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亚里士多德的语句摘抄_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语句
日期:2020-01-01 02:10: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语句摘抄_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语句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不丢失渴望,所以,才相信生活中的许多繁杂都会成为信念支撑坚持不懈努力。亚里士多德说:“生命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基于此,无论快乐与否,主动权掌握自己的手中,全在于自身的抉择舍弃。让自己心境明媚起来,让自己心情快乐起来,以笑脸迎接生活面对人生感谢生命的馈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前行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孔子无法回答,黑格尔无法回答,牛顿无法回答,亚里士多德无法回答,这需要自己去经历,去体悟,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经验在这里不管用

  ●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收取利息不仅不恰当而且还违背了自然法然法则。在《政治学》—书中,他认为,收取利息的做法也极其让人厌恶,这种厌恶是完全正当的,因为获利直接来自货币本身,而非货币所换取的某物品产出品。m他详细分析了希腊语中的高利贷一词——tokos,我们前面就解释过的,这个词意为子嗣。正如每个动物都会生出跟其相似后代一样“利息也是货币生出来的货币”。他发现“这尤其有悖自然”。我们应该还记得,在但丁的《地狱》篇中,维吉尔认为是因为放贷者违背了自然的本性才令上帝把他们放到了地狱:的第七层。维吉尔只做了两处引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创世记》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卡希尔《教皇银行家

  ●你宁愿与猪同乐,也不肯与亚里士多德同悲,多么可悲的人。

  ●亚里士多德早在他们之前也曾说过,人根本不是天然平等的,而是有些人天生是作奴隶的,另一些人天生是来统治的。 亚里士多德是对的,然而他却倒果为因了。凡是生于奴隶制度之下的人,都是生来作奴隶的;这是再确凿不过的了。 ----卢梭社会契约论》

  ●亚里士多德说女人男人牙齿要少。尽管他结了两次婚,但是他都没想过要检查一下他老婆的牙。 ----罗素

  ●可究竟什么叫做“实现自己”呢?这是一个哲学概念,我无法另作表述。对于我们这些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的弟子来说,一切概念中最崇高的概念是:完满存在。完满的存在即为上帝。其他存在的一切都是不完整的、部分的、混合的,由可能性构成。上帝可并非混合的,而是一个统一体,他并非有可能性,而是完完全全的现实。我们呢,却是暂时的、变化的,我们只是些可能性,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完满,不存在充分的存在。然而,当我们从潜力变成行动,从可能走向实现的时候,我们也就参加了真实的存在,也就进一步接近了完满与神性。 ----赫尔曼·黑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苏格拉底的弟子、希腊最伟大哲学家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对世界(自然)的“变化”与“静止进行了最理论化和体系化的阐释。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亚里士多德批判性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主张,认为“形式”是事物不变的本质,“物质”与“意识”,“实在”与“理念”,“感性”与“理性”,在之后的西方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就此成立,成为了哲学发展必不可少环节。然而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是苏格拉底所追寻的“善”,也就是坚持以理性的方式认识世界。 ----茂木健一郎《通识学问门类

  ●单一因果谬误由来已久的。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在2400年前的观点,将人类视为“其自身行动的发起者”。现在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我们没有自由意志,而是有成千上万相互关联而且引发行动的事实因素——从基因分布到教育水 平再到每个单一脑细胞之间荷尔蒙浓度,但我们却仍抓着最早的人类理解不放。这不仅是愚蠢的,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是可疑的。因为只要我们相信原因是唯一的,那么我们总能将胜利灾难归结到一个人身上,将其贴上“应负责任者”的标签。这种寻找—个替罪羊的愚蠢狩猎极适合权力的行使——也是人们几千年以来直在玩的游戏。 ----罗尔夫·多贝里《明智行动的艺术

  ●希腊哲学仍旧致力于解决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问题。他们都同样亟欲找寻人类最佳的生、死之道。他们关心人的伦理与道德。在这个新的文明中,这个问题成为哲学家研讨的重心。他们最关心的乃是何谓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致这种幸福。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大多数叙事小说中都包含有惊讶这一成分,如果我们对情节中的每一曲折变化都能预料得到,那我们就不会为故事吸引。因而情节中的每一曲折变化必须既令人难以预料,又令人信服。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情节之冲突”,或颠倒,即把事态从一个方向突然转向另一个方向,常常伴随着“真情的发现”,让人从不知到知。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而快乐本身的内容因人而异:有些人追求安逸,有些人则追求挑战和冒险。不管怎么样,只要是他喜欢做的,那他就是快乐的。

  ●张爱玲赠我生命的文笔
亚里士多德.托尔斯泰.莎士比亚赠我无限思维

  ●我写过一种人的坏毛病大家讨论问题,他总好挑出个厚道对手来斥问:“读过几本书呀,你就说话!”可问题是,读过几本书才能说话呢?有个标准没有?其实厚道的人心里都明白,这叫虚张声势。孔子和老子读过几本书呢?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读过几本书呢?那年月,书的数量本就有限吧。人类的发言,尤其发问,当在有书之前。先哲们先于书看见了生命的疑难,思之不解或知有不足,这才写书、读书、教书和解书,为的是交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赢”,而非战胜。 ----史铁生《扶轮问路》

  ●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霍金《时间简史

  ●最宝贵的东西是活力——不是任何邪恶的、[D.H.]劳伦意义上的活力,而就是做一个想做的事情+不为种种失望所“挫败”的意志+能量+胃口。亚里士多德说得对:幸福不是瞄准的目标;幸福是瞄准的活动副产品 ----苏珊·桑塔格《重生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在于感知力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的至理名言是哲学中的精华,可是,他们总结出的这些伟大的箴言,其实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体验,只不过他们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些道理。 ----爱默生《爱默生散文精选

