗,努力学习,最后顺利从圣约翰大学毕业,成为了救死扶伤的一名医生。
八年期间,林父也未曾放弃改变林淑华的心意。他多次给林淑华介绍富家子弟,企图让林淑华移情别恋。
1942年,坚守八年的两人,终于感动林父,得以成婚。
徐惠民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给林淑华带来幸福。两人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还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但幸福不会一直长存,就在成婚后的第二年,徐惠民便因病去世,独留林淑华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女儿活在世间。
诚如徐惠民临终遗言说的那般,林淑华像梅花那样坚强的活着,继续坚守两人最初的那份纯真的爱情。
苦恋八年,两年坚守,剩下的就是一生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