  ●”生活只不过是‘老调’重弹,日复一日。“讲白一点,就是:”生活只是一种习惯“,也就是一连串不需要经过大脑行为。这可真是至理名言,是一切行为――身体的或心灵的――的根本,也是亚里士多德教学精髓;对他而言,习惯养成正是品德基础。” ----威廉·奥斯勒《生活之道》

  ●有时候时间是一个略有荒诞标尺
今天和一个朋友讨论,从远古到现在,所有空气里的信息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个方式继续存在,从一种尘土到另一种尘土。你呼吸的空气,也曾是亚里士多德呼吸过的空气,当然,也是希特勒呼吸过的空气。人会死,但组成人的这些信息,不会消失。 ----樊小纯《不必交谈的时刻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其实这话对他们男人说来更切实际。政治这东西要会杀会砍会登台演戏才行,要会打击敌人,也会出卖朋友。 ----李敖《假如我是女人》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是我在心理学课程上偶然听到的故事。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应该有着维护秩序本能吧,这跟蚂蚁蜜蜂基本上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在封闭状况下被分配了什么任务,人似乎就会各自配合行动起来了。 某个心理学家召集了二十一名受试者,分成了两组,其中十一人扮作看守,剩下的十人扮作囚犯,让他们在一个模仿真实监狱的设施内共同生活。 然后,尽管扮作看守的人没有受到任何指示,却开始对扮作囚犯的人施以刑罚了。 强制他们在水桶里排泄,让他们空手打扫厕所,乃至实施了本应被禁止的暴力行为。 更值得震惊的是,有报告称,被迫穿过女性囚服的男性,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女性化的举止,或是展现出了害羞情绪

  ●我可以不看这本想要毒死我的书,就把里面的几乎全部内容讲出来。喜剧源于Komai,也即农庄,是饭后或宴后的一种娱乐形式。喜剧并不反映赫赫有名、有财有势的大人物,而专事描写那些下层的可笑可恶小人物的;他不以主人公之死作终结,而是通过暴露普通人的不是和缺陷来引人发笑的。这里,亚里士多德把笑看做是一种具有良好倾向的的力量,是有教益作用的,因为尽管它不照原样复述事件,看起来像是在瞎说一通,但一通过那些妙趣横生的,难以捉摸的情节和出人意料隐喻,它迫使我们去更仔细地推敲所说所演的东西。然后我们会说,呵,事情的始末原来是如此,我还不知道哩。 ----昂贝托·埃科《玫瑰之名》

  ●亚里士多德绝非阴沉悲惨主义者,他承认快乐是美好充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美好生活更为重要的方面是顺应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真正天性来生活,善用头脑积累智慧。有时这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可能拂去我们脸上微笑,但能让我们感到有意义或保持正直选择。我们珍视这些选择,主要不是因为这让我们感觉良好,而是因为我们要对自己要做哪种人、过哪种生活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亚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道:“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并说道,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做服从法律又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制定良好的法律不能被束之高阁,它必须从幽深的、神秘的、未知神坛走向人间,为公众所知悉。唯有消除公民对法律的恐惧冷漠,让法律成为其生活中温情而不可分离的部分,然后才产生服从不服从的问题。法治,是众人之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自由派,就要从我辈开始。
各位小伙伴觉得呢? ----亚里士多德

  ●探求梦境,也许是在探求时间的背面,或者是空间的另一面?当古代中东的人把做梦归结于外部神鬼的推动作用时,我们中国人则坚持自己的信条,即做梦来自于自己本身——做梦者体内游动灵魂。而亚里士多德则相信梦并非具有预言性,而是现实的观点,梦中的景象对醒来后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人醒来后,梦中的思维状态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这成了有意识思考起点。 ----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马大三等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之所以仍旧可以理解,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需要漫长甚至是复杂过程。对此,我们或许可以用黑格尔关于人之成为人,必须经过从“自在”进到“自为”的转变的说法来做一解读。基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的观点,黑格尔指出:同样是人,生物意义上的人与社会意义上的人是不同的人。“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他才是自为的人”。按黑格尔的观点,人只有形成了有教养的理性,才能“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所是的那个东西”。否则,人充其量只是一个为自我而存在的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无法成为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有用的社会的人。 ----杨奎松《“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随着古希腊的崛起,灵魂之争演化得更类似心脏对但闹之争,肝脏被贬谪为一个侍从角色。尽管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把心脏视为灵魂的宝座——视为生存和生长必需的“元气“之源——他们仍然认为存在一个次属的、”理性的“灵魂,或称心灵,位于大脑。柏拉图同意心脏和大脑都是灵魂的领地,但把首要地位赋予大脑。希波克拉底似乎是给搞糊涂了(也兴许是我给搞糊涂了)。他注意到大脑受伤对说话和智力有影响,但他仍然把但闹叫做一个分泌黏液的腺体,他在别处写道,智力和”热“,他说,是由灵魂控制的,而灵魂在心里。 ----玛丽·罗琦《人类尸体奇异生活》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哈佛校训

  ●我等凡人,固然计较柴米油盐物价上涨,居住面积,但心中也向往仁义礼智信,也愿意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友。虽然没有过人智商学识,也会吃着泡面窝在床上看钱穆、陈寅恪、顾准,时而拍腿叫好,时而捶胸顿足。
我没上过清华,也没上过北大,我只是一个没什么学问的普通人,或许我们对于所谓名校的期许,不只是“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那些“美好而无用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我们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刘小昭《你当温柔,却有力量》

  ●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成的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一”在这个意义上,我有权把自己看作第一个悲剧哲学家,也就是悲观主义哲学家极端的树立者和相反者。 ----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亚里士多德的语句摘抄_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语句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